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4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4集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fā)四弘誓愿,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fā)四弘誓愿,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埂窟@就是六祖大師的講解,真的叫做教外別傳。〔自心〕的〔四弘誓愿〕是六祖大師講出來的,一般的經(jīng)教都不是這樣寫的。既然是教外別傳,他所悟的道理不會違反經(jīng)典,就是這么妙。我們一般發(fā)〔四弘誓愿〕叫通愿,共通的愿,菩薩到最后一定要發(fā)這四個愿,也就是說菩薩所發(fā)的愿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但是六祖大師說你應(yīng)該以自己的角度來談,什么叫做〔誓愿〕呢?我們常常說發(fā)誓,誓就是誓死不退,〔誓愿〕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決心。我們今天修行不是來亂學,你不要抱這種心態(tài),你這樣學不要說學一輩子,你多生累劫也學不好,因為你沒有抱定誓死不退的決心。就像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jīng)一樣,他遇到任何困難他也不退,他走到半路,人家勸他回來,說走下去會有生命危險,他也不回來,所以他講:「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方一步生。」意思就是說誓死不退,這樣的精神就叫做誓愿。但我們今天遇到挫折就退縮了,或被人家罵一下就不要了。學佛要下定決心,不然你就不能夠成佛,因為學佛是因,成佛是果,很清楚,所以學佛當然就必定成佛,你要捫心自問,有沒有這樣的決心!
〔懺悔〕,你的觀念、態(tài)度不對,所以不明白佛法,好像有沒有〔懺悔〕都沒關(guān)系,怎么可以這樣呢?你有沒有下定決定度你自己呢?六祖大師叫你先從自己下手,把自己度起來你才有能力啦!「欲擬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咕褪钦f你要度化別人,需要有權(quán)巧方便的智慧,這來自于你開悟。你沒有見性,智慧是不夠的。
六祖大師從〔眾生〕、〔煩惱〕、〔法門〕跟〔佛道〕四個角度來講。我當初看《六祖壇經(jīng)》,看了好幾遍,怎么看都看不懂。我哪里看不懂?我覺得要么全部寫自心,要么全部寫自性,這樣反而都沒有問題,他為什么前面兩個寫〔自心〕,后面兩個寫〔自性〕?我還想可能是筆誤。到最后慢慢懂了,這樣寫是對的,禪宗在談心跟性有時候是同樣一個意思,但在這里是分開的,這里的心講的是用,性講的是體,就是體跟用的關(guān)系。
第一,〔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什么叫〔眾生〕?眾生就叫眾緣所生,我們心中的眾生,我們胡思亂想就是你心的作用,所以你心中有無數(shù)的眾生,多到數(shù)不清,所以才說「眾生無邊」。但他們都是你的心創(chuàng)造的,你一直想東想西,有事想逃避,沒事想做事。既然想做事就不要逃避,既然沒有事就止息,我們的心真的是擺不平,一直在創(chuàng)造。你沒有去了解你的心,就會被你的心欺負,你的心一天到晚在戲弄你,為什么不把它戲弄回來呢?我的心在生氣,我就說:「你看,在那里作怪啊!」它就無奈我何。我的心只要是生起欲望,我就說:「你看你看,它又叫我去做奴才了,我才不要呢!购煤玫貜倪@個角度看,以后這個心如果要作怪,它在你面前玩不出花樣。但是,一般人沒有這個能耐,心叫你去麥當勞,你就去麥當勞;叫你去睡,你就去睡;想懶,就懶下去,所以你當它的奴才嘛。透過這樣的觀察,觀察久了,它不會有力量,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這真是很有趣的事情,太妙了,這是要好好地透過觀照,自己去修行,才能夠察覺到這個問題,不然你是聽聽笑笑就好,你要去做做不到,因為業(yè)力,你根本就已經(jīng)習慣這個樣子了。我們「自心的眾生」是等一下起個善念,這叫善的眾生;等一下起個惡念,這叫惡的眾生;等一下生起「我想努力做事情」,這叫精進的眾生;等一下生起「我要很懶」,這叫懈怠的眾生,很多,多得數(shù)不清。趕快度吧,度你內(nèi)心這些眾生,自己度,你不要被它們擾亂。
