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錄卷之五
六祖下第一世
▲南岳懷讓禪師
金州杜氏子。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生。有白氣上屬天。太史奏之高宗。宗問。是何祥乎。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宗傳敕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年十歲。惟樂佛書。有玄靜三藏。告師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至垂拱三年。年十五。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受戒。習(xí)毗尼藏。一日嘆曰。夫出家者。當(dāng)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遇同學(xué)坦然。相與謁嵩山安公。安令詣曹溪。其見六祖悟緣。具六祖章中。師既得法。侍祖復(fù)十五年。先天二年。往衡岳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岳常習(xí)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么。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xué)坐禪。為學(xué)坐佛。若學(xué)坐禪。禪非坐臥。若學(xué)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yīng)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zhí)坐相。非達(dá)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xué)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dāng)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fù)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萠。三昧華無相。何壞復(fù)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九秋。日益玄奧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盻。(智達(dá))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yán)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dá)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有大德問。如鏡鑄像。像成后。未審光向甚么處去。師曰。如大德為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別云。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后。為甚么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眾曰。道一為眾說法否。眾曰。已為眾說法。師曰?偽匆娙顺謧消息來。眾無對。因遣一僧去。囑曰。待伊上堂時。但問作么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云。自從胡亂后三十年。不曾少鹽醬。師然之。
徑山杲云。云門即不然。夜夢不祥。書壁大吉。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塔于衡岳。謚大慧。
▲吉州青原山靜居寺行思禪師
幼歲出家。參曹溪得法。語具六祖章。歸住青原六祖將示滅。沙彌希遷問曰。和尚百年后。希遷當(dāng)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問曰。汝師已逝?兆蔀。遷曰。我稟遺誡。故尋思耳。座曰。汝有師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爾。遷聞?wù)Z。便禮辭祖龕。直詣靜居參禮。師曰。子何方來。遷曰曹溪。師曰。將得甚么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師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么時至此間。師曰。我卻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師復(fù)問遷。汝甚么處來。曰曹溪。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xué)人。師曰。不辭向汝道?忠押鬅o人承當(dāng)師令遷持書與南岳讓和尚曰。汝達(dá)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圣。不重己靈時如何。岳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圣求解脫。岳便休。(玄沙曰。大小石頭。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遷便回。師問。子返何速。書信達(dá)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dá)。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只今便請。師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岳荷澤神會參。師問甚處來。曰曹溪。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立。師曰。猶帶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么。師曰。設(shè)有汝向甚么處著。
玄沙云。果然。云居錫云。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礫。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么價開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升座告眾。跏趺而逝。
六祖下第二世
▲江西道一禪師
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俗稱馬祖。或云馬大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于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于渝州圓律師。開元中。習(xí)定于衡岳。遇讓和尚。發(fā)明大事。同參六人。惟師密授心印。始居建陽佛跡嶺。遷于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宋高僧傳。先是此峰岫間。魑魅所居。人莫敢近。犯者災(zāi)釁立生。及師至。當(dāng)宴息時。有神紫衣玄冠致。禮言。舍此地為清凈梵場。語終不見。自爾猛鷙毒螫。變心馴擾)大歷中。連帥路嗣恭。請師開法。四方學(xué)者。云集座下僧問。和尚為甚么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肯堂充即心即佛頌云。美似楊妃離玉合。嬌如西子下瓊樓。日日與君花下醉。更嫌何處不風(fēng)流牧庵忠非心非佛頌云。二月風(fēng)光景氣浮。少年公子御街游。銀床踞坐傾杯酒。三個孩童打馬毬。
僧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師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僧問西堂。堂云。何不問和尚。僧云。和尚教來問。堂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僧又問百丈。丈云。我到這里卻不會。僧卻回舉似師。師曰。藏頭白。海頭黑。
