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zhèn)江市)。法融禪師十九時,便學通經(jīng)史,不久開始閱讀大般若經(jīng),對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他曾感嘆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于是產(chǎn)生了出家的念頭,后隱居于茅山,依三論宗學者炅(jiong)法師落發(fā),并從他學習般若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禪定。
二十年后,法融禪師離開了茅山,在牛頭山(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幽棲寺北巖下的一個石室中專習禪定。他的禪定功夫很好,有很多靈異之事。原來這一帶經(jīng)常有老虎出沒,連樵夫們都不敢從這里經(jīng)過。自從法融禪師入住后,再也沒有老虎了。有一天,法融禪師正在打坐,突然來了一條丈余長的大蟒,目如星火,舉頭揚威。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見法融禪師沒有任何動靜,于是就自動走開了。更為奇特的是,經(jīng)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門口,聽他講經(jīng),甚至還有百鳥銜花來供養(yǎng)他。
貞觀年間,四祖道信禪師正在蘄州黃梅雙峰山弘法。有一段時間,四祖經(jīng)常遙望金陵一帶,發(fā)現(xiàn)那兒紫氣繚繞,知道必定有奇異之士在那兒修行,于是親自前往尋訪。
一天,四祖來到幽棲寺,問寺院里的僧人道:“此間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煩地回答道:“出家兒那(哪)個不是道人?”
四祖反問道:“阿那(哪)個是道人?”
被四祖這一喝問,那僧無言以對。
這時,別外有一位僧人出來,告訴四祖:“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離這兒十多里路的深山里面,有個叫懶融的禪師,終日坐禪,見有人來,既不合拿問訊,更不起來接待。莫非他是個道人)?”
四祖聽了,于是策杖入山,來到石室跟前,只見懶融禪師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顧。
四祖于是問道:“在此作甚么?”
懶融禪師回答說:“觀心。”
四祖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懶融禪師一下子被問得無言以對。于是便站起來,向四祖作禮,并非常客氣地問道:“大德高棲何所?”
四祖道:“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懶融禪師問:“還識道信禪師否?”
四祖道:“何以問他?”
懶融禪師道:“向德滋久,冀一禮謁(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會前往禮拜參訪)。”
四祖道:“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懶融禪師非常驚喜,問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懶融禪師于是指了指屋后,說道:“別有小庵”。
說完,便引四祖來到小庵前面。四祖發(fā)現(xiàn),庵的四周盡是虎狼之類,于是,順勢舉起兩手掩面,作出害怕的樣子。
懶融禪師道:“猶有這個在。”懶融禪師的意思是說,沒有想到你這位大名鼎鼎的祖師,還有恐怖心或者說執(zhí)相的心在。
四祖反問道:“這個是甚么?”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懶融禪師注意當下,看看現(xiàn)前一念究竟是個什么?
懶融禪師于是默然無語。
過了一會兒,四祖在懶融禪師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懶融禪師見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機點撥道:“猶有這個在。”四祖的意思是說,你學佛那么久,還沒有達到無相的境界,還有佛相在。
四祖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懶融禪師問:“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懶融禪師問:“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既不許作染凈、善惡等二邊分別觀照,那么請問,當境界起來的時候,如何用心對治)?”
四祖道:“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四祖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丑善惡等二邊差別,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別所致,并不是實有。只要我們的心一落入二邊分別,我們就會產(chǎn)生取舍心理,作種種對治,而這恰好是跟解脫之道相違背的。因此觀心的最要緊處,就是要作平等觀,不取不舍。這種平等觀源于對諸法性空的體認。
四祖將祖師禪的頓教法門傳給法融禪師之后,隨即返回了黃梅雙峰山,再也沒有出來過。從此以后,牛頭法融禪師的法席大盛,學者云集。法融禪師因此而被尊為牛頭宗的初祖。顯慶二年(657),法融禪師入寂于江寧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頭禪師接引人的方式比較平實,多從教下入手!段鍩魰肪矶涊d了牛頭禪師接引學人的部分法語。此外,《景德傳燈錄》還收錄了牛頭禪師的《心銘》。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指南。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年來,卻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景德傳燈錄》將它收入之外,其它的燈錄幾乎是只字不提。這是非?上У。在某種意義上講,它跟三祖的《信心銘》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它比《信心銘》要冗長些罷了,也許這正是它被人忽視的真正原因,F(xiàn)將它附錄于后,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xiàn)。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凈,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yīng)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后無別。后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圣,煩惱轉(zhuǎn)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凈。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wǎng)轉(zhuǎn)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zhí)。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diào)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心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xiàn),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nèi)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F(xiàn)。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zhuǎn)昏,迷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zhuǎn)止轉(zhuǎn)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喧非靜。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廴占偶,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zhì)。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yōu)游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xiàn)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 上一篇:青原行思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幸福就是放下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