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寺禪七開示

  永光寺禪七開示

  1998/10/07于大甲永光寺

  永光寺主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不合掌):由于主人菩提心的勇猛,舉辦禪七,我們可以在這里集會,修學(xué)圣道,應(yīng)該說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我們非常感謝主人的慈悲!

  我現(xiàn)在想要講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們在這里集會,學(xué)習(xí)禪的規(guī)矩;第二件事,就是學(xué)習(xí)禪的方法。

  關(guān)于在禪堂里邊靜坐的規(guī)矩,我們擬定了一個功課表。早晨三點(diǎn)五十分鐘起板,四點(diǎn)二十分開始經(jīng)行,經(jīng)行十分鐘,到四點(diǎn)三十分鐘我們就止靜了,這第一支香止靜一小時。經(jīng)行的時候,打兩下木魚;我們坐在那里,打了兩下木魚,放腿子站起來,就經(jīng)行。

  經(jīng)行,是先由主人領(lǐng)班,這兩面同時出班。同時出班向前面走,也可以插班。我們分成三個地方經(jīng)行,我們畫出來一個標(biāo)志:有第一、有第二、有第三。第一這個地方是黃色的標(biāo)志,第二是紅色,第三個是藍(lán)色的標(biāo)志。第一區(qū),經(jīng)行是稍微快一點(diǎn),第二是中等的,第三是慢的。但是也隨你自己的意思,你若愿意快,就在第一這個區(qū),你愿意慢在第三個區(qū),愿意不快不慢就是第二個區(qū)。如果你愿意慢,不要在第一個區(qū),因?yàn)榈谝粋區(qū)限定是快步經(jīng)行的地方,你若慢步就阻礙了,對別人有妨礙。但是可以變化,你由慢、愿意快,就到第一區(qū);你快步經(jīng)行之后、又愿意慢步經(jīng)行,你到第三地方去。打過禪七的人應(yīng)該知道這件事。

  開始經(jīng)行的時候,由維那師父打兩下木魚,就放腿子,出班經(jīng)行;到時候,由維那法師敲一下大磬,大家就立在那里不要動。我們現(xiàn)在是在這里打禪七,在這里修止觀,你聽見了磬聲的時候,就是立在那里不動,你就要觀心了,使令這個心不要動,愿意修止也好、愿意修觀也好。實(shí)在,時時要修止觀,不是說聽見了磬聲才修止觀,不是這個意思。什么時候都要令這個心不要虛妄分別,不要散亂,不要有雜念,叫它寂靜住,叫它明靜而住,或者是思惟法義。

  但是,經(jīng)行忽然間要停下來,我們的信號是敲一下大磬。這個磬的聲音是非常好,它這個聲音由大而逐漸地微小、逐漸地微細(xì),你也可以因此而攝心不亂。這時候是有聲音的時候,假借這個聲音而令心里面不亂。等到逐漸地聲音聽不見了以后,沒有聲音的時候,你還可以繼續(xù)聽聲音;雖然聲音沒有了,你繼續(xù)聽這聲音,心里面叫它不要有雜念。等到聽見維那法師打一聲木魚,就歸位了,自己要記住自己在什么地方坐。

  這是第一支香,坐一小時,五點(diǎn)三十分鐘就開靜了。開靜的時候,早晨第一支香的開靜,維那是用引磬開靜。開靜了之后,然后再打兩下木魚,再經(jīng)行,經(jīng)行二十分鐘。在經(jīng)行的時候,你自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你需要到廁所去,這時候要去。到了五點(diǎn)五十分鐘的時候,就停下來,就默誦《金剛經(jīng)》;默誦,你能背下來是更好,不能背就照本念。

  我們念《金剛經(jīng)》是什么意思呢?念《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就是修止觀用的,就用它來修四念處的,是這么意思,所以要念《金剛經(jīng)》。但是你若愿意像《俱舍論》上說的,或者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其它的阿毘達(dá)磨論上說的四念處,如果你熟悉,感覺到相應(yīng),也可以那樣用功。但是《金剛經(jīng)》說的四念處,這是大乘佛法里面最殊勝的修行法門!是南傳佛教所沒有的,而又是能夠迅速地令你得無生法忍的法門!

