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報恩孝親談

  ——摘自《煮云法師講演錄

  在未講正題以前,首先對諸位說明,社會人士對佛教有一種誤會。這大概是唐朝韓愈引起的,因為他著了一篇《原道》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發(fā)表謬論,攻擊佛教說:“臣焉而不君其君,子焉而不父其父。”在他認(rèn)為,和尚出了家,就是無父無君,大逆不道的罪人,恨不得要“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因此后來那些一知半解的偏見文人,也就以為和尚是大不孝的罪人,并以韓愈的謬語來大罵佛教,遺毒之深,實深哀痛!

  雖然社會上也還不斷上演佛教故事“目連救母”等有關(guān)佛教報恩孝親的片子;可是一些無知之徒,仍然喪心病狂的用韓愈的話來譏笑佛教。我也曾有遇見過那些所謂知識分子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和尚出家,既不孝養(yǎng)父母,又不報效國家,不但對社會無貢獻,簡直無父無君,難怪韓愈要主張:‘人其人,火其書’。”

  社會既有這種錯誤的認(rèn)識,所以我今天不能不把這問題加以討論和說明。佛教是否如他們所說,以及和尚對國家社會如何的貢獻,本人過去曾在《人生月刊》上發(fā)表一篇“和尚與國家的關(guān)系”的文章,已經(jīng)詳細(xì)說明過了,F(xiàn)在專門說明佛教報恩孝親,引證經(jīng)文,根據(jù)事實,加以述明,以解世人對佛教的疑竇。

  儒俗的孝親法

  未談佛教以前,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世俗人,他們是怎樣孝養(yǎng)父母的。在我們中國儒書上所說,最大的孝子,莫過虞舜?鬃釉凇吨杏埂贰ⅰ論語》等書上,也一再提到“舜其大孝也與”。我想大舜任其怎樣孝道,也沒有能夠令父母超凡入圣,了生脫死,這是我可以斷言的。再說一句,一本《二十四孝》上的孝子,也還沒有一個是能夠令其父母跳出三界、永脫輪回的大孝行者!

  儒家只知道說:“父母恩重,無法報答。”如《詩經(jīng)》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至于孔子對他的門人也說了幾種孝親的方法,那全是世俗之情,如對樊遲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對子游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對子夏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都是養(yǎng)口養(yǎng)體的孝道?鬃幼约罕硎舅囊庖娬f:“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從這些話上看來,就可以知道儒家孝親的主張?傊,做父母對兒子的希望是:“積谷防饑,養(yǎng)兒防老。”做兒子對父母所盡的孝養(yǎng)是:“晨昏定省,福祿侍養(yǎng)。”做父母的,對子孫最大的希望是子孫能夠做了大官,榮宗耀祖,光前裕后,揚名聲,顯父母,這就是世俗人最了不起的孝親報恩了。

  假使以佛教徒的眼光看起來,上面這些榮宗耀祖,顯親揚名,還是不足道的,因為這些對父母未必有什么福樂?v然眼前有一點快樂,那種快樂,還是種的受苦的因。因為快樂享受,奢華,浪費,就是造罪作業(yè),造了惡業(yè),將來就要受苦果,這是不變的定理。

  世俗人他們反對佛教最大的理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一點我也順便說一說,有了兒女固然是好,可是我們也要知道,父子的關(guān)系,無非是前世的冤家債主,緣遇會合。傳說明朝的方孝儒,他的父親因為有了官位,移葬祖墳,掘出了八百多條紅蛇來。據(jù)說事先有人托夢,請求他救它們八百多條生命,不要殺害了它們?墒欠叫⑷宓母赣H,不信這一套,把八百多條紅蛇,盡焚于火。后來方孝儒出世,為一代名臣,可謂耀祖榮宗了。誰知燕王之叛,孝儒不肯投降,十族盡遭誅戮,剛剛也是殺死了八百多口家親眷屬,這就是說明債主冤家而成父子。如果再遇見逆子貪官,犯了國法,不但家破人亡,而且遺臭萬年。不肖子孫把三代之財敗光,不善而終,依舊斷嗣絕后,那又怎么辦呢?所以我說,以無后為不孝,是不一定完全合理的。

  佛教的孝親觀

  談到佛教里報恩孝親的經(jīng)典和事實,那真是不勝枚舉,在佛說的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報恩的有《大報恩經(jīng)》七卷,那上面差不多專門說的都是佛陀在往昔因中報恩孝親的故事。又有一本《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那上面說盡了做母親的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推干就濕、咽苦吐甘的苦處!做兒女的應(yīng)如何去報答父母養(yǎng)育深恩。過去古德還著了一本《釋門真孝錄》,大都是依據(jù)佛法指示孝養(yǎng)雙親,那才是真正的孝親。世俗之孝,也不過稍盡人子之心,四時八節(jié),買一點酒肉之類,養(yǎng)其口體罷了。死后用五鼎三牲,祭之以禮就成為大孝了。例如世俗人為父母做壽,就要大開屠場,賀客盈門,座上客滿,肉肥酒暖,這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為子孝親之道,果能如此,家邊鄰里就會說某人很有孝心。如果以佛教的看法,那不是孝親,而是在為父母造罪,本來父母所擔(dān)的罪擔(dān)子,只有五十斤重,你恐怕這一點罪惡,還不能下地獄,再替他加上五十斤,湊成一百斤重,壓得父母透不過氣來,那就是大家公認(rèn)有名的大孝子了,真是如來所謂:“可憐愍者!”

