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 第二十七卷
古尊宿語錄 第二十七卷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編)
佛眼清遠禪師。臨邛李氏子。師初住舒州天寧。開堂日。提刑學士權郡承議。燒香度疏與師。接得示大眾云:“天不能葢,地不能載。漏泄天機,言言堪愛。且道如何是堪愛之言?”良久云:“分明記取,舉似作家。”遂度與表白宣罷。師指法座云:“古圣道。為法來耶。為床座來耶。我為法來。非為床座。”師咄云:“是何言歟。”便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陛下。伏愿。龍圖永固鳳歷長新。八表稱臣四維歌化。”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為提刑學士權郡承議。洎闔郡尊官。伏愿。嘉聲藹著善政日新。頻承雨露之恩。坐聽鹽梅之詔。次拈香云此一瓣。香還知落處么?欲隱彌露狂晦愈明。本欲拋擲巖阿混于沙石?酁橹T人敦逼。不免細說來由。奉為我先騫州黃梅東山演禪師。一爐毽卻用陪法乳之恩。聊表化儀。雖然恩大難酬。未免拋三放二。”遂趺坐。山谷和尚白槌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云:“觀即不一,一即不觀。第一義門,今在何所。”〔問答不錄〕
師云:“太阿橫按。截萬機于掌握之中。寶鑒當臺。現(xiàn)群象于無心之表。有緣即應。故問答以縱橫。不令而行,乃言象而罕測。影響之士,斯何足云。所以佛付佛。祖付祖。更無絲發(fā)之異。豈有東西之殊。不立階梯。單傳是事。若非靈根頓悟大用現(xiàn)前。未免業(yè)惑海深妄塵自隔。”遂拈起拂子示眾云:“還見么?”若見見個什么?若見個拂子。正是凡夫。若言不見。此是拂子。如何說不見底道理。道人到此須是忖量。不可輕心取于流轉。誠非小事實在悟明。所以圣人得此事。莫不統(tǒng)三界領四生。號令圣凡扶顛拯物。大眾従上諸圣入此門中。各各啟悟勞生破諸塵妄。記得靈山會上四十九年說不盡。末后分付飲光。少林九年之間。畢竟獨許二祖。爾后光分震旦道滿寰中。臨濟德山威行雷電。皆為上祖不了。致令殃及子孫。遂舉拂子云:“大眾。従上許多賢圣。如今總在山僧拂子頭上。各各坐大蓮花說微妙法。交光相羅如寶絲網(wǎng)。還信得及么?若信得及。山僧出世一期之事已得周圓。其或未然。不免自通消息去也。十字路頭吹玉笛。談云輕日正清秋。久立。”
上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親切親切。省要省要。眼目定動。料料掉掉。為報先生。莫打之繞。何也。文不加點。”下座。
上堂云:“達磨未來此土時。須信事元真實。二祖禮三拜而立。不得謾有商量。大眾。何故人到于今疑情不息?”良久曰:“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直饒恁么信得及。猶是錯承當。自余一切何足論之。”歸堂。
上堂:“奇怪尋常。道出門便作還鄉(xiāng)計。直至如今計未成。誠哉是言也。豈不見僧問古德。學人欲歸鄉(xiāng)時如何?古德曰:子父母遍身紅爛。臥在荊棘林中。子歸何處。曰恁么則不歸也。古德曰:卻須歸去。有個絕糧方子與你。僧曰便請。古德曰:二時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大眾。荊棘林中紅爛盡無路還鄉(xiāng)。二時堂內絕糧方卻須歸去。所以山僧二十年披云嘯月未始游方。十來年接物利生。何嘗出世。諸人皆把父母契券。論量祖業(yè)田園。就赤水以求珠。珠沉赤水。向荊山而覓玉。玉隱荊山。說道。赤水無珠荊山無玉。是誑楱你。說道。赤水有珠荊山有玉。亦是誑楱你。山僧有時畫方成圓。指南成北。何故如此。葢為諸人唱還鄉(xiāng)曲子曲調不圓。熟路難忘鄉(xiāng)談未改。非指南之不妙也。如何得曲調圓去。豈不見道。平窺紅爛處。暢殺子平生。”下座。
上堂,良久云:“山僧今日與諸人。同參一個真善知識。”便下座。
