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 第二卷
古尊宿語錄 第二卷
○大鑒下三世(百丈懷海大智禪師)語錄之余
百丈大智禪師。僧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師云:“劫者滯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滯于十善。西國云佛。此土云覺。自已鑒覺滯著于善。善根人無佛性。故云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觸惡住惡名眾生覺。觸善住善名聲聞覺。不住善惡二邊。不依住將為是者。名二乘覺。亦名辟支佛覺。既不依住善惡二邊。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薩覺。既不依住。亦不作無依住知解。始得名為佛覺。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于千萬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無價寶。能于一切處為導(dǎo)師。無佛處云是佛。無法處云是法。無僧處云是僧。名轉(zhuǎn)大法輪。”
問:“従上祖宗皆有密語遞相傳授如何?”師云:“無有密語。如來無有秘密藏。敗如今鑒覺。語言分明。覓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語。従須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語句。盡屬法之塵垢。但有語句。盡屬煩惱邊收。但有語句。盡屬不了義教。但有語句。盡不許也。了義教俱非也。更討什么密語。”
問:“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如何?”師云:“空喻于漚。海喻于性。自已靈覺之性。過于虛空。故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
問:“伐林莫伐樹如何?”師云:“林者喻于心。樹者喻于身。因說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樹。”
問:“語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無患。患累既同。緇素何辯?”師云:“但卻發(fā)箭。途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傷。谷中尋響。累劫無形。響在口邊。得失在于來問。卻問所歸。還被于箭。亦如知幻不是幻。三祖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亦云:認(rèn)物為見。如持瓦礫。用將何為。若言不見。木石何殊。是故見與不見。二俱有失。舉一例諸。”
問:“本無煩惱三十二相如何?”師云:“是佛邊事。本有煩惱。今有三十二相。敗如今凡情是。”
問:“無邊身菩薩不見如來頂相。如何?”師云:“為作有邊見無邊見。所以不見如來頂相。敗如今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是名頂相現(xiàn)。”
問:“如今沙門盡言。我依佛教學(xué)一經(jīng)一論一禪一律一知一解。合受檀越四事供養(yǎng)。為消得否?”師云:“但約如今照用。一聲一色一香一味。于一切有無諸法一一境上。都無纖塵取染。亦不依住無取染。亦無不依住知解。者個人日食萬兩黃金。亦能消得。敗如今照一切有無等法。于六根門頭刮削并當(dāng)。貪愛有纖毫治不去。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縷線。個個披毛戴角牽犁負重。一一須償他始得。為不依佛。
佛是無著人。無求人。無依人。如今波波貪覓佛。盡皆背也。故云:久親近于佛。不識于佛性。唯觀救世者。輪回六趣中。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文殊是七佛祖師。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薩。無端作見佛想聞法想。被佛威神力故。猶降二鐵圍山。不是不解。特與諸學(xué)人作標(biāo)則。令諸后學(xué)人莫作與么見聞。但無一切有無等法有無等見。一一個個透過三句外。是名如意寶。是名寶華承足。若作佛見法見。但是一切有無等見。名眼翳。見所見故。亦名見纏。亦名見葢。亦名見孽。
敗如今念念及一切見聞覺知。及一切塵垢祛得盡。但是一塵一色?偸且环稹5鹨荒?偸且环。三世五陰念念誰知其數(shù)。是名佛逼塞虛空。是名分身佛。是名寶塔。是以常嘆言嗟。見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顆米一莖菜餉時。不得食饑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達者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倘要燒便燒。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個人有自由分。
心若不亂。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著佛求屬貪。貪變成病。故云佛病最難治。謗佛毀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已靈覺性。無漏飯解脫食。此語治十地菩薩病。是従初至十地也。