圜悟勤云。若以解路卜度。卻謂之相瞞。有者道。只是相推過。有者道。三個總識他問頭。所以不答?偸桥拿さ。將古人醍醐上味。著毒藥在里許。所以馬祖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與此公案一般。若會得藏頭白海頭黑。便會西江水話。這僧將一擔(dān)蒙懂。換得個不安樂。更勞他三大尊宿。入泥入水。畢竟這僧不瞥地。雖然恁么。這三個宗師。卻被擔(dān)板漢勘破。如今只管向語言上作活計云。白是明頭合。黑是暗頭合。只管鉆研計較。殊不知。古人一句截斷意根。須是向正脈里自看。始得穩(wěn)當(dāng)。所以道。末后一句始到牢關(guān)。把斷要津不通凡圣。若論此事。如當(dāng)門按一口劍相似。擬議則喪身失命。又道。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但向八面玲瓏處會取。不見古人道。這漆桶;蛟埔昂;蛟葡?jié)h。且道與一棒一喝。是同是別。若知千差萬別。只是一般。自然八面受敵。要會藏頭白海頭黑么。五祖先師道封后先生。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只今是甚么意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覷。士曰。一種沒弦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覷。士禮拜。師歸方丈。士隨后曰。適來弄巧成拙。
云峰悅云。且道是賓家弄巧成拙。主家弄巧成拙。若揀得出。三十棒一棒也較不得。若揀不出。明年更有長條在。惱亂春風(fēng)卒未休妙喜曰。馬祖覷上覷下則不無。爭奈昧卻本來人。居士雖然禮拜。渾圇吞個棗。馬師歸方丈。士隨后入云。適來弄巧成拙。救得一半。
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問。正恁么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yǎng)。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師曰。經(jīng)入藏。禪歸海。惟有普愿獨超物外。
泐潭清云。是則全是。非則全非。后來神鼎道。只為老婆心切。神鼎恁么道。大似金沙混雜。玉石不分。只如馬大師道。經(jīng)入藏。禪歸海。惟有普愿獨超物外。甚么處是老婆心切處。還辨得么。不省這個意。修行徒苦辛。
僧參次。師乃畫一圓相云。入也打。不入也打。僧才入。師便打。僧云。和尚打某甲不得。師靠拄杖休去。
雪竇顯云。二俱不了。和尚打某甲不得?繀s拄杖。擬議不來。劈脊便棒。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問如何得合道。師曰。我早不合道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曰。正是汝放身命處有小師耽源。行腳回。于師前畫個圓相。就上拜了立。師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師曰。吾不如汝。小師不對鄧隱峰辭師。師曰。甚么處去。曰石頭去。師曰。石頭路滑。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才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曰。蒼天蒼天峰無語。卻回舉似師。師曰。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峰又去依前問。石頭乃噓兩聲。峰又無語。回舉似師。師曰。向汝道石頭路滑有僧于師前作四畫。上一畫長。下三畫短。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師乃畫地一畫曰。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忠國師聞別云。何不問老僧。
有講僧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師卻問曰。未審座主傳持何法。主曰。忝講得經(jīng)論二十余本。師曰。莫是師子兒否。主曰不敢。師作噓噓聲。主曰。此是法。師曰。是甚么法。主曰。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師曰。是甚么法。主曰。師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主無對。(百丈代云。見么)遂辭出門。師召曰座主。主回首。師曰是甚么。主亦無對。師曰。這鈍根阿師洪州廉使問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師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師問僧。什么處來。云湖南來。師云。東湖水滿也未。云未。師云。許多時雨水尚未滿。
道吾云。滿也云巖云。湛湛地洞山云。什么劫中曾欠少。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dá)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jīng)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jīng)。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yīng)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dá)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fù)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yǎng)圣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dāng)生即不生僧問。如何修道。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曰云何即得達(dá)道。師云。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zhuǎn)疏轉(zhuǎn)遠(yuǎn)。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我慢貢高。合為一體。故經(jīng)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時惟法起。滅時惟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攝眾味。住于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圣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其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卻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沉空滯寂。不見佛性。若是上根眾生。忽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lǐng)會。更不歷于階級地位。頓悟本性。故經(jīng)云。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只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yè)。若能一念返照。全體圣心。汝等諸人。各達(dá)自心。莫記吾語。縱饒說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總說不得。其心亦不減。說得亦是汝心。說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F(xiàn)十八變。不如還我死灰來。淋過死灰無力。喻聲聞妄修因證果。未淋過死灰有力。喻菩薩道業(yè)純熟。諸惡不染。若說如來權(quán)教三藏。河沙劫說不可盡。猶如鉤鎖亦不斷絕。若悟圣心?偀o余事。久立珍重一日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圣。