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使浮躁遠離
正念,使浮躁遠離
一、浮躁的時代,浮躁的心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xiàn)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緒在糾纏不休?在這些沒完沒了的念頭中,我們就像波濤上搖曳的孤舟,時而被沖向這里,時而被甩向那邊,片刻不得安寧。
現(xiàn)在有個說法叫做“亞健康”,事實上,這正是多數(shù)人面臨的現(xiàn)狀,似乎還沒有病倒,但潛在的問題很多,健康的隱患很多。值得關(guān)注的是,亞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交通和資訊的發(fā)達,已經(jīng)使我們的生活空間比以往有了極大拓展。但我們的內(nèi)心并沒有隨著視野的開闊而開闊,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慮、恐懼、緊張,有了更深的憂郁、孤獨、不安。
這些情緒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造訪,并且輕易地反客為主。于是乎,我們只能在情緒的攻擊下束手就擒,毫無招架之力。想靜,靜不了,心亂如麻;想睡,睡不著,輾轉(zhuǎn)反側(cè);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可以說,很多人甚至已經(jīng)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就是當我們面對各種情緒時無法自主,只能無奈地處在被選擇中。
當焦慮襲來,我們無法化解;當孤獨襲來,我們無處回避;當憂郁襲來,我們無力對抗。我們只有被動地承受著,又或者,投入另一個目標來轉(zhuǎn)移焦慮、孤獨帶來的痛苦。我們常常把時間消磨在沒完沒了的工作和娛樂上,以為這樣就能把痛苦遠遠地甩在身后,讓它追不上。事實上,這種做法只能讓心變得遲鈍,變得麻木,變得對痛苦不那么敏銳,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變不了。當我們拼命工作或縱情娛樂時,痛苦只是暫時潛伏起來,卻從來不曾離開過。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們總是要不停地做著什么,玩著什么,總要把時間塞得滿滿的才覺得踏實,否則就會“閑得發(fā)慌”。是什么讓我們?nèi)绱瞬话?是什么讓我們沒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閑?沒有能力靜靜地面對自己,和自己相處?
二、尋找調(diào)心之道
原因不是其他,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無明,以及由此帶來的煩惱和痛苦。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內(nèi)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頭是什么時候生起,又是什么時候占據(jù)我們的心。我們以為,所有念頭都是這個“我”想出來的,都是為這個“我”服務(wù)的。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能力主動選擇念頭,而是被念頭所選擇。
如果我們有能力選擇,一定不愿意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徹底失控。當我們生氣時,能讓自己馬上心平如水嗎?當我們緊張時,能讓自己立刻放下包袱嗎?我們沒有能力選擇念頭,也就沒有能力選擇行為,沒有能力選擇命運,這就使得人生陷入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態(tài)。對于這樣一種生命狀態(tài),我們是否感到滿意?我想,多數(shù)人所以來參加禪修,正是不滿于這樣的現(xiàn)狀,不滿于這樣的被選擇。
禪修,就是要幫助我們改變這樣一種狀態(tài)。這就需要看清那些來來去去的念頭,進而對它們進行管理,進行規(guī)范。發(fā)展其中的正向心理,制止其中的負面心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禪修就是一門調(diào)心的技術(shù)。掌握這門技術(shù),我們就能讓那些反客為主的念頭各就各位,從它們手中奪回主權(quán)。其實,禪修并非佛教所特有,而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共法。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見,這就需要以佛陀教導(dǎo)的法為實修指南,為檢驗標準。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有眾多的修行法門。前者是理論,是見地;后者是實踐,是禪修。所謂見地,就是通過學(xué)習(xí)佛法,了解心念的運作規(guī)律,了解心靈世界究竟有哪些內(nèi)容,每種心理又是如何形成并發(fā)展的,以及對此進行調(diào)整的方法和次第。所以佛法自古便有“心學(xué)”之稱,是一門是幫助我們從了解內(nèi)心到體證生命潛在覺性的學(xué)修體系。
三、貪嗔癡制造問題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dǎo)下形成的。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chǎn)生的土壤。
就像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生起貪心,這種貪從哪里來?為什么我們會貪戀這個而非那個?為什么我們會被貪心驅(qū)使著,得不到就寢食難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來自于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這樣那樣的種種觀念。
我們覺得這個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歡,當這種思維被反復(fù)強化之后,貪心就會隨之增長,從動心發(fā)展為動力。最終,從開始的一點點貪念,逐步增長到鋪天蓋地的貪,徹底地籠罩你,左右你,促使我們不斷地為之奮斗。而在奮斗過程中,這個對象的重要感又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運作規(guī)律都是如此。我們對某人生起嗔心,反復(fù)想著他的壞處,嗔心就會迅速擴大。我們對自己生起執(zhí)著,時時想著自己的長處,我慢就會隨之增長。我們不妨觀察一下,有哪種心理不是在相關(guān)因緣下產(chǎn)生并發(fā)展的?