上堂,僧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未審師如何接人?”師云:“不虧不欠。”進云:“便恁么去時如何?”師云:“第一不得垛根。”師復云:“光陰倏忽變化密移。始見望朝又已念日。諸人還知光陰不變化日月不遷流么?快須究取。昔日六祖大師作居士時。隱于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席下。遇夜廊噓間有二僧。風幡競辯未盡厥理。祖師躡步而謂曰:可容俗士得預高論不。直以非風幡動。仁者心動。告之大眾。敗如夜來風起。且道是風動不是風動。若道不是風動。如此觸簾動戶簸土揚塵。作么生不是風動。還斷得出么?山僧道也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心動。有人識得么?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珍重。”
上堂:“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鉤。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上堂,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大眾。至音絕韻妙曲非聲。通身不掛寸絲。赤體全無忌諱。諸人切莫拈ボ舐指。直須截斷舌頭。放下身心自然快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復名何物?旎羁旎睢w堂吃茶。”下座。
上堂:“若有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従前先圣。豈不發(fā)真歸源。如何十方虛空至今尚在?又云: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脻a既滅,虛空殞無。三有眾生,従茲殄悴。四生九類,如何得無。又云: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如何得復清凈本然;既復清凈本然,云何卻見山河大地?大眾。如何即是?”良久曰:“水自竹邊流去冷。風従花里過來香。好大哥。歸堂。”
結夏上堂:“揮戈佛日不西流。照徹人間洞九幽。従此安居無一事。休將玄妙掛心頭。”
五祖演和尚遷化。遺書至。上堂:“昨朝六月二十六。無角鐵牛生四足。哮吼一聲人未知。撼動天關并地軸。只履又西歸。唱罷胡家曲?蓱z末后太分明。無限清聲遍溪谷。我先師出世四十余年。于舒蘄二郡。四坐巨剎。垂慈苦口。接物利生未嘗少暇。于二十五日早升座告眾。至晚凈發(fā)歸方丈。二十六日早安然長往。自始及末従初至終。盡善盡美。真善知識。清遠忝承提訓。痛傷可量。古人道。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昔日大梅遷化上堂,聞鼯鼠聲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善護持吾當逝矣。’我先師上堂告眾云:‘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以今校古。絲毫無差。諸人還知大梅東山二老子去處么?若知得。則不辜負先師。若也未知。有寒暑兮促人壽。有鬼神兮床人福。”下座。
上堂,卓拄杖一下喝一喝云:“棒喝齊施古佛宗。三玄三要絕狐晨。白云消散青山在。明月蘆花對蓼紅。”又卓拄杖一下。喝一喝。下座。
解夏上堂:“以一粒芥子。擊修羅窟。于中宴坐九旬。振六環(huán)錫杖。登須彌盧。直上安居三月。倚長松而自誓。臨綠水以經(jīng)行。周游井邑則動止蕭蕭。依處叢林則威儀濟濟。豈論城隍聚落。寧分勝地寶坊。心月孤圓神珠炳煥。六門虛靜萬法咸如。如此護生。豈有生之可護。如此持律。豈有律而可持。囊內蠟人。通身雪冷。誠堪慶賀。喜何如哉。”
