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菩提心 成無上道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一)
于自由時報91.04.11(四)刊載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解脫、成道證果;大乘修六波羅蜜,普度眾生、廣結(jié)善緣,最后功德圓滿,成道證果。此外,還有漸修、頓悟之分,無論是大乘、小乘,頓、漸之分,是因為眾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但理上都是一個--菩提涅槃,這是修行學(xué)佛的終極目的。
由于每個人的發(fā)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樣。不論是成就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達(dá)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希望打坐成道,就必須與這念清凈心、無為心相應(yīng)才能成道。道不離心,悟了,這念心就是道;沒有悟,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從事上修,或從理上去修,乃至于漸修、頓悟、顯、密,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第一是「發(fā)菩提心」,第二是「持清凈戒」。這兩個原則做到了,這一生就對得起自己,即使沒有成道證果,也能達(dá)到不退位。持清凈戒,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就證羅漢果,進(jìn)一步回小向大,就能證大乘佛果。如果要證菩薩果,就要修六度萬行。總之,這一切都離不開菩提心和戒行。因此,發(fā)菩提心、持清凈戒,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二)
于自由時報91.04.13(六)刊載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清凈的心、不染著的心,是不動不搖、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經(jīng)云:「修行不發(fā)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谷绻皇瞧疵馗锢缤,卻沒有播撒菩提種子,怎么會開花結(jié)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想達(dá)到這念心清凈,就必須要有種種助緣,幫助我們發(fā)菩提心、種菩提種、開菩提花、結(jié)菩提果,這個助緣就是戒行。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戒行;其他宗教的戒,有些不是邪見、見取見,就是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都不是證涅槃的因。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指我們這念心,達(dá)到最寂靜、最高的一個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契悟了空性還不算,必須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凈心、能作主的心,要動就動,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最后達(dá)到不出不入。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三)
于自由時報91.04.16(二)刊載
涅槃有四種層次:「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涅槃」、「自性清凈涅槃」。其中「有余涅槃」、「無余涅槃」是證悟「空性」;「無住涅槃」、「自性清凈涅槃」是證悟到菩提心。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涅槃,都是指我們這念心,只不過深淺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淺;或者是證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長,這也有差別。再者,看我們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的時間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鐘,三分鐘后心就打妄想、打瞌睡,這樣菩提心也保持不長久。
菩提心、涅槃性,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根基,佛就說一些方便法門,暫時使我們的心靜一靜,不要驚慌恐怖,暫時能夠得到一個住所,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想成佛,就要證悟菩提心。經(jīng)云:「唯佛與佛能入此門,緣覺聲聞不能照。」也就是說,盡恒河沙的聲聞、緣覺,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為什么呢?因為佛是以菩提心為根本,所以這一念心非常重要。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四)
于自由時報91.04.18(四)刊載
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如何發(fā)菩提心呢?《金剛經(jīng)》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就是無住心。禪宗則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也是指菩提心,亦即菩提自性。《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記載:一日,五祖弘忍大師對弟子說,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時,今天把所學(xué)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寫一首偈給我看看。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師神秀大師,很有學(xué)問,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惯@首偈子看起來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意義。六祖大師當(dāng)時也在弘忍大師座下,在廚房里擔(dān)任砍柴、舂米的工作。聽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師所寫的偈子后,他也有一些心得,于是就請人在偈子旁邊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蛊刑岣緵]有一物一法可得,所以說「菩提本無樹」!该麋R亦非臺」,明鏡是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念心,是絕對的空性;「何處惹塵!,一切都是空寂,那里惹塵埃?神秀大師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他所契悟的,屬于漸修,而六祖大師則是頓悟。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五)
