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輕易獲得他心通

\

  《弘一大師傳》中有一段公案。一次,一位居士迎請大師到家供養(yǎng),同桌做陪的有一位日本女士。席間,大師示意主人將對面的一碟酸醋遞一下;主人恭敬的遞過酸醋到大師面前,大師揮揮手,指著旁邊的女士說:是她要?女士驚喜之余,十分感激的接過來。確實(shí)她正想用醋,但礙于禮數(shù),不便提出勞煩別人。滿桌的人,感到很奇怪,弘一大師怎么知道的呢。著傳的作者沒有說明原委。末學(xué)最初看到這段時,也覺得蹊巧,F(xiàn)在看下來,那正是大師平日時時關(guān)注眾生的一種自然感應(yīng)。哪怕別人的一個極其微細(xì)的舉動,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眼神,都在“有心人”的觸覺感知之下。猶如雷達(dá),全天候的在捕捉眾生的喜怒哀樂,而這一切,又都是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中,無聲無息的進(jìn)行著的,絲毫沒有刻意的痕跡。

  海濤法師說,放棄自己的動機(jī)和執(zhí)著,盡量的融入別人所處的的地位、境界,做換位思考,時間一久,可能就不知不覺間能夠了知別人的思維,別人的所盼所求,別人的苦樂憂喜;時時懷著一顆利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如古德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你的他心通就已經(jīng)出來了。

  此時,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xì)微的行動,都會自覺不自覺的顧及別人的感受,害怕對別人有所傷害;同時,別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xì)微的行動,也會在你心中引起注意,自覺不自覺的從其所言所行中,窺知其內(nèi)心狀態(tài),自然的滿足別人的要求,避免對別人的傷害。

  這不就是他心通嗎?

  有時在一些場合,有人眉飛色舞的講述什么笑話,大家隨聲附和熱鬧非凡;可能就有人臉色尷尬,或許這種笑料正好觸及其隱痛?有心人立即就會敏銳覺察,于“不經(jīng)意間”巧妙扭轉(zhuǎn)話題,于無形中化解別人的難堪。其余人不知就里,當(dāng)事者卻心知肚明。所以有心人天長日久自然擁有良好的人際氛圍,贏得別人的擁戴。

  長久薰習(xí),漸漸就會有真正的他心通萌發(fā)。別人盡管不講話,靜靜坐在那里,你也可能于冥冥中了知其內(nèi)心所求、所愿、所憎、所懼?

  古時的范仲奄尚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能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豈不就是修習(xí)“他心通”的典范嗎?當(dāng)今的周恩來,時時心里裝著人民的疾苦,舉手投足間念念不忘人民,經(jīng)常在一些常人看來無足輕重的地方,給人以“意想不到”的無比溫暖,自然贏得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崇。這些絕對不是時下一些人刻意作秀所能理喻的。

  為什么與蕓蕓眾生最有緣的、大慈大悲的是“觀世音”菩薩?就是因?yàn)樗麜r時都在“尋聲救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