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錄卷之七
▲泗州塔頭侍者。及時鎖門。有人問。既是三界大師。為甚么被弟子鎖。侍者無對。
法眼代云。弟子鎖。大師鎖法燈代云。還我鎖匙來又老宿代云。吉州鎖。虔州鎖。
▲或問僧。承聞大德講得肇論。是否。曰不敢。曰肇論有物不遷義。是否。曰是;蛉怂煲圆璞K就地撲破曰。這個是遷不遷。無對。
法眼代撫掌三下。
▲有道流。在佛殿前背坐。僧曰。道士莫背佛。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滿于法界。向甚么處坐得。僧無對。
法眼代云。識得汝。
又有一行者。隨法師入佛殿。行者向佛而唾。法師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行者曰。將無佛處來。與某甲唾。法師無對。
溈山云。仁者卻不仁者。不仁者卻仁者仰山代法師云。但唾行者。又云。行者若有語。即向伊道。還我無行者處來。
▲臺州六通院僧。欲渡船。有人問。既是六通。為甚么假船。無對。
天臺韶代云。不欲驚眾。
▲圣僧像被屋漏滴。有人問。既是圣僧。為甚么有漏。
天臺韶代云。無漏不是圣僧。
▲死魚浮于水上。有人問僧。魚豈不是以水為命。曰是。曰為甚么卻向水中死。無對。
天龍機代云。是伊為甚么不向岸上死。
▲江南相馮延巳。與數(shù)僧游鐘山。至一人泉。問一人泉許多人爭得足。一僧對曰。不教欠少。乃別云。誰人欠少。
法眼別云。誰是不足者。
▲有施主婦人入院。行眾僧隨年錢。僧云。圣僧前著一分。婦人曰。圣僧年多少。無對。
法眼代云。心期滿處即知。
▲偃臺感山主。到圓通院相看。第一座問曰。圓通無路。山主爭得到來。無對。
歸宗柔代云。不期又得相見。
▲有僧入冥見地藏菩薩。地藏問。是你平生修何業(yè)。僧曰。念法華經(jīng)。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是說是不說。無對。
歸宗柔代云。此回去敢請流通。
▲鷂子趁鴿子。飛向佛殿欄干上顫。有人問僧。一切眾生在佛影中常安常樂。鴿子見佛。為甚么卻顫。無對。
法燈代云。怕佛。
▲官人問僧。名甚么。曰無揀。官人曰。忽然將一碗沙與上座。又作么生。曰謝官人供養(yǎng)。
法眼別云。此猶是揀底。
▲廣南有僧住庵。國主出獵。人報庵主。大王來請起。曰非但大王。佛來亦不起。王問。佛豈不是汝師。曰是。王曰。見師為甚么不起。無對。
法眼代云。未足酬恩。
▲僧問圓通和尚。一塵才起。大地全收。還見禪床么。圓通曰。喚甚么作塵。又問法燈。燈曰。喚甚么作禪床。
東禪齊云。此二尊宿語。還明伊問處。不明伊問處。若明伊問處。還得盡善也未。試斷看。忽然向伊道。你指示我更要答話。又作么生會。莫道又答一轉(zhuǎn)子。
▲有僧與童子上經(jīng)了。令持經(jīng)著函內(nèi)。童子曰。某甲念底著向那里。
法燈代云。汝念甚么經(jīng)。
▲先凈照禪師。問楞嚴大師。經(jīng)中道。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zhuǎn)。即名凡夫。只如升元閣。作么生轉(zhuǎn)。嚴無對。
汾陽代云。彼此老大。
▲有僧到曹溪。守衣缽僧提起衣曰。此是大庾嶺頭提不起底。曰為甚么在上座手里。無對。
云門云。彼此不了。又云。將謂是師子兒。
▲昔高麗國來錢塘。刻觀音圣像。及舁上船。竟不能動。因請入明州開元寺供養(yǎng)。后有設(shè)問。無剎不現(xiàn)身。圣像為甚么不去高麗國。
長慶棱代云,F(xiàn)身雖普。睹相生偏法眼別云。識得觀音未。
▲有人問僧。點甚么燈。僧曰長明燈。曰甚么時點。曰去年點。曰長明何在。無對。
長慶棱代云。若不如此。知公不受人瞞法眼別云。利動君子。
▲有官人。入鎮(zhèn)州天王院睹神像。因問院主曰。此是何功德。曰護國天王。曰只護此國。遍護余國。曰在秦為秦。在楚為楚。曰臘月二十九日。打破鎮(zhèn)州城。天王向甚處去。主無對。
▲老宿有偈曰。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有老宿云。既不識他。當初問甚么人賃。
▲有僧持缽到長者家。偶為犬傷。長者指袈裟曰。龍披一縷。金翅不吞。大師全披法服。為甚卻被狗咬。
▲宋太宗幸相國寺。問看經(jīng)僧曰。是甚么經(jīng)。曰仁王經(jīng)。曰既是寡人經(jīng)。因甚卻在卿手里。無對。
雪竇代云;侍鞜o親。惟德是輔。
幸開寶塔。問僧。卿是甚人。曰塔主。曰朕之塔。因甚卿作主。無對。
雪竇代云。闔國咸知。
僧朝宗。問甚處來。曰廬山臥云庵。曰朕聞臥云深處不朝天。因甚到此。無對。
雪竇代云。難逃至化。
僧入對次。奏曰。陛下還記得么。曰甚處相見來。曰靈山一別直至如今。曰以何為驗。無對。
雪竇代云。貧道得得而來。
京寺回祿藏經(jīng)毀。僧乞宣賜。召問。昔日摩騰不燒。如今為甚卻燒。無對。
雪竇代云。陛下不忘付囑。
宗嘗夢神人報曰。請陛下發(fā)菩提心。因早朝宣問左右街。菩提心作么生發(fā)。無對。
雪竇代云。實謂古今罕聞。
▲茶陵郁山主。不曾行腳。因廬山有化士至。論及宗門中事。教看僧問法燈。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燈曰惡。凡三年。一日乘驢度橋。一蹋橋板而墮。忽然大悟。遂有頌云。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因茲更不游方。師為白云端禪師得度師。
▲唐朝因禪師。微時嘗運椎擊土次。見一大塊。戲椎猛擊之。應(yīng)手而碎。豁然大悟。