吳居士為師龍門。創(chuàng)坦然庵。請上堂:“凈名居士在家人。不二門深入者親。一缽上方香積飯。寥寥千古轉通津。大眾。維摩法力居士神通。斷妙喜世界。來于此中。持香積佛飯。悉飽眾會。三萬二千師子座。本爾莊嚴。十方三世諸如來,F(xiàn)前證據(jù)?此饕粓龇鹗。真?zhèn)希奇。皆不思議之功勛。自心之神力者也。公明居士。希風摩詰接跡龐公。大省幻身久趍正覺。愿延瓶錫修建庵宇。遂爾來此聚集禪徒。記得昔日臨濟栽松次。黃檗問云:‘深山里栽許多松作什么?’濟云:‘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后人作標鎮(zhèn)。’道了以鋤頭打地兩下。檗云:‘吾宗到子大行于世。’大眾。臨濟所栽者松?芍^根盤沙界葉覆彌盧。三賢十圣為憩息之方。諸佛祖師為作止之地。故得后代子孫昌盛永茂宗枝。自古及今綿綿不斷。如今眾中若有一員禪客出來道。深山里用起庵作什么?山僧也敗向伊道。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后人作標鎮(zhèn)。’且道與他古人相去多少。大眾。一與山門作境致。見者頓超無學地。二與后人作標鎮(zhèn)。凡圣悟迷皆一樣。若是叢林向上關。有人踏著喜無量。”下座。
上堂:“少室無言語。曹溪有消息?蓱z門大開。而人不能入。蒼龍得云雨。猛虎生羽翼。但解自承當。何勞問知識。”
上堂,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壞不壞?”師云:“黑漆桶里黃金色。”進云:“請師答話。”師云:“閑言語。”師復云:“古人道。我有時揚眉瞬目。有時不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有時揚眉瞬目不是。如今人不委得了。便別作解會說道。得底人道是也得。不是也得。問伊作么生是得底人。便道。他分上不說得與不得。得也好不得也好。”乃長噓一聲曰:“有什么共語處。敗如古人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總不得。又作么生?他便道。‘此是拂跡語。’拂你屋里老爺老持。又問伊:‘此是拂跡語。不拂跡語如何?’便道‘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總得。此喚作實頭語。’實你屋里老爺老持。”師復吁兩聲曰:“有什么共語處。夫為衲僧。須作衲僧說話。你等合作么生?莫道龍門不肯我。埋沒我。心行我。壓良我。龍門恁么。是要你到不要你到?也須子細看詳好。珍重。”
上堂:“總記不得。天花滿巳?v有千言。不如一默。”下座。
上堂:“昔玄沙大師示眾云:諸方尋常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如何接得;济ふ邅怼D殚池Q拂他又不見;济@者來。向他說他又不聞;紗≌邅。教伊說又說不得。若接此三人不得。佛法無靈驗。”師云:“好諸兄弟。還知真實相為處么?山僧不惜眉毛。為諸人說破。敗如諸人。尋常有雙眼又何曾見來。有雙耳又何曾聞來。有片舌又何曾說來。既無說無聞無見。何處有色聲香味來。雖然如是。又能有幾人到者般田地。所以道。木伎機石女兒。三冬陽氣盛。六月降霜時。有語非干舌。無言切要詞。會我最后句。出世少人知。午齋晨粥無余事。盞茗爐香話道奇。”下座。
上堂:“普光明殿在人間。凡圣交羅絕往還。若向一塵親得見。毫光照處奉慈顏。”
上堂:“昔日百丈大智禪師再參馬祖侍立次。祖舉拂子丈。云:即此用離此用。祖豹卻拂子。問云:你他后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丈取拂子豎起。祖云:即此用離此用。丈豹拂子于舊處。祖便喝。百丈直得三日耳聾。大眾。說甚三日耳聾。直得龍門打鼓上堂,大眾盡皆云集僧堂。橫吞佛殿。露柱倒豹燈籠。天高地厚月白風清。雨順風調河清海晏。饑則共君餐苦菜。渴則與子飲寒泉。直饒?zhí)焱庥昊w。爭似歸堂吃茶去。”下座。
上堂:“臺山路上過客全稀。破胺堂前感恩無地。雪埋庭柏冰鎖偃溪。雖在南方火爐頭。不入他家齏甕里?纯础ED月三十日。便是孟春猶寒。你等諸人。各須努力向前。切忌自生退屈。”下座。
上堂:“山僧適在寢堂中。法堂上無山僧。寢堂上有山僧。下至法堂。法堂上有山僧。寢堂上無山僧。有則心外有法。無則心法不周。諸上座在衣缽下。聞打鼓便上法堂。法堂上添得上座。衣缽下減卻上座。添則成增。減則成滅。滅故落斷。增故落常。行腳人如何得離有離無離常離斷。生死疑情大難透脫。此是如來清凈心。要宜須決擇。不可等閑。光景遷流動如飛箭。浮世如此人生幾何彼此出家三界逆旅。竹戶茅堂孰為其主。冷淡共居寂寞同住。何故。何新何憂何慮。”下座。