敗如今但有一切求心盡。名破戒比丘名字羅漢。盡名野干。灼然銷他供養(yǎng)不得。敗如今聞聲如響等。嗅香如風(fēng)等。離一切有無等法。亦不住于離。亦無不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為求無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猶是邪愿。況乎世間諍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貪一門徒。愛一弟子。戀一住處。結(jié)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無閡。敗是自誑。
敗如今能于自已五陰不為其主。被人割截節(jié)節(jié)支解。都無怨吝之心。亦不煩惱。乃至自已弟子被人鞭打。従頭至足。如上一一等事。都無一念生彼我心。猶依住無一念將為是。此名法塵垢。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
所以常勸眾人。須懼法塵煩惱。如懼三涂。乃有獨立分。假使有一法過于涅槃?wù)。亦無少許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腳踏蓮華。分身百億。敗如今于一切有無等法。有纖毫愛染心?v然腳踏蓮華。亦同魔作。若執(zhí)本清凈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zhí)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zhí)有即屬常見外道。執(zhí)無即屬斷見外道。執(zhí)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zhí)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云愚癡外道。敗如今但莫作佛見涅槃等見。都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名正見。無一切聞亦無無聞。名正聞。是名摧伏外道。無凡夫魔來。是大神咒。無二乘魔來。是大明咒。無菩薩魔來。是無上咒。乃至亦無佛魔來。是無等等咒。一變眾生諂曲修羅。二變二乘曲諂修羅。三變菩薩諂曲修羅。是三變凈土。
但是一切有無凡圣等法。喻如金礦。自已如理。喻如于金。金與礦各相去離。真金露現(xiàn)。忽有人覓錢覓寶。變金為錢與他。亦如面體。真正無諸沙鹵。有人乞ボ。變面阛為ボ與他。亦如智臣善解王意。王若行時。索仙陀婆即便奉馬。食時索仙陀婆即便奉鹽。此等喻。學(xué)玄旨人。善能通達。應(yīng)機不失。亦云六絕師子。
志公云:隨人造作百變。十地菩薩不饑不飽。入水不溺入火不燒。倘要燒且不可得燒。他被量數(shù)管定。佛則不與么。入火不燒。倘要燒便燒。要溺便溺。他使得四大風(fēng)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自已滓穢諂曲心。盡透過三句外。得說此語。菩薩清凈弟子。明白所有言說。不執(zhí)無有一切照用。不拘清濁。有病不吃藥。是愚人。無病吃藥。是聲聞人。定執(zhí)一法。名定性聲聞。一向多聞。名增上慢聲聞。知他名有學(xué)聲聞。沈空滯寂及自知。名無學(xué)聲聞。
貪瞋癡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藥。毒未銷藥不得除。無病吃藥。藥變成病。病去藥不消。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涅槃經(jīng)》云:“有三惡欲。一欲得四眾圍繞。二欲得一切人為我門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羅漢。”《迦葉經(jīng)》云:“一欲求見未來佛。二欲求轉(zhuǎn)輪王。三欲求剎利大姓。四欲得婆羅門大姓。乃至厭生死求涅槃。如是惡欲。先須斷之。敗如今但有取染動念。盡名惡欲。盡屬六天?偙徊ㄑ堋”
問:“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如何?”師云:“但息一切有無知見。但息一切貪求。個個透過三句外。是名除糞。敗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無等法。是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敗如今作佛見作佛解。但有所見所求所著。盡名戲論之糞。亦名粗言。亦名死語。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閑說話。不名戲論。說者辯清濁名戲論。
教文都總有二十一般空。淘擇眾生塵累。沙門持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尋常是僧家法則。會與么會。宛然依佛教。敗是不許貪著依執(zhí)。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似手觸火。文殊云:若起佛見法見。應(yīng)當(dāng)害已。所以文殊執(zhí)劍于瞿曇。鴦掘持刀于釋氏。如云菩薩行五無間而不入無間地獄。他是圓通無間。不同眾生五逆無間。従波旬直至佛。盡是垢膩。都無纖毫。依執(zhí)如是。名二乘道。況乎諍論覓勝負說。我能我解。敗名諍論僧。不名無為僧。
