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2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2集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四解脫】悟后!鞠悖骸块_悟了!炯醋孕臒o所攀緣,】佛法都講隨緣。大家不懂得隨緣和攀緣,〔攀緣〕就是拿條繩子自己綁自己,也綁別人。你看到員警抓小偷,手銬兩個環(huán),一個銬員警一個銬小偷,兩個人誰也跑不了,那叫做〔攀緣〕。你都不明白這個嚴重性,攀緣是束縛。人們?yōu)槭裁匆示壞?就是不明白他?nèi)在的富貴,因為他覺得內(nèi)在很貧瘠,精神也很空虛,沒有內(nèi)涵、沒有學問也沒有道德,透過攀緣才有安全感。攀緣是為了需要人家肯定你、安慰你、鼓勵你或和你做伴,你的內(nèi)在太空虛了吧?你還要看到自己為什么要攀緣?這一輩子如果老是在攀緣,就不可能老實面對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你們不要只當別人的家人,也不要只當別人的朋友,我們要當別人的良師益友,這不是只有老師才扮演的角色,你做不到別人的「良師益友」就要檢討和學習。你不想當你家人的良師益友嗎?你的孩子有問題要問誰呢?他不能問你,你有資格當他的父母嗎?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不想當員工的良師益友嗎?那你怎么輔導(dǎo)他、幫助他?你不是請員工來幫你賺錢的,是要幫助員工讓他未來的人生走得更幸福、更快樂的,這個觀念你要真正做到。過去我在企業(yè)界上教育訓練的課程,我現(xiàn)在說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訓練。很多新人到公司去,公司負責教育訓練的人會講公司的理念、公司的產(chǎn)品和發(fā)展、公司的福利、待遇和升遷。你講這個干什么?如果他是為個人的福利待遇而來,當他有個福利待遇比你好的,他就會背叛你。再來:「我為什么要為你們公司奮斗?你為什么不為我奮斗?」人性的內(nèi)在就是有這個問題。你不需要講你的公司,只要是有因緣的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應(yīng)該無私地來跟他談,讓他從認識你的那一刻開始改變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他當不當你的員工、你的朋友都沒有關(guān)系,你這樣事業(yè)反而會做得很好。
真正懂的人是隨緣,就不再被因緣的繩子鎖鏈給綁住!静凰忌、不思惡,】因為因緣就會產(chǎn)生善跟惡,所以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不要掉入善惡的陷阱,從此之后你就可以隨緣自在。【自在無礙,名解脫香!恐灰怯信示,你就不會隨緣。你現(xiàn)在只是開悟,不是成佛,開悟離成佛還有很遙遠的距離,悟后要起修,所以有第五個香叫「解脫知見香」。你自己開悟了,但很多眾生沒有開悟,為了度他們,你要「法門無量誓愿學」。要志心廣學,直到成佛。
【五解脫】起修。【知見香:】你已經(jīng)自在了,但你不能夠講:「我從此就沒事了!鼓闵磉叺娜硕疾蛔栽冢阍趺纯梢哉f你自在就好呢?就好像:「臺灣只有我有錢,我能夠活下去,其他同胞沒有錢,活不下去。」你能沒有事嗎?你想要修行開悟,為了個人解脫,這叫做解脫道。你想開悟,原則上要依照三法印,就是開悟的三個步驟,要先觀「諸行無常」,然后從這當中去體悟到「諸法無我」,最后才能夠達到「涅槃寂靜」,這就是解脫開悟,是一個小乘人的境界。但我們說過,如果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只是為了個人的開悟,事實上你的生命并不能產(chǎn)生光和熱,世尊曾經(jīng)講過這樣的人,叫做焦芽敗種,這是很嚴厲的責備。也就是一個開悟的阿羅漢,只求個人解脫,不愿意去利益一切的眾生,就像一個種子不能夠再生長,這叫焦芽敗種。但對于沒有開悟的人不能夠這樣講,一定要先鼓勵你們開悟,但是你們開悟了,停在那邊不求長進,就要被罵。比如你現(xiàn)在是幼稚園,鼓勵你去讀國小一年級,但不要說你畢業(yè)了之后就不想升學了,你還要再繼續(xù),你要培養(yǎng)更多的能力,當你更有能力才有辦法幫助更多的人。但我們一般人,培養(yǎng)更多的能力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你賺了更多的錢,假設(shè)你沒有善用,你的人生有可能掉入欲望的陷阱!咀孕募葻o所攀緣善惡,】講的就是前面的那個境界。為什么他已經(jīng)有不攀緣善惡的境界了?因為他明白一切都是緣生緣滅,真正的「我」只不過是因緣假合,所以已經(jīng)可以說是止息了。止息后就停留在寂靜的狀態(tài),小乘人就停留在涅槃寂凈的狀態(tài)。