行者落發(fā)上堂:“露柱多年出家。燈籠久已落發(fā)。佛殿堅持禁戒。三門近得休歇。大事本來平等無著。清涼滿月度盡草木。叢林一似陽和齊發(fā)。”下座。
元日上堂:“萬物咸新論故鄉(xiāng)。抬眸元是舊爺娘。先春花發(fā)馨香遠。物外山河日月長。”僧問:“昔日跋陀尊者問法照大師。未審與今日是同是別?”師云:“古之今之。”進云:“栽松人老難傳缽。盧老區(qū)區(qū)入嶺南。”師云:“你試舉古人底看。”進云:“廚庫三門鐘樓佛殿。”師云:“恁么又爭得。”進云:“忽遇七手八腳底人來又作么生?”師云:“截斷腳根道將一句來。”進云:“昨日有人従舒州去。”師云:“亦是悠悠者。”復舉:“僧問百丈。如何是奇特事。丈云:獨坐大雄峰。僧禮拜。丈便打。”師云:“錯打人。僧問德山如何是奇特事。山云: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師云:“猶較些子。僧問羅山。如何是奇特事。羅山云:道什么?”師云:“成何道理。大眾。古人鉤頭著餌。意在得魚。如今洗腳上船。能有幾個。或若人問龍門。如何是奇特事。山僧向伊道。此去太湖不遠。恁么說話。有甚奇特。又向伊道。咫尺是棠梨。大眾。還會么?等閑如不會。須作等閑看。”下座。
上堂:“身中有生老病死。念上有生住異滅。國土有成住壞空。此十二種事。甚能奇特。凡夫不識為之漂流。如來出世。指出涅槃妙心常樂我凈。譬如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圣。此十二種敗是一法,F(xiàn)定如今歷歷聽法者是。還信得及么?”乃云:“月中丹桂偏禁冷。雪里寒梅獨放香。”下座。
上堂:“悟時此事元來易。迷后斯門實大難。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口透長安。”
上堂:“三月初三二月二。不壞假名談大義。眾生役役趁光陰。道流所以為虛棄。二月念九三月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假使多聞達古今。歷劫何曾異今日。今日事作么生?”良久曰:“何更今日。”
上堂:“従上諸圣。見人樂著塵勞不求出離。遂生憐敏之心告之曰:你隨聲逐色。名曰狂人。大眾。好言語慚愧。諸圣恁么道。雖然如是。已是打開布袋。不能折合得。龍門今日倒底傾出。有人得者永息希求。”乃拈拄杖卓一下云:“豈不是聲。你尋常作么生隨?”又舉起拄杖曰:“豈不是色。你尋常作么生逐。還會么?若能隨逐元無縛。便是叢林了達人。久立。”
浴佛上堂:“如來妙色身。真實難藏覆。不豹本來衣。豈著娘生褲。無憂樹下降生時。南北東西行七步。行七步。度盡眾生無所度。今晨四月初八。我佛如來降生之日。天下精藍煎湯浴佛。佛則従諸人浴。且道如何是佛。要知么?佛名如來常在不滅。有人見得。山僧更不忉忉。若無人見得。山僧重說偈言。昨日如來垂法雨。今朝法雨洗如來。了然一味無差別。云外青山朵朵開。欲報如來深恩。殿上重新浴過。”下座。
結夏上堂:“龍門結夏勝諸方。大地山河為舉揚。若向九旬參得透。更無佛法可商量。”
上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古人恁么告報。大好言詮。豈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豈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此是廣大深法自在之宗。若也明得。何處更有一絲頭剩法來。久立。”
上堂:“三日不相見。莫作舊時看。山僧近來非昔人也。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別也非昔人也。有人問:未審已前如何?山僧往時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所以迷情擁蔽翳障心源。如今別也;蛴腥顺鰜淼。某甲亦如和尚。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還得否。不可直是未在。還有揀辨得么?若揀得。是上座。道眼圓明。若揀不得。絲竹喧天船上樂。綺羅照水岸邊人。珍重。”