敗如今但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無生。是名正信。信著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圓。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闡提。如今欲得驀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絕。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墮諸數(shù)。
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聞慧等。菩薩忍不成佛。忍不作眾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智濁照清;矍遄R濁。在佛名照慧。在菩薩名智。在二乘及眾生邊。則名識。亦名煩惱。在佛名果中說因。在眾生名因中說果。在佛名轉(zhuǎn)法輪。在眾生名法輪轉(zhuǎn)。在菩薩名瓔珞莊嚴(yán)具。在眾生名五陰叢林。在佛名本地?zé)o明。是無明明。故云無明為道體。不同眾生暗蔽無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聞此是能聞。
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是生語句。是出轍語句。不明不暗。不佛不眾生?偱c么也。來去斷常。佛與眾生。是死語。遍不遍同異斷常等。是外道義。般若波羅蜜是自已佛性。亦云摩訶衍。摩訶是大義。衍是乘義。若守住自已知覺。又成自然外道。不用守如今鑒覺。不用別求佛。若更別求。又屬因緣外道。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貴一物。則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則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謗。”莫貴莫不貴。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無為。雖不是無為。又不是冥寞。猶如虛空。
佛是大心眾生。鑒覺多鑒覺。雖多他鑒覺清凈。貪瞋鬼捉他不著。佛是纏外人。無纖毫愛取。亦無無愛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萬行。若要莊嚴(yán)具。種種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執(zhí)勞負重。喚作修行。卻不與么。
三身一體一體三身。一者法身實相佛。法身佛不明不暗。明暗屬幻化。實相由對虛得名。本無一切名目。如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成佛獻葢等。是升合擔(dān)語。要従濁辯清得名。故云實相法身佛。是名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亦名虛空法身佛。亦名大圓鏡智。亦名第八識。亦名性宗。亦名空宗。亦名佛居不凈不穢土。亦名在窟師子。亦名金剛后得智。亦名無垢檀。亦名第一義空。亦名玄旨。三祖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二報身佛。菩提樹下佛。亦名幻化佛。亦名相好佛。亦名應(yīng)身佛。是名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亦名平等性智。亦名第七識。亦名酬因答果佛。同五十二禪那數(shù)。同阿羅漢辟支佛。同一切菩薩等。同受生滅等苦。不同眾生系業(yè)等苦。
三化身佛。敗如今于一切有無諸法。都無貪染。亦無無染。離四句外。所有言說辯才。名化身佛。是名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亦名大神變。亦名游戲神通。亦名妙觀察智。亦名第六識。
供養(yǎng)者凈三業(yè)。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后際無佛可成。是三際斷。是三業(yè)清凈。是三輪空。是三檀空。云何比丘給侍于佛。所謂不漏六根者。亦名莊嚴(yán)。空無諸漏林樹莊嚴(yán)。空無諸染華果莊嚴(yán)?諢o佛眼約修行人。法眼辯清濁。亦不作辯清濁知解。是名乃至無眼。
《寶積經(jīng)》云:法身不可以見聞覺知求。非肉眼所見。以無色故。非天眼所見。以無妄故。非慧眼所見。以離相故。非法眼所見。以離諸行故。非佛眼所見。以離諸識故。若不作如是見。是名佛見。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虛名真空。色空亦是藥病相治語。
《法界觀》云: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眼耳鼻舌身意。不納一切有無諸法。名轉(zhuǎn)入第七地。七地菩薩不退七地。向上三地。菩薩心地明白易染。說火即燒。従色界向上。布施是病。貪是藥。従色界向下。貪是病。布施是藥。有作戒者割斷世間法。但不身手作無過。名無作戒。亦云無表戒。亦云無漏戒。但有舉心動念。盡名破戒。
敗如今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惑亂。亦不依住不惑亂。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遍學(xué)。是名勸護念。是名廣流布。未悟未解時名母。悟了名子。亦無無悟解知解。是名母子俱喪。無善纏無惡纏。無佛纏無眾生纏。量數(shù)亦然。乃至都無一切量數(shù)纏。故云佛是出纏過量人。