  這是讀《金剛經(jīng)》,我們是預(yù)備了二十分鐘的時間。若是背《金剛經(jīng)》,不用太快的話,一刻鐘就背下來了;若是照本子讀,當(dāng)然你也可能慢一點(diǎn)。不管是背也好、是照本讀也好,不要太快,這一個字、一個字,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地讀,這樣子才能夠發(fā)生作用。到六點(diǎn)十分鐘的時候,維那打兩下木魚,大家站起來,當(dāng)然要有人負(fù)責(zé)收本子,就搭衣在大殿排班,到齋堂去用早齋。這是早晨的情形。其它的時候,希望各位注意看看這個功課表。其它的,七點(diǎn)到八點(diǎn)出坡,八點(diǎn)又開始經(jīng)行,八點(diǎn)一刻到九點(diǎn)是第二支香,九點(diǎn)到九點(diǎn)二十是經(jīng)行,九點(diǎn)二十到十點(diǎn)是第三支香,十點(diǎn)鐘到十點(diǎn)二十分鐘這個時候拜佛。

  我以前在香港的時候,中國大陸的金山高旻寺的這些大禪師,在香港打禪七,我也參加過,他們就是坐禪、講開示,沒有拜佛這件事;但是現(xiàn)在我想加上拜佛。加上拜佛的原因,我也說一說。

  這個老參師父、坐禪相應(yīng)的人,沒有這件事,拜佛也可以、不拜佛也可以。但是我們初開始學(xué)習(xí)禪的人,是有問題的,有什么問題?坐禪坐得不相應(yīng),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但是自己想要有成就,止不來也要止、觀不來也要觀,就勉強(qiáng)自己。勉強(qiáng)的情形,這當(dāng)然是你有道心,使你自己要這樣子。但是你這樣做的時候,在你的生理上,你這個地水火風(fēng)的生理上就造成了一個矛盾。造成了矛盾,初開始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但是若由微而著,由微小而逐漸的重,就會有問題,就會使令你不正常了,就說:「這個人著魔了!」其實(shí)不是著魔,是你的生理上有問題,你自己不能自主了,就可能有問題。若是我們拜佛的時候,你出聲念佛,又能去拜,這一動,身體這一動、又拜,就能夠疏解造成的困難,就能使令你生理上恢復(fù)正常,有這樣好處。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靜坐的時候有業(yè)障;前生或者今生做什么錯誤的事情,有業(yè)障,這業(yè)障障礙你,你不能夠相應(yīng),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有的時候,忽然間止得很好,一支香還嫌不夠,一下子坐五個鐘頭,感覺到很好了,真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但是忽然間又退掉了,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你想恢復(fù)過來,不行,有很多的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nèi)羰前莘鸬脑?向佛求懺悔,懺悔業(yè)障,使令我們用功順利,容易相應(yīng),容易得圣道,所以加上拜佛這件事。說是拜佛,實(shí)在就是懺悔,是這個意思。

  第四支香,十點(diǎn)二十到十一點(diǎn),就開靜了,這時候也是搭衣在大殿排班,然后到齋堂用午齋。其它的事情就不必說了。

  再就是,我們也安排小參的事情:我們是今天晚間開始,明天是八號,八號、九號、十號,在禪七的第三天以后,每一天的下午四點(diǎn)鐘到五點(diǎn)一刻有小參。小參,預(yù)先要登記,有人負(fù)責(zé)登記,然后我們按照次第,在這個時間內(nèi),在右手邊那個房子,圖書室里面,就小參。

  到了圓滿那一天,就是晚間七點(diǎn)鐘,每個人作禪七的心得報告,我們禪七就結(jié)束了,就圓滿了。這個規(guī)矩就是這么多。

  在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上,他說的規(guī)矩,分身口意三業(yè),身有動靜的不同,口有語默的不同,身口意,意論止觀的不同,這身口意是這樣子的規(guī)矩。我們經(jīng)行,這就是動;你坐在那里,就是寂靜?谟姓Z默,打禪七,盡量的你不要說話,在禪堂里不要說話;在齋堂里、在寢室里面都不要說話,不要說閑話;若是在小參的時候,你可以說話,其它的時候盡量不要說話。說話有什么不好呢?說話令你心容易散亂,心一散亂了,就妨礙你用功,所以盡量不要說話。第二個原因,說話會勞神、會傷氣,這個身體太勞了,你靜坐也受影響,所以不要說話。第三個,說話有時候說錯了引起煩惱,也妨礙你用功,所以盡量不要講話。有非常特別的事情,你非要表達(dá)出來,寫紙條好一點(diǎn),向負(fù)責(zé)的人來陳述這件事,盡量地不要說話。這是口的語默。意論止觀,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只有兩件事:一個止、一個觀。從早晨起來開始到晚間休息,完全是在止和觀里面,不是觀就是止,不是止就是觀,不要有其它的虛妄分別,要這樣做。這個規(guī)矩簡單說到這里。