上堂,僧問:“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如何是道?”師云:“頂上八尺五。”進云:“未審此理如何?”師云:“方圓七八寸。”進云:“向上一路。還許學人會也無?”師云:“不論向上向下。卻許你會。”進云:“恁么則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師云:“多少人恁么錯會。”進云:“作家宗師天然有在。”便禮拜師云:“未曾與上座共行在。”師復云:“親切中直是親切。省要中直是省要。還會得么?諸人盡是發(fā)志探玄意求出離。山僧這里終不拈今舉古取是舍非惑亂諸人。你若不來。山僧也無可得說。你若上來。山僧不免在你身上割一塊子似與你。還知痛盤么?忽然知得?芍^親切。也若不知來由。便道者一塊子那里得來。得恁么香得恁么臭。得恁么生得恁么熟。還委得么?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珍重。”
上堂:“了知一萬事畢。釋迦彌勒欣今日。但得心安是處安。無災無難無今昔。要知佛法根源。記取五月初一。”下座。
端午上堂:“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采藥登山。使萬病不干其體。疫癘不入其身。遂失聲叫曰:“阿耶耶阿耶耶。盡大地人燒破皮肉。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沉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飯。系五色絲祭之。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shù)聲曰:世間人吃卻米粽。教老僧脹破肚皮。大眾。別人燒灸別人吃物。為什么龍門長老受痛受飽。未能情忘緣慮。事出見聞。于此門中遂為戲論。豈不見。先圣有言曰: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肚脹。天下覓醫(yī)人。灸豬左膊上。何也。遠走不如近匍匐。久立。”
上堂:“入得龍門事事奇。聞聲見色不思議。山青水綠緣何事。盡是諸人力使之。”
上堂,卓拄杖云:“還彪得么?莫道今日猶較些子。直須向無摸索處傾湫倒岳彪得始得。山僧恁么道?蓺⒉蛔R好惡。雖然如是。直饒你彪得。我更問你。従前殺盜淫妄罪飲酒食肉罪。教什么人還。”又卓拄杖云:“金剛作丑佛受香油。”
東山和尚忌晨,上堂:“先師當年末后句。與人皮下挑出剌。譬如六月日中冰。銷熔處處皆相似。后來聽響各流傳。更加一二與三四。個中孰是無耳人。明見去來不生死。先師老和尚某奉侍日久。多蒙苦口提撕。追遠之誠何可忘也。聊設小供。諸人且道先師還來也無。若道來入。滅十余年如何見得來底道理。若道不來。又用設齋作什么?道來也有病訛。道不來也有病訛。若為得無病訛去。還知得么?三個渾侖鐵馂餡。一雙無縫木饅頭。久立。”
上堂:“大眾;蛴腥藛旧献。上座便應。設使不應。心中也須領覽。今時學人便道。應底是也。領覽底是也。若如此會。便是入地獄漢子。是即且置。且道面前是阿誰喚你。是有人喚耶。是無人喚耶。還裁斷得么?若是有人喚。山精鬼魅喚你時。天魔外道喚你時。如何辨白。若道無人喚你。又不聾不蓰如何得無人喚。者個是十二時中生死路頭事。諸人明得么?有人喚生迷亂。無人喚遭系絆。若能行生死斷。萬兩金終不換。”下座。
解夏上堂:“毗目仙人執(zhí)善財手。頓見過去微塵諸佛。及其放手宛然依舊。龍門長老領諸大眾。爰于此地結足安居。及其解夏宛然依舊。善財依舊處。微塵諸佛含攝有歸。大眾依舊處。三月九旬斂收無跡。還會么?毛端藏剎海。芥子納須彌。不離見聞緣。超然登十地。四生六道即心自性。三涂八難普現(xiàn)色身。居華藏海之中。住不思議之內。如斯之旨乃吾輩之常分耳。還信得及么?”
上堂:“今日七月二十。解夏來又是五日也。你禪僧家盡道。我會也。且道今日是七月二十。不是七月二十;蛉舢敶艘粏。于佛法中如何只對。有底師僧道。你何不問本分事。者個是世間日月。大眾。那個是世間日月。又豈有不管底法。又有師僧道。不動世間一星子。就上便明取恁么事。今日七月二十也。大眾。那里是不動底一星子。得安樂底人。終不作者般去就。山僧問你。今日是七月二十。不是七月二十。有人明得么?古人云:世間事明不得。佛法大遠在。者里若分疏不上。一切處礙塞殺人。還知么?大火聚中難著手。清涼地內易安身。”久立。