  佛教對報恩孝親的最大目的,是要使父母能夠離苦得樂,把父母從罪惡深淵里救出來,脫離生死苦海,這才是大孝呢!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換句話說:“沒有把父母超生極樂,脫離輪回,子道還沒有成就,還不能算是孝子。”舍俗出家,表面看起來,是背井離鄉(xiāng),割愛辭親,實際上,就是行的一種大孝道,所以佛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不但報答一世父母的親恩,而且報答生生世世的親恩,使九族之親,皆得離苦,這是多么大的孝道啊!

  佛典引證孝親

  有人妄說佛教不講孝道,這是他與韓愈犯了同樣的毛病,記得韓愈貶到潮州的時候,與大顛和尚談起佛教不孝親的話,大顛和尚問韓愈說;“你看哪些佛書上載有不講孝親的話呢?”他說:“我何暇看此書?”如果當(dāng)時韓愈真正看過佛經(jīng),他也不敢毀謗佛法了!我說這些韓愈之徒也是沒有看過佛書之故。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有載明報恩孝親的經(jīng)文。

  還有我們念經(jīng)回向文上就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或者是:“四恩總報,三有均資。”等愿文。四恩就是:一、父母養(yǎng)育恩。二、師長教導(dǎo)恩。三、國主水土恩。四、眾生護助恩。

  佛教徒最大的師長就是佛法僧三寶,《華嚴(yán)經(jīng)》上說:“如來無量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因為佛陀是我們法身父母,除去佛法沒有其他方法能夠了生脫死,我以為眾恩當(dāng)以佛恩為重。

  現(xiàn)在我說幾個報恩孝親的故事,來證明佛教徒不是徒托空言,而是以事實行動做出來給大家看的。

  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第一位躬行實踐的孝子,所謂:“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一部《地藏經(jīng)》就是佛陀為報母恩,在仞利天為他母親摩耶夫人說的。

  懶殘和尚養(yǎng)親

  記不得是什么時代,有一個懶殘和尚,因為他的母親就生了他一個獨子,所以他責(zé)無旁貸的要負(fù)起養(yǎng)活他的母親的責(zé)任,不過他奉養(yǎng)他的母親,不是把十方施主舍于寺廟的財產(chǎn)金錢拿來作養(yǎng)家孝親之用,而是用他自己省吃減用僅有一點積蓄來養(yǎng)活他的母親。有時身上窮得一文錢也沒有,可是又不能讓年老的母親餓肚皮,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去,買米回來養(yǎng)親。我們可以從他懷念慈母的四句詩中看出一片赤忱的孝心。“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fù)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寥寥二十八字,道盡懷念悲痛之忱,令人讀之,泫然涕出。

  虛云朝山報恩

  當(dāng)代禪宗泰斗虛云老和尚,他的母親生他下來是一個血球。母親晚年無子,因此一氣而終,翌日有賣藥翁,破開血球,現(xiàn)出小兒,即虛云和尚,由其庶母撫養(yǎng)成人,十九歲出家,勤修道業(yè),他常常說:“我生不見母,母親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懷。”后來為報母恩,一心發(fā)愿朝拜五臺山禮文殊菩薩,以此功德,回向母親,早脫輪回,三步一拜,不計年月,兩次凍臥冰雪中,感文殊菩薩化身為文吉乞者,兩度救他脫險,三年而達五臺,滿其初愿。后來又念未見母親現(xiàn)身,不知是否離苦得樂,又在阿育王寺拜釋迦舍利。每天禮懺若干拜,一心求見母親一面,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頭供佛,求見母親。結(jié)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xiàn)身。夢中有人對他說:“你求見你母親,這就是你的母親,要見快看。”老和尚抬頭一看,只見空中有一夫人,騎在龍身上,有很多龍神護佑,飄然上升而去。

  虛云老和尚為報母恩,吃盡了千辛萬苦,冰天雪地、置死不怨,目的是救拔母親超生極樂,這種偉大的孝心,真是驚天地而泣鬼神。

  度父母脫生死

  世俗人孝親以享受俗樂為榮,食以太牢,住以華堂,這就是奉養(yǎng)之厚,人子之孝了。

  佛教孝親的目的是想度父母宗親遠(yuǎn)離塵垢,了生脫死,往生凈土,不受輪回的痛苦,方是盡了孝道。只要達到此一目的,甚至使父母肉體受罪吃苦都有的。因有迷悟的不同。所以各人所見也就不同了。總之,不依佛教孝親的方法,都是不究竟的孝親。顛倒愚人,以造業(yè)為孝親,以苦因為樂果,我們?yōu)樗上АW詈蟾嬖V諸位,只有依佛教孝親的方法,才能真正報答親恩,孝養(yǎng)父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