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新思潮之變遷與佛學之關(guān)系
舊新思潮之變遷與佛學之關(guān)系
──二十年十一月在西安第一中學講──
一 三十年前為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
二 三十年來已另成一新時代
三 新思潮與佛學之接近
四 少年當站向新潮之最前線上
中國近來所輸入之西洋學術(shù),猶是彼邦十九世紀之思想,至于新興之學說,尚未有傳入。三十年前之舊思想,已為現(xiàn)在杰出之學者所不滿,正從事考正其錯誤與流弊。故西洋近三十年來新學術(shù)之進步無已,大有一日千里之勢;其近來之傾向,可以說全在汰除過去十九世紀之腐朽見解,而創(chuàng)造新時代之新生命。現(xiàn)在之中國既不能閉關(guān)自守,必須與世界各國思想互相溝通而后可,若唯拾人之唾余,不取其精華,雖美名之曰新學,仍是居人之后,不能與之并駕齊驅(qū),有何益耶?所以、余今將舊有之感想,講出來以供諸君的思擇。
一 三十年前為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
西洋在三十年前之學說,即為唯物論稱霸之時代。以為人即是動物,動物即是生物,生物即是有機物,而出于無機物各種之原質(zhì)與其活動力,故以構(gòu)成宇宙萬有之原料,即是物質(zhì)與其動力。由許多質(zhì)點的力,互相沖突而成星云、太陽、地球、植物、動物、以至于人類。此種唯物論,在變動上即是機械論。以為宇宙不過是一具大機器,人是一具小機械而已,故一處變動則全體皆動,由此變動為支配之力,以致有生物與人類。換言之,人生世界皆受此力支配而不得不然。因此、人類之社會,亦皆在此機械力支配之下,不得不然,而成階級爭斗而趨于共產(chǎn)。在此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人生之活潑自由,幾乎完全失盡。茲再分析言之:一、自然科學則為達爾文之生物學等,如達氏之‘物種源始’──或名物種由來──,所謂凡能由下等動物而至于人類,皆是環(huán)境支配之動力使然,所以、由下等生物而高等動物而人類,雖是日進無已,要之、即是受物質(zhì)動力之支配,不得不然。二、社會科學則為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等。社會學因為以唯物論為依據(jù),產(chǎn)生馬克思之共產(chǎn)主義,以經(jīng)濟為社會變動之主因,故成唯物史觀之社會學。蓋因馬氏與達爾文同時,所以亦受時代之影響而成此思想,以為物力之沖突,在社會則為經(jīng)濟階級,若經(jīng)濟解決,則政治、文化亦自然隨之解決。又如俄國之巴枯寧等,采取法國大革命時之思想,欲平等其治者與被治者階級,而成無政府主義。亦為唯物的,機械的社會學之一派。三、哲學則為孔德之實證哲學,斯賓塞進化哲學等,此時期之哲學,可以法國孔德之實證哲學為代表?椎乱詾橐磺姓嬷R皆得實驗,必須眼耳等五官所觸者為實在。至于斯賓塞,則以達爾文之生物學為出發(fā)點,擴充之以說明質(zhì)點力,怎樣由星云而成恒星、行星、地球,怎樣又由地球會有礦物、植物、動物以至于人類,與由野蠻社會進為文明社會的進化哲學。三十年前之舊思潮,雖不止此數(shù)種,然舉此亦足以總括其一般之思想。因此,數(shù)種學說皆已成為過去,而只能轉(zhuǎn)回來談現(xiàn)代新思潮之發(fā)生了。
二 三十年已另成一新時代
一、科學方法,拋棄“簡單定位”而利用“場合”為研究之對象:近三十年之新思潮,并非去離科學而起,乃是科學方法自身之改變。余憶民十二,國內(nèi)曾有玄學與科學之論戰(zhàn),丁文江等猶主科學方法萬能說。然丁氏所謂科學方法,即是三十年前之舊方法,已為現(xiàn)代新科學所拋棄;故科學萬能說,在現(xiàn)代已不成立。其拋棄之舊方法為何?則是縮小范圍,從某類某種中取出某部分,劃開斷絕其他的關(guān)系,細加分析,以觀察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如何,以所分析至極微細點作為基本的簡單定位,再細合分析所得質(zhì)素,回復(fù)其原狀,以為即得事實真相,而此種科學之方法,即為現(xiàn)在科學家所拋棄。譬如一株樹,本與土質(zhì)、地理、氣候、天文皆有關(guān)系,非可離諸關(guān)系以研究得其事實。再比如研究眼睛,若挖離了人面,則已非活人之眼睛,如何能夠得到活眼之真相?故以前的科學方法,往往只能得到死的零碎的標本,而不能得到原來的自然之真相。所以、現(xiàn)在的科學,改從‘場合’為研究之方法,此亦由德國之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其他各科學家之所致。以為要研究此一物之自性,若離此一物之場合上空間、時間、他物等等各種關(guān)系,則無某物固有之性質(zhì)可知。此種研究之方法,雖是困難,然為逼近事實真際,新科學家決定應(yīng)當毅然采用而不可辭者也。