貪愛知解義句如母愛子。唯多與兒酥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此語喻十地。受人天尊貴煩惱。生色界無色界禪定福樂煩惱。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至十方諸佛凈土聽法之煩惱。學(xué)慈悲喜舍因緣煩惱。學(xué)空平等中道煩惱。學(xué)三明六通四無閡煩惱。學(xué)大乘心發(fā)四弘誓愿煩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煩惱。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雙照二諦煩惱。乃至學(xué)佛果百萬阿僧?dāng)≈T行煩惱。唯貪義句知解。不知卻是系縛煩惱。故云見河能漂香象。
問:“見否。”答曰:“見。”問:“見后如何?”答曰:“見無二。”“既云見無二。不以見見于見。若見更見。為前見是。為后見是?”“如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諸佛疾與授記。難曰:“見既不是。授記之言復(fù)何用記?”師云:“先悟宗人。不被一切有無諸法相拘。如浣垢衣。故云:離相名佛。虛實盡不存。中旨獨玄玄。達一路同道。后進契其階。故云授記耳。無明為父。貪愛為母。自已是病。還醫(yī)自已是藥。自已是刀。還殺自已無明貪愛父母。故云殺父害母。
一語類破一切法。吃非時食者亦復(fù)如是。敗如今但是一切有無等法。盡是吃非時食。亦名惡食。是穢食置于寶器。是破戒。是妄語是雜食。
佛是無求人。如今貪求一切有無諸法。但是所有所作皆背也。卻是謗佛。但有貪染。盡名授手。敗如今但不貪染。亦不依住不貪染。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般若火。是燒手指。是不惜軀命。是節(jié)節(jié)支解。是出世間。是掌世界于他方。
敗如今若于十二分教及一切有無諸法。于藏腑中有纖毫停留。是不出網(wǎng)。但有所求所得。但有生心動念。盡名野干。敗如今于藏腑中都無所求。都無所得。此人是大施主。是師子吼。亦不依住無所得。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六絕師子。
人我不生。諸惡不起。是納須彌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貪瞋八風(fēng)等。是悉能吸四大海水入口中。不受一切虛妄語言。是不入耳中。不令身起一切惡于人。是納一切火于腹中。敗如今于一一境。不惑不亂。不瞋不喜。于自已六根門頭。刮削并當(dāng)?shù)脙魸。是無事人。勝一切知解。頭陀精進。是名天眼。亦名了照為眼。是名法界性。是作車載因果。
佛出世度眾生。則前念不生后念莫續(xù)。前念業(yè)謝名度眾生。前念若瞋即將喜藥治之。即名為有佛度眾生。但是一切言教。敗如治病。為病不同。藥亦不同。所以有時說有佛。有時說無佛。實語治病。病若得瘥。個個是實語。治病若不瘥。個個是虛妄語。實語是虛妄語。生見故。虛妄是實語。斷眾生顛倒故。為病是虛妄。敗有虛妄藥相治。
佛出世度眾生。是九部教語。是不了義教語。瞋及喜病及藥。總是自已。更無兩人。何處有佛出世。何處有眾生可度。如經(jīng)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云:“不愛佛菩提。”不貪染有無諸法。名為度他。亦不守住自已。名為自度。為病不同。藥亦不同。處方不同。不得一向固執(zhí)。依佛依菩提等法。盡是依方。故云:“至于智者不得一向。”
教中所辯喻于黃葉。亦如空拳誑小兒。若人不知此理。名同無明。如云:行般若菩薩。不得取我語及依教敕。瞋如石頭。愛如河水。敗如今但無瞋無愛。是透山河石壁。直為治聾俗病。多聞辯說治眼病。従人至佛是得。従人至地獄是失。是非亦然。
三祖云: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不執(zhí)住一切有無諸法。是名不住有緣。亦不依住不依住。是名不住空忍。執(zhí)自已是佛自已是禪道解者。名內(nèi)見。執(zhí)因緣修證而成者。名外見。
志公云:內(nèi)見外見俱錯。眼耳鼻舌各各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六入無跡。亦名六通。敗如今但不被一切有無諸法閡。亦不依住不閡。亦無不依住知解。是名神通。不守此神通。是名無神通。如云無神通菩薩足跡不可尋。是佛向上人。最不可思議人。是自已天。是智照。贊即喜。喜者屬境。境是天。贊是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亦云凈智為天。正智為人。本不是佛。向渠說是佛名體結(jié)。敗如今但莫作佛知解。亦無無不依住知解。是名滅結(jié)。亦名真如。亦名體如。
求佛求菩提名現(xiàn)身意。敗如今但有一切求心盡。名現(xiàn)身意。如云:求菩提雖是勝求。重增塵累。求佛是佛眾。求一切有無諸法是眾生眾。敗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是不入眾數(shù)。敗如今于一一聲香味觸法等不愛。于一一境不貪。但無十句濁心。是了因成佛。學(xué)文句覓解者。名緣因成佛。
見佛知佛則得說佛。有知有見卻是謗佛。若云佛知佛見佛聞佛說即得。見火即得;鹨娂床坏。如刀割物即得。物割刀即不得。知佛人見佛人。聞佛人說佛人。如恒河沙。是佛知是佛見。是佛聞是佛說。萬中無一。敗為自無眼。依他作眼。教中喚作比量智。敗如今貪佛知解。亦是比量智。