于自由時報91.04.20(六)刊載
悟有深淺,禪宗祖師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數(shù)!蛊┤缯f,由于覺得人生無常,悟到了無常的境界,所以發(fā)心修行,這個悟只是開始。悟了以后要知道修行,因為只是悟到無常,并不是徹悟心性,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每個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樣,因為這念心悟的層次不同,說出來的法,就會有差別。
神秀大師所寫的偈子也可以作為一般人的座右銘,依照這個方向去修行!干硎瞧刑針,心如明鏡臺」,要栽種一棵菩提樹,第一、要有土壤,把菩提種子栽植到土里去;第二、要有水份、陽光;第三、要時時刻刻去照顧,除草、松土,菩提樹才會發(fā)芽、茁壯,開花、結(jié)果!干硎瞧刑針洹,要想成道,就如同種菩提樹一樣,要善調(diào)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除了善調(diào)身心以外,還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報,有了福報,衣食住行就沒有問題。「心如明鏡臺」,這念心像明鏡當(dāng)臺一樣,一塵不染,漢來漢現(xiàn)、胡來胡現(xiàn),相來則現(xiàn)、相去則無。就是這念心,不染一點塵垢,一片空靈、光明,沒有貪、瞋、癡、慢、疑,沒有法執(zhí)、我執(zhí),只有這一念絕對的心,像鏡子這么光明。要達(dá)到這個境界,就要「時時勤拂拭」,如何拂拭?就是檢討、反省、觀照、改過,這就屬于漸修法門。如果照這樣去用功,也能成道證果。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六)
于自由時報91.04.23(二)刊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钱(dāng)時六祖大師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菽艽髱熈宋蛑T法畢竟空寂,無有能、所,一切皆掃除蕩盡,所以禪宗祖師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正是這個道理。
「佛」代表好的境界,若是對好的境界,產(chǎn)生貪愛、執(zhí)著,心當(dāng)中有了罣礙,一樣不能明心見性。所以,就算是打坐時看見十方諸佛來摩頂、授記,也不要歡喜。因為一歡喜,心就動了,就成了生滅,就不是不動心、清凈心!改А,就是指恐怖的境界?吹娇植赖木辰,也不用害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壞的境界皆由自己意識所現(xiàn),都是虛妄不實的,因為一切法畢竟空寂。
那么,要拿什么來「斬」?「不理它」就是斬。好壞的境界都不去理它。它來就讓它來,去就給它去,繼續(xù)保持正念,菩提心就會現(xiàn)前,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否則,菩提心就迷失而成為攀緣心了。
所以漸修、頓悟都是相通的,目的都是證菩提心,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七)
于自由時報91.04.25(四)刊載
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小乘修行是「斷煩惱」;大乘則是「轉(zhuǎn)煩惱成菩提」。小乘把煩惱當(dāng)作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要斷它,有能斷、所斷,仍有法執(zhí)存在,所以最后證到我空境界,入「偏空涅槃」。
大乘則用「轉(zhuǎn)」的方式,因為了解煩惱當(dāng)中有菩提性。如同打鐵煉鋼,廢鐵當(dāng)中具足鋼性,若把鐵塊扔掉,是無法再煉出鋼的,如同無法離波覓水的道理一樣。
大乘菩薩廣行六度萬行,以轉(zhuǎn)化煩惱,自利利人。例如布施久了,自然沒有貪心;修慈悲觀,瞋心自然就轉(zhuǎn)化過來;身口意三業(yè)精進(jìn),就可以對治懈怠。由于心散亂、顛倒,所以利用禪定對治妄想,這就是「轉(zhuǎn)」。
六波羅蜜中最后是「般若度」,般若是對治愚癡的,返照自心,無能、無所,三輪體空。我們心中有很多無明、顛倒,對外境起種種執(zhí)著,如果般若修好了,就能逐物起照,破除煩惱!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八)
于自由時報91.04.27(六)刊載
無論修什么法門,最后全部都要歸于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本具的覺性,這不是父母、鬼神、上帝、乃至菩薩所給予的,而是人人本具的。所以,菩提心是最真實、最現(xiàn)成的。
禪宗祖師說:「起心即錯,動念乖真。」菩提心性本自具足,假使另外再起心動念去找,也無法找到。因為一尋覓就迷失了,如同騎牛找牛,已經(jīng)騎在牛背上,卻迷惑不知,仍到處去找牛;又如日中覓影,在大太陽底下找影子,始終是找不到的。
大眾聽法的當(dāng)下,一念不生的這念心,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謂一念不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靈知靈覺的這一念,沒有絲毫的妄想、昏沉等雜念。契悟了這本具不生滅的心,即達(dá)到所謂的「開悟」境界。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九)
于自由時報91.04.30(二 )刊載
以前,有一位大覺禪師,為了修行悟道,南奔北走、東參西學(xué),翻山越嶺尋訪明師。一天行腳疲累了,手扶著路邊的梅花樹休息,當(dāng)下忽然開悟,道出一首詩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幾重云;歸來細(xì)把梅花看,春在枝頭已十分!埂复骸,代表菩提心。詩境的內(nèi)容說明為了追求明心見性,歷經(jīng)千辛萬苦,尋找善知識指點,仍然無法契悟,于是心灰意冷,通身放下,這念心大休大歇,不再東尋西覓。就在放下的時候,忽然開悟了!笟w來細(xì)把梅花看,春在枝頭已十分」,細(xì)看眼前枝頭一朵朵梅花生趣盎然之際,悟到原來道是現(xiàn)成的,能看的這一念心始終是存在的。
達(dá)摩祖師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wù)?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箍疵坊ǖ倪@個靈性是本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尚未成道的人不減一絲一毫;成道了,也不增一絲一毫--這個就是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
于自由時報91.05.02(四)刊載
古人說:「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惯^去沒有契悟以前,所修都是在生滅當(dāng)中,屬于方便加行。由于加行用功得力,業(yè)障消除,心清凈了,因緣成熟豁然契悟心性。原來,這念不生滅心,就是菩提心。
有生一定有滅,物質(zhì)有成、住、壞、空;人及飛禽、走獸等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都是生滅。仔細(xì)觀察起來,分分秒秒皆有眾多生滅、生死不停的流轉(zhuǎn),整個世界都屬于生滅法。
凡夫的心念時時刻刻也在生滅之中,一動念頭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滅掉了,譬如早上起床、穿衣、穿襪、刷牙、洗臉,接著又誦經(jīng)、拜佛……等等,心念不斷地生滅變化,這當(dāng)中究竟那個是真正的自己?
