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總比結怨好
我從小雖然就具有圓融隨和的性格,但也與一般男孩子一樣,喜歡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句話“結緣總比結怨好”,深深打動我頑強的心扉,回憶過去我經(jīng)常因為執(zhí)著、好斗而結下許多怨尤,想想實在沒有必要。從此以后,我將“結緣總比結怨好”奉為圭臬,果然為我一生帶來許多方便。
“物以類聚”是眾生的習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團里,也難免有此情況,有些人以地域結合,有些人以師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友,有些人以興趣相知。如果覺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黨同伐異而不自知。我向來喜歡融和無爭,所以保持中立態(tài)度,從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許正因為如此,也為自己引來一些困擾。
四十年前,初到宜蘭弘法時,林松年居士剛從基督教轉信佛教。他護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頭腦聰明,唯性格剛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紛紛來向我投訴,甚至由于他護教太過熱心,偶爾一些言辭對佛教造成傷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對我雖禮敬三分,但究竟習氣難改,有時說起話來,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樣。盡管如此,想到人要結緣,不要結怨,所以我對他更加友好。后來成立“宜蘭念佛會”時,還選派他擔任總干事。一向處處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實,這就是結緣不結怨的結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協(xié)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設,原先那一帶的信徒像宋仁心、陳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觸附佛外道普明燈居士的因緣而信仰佛教,對于佛法真理了解淺薄,只知倡導自性三寶,不知禮敬常住三寶,尤其每次一到我說法的時候,他們總是群集在講堂外面,或奏樂擾亂、或聚眾座談,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樣子,我照樣在臺上講經(jīng)說法,平常也依舊禮遇他們。久而久之,這批人終于被我感化,不僅對我竭誠擁護,而且重新皈依三寶座下,成為正信佛子。類似的經(jīng)歷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處事如果不將別人的短處視為缺失,而抱持“結緣,不結怨”的態(tài)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時機成熟時,一定可以獲得對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歡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成為冤家,甚至在經(jīng)濟拮據(jù)時,對于財務處理,也是寧愿自己吃虧,盡量避免紛爭。像宜蘭雷音寺大門前的一棟民房,時價三萬元,屋主提出以十萬元作為讓售代價,一個禮拜以后,待我們籌好款項時,他卻索價二十萬元,再隔幾個月,他又提高到四十萬元……價碼持續(xù)提升,徒眾得知,無不憤怒切齒,但我最后還是滿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萬元成交。目前我們將寺內土地整體規(guī)劃,加建十八層大樓以為佛光大學的城區(qū)分部,預見日后將發(fā)揮文教功能,帶動當?shù)匚幕ㄔO,雖說多花了點錢,佛祖還是獲得最后的勝利,因此結緣總比結怨要好。
數(shù)十年來,臺灣小型書報雜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種種名目前來募款時,我固然多少都給予一點補助;對于大陸的寺院道場,無論是化緣建設經(jīng)費,或是募取獎助學金,無論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贈汽車、電視,我也都隨份、隨力地幫忙。雖然經(jīng)常阮囊羞澀,不勝應付,但想到能夠借此機會與大眾結緣,還是心存感謝,因為結緣總比結怨好。
多年來,我自以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當弟子將建寺功德名錄拿給我看時,見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開證、印海、浩霖、靈根等法師動輒捐獻數(shù)十萬、上百萬,才感到別人結緣的心胸比自己更為可貴,慚愧之余,唯有勉勵自己更加盡力廣結善緣。
一九八八年,美國西來寺落成時,召開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議,洛杉磯華人的基督教會天天在寺外舉牌游-行,抗議吶喊,引起當?shù)鼐用穹锤?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本著宗教的慈悲,請信徒端熱茶給他們解渴驅寒。一位從公家機關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遠鏡觀測西來寺,寫給縣政府的密告黑函達數(shù)百封之多,我們不斷嘗試與其溝通,起初她相應不理,有感于我們的誠意,去年她終于出面和我們協(xié)談。每屆春節(jié)期間,西來寺均舉辦敦親睦鄰餐會,懇請附近居民同來聯(lián)誼,那些向來持反對意見的人也都應邀在列;蛟S由于我們“結緣”的誠意,成立九年以來,西來寺不但未被惡勢力擊倒,反而目睹越來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國人士前來參訪。這不正是結緣總比結怨好的明證嗎?
