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如何獲得佛法正見?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見作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論》所說,學佛要“以正見為先行”,因為正見總攝了戒定慧三學。陳兵教授把“得正知見”做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并依經論和古德的開示,斷言“無正見而修,稱為盲修瞎煉”。
龍樹菩薩把正見對于學佛修行的作用比喻為我們走路的時候要“先以眼見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認清道路,就會步入歧途。唯有正見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圓滿解脫,《正法念處經》說:“出世涅槃,正見為本”。只有正見才是我們超脫生死苦海,證得涅槃的保證。相反“一切世間愚癡凡夫根本系縛,所謂邪見。一切眾生以邪見故,墮于地獄、餓鬼、畜生。”邪見只會使我們沉溺于無盡的輪回!峨s阿含經》說:“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
就像農夫如果擁有了一塊良田,就可以在上面種出甘美的果實。當一位佛弟子具備了正見就可以出生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法。佛陀在《大寶積經》里說,只有具備了正見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若正見者名真佛子。”所以佛法的修行,所謂道諦,實質是以正見為體的。
既然得到正知正見如此重要,那么佛弟子怎樣才能獲得正見呢?依據(jù)各種經論的論述,我們把獲得正見的途徑整理為前提、助緣、正行三個方面,共九個項目。
一、獲得正見的前提
1、皈依三寶,具足凈信
要真正獲得佛法正見,必須要以正信為前提,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只有皈依三寶,建立正信、凈信,才能產生正見,進入佛法。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人心中有信清凈,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佛陀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具足十力、四無畏等無上功德,不相信佛陀說的法是宇宙間最徹底究竟的真理,不相信佛的圣賢弟子們是佛法真理的實踐者和證明者,那么他對佛法就不能真正認同和接受,當然就無法真正理解,產生正見了。沒有建立正信的人,哪怕精通三藏十二部,于佛法也只會是入寶山而空手還,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如佛陀所說:“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于佛法中空無所得。”這正是因為沒有對三寶的信仰,也就失去了獲得正見的前提和基礎。
近代以來,一些教內外人士提出佛法“去宗教化”,想要把佛法化約為一種哲學思想,認為這樣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理性化、科學化的“袪魅”特質。殊不知,如此一來就會像在獅子身上放入虱子,實質是毀壞佛法根本和眾生慧命的錯誤主張!度A手經》說:“如是諸經違逆不信,不受不贊,不如說行,名壞正見。”沒有信仰,恰恰是正見的最大敵人。建立對佛法的宗教信仰,具足三皈依,護持戒體,既是佛弟子的本份,也是產生正見的根本前提。
2、發(fā)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眾生修行成佛的種子和本因!洞笕战洝氛f“菩提心為因”,大乘佛法一切修行成就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之上。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就失去了這個修行成就的種子!華嚴經》說到菩薩有十種魔業(yè),第一就是“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
佛弟子只有發(fā)愿追求無上正等正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才能以正確的心態(tài)、動機、立場和方法去追求無上菩提,才有可能獲得正見。只有當一個人發(fā)菩提心時,才具足正見成就的根本條件!洞蠹洝氛f:“為菩提心而聽法者即是聞聲;至心憶念菩提之心是善思惟;觀菩提心是名正見。”真正的菩薩既因發(fā)菩提心而得正見成就,又因菩提心和慈悲心,為救度眾生而為他們宣說正見,令入正道。
3、嚴持凈戒
戒定慧三學的因果關系和修行次第是因戒生定,由定生慧。嚴持凈戒是定慧二學成就的前提。以如實知見的智慧為本性的正見,既是建立在戒定二學的基礎之上,又含攝了戒學的內容!洞蠹洝氛f:“從他聞法生于正見。所謂聞者持戒威儀,威儀具故戒聚具足,戒聚具足已定聚具足,定聚具足已慧聚具足,慧聚具足已解脫聚具足,解脫聚具足已解脫知見聚具足。”一位真正具足正見的人,必然會持戒清凈。同樣,要想獲得圓滿正見,也必須要持戒清凈。
二、獲得正見的助緣
在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善惡因緣。做為佛弟子要學會去判斷利弊,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抉擇什么是有利于正見成就,什么是不利于正見成就的環(huán)境和條件。
