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這是本經(jīng)的最后一章,說明以佛的慧眼,來觀察世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我們不要貪愛、執(zhí)著。
本章共計有二十六句,用了十三個‘視’字,也就是每兩句就有一字。視,就是看,但這里的看,不是以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來看,而是用佛的智慧眼徹底地透視,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從佛學(xué)的名詞來說,這是一種‘觀照般若’的功夫。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王,就是國王;侯,就是諸侯。講到世間的名位,至高無上,最榮耀的,莫過于做國王、當(dāng)諸侯了,王侯統(tǒng)領(lǐng)天下,發(fā)號施令,真是威風(fēng)凜凜的了。以現(xiàn)在來說,就是當(dāng)總統(tǒng),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但是,在佛的慧眼看起來,‘如過隙塵’,和過隙塵并沒有差別。過隙塵,在晴天的時候,太陽光從門縫或者窗戶射進屋子里面,成為一條線,在這線當(dāng)中,有千千萬萬的灰塵不停地飛舞,這灰塵就是過隙塵了,它是一剎那就過去的。所以佛認為王位和過隙塵是同樣的短促、無常。
明代蕅益大師有一部《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解》,解釋得很簡單、扼要。講到過隙塵時說道:‘人間一百年,不過忉利天一晝夜;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國一晝夜。’意思是:你不要以為我們人生在世幾十年,看起來是很長久的,縱然你活了一百歲,你的事業(yè)就算是非常繁榮昌盛,有一百年吧!可是在忉利天,只有一天一夜的時間。那末,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間)一大劫,時間更長了,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一晝夜哩!因此,世間‘王侯之位’的那份榮華富貴,很快就過去了,實在是很無常的。
你也許要說,忉利天的一天一夜,等于是人間的一百年;西方極樂世界過了一天一夜,就是我們的一個大劫了,你沒有去,哪里會知道呢?那末,我就照眼前所看到的告訴大家:有一種小蟲叫蜉蝣,它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幾個鐘頭就死了。在短短的幾小時之內(nèi),它誕生、成長、步入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也算是活了一輩子,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至于蜉蝣是什么,你們可以去查字典。以蜉蝣的朝生暮死,和我們的人生相比,豈不是跟我們與忉利天、西方極樂世界比起來,同樣的短促、無常?
有一個成語叫‘黃梁一夢’,或者稱為‘邯鄲夢’,這個典故是說有一個姓盧的書生,在旅館中遇到一個道士,送他一個枕頭,他枕著稍微休息一下,竟做了一個夢,夢到他怎么樣出生、念書、中了功名、做了大官,甚至生兒育女,真是享盡榮華富貴?墒钱(dāng)他一夢醒來,店中為他煮的黃梁(黃米)飯還沒有熟哩,而他在夢中,卻已經(jīng)過了一輩子。因此我們說:‘人生如黃梁一夢。’就是形容人生是很短促的。
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做國王、諸侯的榮譽,沒有什么了不起,好像過隙的塵埃,那么快就過去了,是那么的無常,不值得去貪愛、執(zhí)著。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瓦,是用土燒成的;礫,就是一塊大石頭,把它打碎,成為小的石頭。世間一般的人,都喜歡黃金、白玉,都把它當(dāng)作是寶貝。當(dāng)我們穿過王彬街,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金鋪,里面都是人,都在買首飾,他們認為那是很寶貴的東西。
外國有一個寓言,說在雞鴨的面前放著兩堆東西,一堆是珠寶,另一堆是谷子,雞鴨對于珠寶,根本連看都不看一眼,更別說去嗅一嗅了,因為這些東西,對它們來說,是毫無所用的東西?墒撬鼈兛吹焦攘,就會馬上用嘴去啄,谷子可以讓它們充饑呀!可見東西的貴賤,是因各人的觀點而分別,在它的本身,是無所謂高貴或便宜的。
還有,你如果到天上去,天上所住的殿宇,所用的器具,都是七寶所成的。我們常常誦的《彌陀經(jīng)》,里面說到西方是黃金為地,整個極樂世界都是黃金、七寶。將來彌勒佛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的時候,這個世界整個是琉璃,都是透明的。我們現(xiàn)在掛了一串水晶,就以為了不得,很值錢的。將來你能夠在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龍華三會相逢的時候,滿地都是琉璃、水晶。到那時候,人們還會去相爭金玉嗎?還會感到它很珍貴嗎?