上堂舉:“僧問云居。如何是道中人。對云:如死人手。道中人相見時如何?對云:如死人眼。大眾。作么生是如死人手?”師拈拄杖云:“不執(zhí)捉。怎生是如死人眼?”師擘開眼云:“不照燭。你諸人好會取。敗如前日送亡僧。山僧道。一隊死漢送個活漢。有人會恁么說話么?怎生是一隊死漢?”師云:“移身不移步。怎生是一個活漢?”師云:“萬機俱不到。后生兄弟。初秋夏末。何不哮吼一聲壁立千仞。令我知道你是個人。向活中明取死句。死中明取活句。若不然者。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吃辛苦也。直須哮吼一聲。”下座。
上堂,僧問:“道在慵開口。詩成自點頭時如何?”師點頭數(shù)下。僧云:“今日得遇也。”師云:“莫亂開口。”師復云:“諸人每日行千行萬。不是不到。何故卻不分曉。敗為信之不及。若信得及。則不行而到也。十方世界事不待思量一時曉了得。諸人每日說千說萬。不是說不到。何故卻不分曉。亦是信之不及。若也信得及。則實無所說也。三世如來所說之法不待思量一時曉了得。大眾。還到恁么田地也未。我此宗門。敗論證悟不論會解。若是為生死底人。須求親證。若是人我參學之人。恥為不會。須求覓解會。到處覓相似語句。遞相印證。滅胡種族。已后胡亂。教壞人家男女。我此門中都無是事。還知么?聾人也唱胡笳曲。好惡高低自不聞。”
上堂:“世人盡道路行難。本分真金入火看。煉去煉來金體凈。一槌打作玉欄干。”
請化主上堂:“一竿一笠一蓑衣。急水灘頭下釣絲。鉤上錦鱗容易得。蘆花深處月明歸。”
舉:“古人問三尊宿。二龍爭珠誰是得者。一云:得即失。一云:老僧敗管看。一云:誰是不得者?”師曰:“得即失。著忙作什么?老僧敗管看。看濟什么事。末后一則語。誰是不得者。若人會得。祖師言句一大藏教。自然不疑去。還明得么?誰是不得者。非取亦非舍。馬載驢馱時。便是歸來也。”下座。
上堂:“打動龍門鼓。喚起鐵馂餡。請君一咬破。山僧豈相賺。先師曾得力。滋味今不減。若也不柰何。好個鐵馂餡。”
上堂:“舉長沙和尚云: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誠哉是言也。玄沙和尚云:因汝顛倒知見。方有往來。誠哉是言也。龍門尋常見汝諸人恁么,所以向汝道不恁么。你須是不恁么始得。諸人不恁么。龍門所以向汝道恁么。你須是恁么始得。諸人道恁么不恁么。龍門所以道非恁么非不恁么。你須是非恁么非不恁么始得。諸人非恁么非不恁么。龍門所以道恁么不恁么。你須恁么不恁么始得。大眾。情亡智現(xiàn)病去藥除。豈不是個脫灑衲僧。龍門尋常還有一句子到諸人分上么?不見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大師云:我今日無心情。汝去問取智藏。僧問智藏。藏云:今日頭疼。汝去問取海兄。僧又去問海。海云:我到者里卻不會。僧舉似馬大師。師云:藏頭白海頭黑。大眾。說白道黑。理甚分明。諸人還見馬大師么?久立也太無端。”
上堂云:“若論此事。如中秋夜望圓月相似。凈無云翳人皆見之。南閻浮提無所不照。諸人各在他鄉(xiāng)異井。各有父母家山。你道。彼中還有么?山川溪谷迥絕無人到處。彼中還有么?又爭得無來人。各自謂。得見是月。然此滿月不此方來不彼方去。若此方來彼則無也。若彼方去此何故見之。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所以道。并安千器千器皆圓。一道澄江一月孤瑩。昔有人指月問南泉和尚。何時得恁么去。南泉曰:王老師二十年前亦曾恁么來。大眾。向你道此事。無你卜度處。無你名邈處。如今禪和家盡道。我會得也。什么處是照不著。且問你。照得著底事。上座前生自何趣中來。此身沒后復生何處。作天耶人耶。地獄耶餓鬼耶作畜生耶。若不委知?杖挥写苏Z。要作何用。馬大師一日玩月次。二三弟子侍座。大師曰:正當恁么時如何?西堂曰:大好供養(yǎng)。百丈曰:大好修行。南泉拂袖而去。大師曰:經(jīng)歸藏禪歸海。唯有普愿獨超物外。看他如斯論量。也大奇怪。大師致此一問,諸大士直得息剠補劓。望作全人。塞壑移峰。貴就平坦。還契得馬大師此一問么?委悉得么?”良久曰:“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