▲樓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氏。一日偶經(jīng)游街市間。于酒樓下整襪帶次。聞樓上人唱曲云。你既無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號樓子焉。
▲神照本如法師。嘗以經(jīng)王(此字應(yīng)訛)請益四明尊者。者震聲曰。汝名本如。師即領(lǐng)悟。作偈曰。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xiāng)。本來成現(xiàn)事。何必待思量。
▲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臺州林氏子。依白蓮仙法師。問具變之道。蓮指行燈曰。如此燈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圣所見不同。變則在焉。師不契。后因掃地誦法華經(jīng)。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始諭旨告蓮。蓮然之。師領(lǐng)徒以來。常患本宗學者。膠于筆錄。至以天臺之傳為文字之學。南宗鄙之。乃謁護國此庵元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坡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曰和尚不吝?蔀檎f破。庵曰。卻只從這里。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師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蓄。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guān)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這漢思量了。一夜卻寱語。東坡門外漢。這漢未及門)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門外漢。(且道是賞伊罰伊。莫錯好)師禮謝俄有化馬祖殿瓦者。求語發(fā)揚。師書曰。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不是兒孫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此庵見之笑曰。須是這阇黎始得。
▲公期和尚。因往羅漢。路逢一騎牛公子。師問。羅漢路向甚么處去。公拍牛曰道道。師喝曰這畜生。公曰。羅漢路向甚么處去。師卻拍牛曰道道。公曰直饒恁么。猶少蹄角在。師便打。公拍牛便走。
▲福州山東云頂禪師。有居士問。洞山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未審是甚么物。師曰。擔鐵枷吃鐵棒。曰天地黑山河走。師曰。閻老殿前添一鬼。北邙山下臥千年。曰快活快活。師曰。也是野狐吞老鼠。
▲昔有一老宿。一夏不為師僧說話。有僧嘆曰。我只恁么空過一夏。不敢望和尚說佛法。得聞?wù)騼勺忠驳。老宿聞乃曰。阇黎莫嘶速。若論正因。一字也無。道了扣齒云。適來無端。不合與么道。鄰壁有一老宿聞曰。好一釜羹。被一顆鼠糞污卻。
雪竇代云。誰家釜里無一兩顆。
又一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軌則。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見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怪訝。遂問童子曰。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其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甚么心行。這童子養(yǎng)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焓b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趁出。
法眼云。古人恁么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于何。
▲昔有二庵主。旬日不相見。忽相會。上庵主問下庵主。多時不相見。向甚么處去。下庵主曰。在庵中造個無縫塔。上庵主曰。某甲也要造一個。就兄借取塔樣子。下庵主曰。何不早說。卻被人借去了也。
法眼云。且道是借他樣。不借他樣。
▲昔有一老宿曰。祖師九年面壁。為訪知音。若恁么會得。吃鐵棒有日在。又一老宿曰。祖師九年面壁。何不慚惶。若恁么會得。更買草鞋行腳三十年。
瑯玡覺云。既不然。且道祖師面壁意作么生。良久云。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
▲昔有一老宿。因僧問。師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審全個甚么力。老宿曰。不欺之力。
法眼別云。不會古人語。
▲昔有婆子。供養(yǎng)一庵主。經(jīng)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時如何。主曰?菽疽泻畮r。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yǎng)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昔有婆子臨齋。入趙州法堂云。這一堂師僧?偸瞧牌派玫。唯有大底孩兒。五逆不孝。州才顧視。婆便出去。