第二,〔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煩惱〕從哪里起?還不是你的心!你的內(nèi)心先創(chuàng)造了眾生,再由眾生創(chuàng)造了煩惱,真是復雜。我們的心本來就會有作用,那才叫心嘛,心怎么可能不作用!但不可以起作用來嚇自己、苦惱自己啊!我們要起幫助眾生的作用,起智慧慈悲的作用。舉個例子,半夜走山路,假設(shè)沒有月光,要不要帶手電筒?帶手電筒要不要打開?要嘛。手電筒可以產(chǎn)生作用你為什么不打開?手電筒就像你的心,你可以決定開或不開,你自己不開,所以才不小心跌到山谷下去。要好好地探討你的心為什么是這種狀態(tài),這些復雜的原因,都來自于「無明」,不明白,就是無知,無知才會不斷地創(chuàng)造煩惱。
第三,〔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我們上節(jié)課說,開悟之后你要〔法門〕無量學。到哪所學校去學?要從自性學。為什么?因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因為「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不從這里學,要從哪里學。坑衷趺茨軌蛲ㄟ_呢?要知道內(nèi)心的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太遼闊太廣大,我常常奉勸各位,過年不要到世界各國去玩,何不往你內(nèi)在的世界去環(huán)游旅行呢?你知道內(nèi)心的風光多美嗎?不用排隊、不怕塞車,又不花一毛錢。有人跟我講:「師父,那是不是要學很多東西?」我說:「不用!篂槭裁矗磕銈兓丶倚枰獛装谚匙?一支就夠,門就打開了。你不要撿別人的鑰匙來開自己家的門,你怎么打得開?或者不知道哪一支,就一支一支來試,你要試到什么時候?這就是學佛法沒有智慧,不知道怎么學,亂跑道場,你這樣不會累嗎?不把正見培養(yǎng)起來,這樣會浪費你的生命。
第四,〔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卜稹吃谀睦?六祖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顾阅惝斎灰コ删湍阕孕缘姆鸬溃x開你的自性,還有什么佛可言呢?一樣的概念,你們有沒有受過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的佛現(xiàn)在在哪里?你皈依的僧現(xiàn)在在哪里?你皈依三寶,你所皈依的佛根本不在了。原則上你不是皈依外面的佛,而是皈依自己內(nèi)在的佛。我常常講,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不在了,你現(xiàn)在是皈依哪一尊佛?所以,要回到你的內(nèi)在,不然你是不會感動的。真的明白道理的人,當你看到佛像,或當你拜下去,事實上都會有無限地感動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最傳統(tǒng)的就是一尊佛旁邊兩尊菩薩,中間那尊佛就是你的本體,旁邊那兩尊菩薩就是作用,這叫體用,就這么簡單。旁邊那兩位菩薩,一個一定代表智慧,另一個代表慈悲,比如說阿彌陀佛代表你的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就代表智慧。如果你說,有的人擺釋迦牟尼佛跟文殊、普賢。那釋迦牟尼佛就是你的本體,文殊菩薩就是智慧,普賢菩薩就是慈悲,這就叫表法,學佛你只要看到那三尊佛像,就已經(jīng)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你拜佛就是在拜自己,你一拜下去就是在拜自己的自性佛,你拜下去,起來后要想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展現(xiàn)你自己的妙用呢?你有沒有智慧呢?有沒有慈悲呢?所以每天都要反問自己,這樣拜佛才得力,才會有作用。
你要從〔自心〕跟〔自性〕好好地來下手,把過去的錯誤、體悟勇敢地講出來,學佛,首先你不要再掩飾自己的過失,六祖大師說「護短心內(nèi)非賢」,我們很多人一直在掩飾過失和缺點,偽裝自己的缺憾跟自己不及的地方。你想進入你的心,就要去探討,如果能一一從這個角度切入,接下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如果你這些概念不能突破,書店里的佛經(jīng)讓你看完也是一樣。修行的問題完全不可以騙人,一個人他只要愿意,就能徹徹底底地從內(nèi)心下手,自己為自己負責任!