二、自然科學已將物質(zhì)的概念丟失,化學的發(fā)明為結(jié)構(gòu)比原子重要:自然科學之基本、即化學、物理學,而由此二學,今已將唯物論打的落花流水,化為烏有。蓋化學之分析,初本以原子為萬有之最后單位,后則知原子亦為電子構(gòu)成。然電子是否亦為他物構(gòu)成,現(xiàn)在雖尚無發(fā)明,但電子或加、或減、或移位,略變其結(jié)構(gòu)方式,即又變?yōu)樗,因此、可知原子等非實有體,只須組織一變則體質(zhì)皆變,而結(jié)構(gòu)比原子尤為重要。如金剛鉆與炭質(zhì),在原質(zhì)為同物,所以成為絕不相同者,蓋因結(jié)構(gòu)不同耳。故化學分化所得之原素,非是萬有差別之基本,而萬有差別乃由于結(jié)構(gòu)。物理學的發(fā)明,為物質(zhì)基本即能力之波動。蓋萬有之物質(zhì),可變滅而成能力,此能力之波動即成為物質(zhì)。換言之,物質(zhì)乃基本于能力波動而有,故物質(zhì)可消滅而還歸能力波動。三、宇宙由機械的變?yōu)樯鷦拥模阂驗、由能力波動說,以為宇宙無有實質(zhì),而唯物論亦無可立,則宇宙乃成為自動的活潑的生命了。四、社會由經(jīng)濟的變?yōu)槲幕模涸谙壬鐣䦟W以經(jīng)濟為本,而近來則成為文化之社會學,此尤以德國為甚。蓋文化能包括經(jīng)濟等等在內(nèi),凡將樸素之生活環(huán)境變?yōu)槲拿髦鐣,其各種的活動力皆即是文化。從此再回看唯物史觀等社會學,乃等如小兒喋喋之學語耳。五、哲學變?yōu)橹辛⒁辉撆c創(chuàng)新進化論:若從哲學方面言,則有羅素之中立一元論,與柏格森等之創(chuàng)新進化論。羅素以直接覺到之事,是非物非心的,此即是萬有基本之原料,以此原料構(gòu)成物,亦構(gòu)成心,實超過孔德實驗主義之說萬萬了。至于創(chuàng)新進化論,亦非舊進化可及,一方面汰除互相沖突之劣弱者,一方面使優(yōu)強個性之發(fā)展。譬如有一室人,常互相競爭,強者先征滅弱者,而后強者與強者爭,結(jié)果、只留一最強者,而此最強者因失去同類之互助,亦不能獨自生存,終于亦是滅亡。故達爾文之進化說,實是一種絕滅論,F(xiàn)在之創(chuàng)新進化論,深知其錯誤,所以極力改革其流弊,乃是以有所新生、有所創(chuàng)造為進化,并不是以滅他為進化。如柏格森等,是主此說之最有力者。他若層創(chuàng)的進化論,全體的進化論,亦皆以創(chuàng)新為進化的。
三 新思潮與佛學之接近
新思潮與佛學接近之點,略從數(shù)方面說明:一、場合觀與法界觀:前說之場合觀,近于佛之法界觀。譬如一間屋子,所開的一窗關(guān)系全屋,全屋亦系在此窗。如大海中之一滴水,就能合于大海。又如人之一鼻根,即通于全身,若離全身即失為鼻根,與科學之場合觀正同。換言之,若明佛學之法界觀,而對于新科學方法,亦必特別容易明白了。二、結(jié)構(gòu)觀與緣生觀:佛學謂一切法皆眾緣生,且如視覺,普通人謂是眼見。佛學則以空、明、根、境、識等九緣和合而有之作用,即緣生無性之如幻現(xiàn)象。如眼見色,必有光線、空間、離距、以及其他種種內(nèi)心和外境之結(jié)合而成視覺;質(zhì)言之,即是眾緣。若一有不同之變動,即可發(fā)生不同之作用。三、能力波動觀與一切種子觀:佛學說一切種子識,即是種種潛在之能力,因所潛之種子不同,故遇緣即發(fā)生不同之現(xiàn)象,此說與現(xiàn)在之能力波動觀亦相近。四、新哲學以及生動的、文化的、宇宙的社會與唯識觀:前者所說之中立一元論,即是佛學之前五識的唯識現(xiàn)量唯識論。更有諸法唯識觀,此變現(xiàn)說即通創(chuàng)造之進化論。復(fù)次、根身器界之萬有,亦皆是唯識變,則宇宙人生即是活潑自動之生動,而社會亦非是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等一因所能轉(zhuǎn)變,乃是無數(shù)之復(fù)雜因緣而成,其變化亦即是共業(yè)力之共相果,故近于文化的社會學。
四 少年當站向新潮之最前線上
不可留戀三十年前的唯物史觀等舊思想,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因為現(xiàn)代之新學說,已非三十年前之舊思潮可比,故我們當為新時代之新人物,非站在時代的前線力謀進步不可!若仍然留戀三十年前之唯物時代之中,必為新思潮時代之拋棄者。然則如何進步?在中國、可從研究佛學而步入于西洋已在蓓蕾待放的新思潮。(化城記)(見海刊十三卷三期)
- 上一篇:佛法對于現(xiàn)代人類的貢獻
- 下一篇:佛教對于中國文化之影響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佛
- 太虛大師:學佛是為了什么 學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yīng)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jīng)商與學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