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xì)w >

凈土生無生論(十三)

  凈土生無生論(十三)

  事事下又出無礙之由猶溯流而窮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義徐子問于孟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今論引以明事事之所以無礙者蓋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之本而然也。

  次正釋。

  蓋由法相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fù)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蓋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觀經(jīng)題名觀佛疏名心觀為宗故四明融會之曰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jù)心觀就下顯高不名為難是知今經(jīng)心觀為宗意生見佛故得二說義匪殊涂又應(yīng)了知法界圓融(云云)彼明心佛雙融今論明觀境一致也故曰一塵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師釋題作諸字互具釋鈔中問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無量壽三字方具于三耶答以題諸字對三德釋斯是妙談貴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遍一切處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變其文耳又彼中釋題故云三德此中論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釋初諸句正明相吞三初釋一二句境觀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來惟其一塵法界不少剎海法界不大故若觀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無非法界也。

  次釋第四句譬喻圓融。

  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wǎng)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

  如帝釋下舉譬以明光體無殊以譬法界一理照用有別以喻境觀相吞雖彼此下明其互攝互合雖影入下明其無壞無雜。

  三釋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現(xiàn)能包事是為以境吞觀或一為事余為理或一為理余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wǎng)。

  境為事觀為理者理外無事事在理中是為觀吞境也觀為事境為理者亦然或一為事余為理等者且如十六諸境事理二觀隨舉一境為事余皆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誠有如帝網(wǎng)珠光之互吞互入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當(dāng)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內(nèi)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當(dāng)我等者有乎二義一者約性具說二者約修成說約性具說者知我一心具諸佛土方我作觀之時而西方依正早已在我觀之內(nèi)矣二約修成說者當(dāng)我觀功既著之時而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中顯現(xiàn)矣然觀不離境境外無觀故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觀吞境下句明境吞觀。

  次引證。

  了此而求生安養(yǎng)可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猶言了此境觀相吞之意而求生樂土者可謂雁過長空(云云)此本天衣懷禪師語師一日問學(xué)者云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凈土則違佛語修凈土者當(dāng)云何修眾無語復(fù)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云云)此語若用意求之卒難理會反而思之初非隱奧也猶云寒潭既凈雁影自臨以譬觀功既著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非勉強非水有留影之心雁有遺蹤之意也若雁有遺蹤之意則境不即心佛從外有若水有留影之心則行成有作濫乎別修故云無也言生則決定生是則不違佛語言去則實不去眾生取舍之情亦忘今但取其后文證成相吞之意不取前義若取生則決定生之言義雖有在于此恐難配合。

  三一門明三觀圓融二初標(biāo)。

  七三觀法爾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