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zhèn)江市)。法融禪師十九時,便學通經(jīng)史,不久開始閱讀大般若經(jīng),對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他曾感嘆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于是產(chǎn)生了出家的念頭,后隱居于茅山,依三論宗學者炅(jiong)法師落發(fā),并從他學習般若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禪定

  二十年后,法融禪師離開了茅山,在牛頭山(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幽棲寺北巖下的一個石室中專習禪定。他的禪定功夫很好,有很多靈異之事。原來這一帶經(jīng)常有老虎出沒,連樵夫們都不敢從這里經(jīng)過。自從法融禪師入住后,再也沒有老虎了。有一天,法融禪師正在打坐,突然來了一條丈余長的大蟒,目如星火,舉頭揚威。那蟒在石室的洞口呆了一天一夜,見法融禪師沒有任何動靜,于是就自動走開了。更為奇特的是,經(jīng)常有群鹿伏在石室的門口,聽他講經(jīng),甚至還有百鳥銜花來供養(yǎng)他。

  貞觀年間,四祖道信禪師正在蘄州黃梅雙峰山弘法。有一段時間,四祖經(jīng)常遙望金陵一帶,發(fā)現(xiàn)那兒紫氣繚繞,知道必定有奇異之士在那兒修行,于是親自前往尋訪。

  一天,四祖來到幽棲寺,問寺院里的僧人道:“此間有道人否?”

  那位僧人不耐煩地回答道:“出家兒那(哪)個不是道人?”

  四祖反問道:“阿那(哪)個是道人?”

  被四祖這一喝問,那僧無言以對。

  這時,別外有一位僧人出來,告訴四祖:“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離這兒十多里路的深山里面,有個叫懶融的禪師,終日坐禪,見有人來,既不合拿問訊,更不起來接待。莫非他是個道人)?”

  四祖聽了,于是策杖入山,來到石室跟前,只見懶融禪師正在打坐,神情自若,目不他顧。

  四祖于是問道:“在此作甚么?”

  懶融禪師回答說:“觀心。”

  四祖又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懶融禪師一下子被問得無言以對。于是便站起來,向四祖作禮,并非常客氣地問道:“大德高棲何所?”

  四祖道:“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懶融禪師問:“還識道信禪師否?”

  四祖道:“何以問他?”

  懶融禪師道:“向德滋久,冀一禮謁(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會前往禮拜參訪)。”

  四祖道:“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懶融禪師非常驚喜,問道:“因何降此?”

  四祖道:“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懶融禪師于是指了指屋后,說道:“別有小庵”。

  說完,便引四祖來到小庵前面。四祖發(fā)現(xiàn),庵的四周盡是虎狼之類,于是,順勢舉起兩手掩面,作出害怕的樣子。

  懶融禪師道:“猶有這個在。”懶融禪師的意思是說,沒有想到你這位大名鼎鼎的祖師,還有恐怖心或者說執(zhí)相的心在。

  四祖反問道:“這個是甚么?”四祖的意思是想提醒懶融禪師注意當下,看看現(xiàn)前一念究竟是個什么?

  懶融禪師于是默然無語。

  過了一會兒,四祖在懶融禪師打坐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懶融禪師見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機點撥道:“猶有這個在。”四祖的意思是說,你學佛那么久,還沒有達到無相的境界,還有佛相在。

  懶融禪師不明白個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頂禮,并請他宣說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懶融禪師問:“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懶融禪師問:“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既不許作染凈、善惡等二邊分別觀照,那么請問,當境界起來的時候,如何用心對治)?”

  四祖道:“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四祖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丑善惡等二邊差別,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別所致,并不是實有。只要我們的心一落入二邊分別,我們就會產(chǎn)生取舍心理,作種種對治,而這恰好是跟解脫之道相違背的。因此觀心的最要緊處,就是要作平等觀,不取不舍。這種平等觀源于對諸法性空的體認。

  四祖將祖師禪的頓教法門傳給法融禪師之后,隨即返回了黃梅雙峰山,再也沒有出來過。從此以后,牛頭法融禪師的法席大盛,學者云集。法融禪師因此而被尊為牛頭宗的初祖。顯慶二年(657),法融禪師入寂于江寧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頭禪師接引人的方式比較平實,多從教下入手!段鍩魰肪矶涊d了牛頭禪師接引學人的部分法語。此外,《景德傳燈錄》還收錄了牛頭禪師的《心銘》。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指南。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年來,卻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景德傳燈錄》將它收入之外,其它的燈錄幾乎是只字不提。這是非?上У。在某種意義上講,它跟三祖的《信心銘》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它比《信心銘》要冗長些罷了,也許這正是它被人忽視的真正原因,F(xiàn)將它附錄于后,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xiàn)。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凈,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yīng)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后無別。后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圣,煩惱轉(zhuǎn)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凈。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wǎng)轉(zhuǎn)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zhí)。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diào)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心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xiàn),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nèi)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F(xiàn)。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zhuǎn)昏,迷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zhuǎn)止轉(zhuǎn)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喧非靜。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廴占偶,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zhì)。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yōu)游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xiàn)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