我每到一個地方上課的第一本經(jīng)典幾乎都是《六祖壇經(jīng)》。你說它生活,它很生活,但是你說它深,它很深。有一些老法師很坦白地講,《六祖壇經(jīng)》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但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佛經(jīng)這么樣地親切,而且像六祖這樣平實的人,卻有這樣了不起的智慧,太令我們贊嘆了。這本經(jīng)對儒家及禪宗的影響太大了,佛法在臺灣這么興盛,《壇經(jīng)》實在是功不可沒。它影響了很多的知識份子,因為它談的東西實在是太貼切、太平實,所以很多人都很歡喜,但修起來卻很苦惱,因為表面上都看懂,卻不知怎么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核心到底是在哪里呢?我們這一班的同學研究佛法很深的人并不多,我所講的很深的意思就是你懂很多佛學的思想、宗派、知識或法義,但是這樣的人不見得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什么?你不見得要懂太多的法義,但是你不要誤會我,我不是叫你看《六祖壇經(jīng)》就好,其他經(jīng)典就不要看了。你會修行又深入經(jīng)藏當然是一百分,萬一各方面的條件、因緣或志向不在這邊,我希望每個人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崗位上修行,你在公司上班,公司就是你的道場,你在家里面,家就是你的道場,但是有個道場,無論你在哪里都沒有離開那個道場,那就是你的心,你心中的大道場,所以你只要掌握到幾個正確的概念,按照它去修行,就可以開悟。六祖大師證明給我們看,按照一句「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按照《金剛經(jīng)》的四句偈,比如說你只要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够蚰阒灰阜菜邢嘟允翘摶谩梗魏我痪湓捘阏娑,真正按照這句話去做,你必然能見性。禪宗跟凈土事實上最傾向于實修,禪宗不見得要讀很多經(jīng)典,學凈土的人也不見得讀很多經(jīng)典,大不了凈土三經(jīng)或五經(jīng),所以我們會勸老菩薩:「你就好好地念佛就好!
大家不要誤會,修行跟你讀多少佛經(jīng)不相干,讀了很多佛經(jīng)并不代表你會修行。為什么?你要捫心自問,讀了這本經(jīng)之后,你的生命到底有沒有改變?沒有的話,那就等于零。你讀了十本佛經(jīng)之后,你自己的脾氣毛病有沒有改變?沒有的話,那就等于零。我常?吹胶芏嗟娜耍麄兲接懛鸱ㄒ欢〞臣,就是研究太多了。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法師,他也在電視弘法,相當有名。他說他還沒有出家之前,有一天,跟人家辯佛法,結(jié)果辯輸對方,就發(fā)誓:「下一次我看到你,我一定要辯贏你。」所以他發(fā)憤圖強,再繼續(xù)研讀佛經(jīng),只要看到的佛經(jīng)都買回來看,三年之后,果然再度遇到,結(jié)果他辯贏了那個人。在辯贏的那一剎那,本來他應(yīng)該欣喜若狂,結(jié)果他覺得相當?shù)乜仗摚蝗挥X得自己很無知,原來探討佛法就是想把人家辯倒,因為這個感觸,所以他出家了,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我的個性是不喜歡跟人家辯,并不是我風度好、氣度佳,而是我沒有那個膽。你讀了這些經(jīng)典,你一定要明白,「學以致用」這四個字我們從小聽到大,但你捫心自問有做到嗎?很多人在學校不管讀什么科系,出來卻是從事另外的行業(yè)。一樣的道理,我們不要說讀佛經(jīng),縱使讀四書五經(jīng)這些圣賢書,但是你都做什么事?荒唐事!那看荒唐書就好了。最起碼看圣賢書,就學做圣賢書嘛,更不要說讀佛經(jīng)了。我們現(xiàn)在讀佛經(jīng),就要做佛事。什么叫做佛事?佛就是覺,所以你要做覺悟的事嘛!