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不需要這么辛苦去追求金玉,在他看起來,金玉同那些破磚破瓦,碎石頭是差不多的,因為這些物質(zhì),都是由‘色、香、味、觸’四種原素集合而成,沒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紈素,是一種非常薄、非常輕的絲織品,可以說是衣料當(dāng)中最華貴、美觀和值錢的。敝帛,等于是破絮,破破爛爛的棉織品,指最普通的衣服。我們穿衣服,主要是為了保持我們的體溫和遮羞,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就好了,至于所穿的衣服,在質(zhì)料方面,實在不必刻意去追求。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你不要以為穿著很貴的、很漂亮的衣服,就很神氣了,在他看起來,只要是穿著整潔,即使是普通的粗衣,它的價值跟紈素之服是一樣的。
我曾經(jīng)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到現(xiàn)在一般上流社會婦女,為了赴宴會,永遠都少了一件衣服。雖然櫥子里的衣服掛得滿滿的,但是挑來挑去,總是不合身,顏色、質(zhì)料都不相配,永遠都不滿意,這就是對穿著太講究了。我們學(xué)佛、聽講經(jīng),希望能夠依照佛所教導(dǎo)的去做,在衣著方面,不要太挑剔了。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大千界,就是佛經(jīng)上常常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所住的依報(地球)。依科學(xué)家說,整個的宇宙有千千萬萬的星球聯(lián)合在一起,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是,佛教以四大部洲為一個小世界,等于現(xiàn)今所說的地球。集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倍成為一個中千世界,又一千倍,成為一個大千世界,通常稱為一個佛土。因為有三個‘千’,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整個佛所教化的教區(qū),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很大的環(huán)境,但是在佛眼看起來,一切都是唯心的,大千界和訶子都是一樣的。
訶子是什么呢?它是一種藥樹的果子,全名叫訶黎勒,體形像芥子那樣,小小的,從虛假的體形來看,它當(dāng)然不能夠跟三千大千世界來比較,就它的本性來衡量,三千大千世界和訶子,同樣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所組成的,所謂‘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大小本來就是一如的。因此,在佛看起來,大千界和訶子都是一樣的。
‘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是阿耨達池的簡稱,‘無熱’的意思,它位于印度香山的南邊,雪山的北方,池水非常清涼,周圍有八百里,是印度河流的發(fā)源地,著名的恒河,就是由這里發(fā)源的。涂足油,由于印度屬于熱帶的地方,人們常常被蚊蟲咬傷,必須擦油,才能夠消炎防毒,這稱為涂足油。在佛眼看起來,阿耨達池的水雖然很多,跟涂在腳上那一點點的消毒油一樣,無所謂多少的差別。
以上所講的王位、金玉、紈素、大千界、阿耨池水等五種,是以佛眼來觀察,世間法都是虛假的。接下去自‘方便門’到‘如四時木’,所講的是佛眼觀一切出世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主要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zhí)著。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方便門,為了教化眾生,在真實的一乘法門之外,另施設(shè)的種種法門,好像三乘、五乘,都是方便門。好像《法華經(jīng)》所說的化城一樣,那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勸誘他的弟子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期達到成佛的目標(biāo),說要到一個寶所,那地方太遠了,前面有一座城,大家快走吧,等一會就到了。其實,那是變化的城,只是方便的施設(shè),這就是方便門,表示不是究竟的。它雖然不究竟,卻是我們修持的一個法門。這一種法門,‘如化寶聚’,就好像魔術(shù)師變戲法,神妙莫測,變化了許多珍寶,都是假的。釋迦牟尼佛講種種的方便法門,跟變魔術(shù)是同樣的道理,不是真實的。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無上乘,沒有再比它高上的,稱為一乘,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我們所謂成佛,并不是心外有佛,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提是覺,圓滿了覺道(成佛),顯現(xiàn)出佛性,那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始終并沒有得到什么,就像在夢中獲得金銀財寶,哪里有實物呢?