  其次,我們再說一說修禪的方法,修禪的方法就是止觀。我們中國的禪宗,本來也不是看話頭的。從《高僧傳》上看到達(dá)摩禪師的傳,他實(shí)在是修止觀的,是根據(jù)《楞伽經(jīng)》來修止觀!独阗そ(jīng)》里面有唯識的道理、也有中觀的道理,也就是根據(jù)這樣的佛法來修止觀。六祖的時候,就重視《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也是很好;跟六祖學(xué)禪的這些人,也都是根據(jù)經(jīng)論學(xué)禪。大概是在北宋末年、南宋的開始,這個時候就是看話頭了,話頭也是很多種,不只一種。如果學(xué)過經(jīng)論的法師,若學(xué)得有心得的法師,看話頭也可以,話頭就是止觀,沒有差別。若是你經(jīng)論學(xué)得一知半解,沒有什么成就,你要去看話頭,那就和止觀不同了,就是不一樣。越往后來,對于經(jīng)論沒有學(xué)的人出了家,也就是去看話頭,這個時候禪宗就衰了,是那么回事情。但是禪宗本身的人不承認(rèn)這件事。

  我在虛云老和尚的法語、他的年譜上看,有人問他,說是:我們學(xué)習(xí)禪,就是看話頭,但是有說修止觀,那是怎么回事?虛云老和尚說:那是古法,古代修禪的方法,現(xiàn)代是不修止觀。其實(shí)不是!這是人的根性的問題,就是你沒有條件修止觀。修止觀,就是要對經(jīng)論深入地學(xué)習(xí),才能修止觀;你沒有學(xué)習(xí),你不知道怎么修觀,只好看話頭了,是那么回事兒。這是人本身的利根、鈍根,你在佛法里面,學(xué)、沒學(xué)習(xí)佛法差別的地方,不是有古、今的問題。這是一件事。

  我現(xiàn)在想要說一說究竟怎么樣止觀?究竟怎么止觀?就是四念處。玄奘法師的翻譯是四念住,鳩摩羅什法師翻個四念處,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是按照這個方法來修止觀,這也是佛陀所教導(dǎo)的。我們?nèi)糇x一讀《阿含經(jīng)》、讀阿毘達(dá)磨論、讀這些《般若經(jīng)》,我們就會明白佛教徒應(yīng)該怎么修行得圣道,它說得明明白白的,不是像我們禪宗的祖師說那個話很難懂,「萬里無寸草處去!」這句話怎么事情?這句話很難懂。但是你若看看這些《阿含經(jīng)》、看看《金剛般若經(jīng)》、看這些論上,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怎么修行,就是四念住,就是四念處,就是應(yīng)該這么修行。

  我說一個譬喻,譬如說是走路,告訴你這條路很寬、很平坦,沒有土匪,很安全的從這里走到目的地,這條路是這樣子;那條路有危險、有土匪,并且不平坦,你若在那條路走有危險,說得明明白白的。然后,你就選擇容易走的這條路,從這里走。修止觀、修行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這樣子不好嗎?這個方法不好?所以,我主張我們修四念處!

  修四念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直接地對治你的煩惱!經(jīng)論上就是說兩件事:一個生死的緣起、一個涅槃的緣起,就說這兩件事。你看所有的經(jīng)都是說這兩件事:怎么樣是生死的境界?為什么會有生死?惑業(yè)苦;怎么樣得涅槃?戒定慧。說得明明白白的。這樣子,我們就是用戒定慧來對治生死流轉(zhuǎn)的貪瞋癡。所有的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原因,就是貪瞋癡,就是你內(nèi)心里有煩惱。貪瞋癡的「癡」,當(dāng)然有很多的解釋,其中有一樣就是執(zhí)著,我們執(zhí)著都是真的:現(xiàn)在看見這里有一個房子,這是真的;看那里有一個車,這都是真的;看有人過來,都是真的。我們不知道這都是假的、如幻如化的,不知道。你執(zhí)著是真的,從這里再引起貪、引起瞋,這時候有了煩惱就有業(yè),有業(yè)就有流轉(zhuǎn)生死,就惑業(yè)苦流轉(zhuǎn)。佛教徒相信了佛法,「我想要得涅槃,想要解脫生死苦!」那你就得要對治你的貪瞋癡,對治貪瞋癡就不造業(yè),那么就不流轉(zhuǎn)生死了,就是很簡單的事情。