世間上的人,終日柴米油鹽醬醋茶、上班、下班,整天都在妄想中,迷糊糊地過生活,所有一切都是生滅心的作用,甚至于晚上作夢都還在生滅心當(dāng)中。所以佛法說人從早上到晚上,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這些都是生滅心。生滅心就是自己的煩惱,生滅心帶來的就是生死。
那么,不生滅心究竟在那里?就在大眾聽法的這念心當(dāng)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念覺性始終存在,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一)
于自由時報91.05.07(二)刊載
悟后起修就稱為「修道位」。悟了以后,只是如同見到初一的月亮,尚未圓滿,還要繼續(xù)保持這念菩提心,時時刻刻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謂的「保養(yǎng)圣胎」。
此時的修行即是「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還是要修,修除習(xí)氣、妄想、人我、是非等種種煩惱,修了之后要歸還原點,所以修了等于沒修、行了等于沒有行。原點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覺性。無論晝夜、動靜、順逆,時時刻刻始終都要保持這念覺性的存在。
釋迦牟尼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沒有度一個眾生;演說無量無邊的佛法,卻認(rèn)為沒有說過一句佛法,正是「言而無言」,歸還原點的道理。如果執(zhí)著自己說了許多佛法、度了廣大的眾生,就表示并未了悟,因為尚有我執(zhí)、法執(zhí),這念心還在相對的境界之中攀緣,沒有契悟絕對的境界。
修道證悟最后達(dá)到絕對不染一塵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瑕,就屬于「成道位」。這里的「成」是現(xiàn)成、本具的意思,不假絲毫造作而成。
總歸修道的歷程,可分為「加行位」、「悟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個不同的層次。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二)
于自由時報91.05.09(四)刊載
每個人都有佛性、覺性,是本具的。雖然心性本具,但如果起了煩惱無明,這個覺性就變成眾生心了,就變成我執(zhí)、法執(zhí)。所以,還要有「始覺」,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開始覺悟的這念心。眾生是「不覺」,沒有覺悟,所以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醉生夢死,將來必墮入惡道。
有了「始覺」,要繼續(xù)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沒有發(fā)長遠(yuǎn)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繼續(xù)不斷覺悟、覺察、覺照、反省,以漏盡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轉(zhuǎn)化心中這些障礙。如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把心當(dāng)中的灰塵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沒有了,就達(dá)到「正覺」的境界。
煩惱有深有淺,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這三種煩惱,就得到究竟解脫。所以,無論參禪、打坐、持咒、誦經(jīng)、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轉(zhuǎn)凡成圣、轉(zhuǎn)識成智,最后得以成就佛果。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三)
于自由時報91.05.11(六)刊載
由于用功得力,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沒有了,斷除「見思惑」,就證到羅漢果,或者證到緣覺果,這就是「正覺」。但是,不可以得少為足,還要進(jìn)一步回小乘向大乘,發(fā)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帶果行因,修六波羅蜜,行菩薩道,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豁然明心見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
如龍樹菩薩,契入了中道實相,就證到初地菩薩,如此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滿心,就稱為「分證覺」,乃至于達(dá)到「等覺」。最后入金剛定,破無始無明,也就是破最后一分無明,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總之,這些過程都離不開我們這一念覺性、佛性、靈性,也就是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如果這念心造作惡業(yè),就變成獸性;反迷覺悟了,又變成覺性。覺悟以后,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有了智慧、感應(yīng),心慢慢寧靜,就成為靈性,這都是我們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執(zhí)著一切法,繼續(xù)用功,就能圓成佛性了。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四)
于自由時報91.05.14(二)刊載
菩提心的修證歷程有層次之不同。第一、「發(fā)心菩提」,也就是發(fā)廣大道心,立下志愿,希望證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眾生,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時時刻刻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管是漸修、頓悟,或動、靜、閑、忙,都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以地藏菩薩的大愿、觀音菩薩的大悲、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落實在日常生活,這就是菩薩行的開始。
