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陸 當(dāng)下即道場 管人管事有奧秘
與祖師同行 陸 當(dāng)下即道場 管人管事有奧秘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個奧秘,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如果需要一個人一定要做點事情的話,那么內(nèi)向的人寧愿管事,外向的人偏好管人。一般來說,內(nèi)向的人好靜,外向的人好動。內(nèi)向的人,給人以似乎比較多地向內(nèi)心找原因的錯覺,其實不管是內(nèi)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其散亂的心是一樣的。
外向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很活潑,話會說個沒完。給人的感覺是好表現(xiàn)自己,當(dāng)然也會表現(xiàn)為喜歡幫助他人。這在佛教的修行里面,是散亂心強的表現(xiàn)。內(nèi)向的人則相反,他們寧愿面對機器,也不愿意面對他人,給人的印象好像很沉默,很寧靜,好像其散亂心小些似的。
其實,內(nèi)向的人并非散亂心小,這是從自己的經(jīng)歷中體驗出來的。自己以前是一個很內(nèi)向的人,一般在生人面前是不說話的,寧愿面對機器,在沒有事情可做的時候,是很可怕的。因為散亂心的作用,很容易胡思亂想,這也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我們?nèi)祟愖羁膳碌氖虑?莫過于對未來的無知。
所以,自己以前是拼命工作,或者找事情做。這樣才能使自己充實,最少的被散亂心困擾。現(xiàn)在經(jīng)過六年多的禪修,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或者說基本上可以做自己心的主人。所以,不再受寂寞或者叫孤獨的威脅,因為自己知道了如何把散亂的心收住,不讓它胡思亂想。
所以,不管是外向的人,還是內(nèi)向的人,其散亂的心是一樣的,他們都會受到散亂心的威脅,面對寂寞和孤獨的困惑。在沒有學(xué)習(xí)禪修之前,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顆散亂的心而各自想方設(shè)法(外向的人找人聊天,內(nèi)向的人找事情做)來解決問題,而禪修是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
這就是佛教要解決我們的問題之一——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散亂心安住在當(dāng)下,安住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刻。因為我們的心被時間(過去、現(xiàn)在、未來)和空間(四維上下)所分割,我們不是在想過去某個時候的事情,就在想將來某個時候的事情,從而分別不斷,痛苦不斷。
所以說,這就是二祖要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的原因,甚至不惜立雪斷臂*的代價;這就是只有十二歲的四祖向三祖要求得解脫的原因;這也就是歷代祖師們辛辛苦苦要開悟、要覺悟的原因。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散亂心害慘了,因為我們迷失了自己的真心,因為我們遺失了自己的覺悟,因為……
所以,覺悟后的四祖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我們只要收拾好自己的散亂心;只要管理好自己的散亂心;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散亂心;只要能做自己心的主人,那么一切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難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解決。容易嗎?百草頭邊就是祖師意。
所以,不管內(nèi)向還是外向的人,每一個人都會面對這個散亂心的困擾。只有覺悟了自己或者說修行了自己的人,才能把這散亂的心收回來;才能不跟著散亂心跑;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完整自己的心;才能真正做自己心的主人。
* 延伸閱讀【立雪斷臂】
- 世間第五個不易!
- 張秀才的開悟偈
- 明一法師:得失是非障禪眼
- 話頭疑情有區(qū)別
- 與祖師同行
- 與祖師同行 壹 信者皆相應(yīng) 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
- 與祖師同行 肆 情殷古丈夫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佑邊尋思去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凡圣的秘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識得聲外音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花并非無百日好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桂花禪香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踏雪尋梅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樹見行人幾回老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笑問客從何處來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山深因少客來游
- 與祖師同行 叁 佳人獨自知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吃飯睡覺
-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哭笑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