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十二)

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的關(guān)系

  文字般若是從解悟來說的,是方便引導(dǎo)的,是聽聞圣教啟發(fā)的智慧。觀照般若是實行,是體驗求證,依教奉行、行解相應(yīng)。實相般若就是講我們的理體。理體是文字般若所依。文字般若到底講的什么東西?就是講這個實相。實相般若是什么?實相般若就是圓明寂照。佛法里所有的文字是要開顯我們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到底如何?是圓明寂照的。我們所要證悟的是什么?就是用觀照般若,證得不生不滅、本來具足的真心本性(即實相般若)。

  舉個比喻,我們要渡河到彼岸去,是不是要有工具,要有船?文字般若可比喻為船,它是我們渡河的工具。那光有船能不能渡到彼岸去?還不行,還要去劃船,要實踐才行。有了船,還需要我們親自去劃、或駕駛這艘船,不斷調(diào)整航線和方向,朝正確的目標行駛,這個過程可比喻為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到達目的地,上岸了,親臨其境。

三德、三因佛性與般若

  根據(jù)天臺宗說法,大菩薩和諸佛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如果用三德來解釋的話,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的真心理體,就是法身德;觀照般若就是般若德;文字般若是這些經(jīng)典,這是解脫德。

  如從三因佛性來說,(三因佛性是指: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緣因佛性),實相般若是正因佛性,觀照般若是了因,文字般若是緣因。緣因就是要有機會條件。如果連經(jīng)文都讀不懂,我們怎么去修行啊。了因就是去行動,最后要證正因佛性,就是實相般若。

  若從體、相、用來說,文字般若就是相;觀照般若就是用;實相般若就是體。通過文字的相,開顯的是實相理體。我們依照文字而去修行就叫觀照,是用。觀照和文字所顯的,所依的,就是實相理體。

  般若還有共和不共兩類。對于聲聞、緣覺和那些初心菩薩,他們的般若相對來說比較淺,這是共(就是共通的般若);對于大菩薩和佛來說,其般若比較深,這是不共(非共通的甚深般若) 。

  關(guān)于般若,佛主要講了八部經(jīng)典,主要有《大品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文殊般若》、《金剛般若》、《般若心髓光明經(jīng)》等,這些稱為般若類經(jīng)典!心經(jīng)》也是屬于般若經(jīng)典!缎慕(jīng)》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是,其蘊含了所有大乘經(jīng)典的精華。

三智與般若

  我們再結(jié)合天臺宗講的“三智”來理解般若。

  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表達諸法性空的智慧。道種智是通達種種道法化導(dǎo)一切眾生的方便,從空出假的般若。還有佛最后證得大圓滿了,通達一切法的性、相、事、理,徹底地明白宇宙的實相,這是一切種智。簡單來說,知道本體空的就叫一切智,知道一切萬法假的叫道種智;知道一切萬法即中即假的叫一切種智。

  那么這個《心經(jīng)》是屬于什么智呢?是一切種智兼明道種智!缎慕(jīng)》不單是講一切法空,也講一切法假有,妙有。我們通過讀誦和依照《心經(jīng)》修行,最后都可以證悟到實相。為什么呢?它不是只是講一切智,它同時講道種智和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所以,我們依照《心經(jīng)》去修行,最終是可以成佛的。

  一切智就是知法的總相,知道法的總相是空,用空觀見真諦,其果位在二乘(聲聞緣覺)。道種智是知道一切法的別相,一切萬有它的相是怎么樣,見俗諦,這個果位是菩薩。一切種智不但通達總相而且通達別相,知道空、也知道妙有,其位在佛果。

四智與般若

  最后我們結(jié)合唯識里面講的四智來理解般若。

  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我們的八識與四種智也可以做個簡單的對應(yīng)比較。

  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對凡夫來說是有障礙的,叫對境有礙。將來我們成佛以后,證悟法性、明心見性以后,這個前五識就轉(zhuǎn)化為“成所作智”,可以利益眾生,處處無礙。現(xiàn)在我們凡夫的眼睛,前面有墻就看穿不過去,是不是有障礙?聲音如果距離很遠,或者有墻封住了,我們的耳朵就聽不到了,這都是對境有礙。但是成佛或者明心見性以后,這個前五識就轉(zhuǎn)為“成所作智”。觀音菩薩能“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為什么我們在這里祈求,觀音菩薩在遙遠的地方能夠一剎那到我們這里來,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菩薩就是沒有障礙,已經(jīng)成就成所作智,神通變化,隨機應(yīng)現(xiàn)。

  我們的第六識——意識,總是分別妄想,明心見性以后將來就會轉(zhuǎn)化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而是通達一切法的空性,通達一切法的妙有,能夠依照眾生的根機來說法。

  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是強烈的執(zhí)著,執(zhí)著有一個 實在的“我”。有執(zhí)著就有很多的分別、障礙,如分別執(zhí)著“你、我、他”,這是“我的”、這是“你的”、那是“他的”,有分別執(zhí)著,就有障礙。如果破除了我執(zhí),通達了空性,那就沒有執(zhí)著分別,第七識就轉(zhuǎn)化為平等性智。

  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叫藏識,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的功能,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無漏法的一切種子。如果我們明心見性,最后修行成佛,這個第八識就轉(zhuǎn)為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智就是諸佛菩薩的清凈莊嚴,依報正報的莊嚴,圓滿究竟的大智慧,而且能夠轉(zhuǎn)我們有漏的善惡業(yè)報成為萬德莊嚴、佛國凈土的莊嚴。

  以上是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四智。

  如果你要問:般若到底有什么作用。

  答案是:般若可以轉(zhuǎn)識成智。般若觀照可以空一切法,離一切相,破一切執(zhí),可以轉(zhuǎn)識成智。我們凡夫都有識,都有分別、執(zhí)著的。這些分別執(zhí)著,前面講了就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在起作用,這些都是有障礙的。當我們用般若智慧去觀照,就可以轉(zhuǎn)識成智,可以離一切相,破一切執(zhí),無一法可得,最后明心見性,見到我們的真心本性——靈光獨耀,真心顯露,見到真心本性后迷情就徹底消融,就可以徹底地證實相般若,轉(zhuǎn)凡成圣。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十二)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