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心經 >

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的大智慧(十七)

忍辱得到莊嚴和安定

  忍辱可以對治我們的仇恨、嗔恚心。容易發(fā)脾氣的人,即使做再多的好事,發(fā)一次火,火燒功德林,什么功德都沒有了。如果連忍辱的功夫都沒有,想學打坐,心是很難靜下來的。沒有忍辱的功夫、愛發(fā)脾氣的人修不了禪定。忍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忍辱可以讓我們得到相貌的莊嚴,心性的安定,大家會非常歡喜,樂于接近您。動物界里的蛇,是因為嗔恨心才變成這么恐怖的樣子。人發(fā)脾氣時,面目猙獰,心里這口氣,怎么都忍不下去,所謂的忍辱,一般是指碰到一種不好的境界或者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受了苦的時候,我們要忍辱。世間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今天他對我不好,就是他不好,不是自己的問題,怨天尤人。但是學了佛法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他對我不好,這是果,果里面有因,那因是我造的,是自己以前和別人結下了不好的因緣,是自己的業(yè)招感的,從源頭上看不是別人的問題,這樣就能不抱怨別人而心生懺悔。所以持戒忍辱是助行,是我們修學佛法很重要的條件。

精進,不管是修福報,還是修智慧都需要精進

  什么是精進?佛法里的精進類似世俗的勤奮,但比勤奮更加殊勝。精進是指在修行的正確方向上不斷去努力,會在福和慧上能夠得到受用,才叫精進。世間事需要勤奮進取,修福報和智慧更需要持之以恒,不斷精進,不能怕苦怕累,三天打魚,四天曬網。

禪定,就是觀照修智慧

  比如湖面的水很平靜的時候,水就很清澈,外面的影像都很清晰的映現在水中。我們在寺廟里觀察點燈的時候,如果這個燈很平靜的時候,它的光亮度是最高的,如果燈焰在風中晃動,那就不清楚。所以,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像燈焰一樣,心如止水的時候,心非常平靜的時候,我們的觀察觀照力也就最強,我們的智慧就容易透發(fā)出來。所以禪定也是獲得智慧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福報與智慧的關系

  “兩足”的相輔相成——智慧以福報為基礎,福報以智慧為目的,有智慧的人懂得培福的道理,使福報增長乃至圓滿,有福報的人有條件獲得更大的智慧。培福從哪里開始?從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開始。有般若智慧的人,才能與實相相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沒有智慧的人不肯布施,把金錢看得很重。不明白錢是眾生給你用的,不明白錢是無常的。你有福的時候就有錢,沒福的時候就沒了。錢,實際是你以前布施供養(yǎng)表現出來的福,但是這個福報是無常的。如果我們以為錢永遠都是自己的,就不肯布施,這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拿錢做功德,這些功德、這些福報才是自己的。不布施,金錢全部只是數字,你不培福就不可能得到福報。人死之后,如果有孝子賢孫用你的金錢為你做功德,你可能還會有得到一點福德。

  如果碰到敗家子,家產全部敗光,那還增加了罪過。我們如果想不通,看不明白,認為錢是自己的帶得走,就沒是智慧。如果看明白了,就知道現在有錢是以前好不容易布施得來的,好不容易修行得來的,要趕緊布施。不布施,下輩子就沒有福報了。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有了財富,懂得多做功德、做好事,這就是智慧。所以,有般若的人一定能夠布施,有般若的人一定會持戒,有般若的人一定會忍辱。

  精進、禪定也需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精進最終是得不到真實受用的。如果有人整天很勤奮打坐、念經,但不解其中經義,一問三不知,這是盲從最終是沒有真實意義的。

  般若為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眼目,五度為般若所攝持,如行布施禪定之時,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鑒別,才不致盲修瞎練。五度相當于手腳,般若是五度的眼目,五度由般若來指揮。眼睛要先看清楚,腦袋要先想清楚,不然手和腳瞎忙,變成了盲修瞎練。所以,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會容易出問題。經云:“五度為盲,般若如眼。”如果沒有智慧來攝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就像瞎眼的手腳一樣,是沒有目標和方向的。修行要得真實受用,就需要般若。