1、遠離惡緣
依據(jù)各經論所說,佛弟子要獲得正見,就必須遠離各種會增長愚癡、破壞慧命的外緣,必須要不毀謗三寶,不否定佛教的根本法印,對佛法不生疑悔,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惡見,遠離惡友,不以外道及其典籍為究竟,不從事算命占卜的行當,對佛法的聞思修不放逸懈怠,不淺嘗輒止生增上慢,為人不奸欺諂曲,具足十善業(yè)道。
2、修諸善業(yè)
佛弟子要獲得正見,除了要遠離各種惡緣和過錯,還要修集福德智慧,修習身口意善行,培養(yǎng)增長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度A嚴經》說:“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yè)、口善業(yè)、意善業(yè),不逆賢圣,信受正見,行善業(yè)因緣故,身壞命終生于善處。”
《成實論》中說有四個條件可以使人增長善法,成就解脫。第一是住善處,指生于有佛法流行的地方,遠離五難之地;第二是依善人,指能夠生值佛世。第三是宿殖善根,指沒有聾啞等殘疾。第四是自發(fā)正愿,指學習佛法,得到正見。這四個條件總結起來,其實就是要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習正法。佛弟子們都知道,這其實是非常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如果想要滿足這個條件,依《大智度論》,說到底還是要“自行正見,亦教他正見”!洞笾嵌日摗罚“是菩薩常樂為他說法,亦深愛善法故,得隨意善眾生共生,所謂為中國。人于中國不生邪見家。何以故?是菩薩世世常自行正見,亦教他正見,贊正見法,歡喜贊嘆行正見者,是故不生惡邪見家。”
三、獲得正見的正行
對于如何修行才能獲得正見,小乘大乘經論一致都說要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修習止觀,漸次生發(fā)聞慧正見,思慧正見和修慧正見,如實了知四圣諦,親證諸法實相,從而獲得圓滿正見。如《增一阿含經》說:“有二因二緣起于正見,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內思止觀。”《瑜伽師地論》說:“從他聞音,展轉發(fā)生聞慧正見。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fā)生思慧。復依思慧,發(fā)生修慧。由此正見,于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于諸正見如實了知此是正見。”
1、依善知識
《華嚴經》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雜阿含經》記載,佛陀曾對弟子們說只有善知識能令我們產生正見,增長正見。因此,我們對于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恭敬承事,請問聽受,隨順不逆,如法依止,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正見的教誨和傳授。
我們在依止善知識以前,應該盡量觀察其是否有德有證,應該依經論所述善知識的德相多方考察。在現(xiàn)時代,佛弟子堪為依止的善知識,最起碼應該具備正知見,對佛法的核心有著透徹準確的把握,善于觀察弟子根性,對修行的道路具有正確的判斷。佛弟子對與自己有緣的善知識,應該生起決定的信心,能夠從其見地、修證、行為、人格等方面,強烈地感受到佛法的巨大力量。一旦決定依止,要視善知識如父如佛,不再以懷有成見和苛求之心,刻意去尋覓其過失,要對其教誡,信受奉行,依經論開示作圓滿親近。
2、聽聞正法
《成實論》說:“正見必從聞佛法生,是故應習此佛法正論。”《大毗婆沙論》說,就像明眼人能避開艱險一樣,一個人“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若人聞經深信解,正見能除顛倒心。”聽聞正法是生起正見、產生正信的起點。佛弟子應該多多聞聽學習善知識的開示,閱讀古今公認的大善知識的著作。尤其在今天真正的善知識寥若晨星,說法之人卻多如牛毛的情況下,佛弟子更應該深入經藏,多讀佛經,以佛菩薩所說了義正法為依止,認真系統(tǒng)地學習教理,對最重要的大經大論應該反復閱讀,生起聞慧正見。
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一些佛教徒由于種種原因,參禪而偏空,念佛而廢理,修密而成狂,或因文化程度不足,或因懶惰懈怠,或因貢高我慢,輕視教理的學習,毀壞產生正見的基礎,不但自己執(zhí)著邪見,還以盲導盲,害人害己。這些過失,其實都是由于聞思不足所造成的,正如《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所說“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
中國目前的年輕一代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普遍低下,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佛典的學習能力普遍不足。很多人根本沒有深入閱讀經論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倒是對于市面上各種以佛法為幌子的快餐讀物欣賞有加,對于網絡上流傳的似是而非的相似法言聽計從,分辨不清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完全不顧唯有佛陀與其圣弟們宣說的經律論三藏方能稱為正法,反而把道聽途說來的東西認為就是佛法。在根源上首先就出了問題,正見又如何能夠建立起來呢?
