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略疏
夫以。真源素范。沖漠隔于筌罤。妙覺玄猷。奧頤超于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恒存?沼袃赏鲆晃冻o@。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于空;糜形词疾豢。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zhí)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若歷事備陳。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理盡一十四行。是知詮真之教乍廣略而隨緣。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現(xiàn)。般若心經(jīng)者。實謂曜昏衢之高炬。濟(jì)苦海之迅航。拯物導(dǎo)迷莫斯最為。然則般若以神鑒為體。波羅蜜多以到彼岸為功。心顯要妙所歸。經(jīng)乃貫穿言教。從法就喻詮旨為目。故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將釋此經(jīng)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初教興者。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般若教興亦復(fù)如是。具多因緣。一謂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回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薩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諦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德生凈信故。六欲令發(fā)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后代益眾生故。略說此十具收彼意。令此教興。第二藏攝者。謂三藏之中契經(jīng)藏攝。二藏之內(nèi)菩薩藏收。權(quán)實教中實教所攝。第三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后別?傄匀N般若為宗。一實相。謂所觀真性。二觀照。謂能觀妙慧。三文字。謂詮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為宗。別亦有三。一教義一對。以文字教為宗。余二義為趣。二境智一對。以真空境為宗。觀照智為趣。三因果一對。以菩提因行為宗。菩提果德為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第四釋題者亦有三。初教義分二。謂般若心。是所詮之義。經(jīng)之一字是能詮之教。即能詮般若之經(jīng)依義立名。二就所詮義中法喻分二。謂般若等是所詮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般若內(nèi)統(tǒng)要衷之妙義。況人心藏為主為要。統(tǒng)極之本。三就前法中有體用分二。謂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源也。波羅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斯妙慧翻生死過盡。至真空之際。即簡不到彼岸之慧。故以為名。謂體即用故。法之喻故。義之教故。立斯名耳。
觀自在菩薩 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經(jīng)。是以無序及流通也。文中分二。初顯了般若。后即說咒曰下。明秘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以咒秘密言。令誦生福滅罪業(yè)障。為滅二障成二嚴(yán)故。說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標(biāo)綱要分二。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下。明廣陳實義分。以義非頓顯故先略標(biāo)。非略能具故次廣釋。又前是據(jù)行略標(biāo)。后即就解廣陳。前中有四。一能觀人。二所行行。三觀行境。四明能觀利益。且初能觀人。觀自在菩薩者。是能觀人也。謂于理事無閡之境。觀達(dá)自在故立此名。又觀機(jī)往救自在無閡。故以為名焉。前釋就智后釋就悲。菩謂菩提。此謂之覺。薩者薩埵。此曰眾生。謂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從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明所行之行。謂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簡淺異深。故云行深般若。言時者。謂此菩薩有時。亦同二乘入人空觀。故法華云。應(yīng)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xiàn)聲聞身等。今非彼時故云行深時也。
照見五蘊(yùn)皆空 三明觀行境。謂達(dá)見五蘊(yùn)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見也。
度一切苦厄 四明利益。謂證見真空苦惱斯盡。當(dāng)?shù)眠h(yuǎn)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證菩提涅槃究竟樂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來略標(biāo)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自下第二明廣陳實義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顯法體。三明所離。四辨所得。五結(jié)嘆勝能。初段文有四釋。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釋菩薩疑。三便顯正義。四就觀行釋。初中言舍利子者。舉疑人也。舍利是鳥名。此翻為鹙鷺鳥。以其人母聰悟迅疾如彼鳥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連母為號故曰鹙子。是則母因鳥名。子連母號。聰慧第一。標(biāo)為上首。故對之釋疑也。彼疑云。我小乘有余位中見蘊(yùn)無人。亦云法空與此何別。今釋云。汝宗蘊(yùn)中無人名蘊(yùn)空。非蘊(yùn)自空。是則蘊(yùn)異于空。今明諸蘊(yùn)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異空等。又疑云。我小乘中入無余位身智俱盡。亦空無色等與此何別。釋云。汝宗即色非空滅色方空。今則不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釋之。二兼釋菩薩疑者。依寶性論云?諄y意菩薩有三種疑。一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彼疑。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滅空。以斷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明空即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斷彼疑。三疑既盡。真空自顯也。三便顯正義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義。一相違義。下文云?罩袩o色等。以空害色故。準(zhǔn)此應(yīng)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二不相閡義。謂以色是幻色必不閡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閡于色即是斷空。非真空故。若閡于空即是實色。非幻色故。三明相作義。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故。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等。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真空亦爾。準(zhǔn)上應(yīng)知。是故真空通有四義。一廢己成他義。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現(xiàn)空隱也。二泯他顯己義。以色是空故。即色盡空顯也。三自他俱存義。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謂色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詹划惿婵湛诊@也。