般若智慧
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何修智慧、修般若這一塊是非常陌生的,而這一塊確實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時教,講法四十九年,五時說法。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閻浮提眾生分別、執(zhí)著很重,對世間法的本質看不到,認為一切都很真實,看不到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訴我們,一切生滅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有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電光,然而在生滅里面有不生滅的自性。佛在四十九年當中不斷地說,反復地說,然而我們仍是不開竅,對境、對人還是認為那么真實,那么貪戀,那么執(zhí)著,所以就導致了無窮的痛苦。一切法都是緣生的,既然是緣生的就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展開說有十八種空,從體性上來說自性本空?湛找嗫,一空到底,這叫畢竟空無所有。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罩猩钣,在空性里面才會出現無盡的莊嚴。華藏世界無盡的莊嚴海,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就是從空里面升華出來的。不空什么都沒有。般若智慧無住生心。然而眾生就會住一個法,眾生的心處處可以緣,就是緣不了般若。就像一種細菌微生蟲,它能夠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而眾生害怕空。《金剛經》中說如果能夠對無四相這種空性,聽了不驚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乃是在無量諸佛所種善根,才能聽了心生歡喜啊。
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還要有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聲聞、緣覺、菩薩,都談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證到阿羅漢果,他得一切智;證到菩薩果位,得道種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種智,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十方無量眾生的無量個念頭,每個念頭又生住異滅,而佛都知道你每一個念頭是什么。如來悉知悉見。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智慧?我們來看阿彌陀佛因地,他修行的過程,建立凈土的過程,就是從般若空性里面產生出來的!巴ㄟ_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佛凈土,必成如是剎!卑浲臃鹚炎约撼删蜆O樂世界凈土的方法說出來了!巴ㄟ_諸法性,一切空無我”,談的是般若問題。有對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導引,又有對菩薩行捍勞忍苦的精進,就必定能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的剎土!所以極樂世界的剎土,它的表述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第一義諦就是空性,從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才是一個至極清凈莊嚴的凈土。那么阿彌陀佛是這樣修成的,我們也即將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現在雖然契證不了,但我們要趨向這個目標,也要知道諸法的空性,一切法無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隨分隨力地修凈業(yè)三福,修十大愿王,修菩薩的六度。這就是“專求佛凈土”。以后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一樣,發(fā)起這樣的愿心,得彌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的剎土。
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執(zhí)著、痛苦,就是由于對般若空性沒有概念,以至于我們處于這個轉型期社會,有這么多的社會心理問題,抑郁癥達到幾千萬,自殺率居高不下。這都是缺乏對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從空性中生起的仁愛心和慈悲心。沒有這樣的一個提升,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素質就會很低了。人不是經濟上的動物,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欲望層面。禽獸也是飲食男女,人要超越禽獸,就要超越飲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剛才講的對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這樣才能體現生命的尊嚴,才能顯發(fā)我們本具的佛性。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大安法師: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大安法師: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大安法師: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大安法師: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見”?修“世智情見”能了脫生死嗎?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大安法師: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大安法師: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凈界法師: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見性不著相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