‘視佛道,如眼前花’,佛道,是為一切眾生通向成佛之道而安立施設(shè)的。所謂佛、眾生,在佛眼看起來,好像是眼前的空花一樣的,比如我們的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空中一朵一朵的花,那是一種幻覺。要知道,所謂佛道、眾生,都是相對待而講的,假如每一個眾生都成了佛,還有什么佛呢?佛經(jīng)里面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種種法,目的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如果沒有眾生可度,佛何必再說法呢?因此,佛認為他說法無量,實在沒有說過一個字。
‘視禪定,如須彌柱’,禪定,我們平常所說的參禪入定,那境界是如如不動的。須彌柱,佛教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座須彌山,它好像一根柱子一樣,是穩(wěn)定不動的。所以,在佛眼看起來,禪定跟須彌柱一樣,都沒有實法可得,最后還是歸于‘空’性。
‘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好像《心經(jīng)》中的‘究竟涅槃’,就是到達成佛的境界。‘如晝夕寤’,晝,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寤,就是醒著。本來,眾生在生死當(dāng)中流轉(zhuǎn),因為被無明所纏縛著,無論是晝夜,都好像處于漫漫的長夜之中,迷迷茫茫地睡夢著。涅槃,好像白天從睡夢中醒來一樣,智慧的光明時時遍照一切,因此,日夜都是清醒著。
‘視倒正,如六龍舞’,倒,就是顛倒,凡夫都是愚迷顛倒的。正,就是正見,圣人有智慧,都保持正見的。但是,顛倒與正見,都是由六根來分別,所以,這個地方說顛倒或正見,‘如六龍舞’,好像六條龍在空中飛舞。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看到人家舞龍,頭尾混在一起的。我們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顛倒,覺悟成佛,就是覺者,好像飛舞的龍,首尾相換,是很快的。所以,依佛眼看起來,倒與正,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沒有什么差別的。
‘視平等,如一真地’,《金剛經(jīng)》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世間的一切,都是平等平等的。‘如一真地’,真地,就是真如理地。我們本來已經(jīng)具足的佛性,在我們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不了解什么是一真地。經(jīng)過了修持,到了那種境界,就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平等平等。
‘視興化,如四時木’,佛教化眾生,都是隨緣說法,化緣盡了,就入涅槃;因緣成熟,他就應(yīng)時來度眾生,‘如四時木’,四時木,春夏秋冬的花草樹木,春天花開,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萎,由興盛而腐化,不停地循環(huán)。依佛看來,教化眾生的時節(jié)因緣,正像世間四季的花木,隨著時序而變遷,沒有什么好執(zhí)著的。
以上佛所舉的世出世間法,主要說明一切是虛假如幻的,目的是要破除我們的貪愛和執(zhí)著,放下一切,自自然然地修持,用心去體會。
- 上一篇: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 下一篇: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原文
- 《四十二章經(jīng)》有哪些內(nèi)容?
- 鹿鼎記中的《四十二章經(jīng)》真的存在嗎?
- 去除污垢雜染,心則得清凈
- 要想成道,必先斷絕貪欲
- 想消除罪業(yè),就要改惡行善
- 佛說沉迷財色如同刀尖舔蜜
- 第13講丨圓滿結(jié)束
- 第11講丨忍辱是最有力的助道行
- 第10講丨以戒為師,趣入佛道
- 第9講丨依布施隨行
- 第8講丨在內(nèi)心中生起輪回觀,減少貪愛
- 第7講丨懺悔業(yè)障
- 第6講丨少欲知足,知足常樂
- 第5講丨入佛知見,如理作意
- 第4講丨聽聞?wù)◣韽V大利益
- 第3講丨觀苦發(fā)出離心,觀無常生出離心
- 第2講丨我們的出離心真的堅固嗎?
- 第1講丨怎么理解依教修學(xué)呢?
- 佛說“愛欲”是造成你愚癡的原因
- 貪財色如刀尖舔血 有割舌之險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