第二階段「伏心菩提」,因為發(fā)心用功,時時檢討、反省身心,有慚愧之心,慢慢地就將妄想、煩惱降伏下去。譬如覺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來,不去造作惡業(yè);又如動了貪念,也能覺察并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愛、色愛,剛剛一動念,馬上就把這念心降伏下去,這就是伏心菩提。
第三階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后就能達(dá)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滅的心性。
禪宗祖師言:「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怪灰蛄爽F(xiàn)前這念心,始終安住在正念上,過去所有的黑暗、業(yè)障,全部可以一掃而光。譬如一間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燈一開,豁然滿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燈熄滅,又會呈現(xiàn)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后,還要時時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覺性上,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五)
于自由時報91.05.16(四)刊載
禪宗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褂终f:「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掛著一縷絲!惯@是什么道理?就是要知而不著,堅住正念。譬如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不胡思亂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終存在,好的東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會怨天尤人。對任何好壞的境界,都能知而不著,不起貪心、不起瞋心,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凈心、正念就是解脫、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場、正念就是凈土,所以「挑柴運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當(dāng)中,始終保持正念,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第四階段「分證菩提」,已經(jīng)契悟心在那里了,還必須要悟后起修,繼續(xù)堅住正念、保任覺性,分分破除無明,分分顯露菩提法身,這個過程稱為「分證菩提」。直至破除最后一分無明,漏盡煩惱惑業(yè),就達(dá)到「究竟菩提」。所謂自利利他、覺行圓滿,達(dá)到這個境界,才算是究竟。
發(fā)菩提心,成無上道(十六)
于自由時報91.05.18(六)刊載
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挂环ń缂粗敢徽娣ń,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悟了這個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我們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輩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則提升至天道法界,將來感得升天的果報;起貪、瞋、癡,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諦,是聲聞法界;思惟十二因緣觀,是緣覺法界。若發(fā)大慈悲心與利他弘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修六波羅蜜,當(dāng)下就入菩薩法界。進(jìn)而修無修修、念而無念,還歸原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議法界,所以這念心當(dāng)中圓具一切。
「萬丈高樓平地起」,每個人心中,無始劫以來攀緣、顛倒,充滿了愚癡、邪見,F(xiàn)在能夠聽聞正法,是過去的善根、福報現(xiàn)前,所以要愛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腳踏實地用功修行,持戒清凈;在理上就要發(fā)菩提心。如果沒有發(fā)菩提心,只是持戒清凈,將來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墮入惡道。若能持戒清凈,又能發(fā)菩提心,理事兼?zhèn)?這就是大菩薩行,將來一定會圓滿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 上一篇:正信的佛法
- 下一篇: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
- 仁德上人:真實的菩提心
- 仁德上人:沒大徹大悟之前要運用好有我而不為我的善心菩提心
- 凈界法師:佛陀的呵責(zé):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 凈界法師:什么是菩提?一種無漏的智慧
- 如瑞法師:要了知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就要學(xué)會善用其心
- 大安法師:哪四種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呢?
- 凈界法師:菩提心在本質(zhì)上的差別是什么?
- 大安法師:怎么發(fā)菩提心?從厭離啟發(fā)菩提心
- 法藏法師:每個階段應(yīng)該如何期許?有沒有什么檢核標(biāo)準(zhǔn)?
- 惟覺法師:佛法的“信”有幾種?四種層次
- 凈界法師:出離心和大悲心兩者結(jié)合就是菩提心
- 宏海法師:怎樣轉(zhuǎn)煩惱為菩提?
- 清凈法師:菩提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 法藏法師:發(fā)菩提心與發(fā)心有何不同?如何保持初發(fā)心?
- 如瑞法師: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分類
- 仁德上人:知道心病在哪就要對癥下藥
- 濟(jì)群法師:什么叫發(fā)菩提心?如何真正的發(fā)菩提心?
- 靜波法師:惡止善行的歷事煉心
- 能弘法師:菩提心就是成佛的種子
- 隆相法師:有煩惱不可怕,怕的是煩惱纏身而不自知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