身為凡夫,我們的心念往往和貪、嗔、癡密切相關(guān)。事實上,這正是我們所以成為凡夫,所以流轉(zhuǎn)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稱之為三毒,即危害心靈健康的三種病毒。其中的癡就是無明,也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無明就是心靈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潛藏的覺悟本性。因為看不清,就會對自己產(chǎn)生錯誤設(shè)定,把種種不是“我”的東西,當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體,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們已經(jīng)完全認同了這種替代,從未產(chǎn)生懷疑。對很多人說,如果連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個近乎荒謬的觀點,并且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實上,我們安立為“我”的這一切,我們所擁有的身體、相貌、地位、身份,雖然和我們有關(guān),但只是暫時而非永久的關(guān)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如果對這點定位不清,就會產(chǎn)生堅固的執(zhí)著,進而形成依賴。因為依賴,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體永遠健康,希望相貌永遠年輕,希望地位永遠穩(wěn)固,這樣才足以成為我們的支撐,讓我們覺得安心,覺得安全。
但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是,身體會死亡,相貌會衰老,地位會失去,身份會改變。不必說整個世界,僅僅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天災(zāi)人禍發(fā)出警報。這些現(xiàn)實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安全感,使我們覺得這些依賴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僅僅因為擔(dān)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就足以使我們產(chǎn)生焦慮,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焦慮。一旦真的失去,孤獨、沮喪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說,各種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于貪嗔癡。而由無明產(chǎn)生的種種錯誤觀念,又對負面情緒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些情緒的攻擊下,我們常常連對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會有還手之力。其結(jié)果,就是不斷縱容這些情緒,使其興風(fēng)作浪,泛濫成災(zāi)。
禪修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培養(yǎng)正念,把心帶回到當下。這樣,我們才能從情緒和妄想的纏縛中脫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帶回當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xué),也就是三種導(dǎo)向智慧的途徑。其中,又以戒為基礎(chǔ),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
今天這個世界,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物質(zhì)條件日益改善,自殺率卻居高不下;娛樂方式應(yīng)有盡有,抑郁癥卻不斷增多。而從環(huán)境來說,看看這些年頻頻發(fā)生的各種災(zāi)難,就知道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惡化多么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源于人的心理問題,源于人類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觀念;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所以就會有混亂的生活方式,F(xiàn)在有個流行詞叫做“某某控”,而這個“某某”,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則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chǎn)品,以及伴隨這些產(chǎn)品而來的種種功能,或者說,是種種誘惑。面對這些無所不在的誘惑,我們是無力自主的,只能被它們牽引著,不斷追隨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們只知道新一點,更新一點;潮一點,更潮一點。卻不曾看到,這種追逐使我們的心變得多么混沌,多么盲目。
人類如果不建立一種智慧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變心態(tài),也不可能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佛教所說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簡化生活,進而達到簡化內(nèi)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負面情緒就是其中的垃圾。我們的生活越復(fù)雜,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帶來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總是在東攀緣,西攀緣,片刻不得停息。這就會使內(nèi)心的垃圾不斷攪動起來,翻滾起來。通過專注一個所緣,其它念頭就不再有機會活動。當心漸漸平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認識自己的功能,都有覺知心念活動的功能。