  那么怎么樣來對治貪瞋癡呢?就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我的欲心很重!」那么修不凈觀,修不凈觀來對治。但是,修不凈觀來對治這個欲心,實(shí)在不能斷,這欲還是不能斷的,只是能夠叫它不動,能降伏這個欲,它不動了;不動了的時候,你這時候修無我觀,觀我不可得。你若真能通達(dá)了我不可得,那就是圣人了。凡夫是執(zhí)著有我的,凡夫和圣人有什么不同?凡夫就是有我,圣人是無我的,所以你就觀察我不可得,成功了,這貪瞋癡就沒有了,那么你就是圣人了。這樣說,所以應(yīng)該修無我觀。

  怎么樣知道是無我呢?因?yàn)?a href="/remen/wuch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常: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色受想行識也好,這一切有為法通通是無常的,這就是無我觀。因?yàn)槲沂?a href="/remen/changzh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常住的,所以你若能修無常觀,就是我沒有了,觀察我不可得,所以要修這個。如果一個人,他雖然是凡夫,但是他心里沒有什么欲,那他不用修不凈觀也可以,就不需要。你沒有欲的時候,心里很太平、很平靜,那么你這時候,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修畢竟空觀、修唯識觀都可以,這樣子,慢慢相應(yīng)了就得圣道,你就是圣人了,就是這么回事情。

  所以,直接對治!我有這樣的問題,我就用這個方法對治,就是這樣子。你一對治,就像有病似的,醫(yī)生看你的脈,聽你自己的介紹、說明,你有這個病、有那個病,然后對癥下藥,把這個病就治好了,就是這樣子。說「我有病,我不管它;我的貪瞋癡在那兒放著,我去看話頭!」你看話頭能對治你的病嗎?能不能對治?能對治也可以,若不能對治,你不是白辛苦了!所以,我們讀《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就是四念住,就是讓你修行的。譬如說,前面有一段文,「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經(jīng)》上就是告訴你修無我觀,是這樣意思,很明白的事情。

  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你若細(xì)心地觀察自己,你就會發(fā)覺,這個「我」是個煩惱的根本,你會發(fā)覺這件事。若是通達(dá)無我的時候,煩惱的根本沒有了,煩惱就不容易生起來,煩惱就會減輕了。我們?nèi)伺c人之間不和,師兄弟不和、師徒也不和,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不和,看見別人有光榮的事情就嫉妒,這很普遍的事情,誰也不用笑話誰,「啊,你嫉妒!」你笑他,你不嫉妒?那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就是貪瞋癡!但是你若修四念處,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如幻如化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還會嫉妒嗎?就沒有這件事了!所以,就是我們要反省自己,有什么煩惱,就用佛法來對治它,這就是我們應(yīng)該修的法門。說是我住的房子里邊來了毒蛇了,那你住在這兒會安嗎?你應(yīng)該把毒蛇請走才對;不!來個烏蠅,把烏蠅打走,毒蛇留在那里,這件事做得對不對?你做得對不對?

  當(dāng)然,還有一個問題,還有什么問題?當(dāng)然,你們各位法師可能已經(jīng)提出反抗,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都念阿彌陀佛,為什么你主張修四念處呢?怎么不念阿彌陀佛呢?念阿彌陀佛好,我同意,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是很好。但是我認(rèn)為,凈土法門也是說念阿彌陀佛是方便法門,為什么說念阿彌陀佛是方便法門呢?這句話怎么講?就是因?yàn)槟阈匏哪钐幮薏粊?那么你也要了脫生死,這件事怎么辦呢?只好念阿彌陀佛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去。當(dāng)然,這件事也不是說那么容易,你也要付出來代價的,你要特別地努力,一心不亂地念佛,你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愿還要強(qiáng),還要厭離娑婆世界,你念阿彌陀佛才能容易一心不亂,才有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到了阿彌陀佛國干什么?還是要修四念處的,還是要聽阿彌陀佛講《金剛經(jīng)》,講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

