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與菩提

  煩惱菩提

  文/ 釋本性

  佛門有句話:金屑雖貴,在眼亦翳啊。

  而相反——

  曾經(jīng),人問曹山本寂:世間什么最貴?

  本寂答:死貓的頭。

  人問為何,曹山說,因為從沒有人給之定過價錢。

  事情確是這樣,貴的未必真貴,賤的未必真賤。舉一反三,大用的未必真大用,小用的未必真小用;成功的未必真成功,失敗的未必真失敗;得便宜的未必真得便宜,吃虧的未必真吃虧;快樂的未必真快樂,憂愁的未必真憂愁……

  關(guān)鍵的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

  就以苦樂來說——

  玄奘大師以當(dāng)高僧為樂,推辭了宰相之位。而慧琳大師以高僧之身,兼作宰相,樂此不彼,號稱黑衣宰相。

  曾經(jīng),人讓馬祖選官,他卻偏偏去選佛,而后,成就一代宗師。

  有次,洞山問徒弟:世間什么最苦?

  徒弟:地獄最苦。

  洞山說:不對。

  徒弟請求開示,洞山告訴他:穿著僧衣,不明了大事,這樣最苦。

  佛教常說:煩惱即菩提。反之,菩提弄不好也就成了煩惱。

  趙州禪師對此很有體會,也很有辦法,他握明珠于手,黑來顯黑,白來顯白,能把一根草當(dāng)佛的丈六金身使,也能把丈六金身的佛當(dāng)一根草用。

  為此,有人問趙州禪師:煩惱是哪家的?

  趙州:大家的。

  那人問:如何避免煩惱?

  趙州:干嘛去避免。

  是啊,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煩惱人人有之,何必去避免之。

  如不避,煩惱來了,怎么辦?還是那句話:要保有平常心啊。

  當(dāng)年,趙州禪師未悟時,問南泉禪師:什么是道。

  南泉答:平常心是道。

  趙州又問:是否有目標(biāo)可循?

  南泉又答:有目標(biāo)就錯。

  趙州不明白,再問:無目標(biāo)可循,又怎么知道呢?

  南泉再答:得道之人,虛懷若谷,無滯無礙,無知無不知。

  是啊,是啊,確實如此,確實如此。菩提也罷,煩惱也罷,來也罷,去也罷,關(guān)鍵還在看待的角度,還在對待的態(tài)度。我們凡夫,不明此理,只執(zhí)自我,只執(zhí)己見,只執(zhí)己詞,必有歧見,豈不煩煩惱惱。

  怪不得,文偃禪師要那樣教化不開竅的禪人——

  你們不可只知食人口水,記一堆廢話,擔(dān)著無數(shù)老掉牙古董到處行腳。而且,不管驢唇馬嘴,到處夸耀自己,什么都懂,天上懂一半,地下都知。就是你能從早說到晚又怎樣?死后閻王面前他可不會聽你說的。你們都是舍離父母、師長而出家,踏破草鞋,千里迢迢,在外面經(jīng)冬歷夏的人,你們要小心,不要因為圖人一粒米而失半年糧啊。

  有此禪人怎么辦?文偃禪師的看待角度與對待態(tài)度是——

  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以前如何,只問十五以后如何。禪人不知文偃意思。文偃提醒:日日是好日。

  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如有一顆平常心,何愁煩惱不菩提,何愁人生不快樂。如無一顆平常心,只怕菩提也煩惱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