所以在禪修過程中,需要有止有觀。這個止,就是使心持續(xù)地安住在一個對象上,以此培養(yǎng)心的專注力和穩(wěn)定性。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進一步修觀。就像一潭水,當雜質(zhì)沉淀下來,它就恢復(fù)了原有的清澈,恢復(fù)了原有的照物功能。這時再往里邊扔一根草,扔一塊石頭,就會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會去追逐這根草,追逐這塊石頭。
當內(nèi)在的觀照力產(chǎn)生,我們才有能力看清內(nèi)心的一切活動,在念頭生起的每個當下都清清楚楚。因為清楚,就不會盲從,不會隨轉(zhuǎn)。當我們對念頭和情緒保持距離,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實上,這種力量是我們內(nèi)心本來具備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走,每一個障礙都要靠我們自己去跨越,沒有誰可以代替,沒有誰可以包辦。但僅僅靠自己還不夠,因為心靈世界錯綜復(fù)雜,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沒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隨時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還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佛,就是覺者,意味著生命的徹底覺醒。反過來說,眾生就是迷者,是處在顛倒迷惑的狀態(tài)。但我們不必氣餒,因為佛陀已經(jīng)告訴我們轉(zhuǎn)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現(xiàn)在這個世間的最大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zhì),具有自救的能力。
這個覺悟潛質(zhì)就是佛性。禪宗正是立足于這樣一個見地,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直指,就是通過特定手段,幫助學(xué)人以最直接的方法去體認心靈內(nèi)在的覺悟本性,從而完成生命的自我解脫。這也就是《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悟此心,直了成佛。”每個人都具有本來清凈、無垢無染的菩提自性,只要體認到這個覺悟本性,我們在生命的某個層面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了。
也正因為方法直接,手段猛利,所以禪宗對學(xué)人的根器要求很高,必須上根利智方可。所謂上根利智,就是心靈的塵垢很薄。只有這樣,才能在善知識的點撥下直接契入,徹見本心。如果把覺性比做陽光,那么塵垢就像遮蔽陽光的云層。如果云層太厚,就會遮天蔽日,使陽光難以照射出來。同樣,我們雖然具有覺悟本性,但因為煩惱深厚,塵垢重重,所以慧光也無法顯現(xiàn)。
禪宗在唐宋時期大德輩出,盛極一時。有記載的開悟者達數(shù)千人,但宋以后卻逐漸衰落。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大善知識越來越少,二是學(xué)人根機每況愈下。很多人雖然喜歡禪宗,但多半都流于口頭禪,能依禪宗見地著手修行者為數(shù)不多,相契者更是寥寥無幾。
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狀,同時也看到,南傳的內(nèi)觀正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它和禪宗有某些相通之處;另一方面,操作起來較為容易。可以說,我們只要用心去做,都是可以修起來的。所以,“觀自在禪修營”的定位,既有內(nèi)觀的觀,也有禪宗的禪;既有觀照般若的層面,又有實相般若的層面。
有因緣來參加這樣一個禪修活動,非常難得。希望大家在這幾天之內(nèi)放下萬緣,不論在座上還是座下,都要保持觀照,精進努力。禪是無所不在的,是超越任何形式的。打坐是修行,吃飯是修行,走路也是修行。我們要把每件事都作為禪修的所緣,作為培養(yǎng)覺知力的所緣,時時提起正念,安住當下。讓每一分都不要空過,讓每一秒都了了分明。
大家在社會上都很忙,能夠請七天假,想必大不容易。而寺院要組織這樣一次活動,也要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希望大家珍惜因緣,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F(xiàn)在社會上佛學(xué)已成為熱門,也舉辦了很多與佛學(xué)有關(guān)的課程,收費很高。有些人可能覺得交了錢會比較珍惜,會比較用心。但作為寺院來說,我們是以成就大眾為目的。大家能在七天的活動中有所收獲,才是我們最高興的事。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們惟有認真修行,才不辜負護持你們前來禪修的家人和同事,以及為大家創(chuàng)造禪修環(huán)境的道場,為大家提供各項服務(wù)的義工。
- 上一篇:《菩提路漫漫》自序
- 下一篇:當下發(fā)生的因果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仁德上人: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并把持正念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天因法師:臨終時的正念很要緊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