▲昔有跨驢人。問眾僧何往。僧曰。道場去。其人曰。何處不是道場。僧毆之曰。這漢沒道理。向道場里跨驢不下。
▲肇法師在姚秦。臨刑時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玄沙云。大小肇法師。臨死猶寱語。
▲雙溪布衲如禪師。因嵩禪師戲以詩悼之曰。繼祖常吾代。生緣行可規(guī)。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yī)。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云布何處。孤月自相宜。師讀罷舉筆答曰。道契平生更有誰。閑卿于我最心知。當初未欲成相別?终`同參一首詩。投筆坐亡。六十年后。塔戶自啟。真容儼然。
▲處州法海立禪師。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宮。師升座謂眾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添個冠兒。算來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橫擔拄杖。高掛缽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于無根樹下嘯月吟風。一任乘云仙客。來此咒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皥蟛粓笾鳌R灾鸁o為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雖如是。且道山僧轉(zhuǎn)身一句。作么生道。還委悉么。擲下拂子。竟爾趨寂。郡守具奏。詔仍改寺額曰真身。
又汝州天寧明禪師。改德士日。登座謝恩畢。乃曰。木簡信手拈來。坐具乘時放下。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即斂目而逝。
▲幽棲禪師。因僧為師造壽塔畢。師乃領(lǐng)眾看塔。即入塔內(nèi)端坐云。一客不煩兩主人。便告寂。眾僧競喚云。和尚許多年住世。不可便即恁么去。遂舁歸。主事辦齋了。師復上堂告眾曰。不得喚作是。不得喚作非。汝喚作甚么。時有僧出。承聞和尚有言。不得喚作是。不得喚作非。未審喚作甚么。師便珍重告寂。
▲魏府老洞華嚴。嘗示眾曰。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曰。時當缺減。人壽少有登六七十者。汝輩入我法中。整頓手腳未穩(wěn)。早是三四十年。須臾衰病至。衰病至則老至。老至則死至。前去幾何。尚復恣意。何不初中后夜純靜去。文潞公鎮(zhèn)北京。洞老來謁別。文潞公曰。法師老矣。復何往。對曰。入滅去。潞公笑謂其戲語。歸與子弟。言其道韻深穩(wěn)。談笑有味。非常僧也。使人候之。果入滅矣嘆異久之。及阇維親往視火。以琉璃瓶置座前祝曰。佛法果靈。愿舍利填吾瓶。言卒煙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煙滅如所愿。潞公自是竭誠內(nèi)典。恨知之暮也。
▲太瘤蜀僧。居眾嘗嘆佛法混濫。異見蜂起。乃曰。我參禪若得真正知見。當不惜口業(yè)。遂發(fā)愿禮馬祖塔。長年不輟。忽一日塔放白光。感而有悟。后遍至叢林?彬灷纤。過雪竇山前云。這老漢?诶锼蹁醯亍Q└]聞其語。意似不平。及太見雪竇。竇云。你不肯老僧那。太云。老漢果然口里水漉漉地。遂摵一坐具便出。直歲不甘。中路令人毆打。損太一足。太云。此是雪竇老漢使之。他日須折一足償我。后果如其言。太后至都下。放意市肆中。有官人請居家供養(yǎng)。太屢告辭。官人確留愈加敬禮。每使侍妾饋食。一日見官人至。故挑其妾。官人以此改禮。遂得辭去。不數(shù)日鬧市中端坐而化。
▲歐陽文忠公。昔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卻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門修竹滿軒。霜清鳥啼。風物鮮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閱經(jīng)自若。與語不甚顧答。文忠異之。問曰。道人住山久如。對曰甚久也。又問誦何經(jīng)。對曰法華經(jīng)。文忠曰。古之高僧。臨生死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耶。對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喜。不自知膝之屈也。
謝希深。有文記其事。
▲鹽官會下。有一主事僧。忽見一鬼使來追。僧告曰。某甲身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使曰。待為白王。若許即七日后來。不然須臾便至。言訖不見。至七日后。覓其僧了不可得。后有人舉問一僧。若被覓著時。如何抵擬他。
洞山代云。被他覓得也。
▲昔有官人。作無鬼論。中夜揮毫次。忽見一鬼出云。汝道無。我聻。
五祖演云。老僧當時若見。但以手作鵓鳩嘴。向伊道谷呱呱。
▲昔有古德。一日不赴堂。侍者請赴堂。德曰。我今日在莊上吃油糍飽也。侍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德曰。汝去問莊主。者方出門。忽見莊主來謝和尚到莊。