【不可沈空守寂;】涅槃寂靜。按照文字的意思來看,沈空守寂并不等于涅槃寂靜,但是我現(xiàn)在是按照它的內(nèi)涵來講,如果掉入這樣的心態(tài),就會停留在那種狀態(tài),我們不可以這個樣子!炯错殢V學多聞,】你還沒有開悟之前,最好不要廣學多聞,最好一門深入。你修行的部分可以廣,行門一定要一門,要注意「解廣行深」這四個字,解廣就說你如果修禪宗的,不一定只讀《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或《楞嚴經(jīng)》;你修凈土宗的,不一定只讀凈土三經(jīng)或五經(jīng),不要這么狹隘。佛法的道理都是通達的,但是你修行要專,修行的法門要深入。行深,你可以開悟,開悟之后,還是要像六祖所講的廣學多聞。你現(xiàn)在學的方面就不要拘束,法義多聽沒有問題。
臺灣的佛教界,很明顯可以分成大乘和小乘,小乘比較偏向南傳,大乘比較偏向于北傳,所以可以看到大乘倡導(dǎo)菩薩道,小乘倡導(dǎo)解脫道。但是你要知道,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之上。你自己不能夠解脫,怎么有能力幫助別人解脫呢?!不要以為你現(xiàn)在去當義工,就是行菩薩道,你現(xiàn)在可能是在做好事,做好事并不等于修行,但修行并不離開做好事。你既是個修行人,又愿意去做好事,就等于是行菩薩道;你不愿意修行,只愿意做好事,那只是在做好事,你不是菩薩。有些人想直接學大乘佛法,不學小乘,那樣基礎(chǔ)不穩(wěn)。懂的人,他可以在小乘的基礎(chǔ)上接上大乘,一個環(huán)扣接一個環(huán)扣。比如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就是空的意思,但你憑什么悟到空呢?除了沒有辦法悟到空,甚至會誤認空,認為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何必這么努力!縱使認知沒有錯誤,也沒有辦法證悟到空,因為不老實。一定要先從「有」才可以證到「空」,你要從現(xiàn)象去體悟到本體,空就是本體,所以古人說「藉象顯理」,藉現(xiàn)象來顯現(xiàn)空的道理,這個是很重要的關(guān)鍵,不然你根本沒有能力下手。
怎么入手?你要觀察現(xiàn)象,觀察自己的身體、心或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叫現(xiàn)象。你應(yīng)該觀三法印的第一個現(xiàn)象「諸法無!,觀所有的現(xiàn)象剎那都是無常,只不過是生滅、生滅,不斷的生滅。生滅中,你悟到十二因緣,一切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挂磺卸际恰复松时松藴绻时藴。」這個時候,你才可以真正地去悟到:「諸法無我」,根本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一切都是條件所形成的,所有的萬事萬物,有情無情,都是因緣條件所形成的,不是單一的。這樣你才能夠證悟到「諸法無我」,真正這樣,你的心才會死,死的意思,就是六祖為陳惠明開導(dǎo)的「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刮覀兊男挠心敲炊嘞敕ǎ斨瓜⒌臅r候,才是真正涅槃寂靜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空。從小乘的「無常、無我」,才能夠接到「空」,接到大乘的佛法,那時候讀《金剛經(jīng)》才有意義,才能讀懂《金剛經(jīng)》的「什么非什么即名什么」的三段論法,才能夠明白禪宗所講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沟木辰。