  你修四念處…,《觀無量壽佛經(jīng)》那個下品下生,那上面說,那個有罪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有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國了。到了阿彌陀佛國,蓮華開了以后,觀世音菩薩為他說諸法實(shí)相法門,他要修這個法門來滅罪,得無生法忍。所以,就看出來,就是到了阿彌陀佛國,還是要修這個法門的。

  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說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阿彌陀經(jīng)》上不是這樣子;《阿彌陀經(jīng)》說執(zhí)持名號,在大本的《無量壽經(jīng)》說念佛,這里面有點(diǎn)問題,什么?說念佛是觀想,這個「念」是觀想的意思,說是我們念佛名號的時候,是用執(zhí)持名號這個字,意思還是不同的。這個地方我不要多說。

  當(dāng)然,現(xiàn)在還是這樣意思,如果四念處修不來,那只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還是不錯的,是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成功了,也很好嘛。若是你現(xiàn)在能夠修四念住,你就修四念住,修四念住什么呢?就是現(xiàn)在令你得圣道,不用等到阿彌陀佛國去,是這樣意思。但是現(xiàn)在這個地方不多說了。

  我是說用止觀的方法來修四念處。這個止怎么修法?怎么樣修止?我想你們各位都是參加過禪七,可能知道,但是我想我還是說一說。

  這個止,就是要你自己選擇一個所緣境,把心停在那里不動,所有的雜念都停下來,這就叫做止。選擇一個所緣境,什么所緣境?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息作所緣境,我們有出入息,用息作所緣境。這個息,我們這口氣有出、有入,呼出去以后,也沒有立刻地吸,一呼、一吸,我們呼,呼、呼,它就不呼了,但是沒有吸,這里面有個息,息過去了就要吸,氣就要吸進(jìn)來,吸、吸,又不吸了,可是也沒有呼,這里又有個息,這是有出息、有入息。這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得最詳細(xì),這口氣呼出去叫「出息」;呼、呼,不呼了,又有個息,叫「內(nèi)出息」;然后就往里面吸,這個氣向里面吸,這叫做「入息」;吸、吸,又不吸了,但是也沒有呼,這叫做「內(nèi)入息」。所以加起來是四個息:出息、內(nèi)出息、入息、內(nèi)入息,是四個息。

  修數(shù)息觀,就是你要知道!你靜下來的時候,你知道你現(xiàn)在是出息、內(nèi)出息,知道是入息、內(nèi)入息,就知;以息作所緣境,是知,就是注意,注意這個息的相貌。注意息的相貌,息有什么相貌呢?就是有出、有入的不同,有冷、有熱的不同;出息是溫的,溫暖,入息它就涼。你若常常靜坐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全身都有出入息,出息感覺不冷,入息就感覺到?jīng)?你常常靜坐有這個感覺。就是注意這個出入息,其它的什么事情都停下來。

  《金剛經(jīng)》上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的心同一切法不發(fā)生關(guān)系,湛然獨(dú)立,這一念心叫它獨(dú)立起來,不要有所緣境,應(yīng)該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凡夫做不到。所以佛給我們個方便,你把其它的所緣境都停下來,選擇一個所緣境,你心住在這兒不動,這作一個前方便,得定的一個方便,是這么意思。

  用息作所緣境這件事,我們正常是應(yīng)該把口合起來、嘴閉起來,然后由鼻至臍,這是入息;由臍至鼻,這是出息,是這樣子。所以,你若注意的時候,這個息就是由鼻至臍、由臍至鼻,就是這樣動,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如果你感覺到相應(yīng),就這樣就好了。

  但是,我們無始劫來,這個虛妄分別心習(xí)慣了,散亂,想這個、想那個,你叫它不要妄想,這個事很難,違背了你原來的習(xí)慣,這個事情很困難。所以,雖然說叫你注意息,事實(shí)上又不能,又是亂了。所以,佛又加一個辦法,教你數(shù)數(shù),數(sh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數(shù)目一、二、三、四它有個連貫性,所以我們就可能會寂靜住,就能沒有一切的妄想。