你現(xiàn)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是不是覺悟的事呢?你有沒有教人家覺悟呢?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就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學以致用」,就是這么清楚,這個東西若用不出來,我就不學。為什么不學?因為我沒有那么多時間,因為生命有限,大不了百年,這一百年一下子就過去了。很多東西你要問你自己,從很簡單的概念開始檢測,這就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他就一天到晚研究這里面的思想邏輯和思維,接著再研究這本經(jīng)跟另外一本經(jīng)的差異性,接著再研究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接著再研究凈土宗跟禪宗哪里不一樣?接著再研究顯教跟密教有什么差別?接著再探討出家跟在家…。如果你把這個當成修行,只要你沒有減少煩惱,那都是騙人。
你們對自己要有很大的信心,不要一直擔心你讀得不多,或你懂的不多,或你很畏懼佛學的名詞。我們在上《六祖壇經(jīng)》,佛學的名詞我盡量講很少,因為我講課的目的就是希望你懂。但是,讓你懂還沒有用,而還要你能夠用出來。總的來說,能力好的人就用比較高深的,能力比較差的就用比較平常的,只要每個人都能用,就叫妙用,就是好方法。這次辦禪七,我看從來沒有一個道場隨順你的根器教你,任何道場是準備什么,你來就教你什么。比如說,我們這個道場是念佛,你來就念佛。我們這個道場是打坐,你來就要靜坐。但是不應(yīng)該是我想教你什么,而是你認為你可以做什么。第二個原因,你們來參加禪修可以睡得很飽。我們早上五點半起床。你們有沒有看到哪個道場五點半起床?都是四點,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晚,我聽過最晚的是四點半,最早的是兩點半。有人問我:「為什么要睡那么晚?」好好地睡,睡飽,有七天,好好用功。第三個原因,我知道很多同學都抱著過年來玩的心態(tài),我們那邊原則上只能夠住二十四個人,已經(jīng)報名三十幾個人了。能參加七天的就參加七天,沒有辦法的,難得陪家人,在家好好修。你只要懂好好修,你在家亦是禪七。大家按照每個人的因緣跟條件,沒有所謂的可不可惜,遺不遺憾,只在于自己懂還是不懂。你現(xiàn)在讀《六祖壇經(jīng)》,聽懂就懂了,這本不懂,聽別本也不見得能懂,不要顧此失彼。你只要愿意真正探討自己的問題,思維自己的過失,每天這樣做,經(jīng)過三年,你不是君子必然是賢人。你看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愿意這樣思維下去,五到七年,你自然會開悟。事實上它不困難,困難在于你沒有持續(xù),你沒有辦法持續(xù)「靜坐當思己過」。六祖大師常常說「只見己過,不論人非!购芏嗾鹿(jié)都談這個概念。這概念并不是很深,你也不是不懂,只是你不愿意,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如果你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也就算了,還把它掩飾起來,不愿意讓人家知道,甚至推卸責任,這樣傷人更深。掩飾自己的過失就是己過,推卸責任叫害人。你只要透過這樣的方式,漸漸就會進入你的心去了解自己。這樣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同學都聽得懂、做得到。你不要去學你聽不懂的,比如參「誰在打坐?」,這個你不見得懂,或參「誰在念佛?」或去參「我是誰?」或想去「照見五蘊皆空」,這很多人做不到。我跟各位分享的方法你都做得到,你肯做就叫保證班,你不肯做就沒有辦法。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3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5集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