世間譬喻是順喻。不了義教是順喻。了義教是逆喻。舍頭目髓腦是逆喻。如今不愛佛菩提等法是逆喻。難舍喻于頭目髓腦。如照著一切有無境法名頭。被一切有無境法相撓著名手。都未照前境時名髓腦。圣地習(xí)凡因。佛入眾生中。同類誘引化導(dǎo)。同渠餓鬼肢節(jié)火然。與渠說般若波羅蜜。令渠發(fā)心。若一向在圣地。憑何得至彼共渠語。
佛入諸類與眾生作船筏。同渠受苦無限勞極。佛入苦處亦同眾生受苦。佛敗是去住自由。不同眾生。佛不是虛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說不苦。此語違負。等閑莫說。錯說佛神通自在不自在。且慚愧人不敢說佛是有為是無為。不敢說佛自由不自由。除贊藥方外。不欲得露現(xiàn)兩頭丑陋。
教云:“若人安佛菩提。置有所是邊。其人得大罪。”亦云:“如不識佛人前。向渠與么說無過。如無漏牛乳能治有漏病。其牛者不在高原。不居下葜。”此牛乳堪作藥。高原喻于佛。下葜喻于眾生。如云如來實智法身又無此病。辯才無閡。升騰自在。不生不滅。是名生老病死疼痛病。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終。是暗為藏明頭跡。明暗都遣。莫取無取。亦無無取。他不明不暗。王宮生納耶輸陀羅。八相成道。聲聞外道妄想所計。如云非雜食身。純陀云:我知如來決定不受不食。第一須具兩只眼。照破兩頭事。莫敗帶一只眼向一邊行。即有那個邊到。功德天黑暗女相隨。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敗如今心如虛空相似。學(xué)始有所成。
西國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三祖云:“兀爾忘緣。”曹溪云:“善惡都莫思量。”先師云:“如迷人不辯方所。”肇公云:“閉智塞聰獨覺冥冥”者矣。文殊云:“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甚深修多羅。不聞不受持。”敗如今但是一切有無諸法。都不見不聞。六根杜塞。若能與么學(xué)。與么持經(jīng)。始有修行分。者個語逆耳苦口?芍信c么作得。至第二第三生。能向無佛處坐大道場示現(xiàn)成等正覺。變惡為善變善為惡。使惡法教化十地菩薩。使善法教化地獄餓鬼。能向明處解明縛。能向暗處解暗縛。撮金成土撮土成金。百般作得變弄自由。于恒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現(xiàn)其人前。同渠語音。與渠說法。隨機感化。應(yīng)物殊形。變現(xiàn)諸趣。離我我所。猶屬彼邊事。猶是小用。亦是佛事門中收。
大用者。大身隱于無形。大音匿于希聲。如木中之火。如鐘鼓之聲。因緣未具時。不可言其有無。傍報生天棄之如涕唾。菩薩六度萬行。如乘死尸過岸。如在牢獄廁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相喚作垢膩之衣。
亦云:“若說佛一向不受五陰。無有是處。佛不是虛空。何得一向不受。佛敗是去住自由。不同眾生。従一天界至一天界。従一佛剎至一佛剎。諸佛常法。”又云:“若據(jù)三乘教。受他信施供養(yǎng)。他在地獄中。菩薩行慈悲。同類化導(dǎo)報恩。不可常在涅槃。”
又云:“如火見火。但莫手觸;鸩粺恕∪缃竦珶o十句。濁心貪心。愛心染心。瞋心執(zhí)心。住心依心。著心取心戀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個個透過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橫。但是一切舉動施為語默啼笑。盡是佛慧。”
○大鑒下四世(黃檗希運斷際禪師)
筠州黃檗斷際禪師。諱希運。乃福州人也。師初到洛京行乞。吟添缽聲。有一嫗出林扉間云:“太無厭生。”師云:“汝猶未施。責(zé)我無厭何耶。”嫗笑而掩扉。師異之。進而與語。多所發(fā)。檗須臾辭去。嫗告之曰:“可往南昌見馬大師。”師至南昌。大師已遷寂。聞塔于石門。遂往瞻禮。
時百丈大智禪師。廬于塔傍。師序其遠來之意。愿聞平日得力句。百丈乃問:“巍巍堂堂従何方來?”師曰:“巍巍堂堂従嶺南來。”丈曰:“巍巍堂堂當(dāng)為何事?”師曰:“巍巍堂堂不為別事。”便禮拜。
又舉:“我再參馬大師侍立次。大師顧繩床角拂子。我問:即此用離此用。大師云:汝他后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我取拂子豎起。大師云:即此用離此用?我掛拂子舊處。被大師震威一喝。我直得三日耳聾。”師聞是語。不覺吐舌。丈云:“子已后莫承嗣馬大師去否?”師云:“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后喪我兒孫。”丈云:“見與師齊減師半德。子甚有超師之作。”
百丈一日問師:“甚處來?”師云:“大雄山下采菌子來。”丈云:“還見大蟲么?”師作大蟲聲。丈拈斧作斫勢。師與丈一掌。丈吟吟而笑。即歸上堂云:“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百丈。普請開田次。丈問:“運庠梨開田不易?”師云:“隨眾作務(wù)。”丈云:“有煩道用?”師云:“爭敢辭勞。”丈云:“開得多少田。”師將旄筑地三下。丈便喝。師掩耳而去。
師問百丈:“従上宗乘如何指示于人?”丈據(jù)坐。師云:“后代兒孫將何傳受?”丈云:“我將謂你是個人。”便起去。
南泉問師:“黃金為城白銀為壁。是甚么人居止處?”師云:“圣人居止處。”泉云:“更有一人居何國土?”師近前叉手而立。泉云:“道不得。何不請王老師道?”師云:“更有一人居何國土?”泉云:“可惜許!”