  我曾經(jīng)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出家人在寺廟上,寺廟里面,到佛殿上看到供著佛像,到圖書室就看見佛經(jīng),到禪堂來就是看見這些大家共同用功的修行人,到講堂去看見法師,看見我的師長,看見都是同學(xué),大家都修學(xué)佛法,這都是清凈的境界。我們就算是靜坐時有妄想,這妄想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情,另外你沒有妄想,不是有其它的妄想,就是這些妄想。就是你經(jīng)驗(yàn)過的事情,就是你妄想的來源;你沒有經(jīng)驗(yàn)過的事情,你沒有這個妄想。這些清凈的因緣、這些妄想,執(zhí)著性不大,執(zhí)著性不是那么大,容易回轉(zhuǎn)。我忽然有個妄想,「昨天吃午飯的時候,什么菜很好吃…」,感覺「不、不要想!」立刻地知息出、知息入,就能回轉(zhuǎn)。

  在家人,在家人在色聲香味觸里面活動,這個貪瞋癡活動得厲害,讓他靜坐的時候,「不要妄想,修數(shù)息觀!」困難!因?yàn)樗麍?zhí)著得厲害,這個想就是把他黏住了,就像那個膠很厲害,黏住了,你想解脫很難。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可以靜坐修止觀,但是在家人困難,出家人容易,所以修行還是出家好。出家多少年了,佛學(xué)院都學(xué)過多少年了,答復(fù)人家問題的時候:「不出家也可以,也可以修行!」這個人是胡說八道。在家人修行也可以,怎么能和出家人比呢?是不能比的。就算是在家人也能修行,能夠成功的是少數(shù)。出家人都能成功嗎?也未必,但出家人成功的可能性大一點(diǎn),就是因?yàn)槌黾胰四莻境界是清凈的,執(zhí)著心輕,你就容易修止,是這樣意思。

  這個止,如果只是知道息的出入,你心能夠寂靜下來,也可以;如果有困難,你要數(shù)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這個方法,的確是有力量,使令心就沒有妄想。這是一個說法。

  其次,我們這個身體,這是一個有漏業(yè)的果報,不是個好東西,它有時候會有問題,你要將就它一點(diǎn),不將就它,它有時候就反抗你,你就或者是頭疼、或是吐血了,就不能修行了。這里有什么問題呢?我們修數(shù)息觀的時候,有的人注意鼻端,當(dāng)然你一天靜坐半小時、靜坐一個鐘頭也沒有關(guān)系;但是如果你靜坐八小時、靜坐十二個鐘頭的時候,那就有問題!你若注意鼻端,你這個注意力在鼻端,你就容易上火,這個血就集中在頭部,集中多了的時候,就要爆血管也可能,再不然就吐血了,就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這樣子說,這就得要改變一下,注意腹部的起落。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上告訴:觀丹田也可以,觀臍輪也可以。我們這一呼、一吸,這個腹部就是一起、一落,你注意起落,這個注意力在腹部的起落,這個血就集中在腹部,而不會集中在頭部。這樣你頭部血不會太多,頭部清明。

  但是另外有個事情,就是結(jié)跏趺坐;但是經(jīng)上說,女眾不要雙跏趺坐,單跏趺坐。單跏趺坐若太松,當(dāng)然初開始靜坐也是有問題;你若是坐久了,這腿子熟了,你可以稍微緊一點(diǎn),單跏趺坐緊一點(diǎn)。緊一點(diǎn)有什么好處呢?這個血向上來。而你的心注意腹部的起落,血向上來,但是又不太多,就正好是個中道。你血向上來,這頭部有血,人有精神。你睡覺為什么失眠,睡不著覺?就是頭部的血太多了,精神。頭部血少了,太少了就昏沉、睡覺。所以,吃完飯的時候,這個血集中在胃里邊,頭部的血少了,就要睡覺,就是這么回事。

  現(xiàn)在你若是盤腿坐,稍微緊一點(diǎn),這個血就向上來,但是你這個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它又會降下來一點(diǎn),使令頭部的血也不多、也不少,這樣子你就能修止觀。太少了就會睡覺,太多了你要吐血,就是不容易,你要將就這個身體。這樣子注意腹部的起落,也可以數(sh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那么你就能夠明靜住,明靜而住。