學大乘,你要有空的智慧,不然,你根本沒有辦法入手。但「空」要透過小乘的三法印,你才能證悟到,所以你不可以跳。你對法義整體了解,就不會講:「師父,我們可不可以只學大乘,不學小乘?」或說:「我們還是要走實修的路線,大乘都只會講,實修不了。」你就不會有這種矛盾。開悟之后,為什么廣學多聞?佛教可分顯教和密教,顯教分兩類,一個叫宗,一個叫教,這「宗」指的就是禪宗,禪宗之外的宗派都叫「教下」,我們一般講「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的意思就是說要悟到本體,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惯@樣學禪才有意思,學禪沒有悟道你就白學了。但現(xiàn)在有很多人,聽過名詞,但叫他們解釋就說不清楚。禪宗的特色就在于「教外別傳」,你去爭論它的文字解釋是沒有意義的。你首先要明白除了禪宗之外,其他的宗門都是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經(jīng)教依教理,你讀《金剛經(jīng)》就按照《金剛經(jīng)》的教理來修行,你讀《華嚴經(jīng)》就按照《華嚴經(jīng)》的教理來修行,簡單地講,就是按照佛所講的教理來修行,這就叫做依教奉行。但注意看禪宗,「教外別傳」,原則上它是離開經(jīng)教的。也許你會懷疑,怎么有可能不依佛的教理來修行呢?經(jīng)典不是月亮是手指頭,所以不可以把手指頭當成月亮,依教,依這個手指頭,去修行才能夠見性,才可以見到你心中的月亮。經(jīng)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你銷歸自性,讓你看到自己心中的明月,所以禪宗的理論就出來了。依教奉行一定是對的,手指頭雖然不是月亮,但循這個路線,你必然會找到月亮。但禪宗直接了當,它就是讓你直接看到那個月亮,所以后來才分頓悟和漸修。
比如說,讀《六祖壇經(jīng)》的人一直在研究法義,研究《六祖壇經(jīng)》到底在講什么,這個叫「教」,是研究經(jīng)教。內(nèi)行人問你:「是誰在研究《六祖壇經(jīng)》?」你就答不出來了。當然你會說:「是我啊。」「我是什么。俊埂肝摇怪皇莻代名詞而已,沒有見性的人,一定被考倒?v使你一直研究教理,到最后也會講,當你上臺講《六祖壇經(jīng)》,只要有人問你:「是誰在講《六祖壇經(jīng)》?」你也回答不出來。你為什么答不出來?因為你不認識自己。讀《六祖壇經(jīng)》的目的就是要認識自己,不是要去認識《六祖壇經(jīng)》在講什么。它在講什么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禪宗的教法就叫做「教外別傳」。那既然是教外別傳,我們《六祖壇經(jīng)》要不要繼續(xù)讀下去?這本《六祖壇經(jīng)》也是一本經(jīng)教,直接認識自己就好了!否則就變成依教奉行?我是故意問你,意思是確定你聽懂沒有,怕你似懂非懂。你不要以為這樣就不需要經(jīng)教了,達摩祖師來中國,也帶一本《楞伽經(jīng)》傳給惠可,難道那一本不叫經(jīng)嗎?再來,五祖弘忍跟六祖惠能,縱使六祖惠能不識字,他也會勸你好好受持《金剛經(jīng)》,所以大家真的不要誤會。簡單地講,禪宗一剛開始就是自己要去突破,去明心見性,但事實上理論不用多,你只要按照那一本經(jīng)來做你修行的證印就不會錯,也就是說,經(jīng)典是讓你對照的,對照你目前的程度。
到底應(yīng)該怎么樣比較好?我建議各位由禪出教,由教入禪。由教入禪就是依教奉行,但奉行的目的就是讓你見性,這樣你不容易走偏,不容易變成狂禪或野狐禪。不然的話,自己的見地不夠,以為開悟就沒有事。誰跟你說開悟就沒有事?!以前沒有開悟都懶得做事,開悟之后很認真地做,沒有事是叫你心里沒有事,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你看那些大菩薩都很忙,哪像我們還要睡午覺!人家不用睡,因為心清凈,我們要睡,因為心煩惱,我們的煩惱才是消耗能量最大的主因。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依教入禪,經(jīng)典你要聽,你要多聽,但所有的經(jīng)典要銷歸你的自性,你不要把你的修行變成有漏,或只修福不修慧,這都不是真正的禪。等到你開悟之后,由禪出教。達摩祖師說開悟的人才能夠為人家講經(jīng)教,這是最嚴格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的門檻當然要降低,我只能夠講我明白多少,我跟你分享多少,不開悟就是不開悟,還是要講。出教,這個教的涵義很多,比如說不可以說開悟之后每天就坐在那里打坐,或躲在深山,這樣不對。第一,要出來弘法,來傳教。第二,他以立言著書。很多開悟的禪師有很多的著作,大家都說禪宗不立文字,但偏偏禪師所立的文字最多,大家可以去看《大藏經(jīng)》,里面禪宗大德所著作的論文最多,那就叫做由禪出教。因為禪師往生了,后人就不能夠得到他的教化,如果他留下他開悟的東西或所闡述的義理,縱使他這一期的生命往生之后,他所留下來的豐富的資料可以利益后人,偉大就在這里。