這一點,我認為除了個人要糾正錯誤以外,佛教界應該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因為這種狀況的實質,是住持佛教者為四眾弟子提供的佛法教育不足所造成。我們一方面要求佛弟子要廣學多聞,另一方面佛教界應該要為他們提供聽聞正法的機會和場所。
3、如理思惟
佛弟子在產生聞慧正見的基礎上,應該更進一步對所聞法義如理思惟,產生思慧正見。因為依據(jù)《解深密經》,僅有聞慧是不能對佛法的義理產生勝解,只有圓滿的思慧才能夠真正理解佛法的義趣,較為準確地把握佛法的全體和基本原理!峨s阿含經》說:“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大集經》說:“如是二法無有差別,謂善思惟及以正見。”
如理思惟一方面要從宇宙人生最終極的問題出發(fā),如世界的本源問題,生死問題,因果問題等,將佛法與其他各種宗教、哲學、科學等進行比較思考,從世界觀、人生觀上,深刻認識到唯有佛法才真正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是解決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唯一出路,是眾生超脫生死輪回、得大自在大解脫的唯一依靠。以思所成慧的力量,促成人生觀、世界觀的徹底轉變,以正見的力量,建立堅固正信,成熟信根信力!冻蓪嵳摗吩疲“信亦二種,一從正見生,二從聞生。從正見生,信則堅固。從聞生者,不能如是。”
如理思惟更重要的是對于佛法的基本原理:三法印,實相印,四圣諦,二無我,因果緣起,涅槃寂滅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抉擇。既要在思辯邏輯層面搞清楚,更要在止觀當中,觀察到身心內外世界的實質確實符合佛法所說,從而生起定解,成就世間和出世間正見。
4、修習止觀
依《解深密經》,思所成慧雖能“善解義趣”,但是對教理的認知仍舊停留在思想意識層面,不能使實相諦理明顯在前,成為現(xiàn)量的親證,見道解脫。所以,還要在思慧的基礎上,法隨法行,修習止觀,成就圓滿修慧,獲得修慧正見。
獲得修慧正見主要是通過在定心中修觀,《涅槃經》云:“毗婆舍那名為正見。”佛弟子以毗婆舍那的思擇力,對世間正見的染凈因果,出世間正見的二無我、四圣諦等稱量觀察,“于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在三昧中如實證知,以無分別智現(xiàn)證諸法實相,以后得智慈悲濟世,獲無漏有學、無學正見,方才成為真正清凈圓滿的正見。
止觀修行是一套有著嚴密次第和技術要領的實際操作。學習者應該在有修有證的善知識的傳授指導下修學,應以正見為導首,采取定慧雙修、解行相應的方法,精勤修學,自知其心,自凈其心,逐漸深入,得嘗法味,獲大利益。
四、結 論
以上三個方面,九個步驟,是大小乘經論共說的獲得正知正見的必經之途,尤其正行部分其實是《瑜伽師地論》所說三皈依后的四正行,是一切學佛人的必修功課。佛弟子應該深刻認識到正確的見地對佛教,對人生,對修行的重大意義,對正見生起大希求心,依照經論所示,如法受持,如說修行。我們應該如《優(yōu)婆塞戒經》所說,觀察“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佛弟子應視正見如命,護正見如目,修正見如寶,發(fā)大菩提心大慈悲心,以正見自利利人,令正法久住,眾生得度。
- 上一篇:佛教因果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 下一篇:“劫”是多少時間?一劫的時間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