師上堂,大眾才集。師拈拄杖一時打散。復(fù)召大眾。眾回首,師云:“月似彎弓少雨多風(fēng)。”
師一日捏拳謂眾云:“天下老和尚總在這里。我若放一線道。従汝七縱八橫。若不放過。不消一捏。”時有僧問:“放一線道時如何?”師云:“七縱八橫。”云:“不放過時如何?”師云:“普。”
裴相國一日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良久曰:“會么?”裴曰:“未測。”師曰:“若便恁么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自従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華結(jié)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師亦無喜色。自爾黃檗門風(fēng)盛于江表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xué)道如何?”師云:“接引鈍根人語。未可依憑。”云:“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fù)說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他覓他。自已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dāng)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云:“若與么則省心力。”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即便休。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么生斷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者里生解。”云:“應(yīng)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于情。情生則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才向和尚處發(fā)言。為什么便道話墮?”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什么墮負。”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jǐn)痴Z。未曾有實法指示于人?”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什么實法。”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師云:“你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個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fēng)吹草木也不別。”
又云:“我此禪宗。従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xué)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xué)。情存學(xué)者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nèi)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為道。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帜阒T人不了。權(quán)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従息慮而成。不従學(xué)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擬學(xué)取。有什么得時。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xué)。所以喚作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xué)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従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xiàn)世間。亦云我于然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盡。都無依執(zhí)。是無事人。三乘教網(wǎng)只是應(yīng)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shè)。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機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后。”
問:“従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個心是佛?”師云:“你有幾個心?”云:“為復(fù)即凡心是佛即圣是佛?”師云:“何處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圣。和尚何得言無?”師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返執(zhí)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圣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zhí)凡執(zhí)圣。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已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師云:“覓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異。”云:“前言無始已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師云:“只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師云:“汝若不認(rèn)凡圣,阿誰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擬向何處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只因分別而有。你但于凡圣兩處情莫計念。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他。都不得有纖毫依執(zhí)。名為我舍兩臂必當(dāng)?shù)梅稹?rdquo;云:“既無依執(zhí)。當(dāng)何相承?”師云:“以心傳心。”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可得也。所以祖師云:認(rèn)得心性時?烧f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此事若教會何堪也。”
問:“只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師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見。設(shè)汝見得。只是個照境底心。如人以鏡照面?v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只是影像。何關(guān)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么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shù)千般。”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師云:“若是無物。更何用照。你莫開眼囈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無事亦無散去。”
問:“如何是世諦?”師云:“說葛藤作什么?本來清凈。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xué)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yīng)。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凈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v你學(xué)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dāng)復(fù)何益。故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假饒你學(xué)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只是在凡圣內(nèi)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你不是。與么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xué)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xué)無心。久久雖實。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處自然會去。為汝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xué)禪學(xué)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jīng)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凈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圣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法身。従古至今與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問:“六祖不會經(jīng)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jīng)論。云何不傳衣?”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dāng)時只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家兒。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明上座云:不為衣來但為法來。六祖云: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上座乃稟言。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當(dāng)與么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知不是。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
“豈不見。阿難問迦葉云:‘世尊傳金輅外。別傳何法。”迦葉召阿難。阿難應(yīng)諾。迦葉云:‘倒卻門前剎竿著。’此便是祖師之標(biāo)鄄也。甚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學(xué)慧。不如一日學(xué)道。’若不學(xué)道。滴水也難消。夫出家人。須知有従上來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頭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guān)捩子。有此眼目。方辯得邪正宗黨。且當(dāng)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xué)言語念。向皮袋里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么?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汝入門來。便識得了也。還知么?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后總被俗漢算將去在。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珍重。”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自余施設(shè)皆被上機。中下之流莫窺涯窺。唐大中年。終于本山。伢斷際禪師。塔曰廣業(yè)。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