  “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后受余殃債 。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我們持戒,可以得到人身,持五戒就可以得到人身的果報,但是若沒有般若的指導,開不了智慧,雖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沒有佛法的滋養(yǎng),沒有佛法的熏陶,可能就繼續(xù)享福,然后又造業(yè),以后就墮落了。

  “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忍辱如果沒有智慧,遇到煩惱確實忍了,表面確實沒有發(fā)脾氣,但是心里面沒有解決問題。忍辱將來得到什么?身體和相貌的莊嚴。得到身體、相貌的莊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布施外在的鮮花水果供養(yǎng)三寶,會得到漂亮的相貌;二是從忍辱而修來。世間有些人雖然漂亮,但缺乏好的氣質,是因為心理素質不行,老愛發(fā)脾氣,源于雖有外在布施花果供養(yǎng)三寶但缺乏忍辱修行。有的人相貌端嚴又有好氣質,怎么來的?從修忍辱而來。

  這兩者都可以得到相貌端嚴的果。如果不從心性里面去修行,只是外表去供養(yǎng),你也就只能得到相應的外表的莊嚴,但缺乏內在的氣質。所以,一因一果它都是對應的。有些人修忍辱,遇到逆境確確實實他心里面不發(fā)脾氣,非常平和的心態(tài),他這樣修,將來相貌一定會很莊嚴,而且很有氣質,人家就喜歡親近他,怎么看怎么舒服,就喜歡跟他在一起。這就是他內心修的這個因感得這個果。

  所以因果真的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你內心能修忍辱,同時又常常以花果供佛,你將來就能感得非常漂亮的相貌,而且很莊嚴很有氣質,又非常耐看,人見歡喜,那就很殊勝了。生活中我們也能發(fā)現,有些人很漂亮但缺乏氣質,有些人不是很漂亮但是很莊嚴,很有氣質,這里面的因果差別就在這里。有的人喜歡修外在的,有的人是注重修內在的,有的人是內、外同時修,將來所感的果也不一樣。修忍辱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只是感得將來很莊嚴的果報,但是心里沒有辦法破無明,不能證得法空性,無法超越生死。

  “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精進如果沒有智慧,看起來很勤勞,如有的人一天到晚拜佛、念經,很忙,但一問他念了啥,不知道,反正我很忙。雖然很勤奮,卻不能開真正的智慧。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禪定如果沒有般若,沒有證空性,那么將來感果就生在色界天或無色界天。這個定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真正的金剛定。

  “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所有的修行,如果沒有般若,沒有證到空性、法性、佛性,那么所有的修行最終就成為有漏的福報,不能夠超越生死。所以,五度有般若的攝持,始能圓滿萬行,成就佛果,否則成為有漏之法。所謂有智慧的修行方為正行。我們要有智慧地修行。如果只有修行,沒有智慧還不行。

  基于這三點理由,故單舉般若一度以賅其他五度,涵蓋其他五度。“蓋般若為眾德之首,萬行之導,諸波羅蜜中唯此最勝。”這個就告訴我們般若非常的重要,般若跟五度之間的關系,般若是眼睛,般若是六度之首,但并不等于般若不需要五度的配合,還是需要五度來助行,我們才能夠成就福德和智慧的圓滿佛果,才能夠達到究竟的彼岸。

  經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如只是修福不修智慧,將來可能變成大象,國王的坐騎,金銀財寶全部都掛身上,有福報但無智慧。“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羅漢很有智慧啊,但是有時出去乞食討飯,卻沒人給他飯吃,托個空缽回來。為什么?他沒有福報啊,光修慧不行!所以,福和慧都要,菩薩就是要修福和慧。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的大智慧(十七)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