故經(jīng)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故經(jīng)云。識心達(dá)本源。故號為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于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盡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應(yīng)有法字)盡是事。舉一千從。事理無差。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回轉(zhuǎn)。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虛空無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jié)。經(jīng)云。在在處處。則為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機情。能破一切眾生疑網(wǎng)。出離有無等縛。凡圣情盡。人法俱空。轉(zhuǎn)無等輪。超于數(shù)量。所作無礙。事理雙通。如天起云。忽有還無。不留蹤跡。猶如畫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號凈法身。體無增減。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滔滔運用不立根苗。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之用。無為是有為之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無所依。心生滅義。心真如義。心真如者。喻如明鏡照像。鏡喻于心。像喻于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即是生滅義。不取于法。即是真如義。聲聞耳聞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dá)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則迷自本心。悟則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復(fù)更迷。如日出時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禪不屬坐。坐即有著。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于凈業(yè)。但能如是。何慮不通。久立珍重師于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于林中經(jīng)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zhì)。當(dāng)于來月歸茲地矣。及歸遂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
雪竇顯頌云。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二十年來曾苦辛。為君幾下蒼龍窟。屈?笆。明眼衲僧莫輕忽。
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滅。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元和中。追謚大寂禪師。
▲南岳石頭希遷禪師
端州高要陳氏子。母懷師。則不能茹葷。幼而徇齊。既冠然諾自許。鄉(xiāng)民多殺牛祀鬼神。師數(shù)毀祠奪牛歸。歲恒數(shù)十。后造曹溪得度。見青原得法一日原問師曰。有人道。嶺南有消息。師曰。有人不道。嶺南有消息。曰若恁么。大藏小藏從何而來。師曰。盡從這里去。原然之門人道悟問。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曰師還得否。師曰不得。曰為甚么不得。曰我不會佛法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曰誰將生死與汝師問新到。從甚么處來。曰江西來。師曰。見馬大師否。曰見。師乃指一橛柴曰。馬師何似這個。僧無對。卻回舉似馬祖。祖曰。汝見橛柴大小。曰沒量大。祖曰。汝甚有力。曰何也。祖曰。汝從南岳負(fù)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問取露柱。曰學(xué)人不會。師曰。我更不會大顛問。道有道無。俱是謗。請師除。師曰。一物亦無。除個甚么。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將來。顛曰。無這個。師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門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不得不知。曰向上更有轉(zhuǎn)處也無。師曰。長空不礙白云飛問如何是禪。師曰碌磚問如何是道。師曰木頭師因看肇論。至?xí)f物為己者其唯圣人乎。乃拊幾曰。圣人無己。靡所不己。法身無象。誰云自他。圓鑒靈照于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xiàn)。境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遂掩卷不覺寢夢。與六祖同乘一龜。游泳深池之內(nèi)。覺而念曰。靈龜者智也。深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游性海矣。遂著參同契。曰。竺土大仙心。(雪竇著語云。誰是能舉)東西密相付。(惜取眉毛)人根有利鈍。(作么生)道無南北祖。(且款款)靈源明皎潔。(撫掌呵呵)枝派暗流注。(亦未相許)執(zhí)事原是迷。(展開兩手)契理亦非悟。(拈卻了也)門門一切境。(舍短從長)回互不回互。(以頭換尾)回而更相涉。(這個是拄杖子)不爾依位住。(莫錯認(rèn)定盤星)色本殊質(zhì)象。(豈辨開眸)聲元異樂苦。(還同掩耳)暗合上中言。(心不負(fù)人)明明清濁句。(口宜掛壁)四大性自復(fù)。(隨所依)如子得其母。(可知也)火熱風(fēng)動搖。(春冰自消)水濕地堅固。(從旦至暮)眼色耳音聲。(海宴河清)鼻香舌醎醋。(可憑可據(jù))然依一一法。(重報君)依根葉分布。(好明取)本末須歸宗。(惟我能知)尊卑用其語。(不犯之令)當(dāng)明中有暗。(暗必可明)勿以暗相遇。(明還非睹)當(dāng)暗中有明。(一見三)勿以明相睹。(無異說)明暗各相對。(若為分)比如前后步。(不知此)萬物自有功。(旨爾寧止)當(dāng)言及。用。處。(縱橫十字)事存函蓋合。(子細(xì)看)理應(yīng)箭鋒拄。(莫教錯)承言須會宗。(未兆非相)勿自立規(guī)炬。(突出難辨)觸目不會道。(又何妨)運足焉知路。(也不惡)進(jìn)步非近遠(yuǎn)。(唱彌高)迷隔山河固。(和彌寡)謹(jǐn)白參玄人。(聞必同歸)光陰莫虛度。(誠哉是言也)上堂。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jìn)。唯達(dá)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dāng)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yīng)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性自心現(xiàn)。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師于唐天寶初。至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南岳鬼神。多顯跡聽法。師皆與授戒。偶一日見負(fù)米登山者。師問之。知為送供者。師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貞元六年示寂。德宗謚無際大師。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