上堂:“祖師云:亦莫愛圣憎凡。會得凡夫法。便是圣人法。識得圣人法。即是凡夫法。盡知道凡圣不二。為什么凡夫漂流諸圣解脫。又道。亦莫拋迷就悟。如今悟底是向來迷底。如今迷底是向來悟底。盡知道迷悟不二。為什么迷者依前壅塞。悟者依舊惺惺。諸人還辨明得么?凡圣悟迷如透了洞然明見本來人。敢問大眾。如何是本來人。尋常師僧家道。什么處不見本來人。驢唇先生豈是泗州大圣?又道:‘渠無面目,甚處逢渠?’遠水不救近火。離此二途。如何是本來人?”良久云:“設使聞來悟。爭如自得親。”下座。
上堂:“昔無著和尚游五臺。禮拜文殊。到山下投一寺宿。遇一老僧。敗待次問無著曰:上人自何而來。無著曰:南方來。老僧曰:南方佛法近日如何?無著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僧曰:多少眾。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問:和尚此間佛法如何住持。僧曰:凡圣同居龍蛇混雜。著曰:多少眾。僧曰:前三三后三三。著不省。遂令童子以琉璃盞點茶度與著。遂問曰:南方還有者個么?著云:無。曰:既無將什么吃茶。著又不省。復令童子送出門外。著觀寺無額。乃問童子。此寺因何無額。童子指背后金剛。著回顧忽然不見童子。止見身在一林中。大眾。無著遠遠游五臺禮拜文殊。及乎親見。要且不識。誠實苦哉。是故明昭和尚頌云:廓周沙界圣伽藍。滿目文殊接話談。言下不知開佛眼。回頭敗見翠山巖。雪竇和尚亦有頌云:千峰盤屈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靶η鍥龆嗌俦姟G叭c后三三。大眾。此二頌。通古徹今。美則美矣。要且不見文殊。山僧今為諸人頌出。”乃云:“青山門外白云飛。綠水溪邊引客歸。莫怪坐來頻勸酒。自従別后見君稀。”下座。
上堂,靠拄杖肩上,謂眾曰:“好笑好笑。”乃呵呵而笑。“昨日有兩人共說一件事與山僧。山僧聞得一夜笑得腸肚痛。”又呵呵而笑。“大眾要知么?有一人云:今日是初三。官歷上寫來。村里人道是初四。乃村下歷頭。問老僧道。是初三么?山僧向道:‘是初三。’‘是官歷么?’山僧云:‘是官歷。’‘村里謂之初四。是村下歷頭么?’山僧云:‘初四是村下歷頭。’其人點頭。又有一人云:‘今日是初四。官歷上寫來。村里人道是初三。乃村下歷頭。長老如何?‘山僧向伊道。‘是初四初三是村下歷頭。’其人點頭。兩人相見具說其事。一人云:‘長老向我道。是初三。’一人云:‘長老向我道。是初四。’兩人遂來見山僧云:‘今日是初三是初四?’山僧聞得笑殺。兩人云:‘長老不要蔫氵盾。好好分明說。’山僧向道。‘汝自不分明。何處是蔫氵盾。’大眾。會得此意么?山僧見伊不曉。也不柰何。眾中禪僧道。長老如何鳴鼓集眾了也。不說些佛法及祖師西來意。卻理會世間閑日子。此是世人情見。山僧聞了問伊道。世間有什么閑日子。又那個是情見。把來看。伊元來不會見。伊不會更作個頌子舉似伊。頌道。言親事亦親。無偽亦無真。愚俗稱為我。邪徒喚作神。是我何曾我。言神豈是神。人生須特達,”乃提拄杖下禪床曰:“丈六紫金身。”座前又謂眾曰:“也不屈著你。”
上堂:“僧問:大用現(xiàn)前不存軌則時如何?”師云:“誰信你。”僧便喝。師云:“更進一步看。”僧云:“幸有一弓三下箭。當機要射不平人。”師云:“少年曾決龍蛇陣。潦倒還同稚子歌。”僧又喝。師云:“元來敗是野狐精。”僧禮拜。師云:“何曾大用現(xiàn)前。”師復云:“古來有一人南泉和尚。諸人還識否。若識得一生不空過好。南泉和尚莫教見而不識。還識么?曾有一俗士問曰:弟子家中有片石。也曾坐也曾臥。如今欲鐫作佛。不知還得否。南泉云得。莫不得么?不得。有人明得此旨也無。南泉道得。龍門云好個佛。南泉道不得。龍門云好片石。還見否。是他道。弟子家中作么生說家。家在什么處?諸仁者。親従家里來。家中何所有。持此一片石。廣大堅且久。靈山曾獻佛。帝釋聊舉手。心中出何物。安樂并長壽。”下座。
- 上一篇:古尊宿語錄 第二十八卷
- 下一篇:古尊宿語錄 第二十六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