  如果說這個方法也不合適,你就另外用個方法。另外用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可以有兩個方法。你兩個手,左手放在右手上面,這個手里邊,你觀想有一個圓的光明體,圓的光明。我們在鋪頭(注:店鋪)里面看見一個水晶球,你把那個相取下來,手里實(shí)在什么也沒有,但是你觀想這里面就是有一個水晶球,你觀想它是個…,你愿意它是黃色的也可以,愿意它是白色的也可以,你就注意它,注意這個水晶球。如果能夠注意使令心里面不散亂也可以;如果還是有困難,你在水晶球上觀想它有一、二、三、四、五,現(xiàn)在現(xiàn)出個一來,在水晶球上有個一,隔一會兒現(xiàn)出個二、隔一會兒現(xiàn)出三,現(xiàn)出三的時候二就沒有了,現(xiàn)出二的時候一就沒有了,這樣子也還是數(shù)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可以,也是可以。

  或者是你觀想這個腳趾頭,觀大母趾那個地方,如果你修不凈觀的時候,觀察那個大母趾膨脹了、青瘀了、膿爛了、散壞了,骨頭露出來了,你觀這骨頭,觀這個白骨,注意這個白骨。你初開始的時候,用手指頭幫助一下也可以,就用手摸這個大母趾,也可以。說是「我觀這個腹部的起落觀不上來」,你用手幫助一下,用手摸著這個肚子,也可以。這樣子,使令心里面寂靜住,不要有其它的雜念,那么你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容易得定了,就是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得到初禪。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這一段是一個關(guān),這個關(guān)不容易過;等到得到了未到地定,再到初禪就容易了,就不是難事了。

  我看古代的祖師他們坐禪的方法,那個禪師告訴你:先念佛,「念佛凈心」,清凈的凈,心意識的心,用念佛來凈心。實(shí)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念佛把一切的妄想都停下來,心里面沒有雜念,使令心明靜而住,這就是凈心,用這個方法。等到這個心靜下來了、沒有雜念的時候再參禪,他是這樣辦。我們也可以這樣做。你初開始的時候,你感覺到用數(shù)息觀不合適,你也可以念佛,念一會兒。

  一開始、腿子一盤上,你立刻地要抓住它!要把你這一念心抓住,叫它不要有妄想。如果你這時候一疏忽、一打妄想,非?,一下子一刻鐘過去了。你在那兒打妄想,一下子一刻鐘過去了,一下子半小時就過去了,等你覺悟了,「哎呀!不要打妄想!」已經(jīng)過去半小時了。所以,你一定,這維那師父一打三下木魚一止靜的時候,你立刻地要注意,就要叫心寂靜住,你不要疏忽這一點(diǎn),立刻地寂靜住。如果你一開始,你沒有注意,一疏忽打妄想了,這一坐都不容易坐得好!你說「我收回來」,你有功夫可以,你功夫沒成就,有困難,就困難。

  所以,你靜坐的時候,我們姑且這樣說,維那止靜這個時候,你若感覺到修數(shù)息觀有困難,你先念佛也可以,或者你念大悲咒也可以;不念佛,念大悲咒也可以!溉糁T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大悲懺有這句話,就是念大悲咒能幫助你得三昧、得辯才!那么這不是正好嗎?所以你念大悲咒就幫助你容易靜下來。但是你不能念太多,頂多念三遍,然后你心就寂靜住,用數(shù)息觀的方法,或這個光明的輪,有個光明輪,有個圓的光明在你手上,你心里面注意這個光明,還是用這個方法,叫它心里寂靜住。

  總而言之,熟能生巧;常常靜坐、修數(shù)息觀,久了它就自己會出來一些方法,使令它心里不妄想,能對治一切散亂,使令你心里面寂靜住,就容易成就欲界定。欲界定也是很不錯的,得到了以后,你若成就了欲界定,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亂,心里面明靜而住。這時候,有聲音都聽見,但是心里面沒有雜念。等到有一點(diǎn)相應(yīng)了,有一點(diǎn)相應(yīng)的時候,這個身體感覺到輕,不是那么重,所以也是不錯的。這是非要從這里經(jīng)過不可,由欲界定進(jìn)步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到初禪,一定是要這樣經(jīng)過。

  我就是簡單說到「止」,這個「觀」現(xiàn)在沒有時間說,但是我們現(xiàn)在規(guī)定是講《金剛經(jīng)》,講《金剛經(jīng)》的時候,我再說修觀。我的這一段說話就到此為止,由維那打兩下木魚,我們就經(jīng)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