以我個人的淺見,當今來講有兩個人,一個就是虛云老和尚,他是個開悟的人,這是公認的,他本身雖然沒有什么著作,但他事實上教化了很多人,他開悟之后也沒有躲著,他教化很多人,所以他對當代佛教界的影響是最大的。再來是印順導(dǎo)師,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用探討,重點是他能夠?qū)懗瞿敲炊鄸|西,假設(shè)他沒有一定的見地,他沒有辦法寫出這么好的東西。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夠這樣的做,我們就覺得他了不起、不簡單,他必然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夠?qū)懗瞿菢拥臇|西。所以,他是近代除了虛云老和尚和印光大師之外,影響佛教界最深的人,F(xiàn)在臺灣有幾個大山頭,但真正能夠影響長遠的就是他的著作,那些著作一定能夠流傳下去的,如果未來還有后人重編《大藏經(jīng)》,說不定他的資料就會編成論藏。
不是你開悟就沒有事了,六祖大師所講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愿學」。不要誤會你開悟之后就有能力度人。我們再談小乘和大乘人的概念,小乘人就是觀照自己的身心,他是以自己為主,他開悟了、自己解脫了;大乘人不是這樣,他不但觀察自己的身心,他也觀察眾生,如果他沒有長期觀察眾生,他怎么度眾生?舉個例子,并不是說你今天英文很好,就有能力把每個人教好,那是你個人的學養(yǎng)夠,但對學生的程度、特性不了解,你就沒有辦法教好他們。一樣的道理,現(xiàn)在法師這么多,講出來到底有幾個學員受益?所以我們自己解脫了,但我們要長期觀察眾生,比如說這個人什么根器,有怎么樣的資質(zhì),有怎么樣的習氣,你都要懂,這樣才能夠真正度化他,就是因此才要「法門無量誓愿學」。再來,這個人很喜歡世間法,就一定要用世間法度他,這個人就很喜歡老莊,就要用老莊度他,這樣講起來很廣,你要好好學。你除了要有能力觀察眾生,還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法門無量誓愿學」,明白這個概念,你才能夠世世常行菩薩道。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前面不是悟到了嗎?為什么這里還這么說?因為從這里開始才叫修道!竞凸饨游,】這個名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其光,同其塵。」「和其光」就是你要隱藏光輝,不可以鋒芒太露,這個光輝就是智慧,縱使你開悟了,也不可以說「我開悟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你開悟了,然后報紙上刊登出來誰開悟了。當你表現(xiàn)得跟別人不一樣,人家就越不敢接近,因為你跟別人差距太大了,別人反而會離開你。我們不是要度眾生嗎?那就是要走近人群,就是要讓眾生愿意跟我們在一起,讓他們感覺到你跟他一樣,但一樣當中又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和其光」就是說要將你的智慧隱藏起來,原則上是要接近眾生的意思。「同其塵」,我們常常講紅塵,就是指一般人,我們就是要跟紅塵的眾生在一起。前面那句話指的是智慧,后面就是指跟一般人一樣,這樣你才能夠接近他,他對你的感覺才會親近,這叫〔和光接物〕待人接物就是這么樣地平常。我們一般人哪里不平常?會什么就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為什么要讓人家知道你怎么樣呢?奇怪!人家不知道你多優(yōu)秀,你就很生氣。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就會越修越平常,修到【無我無人,】這才叫修道。就是《金剛經(jīng)》所講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四相,就是「離一切相」,你就是佛,「離相即佛」就是這樣的意思!局敝疗刑,】這里叫證道,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菊嫘圆灰,名解脫知見香。】光是這五個步驟,六祖已經(jīng)告訴你怎么修行。清清楚楚,簡單扼要,就是要這樣修。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1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63集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