徑山杲頌云。和尚不赴堂。莊主謝臨屈。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頌古指為南泉事。會元列鵝湖孚章中。
▲昔有外道。問一入定僧云。輪王眾生種。非佛非羅漢。不受后有身。是甚么義。僧便入定以問彌勒。卻出定述彌勒語答云。譬如陶師埏埴成器。
▲唐僧元曉者。海東人。初航海而至。將訪道于名山。獨行荒陂。夜宿冢間。渴甚。引手掬于穴中得泉甘涼。黎明視之髑髏也。大惡之。盡欲嘔去。忽猛省大嘆曰。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髑髏不二。如來大師曰。三界唯心。豈欺我哉。遂不復求師還海東。疏華嚴經(jīng)。
林間錄曰。玄沙備禪師。薪于山中。旁僧呼曰。和尚看虎。玄沙見虎顧僧曰。是你。靈潤法師山行。野燒迅飛而來。同游者皆避之。潤安步如常。曰心外無火;饘嵤切。謂火可逃。無由免火。火至而滅。嚴陽尊者。單丁住山。蛇虎就手而食。歸宗常公刈草。見蛇芟之。傍僧曰。久聞歸宗。今日乃見一粗行沙門。常曰。你粗我粗耶。吾聞親近般若。有四種驗心。謂就理。就事。入就。出就。事理之外。宗門又有四藏鋒之用。親近以自治。藏鋒之用以治物。
▲唐修雅法師。聽誦法華經(jīng)歌。山色沉沉。松煙冪冪。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jié)跏橫錫。誦白蓮經(jīng)。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花狼籍。偶然相見。未深相識。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我聞此經(jīng)有深旨。覺帝稱之真妙義。合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腸里。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經(jīng)之旨?蓱z彈指及舉手。不達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輝一萬八千土。土土皆作黃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穹颡q自問彌勒。我亦當年學空寂。一得無心便休息。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始覺驢乘匪端的。我亦當年不出戶。不欲紅塵沾步武。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始覺行行皆寶所。我亦當年愛吟詠。將謂冥搜亂禪定。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何妨筆研資真性。我亦當年狎兒戲。將謂光陰半虛棄。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始覺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與水。將謂他山非故里。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始覺山河無寸地。我昔心猿未調(diào)伏。常將金鎖虛拘束。今日親聞?wù)b此經(jīng)。始覺無物為拳拲。師誦此經(jīng)經(jīng)一字。字字爛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齒。只在勞生方寸里。師誦此經(jīng)經(jīng)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步。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腸飯之腑。長者揚聲喚不回。何異聾何異瞽。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jīng)中聾。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經(jīng)中盲。合聰不聰。合明不明。轆轤上下。浪死虛生。世人總識師之音。誰人能識師之心。世人總識師之形。何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yī)王行佛令。來與眾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凈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則非但人恭敬。亦合龍贊詠鬼贊詠佛贊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首而歸命。
▲僧文通慧者。河南開封府白云寺僧也。其師令掌盥盆。偶有市鮮者。濯于盆。文恚擊之。遽隕。因潛奔華州總持寺。久之為長老。蓋二十年余矣。一日忽語其徒曰。二十年前一段公案。今日當了。眾問故。曰日午當自知之。遂趺坐以俟時。張浚統(tǒng)兵至關(guān)中。一卒持弓矢。至法堂瞪目視文。將射之。文笑曰。老僧相待久矣。卒曰。素未相面。今見而恚心不可遏。即欲相戕何耶。文語以昔故。卒遽說偈曰。冤冤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視之已立化矣。文即索筆書偈曰。三十三年飄蕩。做了幾番模樣。誰知今日相逢。卻是在前變障。書畢泊然而化(一統(tǒng)志)。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