“感謝主,他的大能給我們在這里施予博愛,給予需要的人。”當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參觀“仁愛之家”,看到院門的牌匾上寫著這樣的文字時,不免驚怪: “師父!怎么會這樣呢?‘仁愛之家’不是佛光山辦的嗎?”其實“仁愛之家”原名“蘭陽救濟院”,乃基督徒董鴻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創(chuàng)立,但兩年后因財務困難,由當時的宜蘭縣縣官從中斡旋,交由我來管理。當初接辦時,許多信徒建議拆除這塊牌匾,我不僅斷然拒絕,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將救濟院交給我們接管,我們怎么可以如此回報?我們不但應該善理院務,更要好好保護這塊牌匾,因為歷史的軌跡是不容更改的。”后來依融、紹覺從佛學院畢業(yè)之后,自動發(fā)心前來服務,在院內增設佛堂,雖然如此,我們對于各種信仰的無依老人均一視同仁、收容照顧,讓崇尚耶穌基督的,向耶穌基督禱告;讓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來禮拜。三十余年來,院中的老人們相處融洽,安然無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來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為不能與別人相應,造成一些糾紛,使得事務難以進行,讓主管不得不將之遣離。我每次聽說此事,即自愿親自出面和對方溝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勸告,最后這些人都是歡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經(jīng)積為怨懟的事情,結果也都化解為善緣。他們離開以后,不但與佛光山保持聯(lián)系,而且還經(jīng)常回來擔任義工。可見結緣能化怨懟為助緣,是人生最美好的經(jīng)驗。
多年前,洛杉磯一位作家每次在報章雜志上發(fā)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來寺,總是挖苦幾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憤怒。我聞言不語。一天,我邀當?shù)刈骷覅f(xié)會至西來寺“素齋談禪”,他也應邀在座,我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臉上也沒有慍色,有的只是贊嘆與尊重。從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沒有出現(xiàn)批評佛門的言辭。
中部某報社記者也是經(jīng)常惡意傷害佛教,當我知道以后,通過別人,邀約他來山一游,讓他了解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梢娙伺c人之間的結怨,都是誤會所引起,如果能夠多一點溝通交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動結緣,沒有什么解不開的冤業(yè)。
多少年來,拙作《釋迦牟尼佛傳》與《玉琳國師》一再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電臺、電視及電影銀幕,但都因為劇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頻遭責難,也曾三番兩次想向演藝公司抗議,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誰還有心做佛教的節(jié)目呢?況且既然已經(jīng)結緣在先,又何必結怨于后?種種考慮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編導的連續(xù)劇《再世情緣》改編自《玉琳國師》,不但佳評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觀念的傳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凈化。后來許多導演、編劇紛紛來問我有關開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當初如果據(jù)理抗議,讓佛教與演藝界結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許多人見我人緣很好,都說我是上一輩子修來的。其實,我曾經(jīng)遇到過不少公務人員在辦事的時候,不肯給人方便,總以磨人為樂,損人為快。盡管如此,當他們需要佛門的協(xié)助時,我仍給予幫忙,從此結下好緣,無形中也讓他們對于佛教以結緣、服務代替官僚、結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發(fā)現(xiàn)各地的僑團甚多,有的以同鄉(xiāng)組合,有的以宗親結社,有的以職業(yè)類聚,有的以性別集會,但彼此之間大多貌合神離,多少年來互不往來,甚至黨同伐異,視如水火。但是自從他們參加佛光會以后,都能在同一個信仰之下賡續(xù)友誼,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紛來問我是何原因。其實,這不是我個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為佛光會本身實踐佛教結緣不結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有以致之。
結緣能助成善業(yè),能化解惡因,比結怨要好,乃古有明訓之事,像三迦葉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領一千門下投皈三寶座下,使佛教在初傳世間時就擁有強大的聲勢;呂洞賓原本志在長生不老,在拜訪黃龍禪師時,因為對于“莫做守尸鬼”的勸言不甚明白,在惱羞成怒之下,抽出劍來,欲殺之為快。結果不但不能傷彼,反被其智慧之語點醒。從此不僅勸人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更以斷除貪、嗔、癡取代劍術之學習,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佛門也多添一位護法神仙。齊桓公于即位后,不記管仲昔日射殺之過,舉其為宰相,掌理國政,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盡棄敵對前嫌,任用魏征、王珪為大臣,輔弼朝綱,乃有貞觀之治大放異彩……凡此不都是因為“結緣”所成就的美事嗎?
反觀佛世時,琉璃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因被釋族譏為“婢子”,乃心懷怨恨。即位之后,立即進軍迦毗羅衛(wèi)國,盡滅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佛陀雖阻道三次企圖止戰(zhàn),但終因夙業(yè)無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傷,后來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獄苦報。項羽雖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氣度狹隘,進入關中之后,坑殺降卒,焚燒秦宮,奸淫擄掠,而后又中了陳平的反間之計,誤以為謀臣們皆與漢王劉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為是,結果眾叛親離,盡失人心,最后在烏江敗亡自刎,這一連串的歷史悲劇,不都是“結怨”造成的嗎?
經(jīng)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誠乃不虛之言。當今的社會充滿暴戾氣氛,其實,夫妻不和是兒女的不幸,兄弟鬩墻是父母的傷痛,員工相爭是企業(yè)的損失,人民斗亂是國家的悲哀。“結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結緣”的胸襟來莊嚴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人間呢?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星云大師]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什么?
- [禪宗思想]“念佛禪”體現(xiàn)了禪宗怎樣的變化?
- [生活故事]小蟲負重
- [哲理故事]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
- [佛與人生]人生路人甲
- [佛學常識]回向偈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師]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的“不二法門”指什么?
- [白茶]什么是白茶,如何分類?
- [禪宗公案]禪宗公案一絲不掛
- [生活故事]背在身上的獨木舟
- [哲理故事]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
- [佛與人生]是劫還是緣,只在一念間
- [佛學常識]什么是四出偈?
- [星云大師]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烏龍茶]福建漳平什么茶最有名?漳平水仙茶餅的產地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