以互不相礙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義。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色望于空亦有四義。一顯他自盡。二自顯隱他。三俱存。四俱泯。并準(zhǔn)前思之。是則幻色存亡無閡。真空隱顯自在。合為一味圓通無寄。是其法也。四就觀行釋者有三。一觀色即空以成止行。觀空即色以成觀行。空色無二一念頓現(xiàn)。即止觀俱行方為究竟。二見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見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無住處行。三智者大師依瓔珞經(jīng)立一心三觀義。一從假入空觀。謂即是空故。二從空入假觀。謂空即是色故。三空假平等觀。謂色空無異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第二顯法體。于中有二。先總后別。今初也。言是諸法空相者。謂蘊(yùn)等非一故云諸法。顯此空狀故云空相。中邊論云。無二有此無是二名空相。言無二者無能取所取。有言。有此無者有能取所取。無是二不二名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二別顯中有三對六不。然有三釋。一就位釋。二就法釋。三就觀行釋。初就位釋者。一不生不滅。在道前凡位。謂諸凡夫死此生彼。流轉(zhuǎn)長劫。是生滅位。真空離此故云不生不滅也。二不垢不凈者。在道中菩薩等位。謂諸菩薩障染未盡凈行已修。名垢凈位。真空離此故名不垢不凈。三不增不減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盡。而今盡是減也。修生萬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離此故云不增不減。又佛性論中。立三種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無異。亦就位分異。又法界無差別論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凈位。后名純凈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凈。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觀行釋者。謂于三性立三無性觀。一于遍計所執(zhí)性作無相觀。謂彼即空無可生滅。二于依他起性作無生觀。謂依他染凈從緣無性。三于圜成實性作無性觀。謂前二不有而非減。觀智照現(xiàn)而不增。又在纏出障性無增減。又妄法無生滅。緣起非染凈。真空無增減。以此三無性顯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明所離。然真空所離歷法多門。統(tǒng)略有四。一法相開合門。二緣起逆順門。三染凈因果門。四境智能所門。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滅等。真空中故。無色等者。彼真空中無五蘊(yùn)等法。此就相違門故云無也。理實皆悉不壞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壞故。下并準(zhǔn)知。此中五蘊(yùn)。即合色為一開心為四。二無眼等者。空無十二處。十二處即合心為一半。謂意處全及法處一分。開色為十半。謂五根五境為十處。及法處一分。三無眼界等者?諢o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開。準(zhǔn)上可知釋此三科具如對法等論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明緣起逆順門。無無明者。順觀無明流轉(zhuǎn)門。以其性空故云無無明也。亦無無明盡。逆觀無明還滅門。以真空故無可盡也。此舉初支。中間十支。皆應(yīng)準(zhǔn)此。故云乃至。末后一支。謂老死亦流轉(zhuǎn)還滅皆空也。
無苦集滅道 三染凈因果門?嗉世間因果。謂苦是生死報。先舉令生厭。集是彼因。謂是煩惱業(yè)。厭苦斷集先果后因故也。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是涅槃果。先舉令欣。道是彼因。謂八正道。修之于后。皆空無有也。
無智亦無得 四境智能所門。非但空中無前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無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也。問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無。豈非此空是滅色耶。答前雖不閡存而未嘗不盡。今此都亡未嘗不立。故大品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此無。此就無所有。前據(jù)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門。此就相害門。一法二義隨說無違。
以無所得故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無所得故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無所得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無所得故而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薩得涅槃斷果。后明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舉人依法。后斷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薩埵者舉人也。義如前解。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心無掛閡 二斷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斷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無掛閡者行成也。謂惑不閡心故。境不閡智故。
無掛閡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 二斷障也。言無掛閡故牒前起后也。無有恐怖者。外無魔冤之怖。即惡緣息也。遠(yuǎn)離顛倒夢想者。內(nèi)無惑障之倒。即惡因盡也。
究竟涅槃 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圜寂。謂德無不備稱圜。障無不盡稱寂。簡異小乘化城權(quán)立。今則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釋智能究竟盡涅槃之際。故云究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二得菩提智果。于中有二。初舉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謂三世諸佛更無異路。唯此一門。故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覺也。即無上正等覺也。覺有二義。一正覺。即如理智。正觀真諦。二等覺。即如量智。遍觀俗諦。皆至極無邊。故云無上也。上來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第五結(jié)嘆勝能。于中有二。先別嘆。后總結(jié)。今初也。言故知者牃前起后也。由佛菩薩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嘆其勝能。略嘆四德。然有三釋。一就法釋。一除障不虛名為神咒。二智鑒無昧名為明咒。三更無加過名無上咒。四獨(dú)絕無倫名無等等咒。二約功能釋。一能破煩惱。二能破無明。三令因行滿。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釋。一過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齊果。謂無等之位互相濟(jì)等。故云無等等。十地論云無等者。謂佛比余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耶。示現(xiàn)等正覺故。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總結(jié)勝能。謂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變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決定故云真實不虛也。上來廣略不同。總明顯了般若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說咒詞。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顯咒詞故今說之。
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二正說咒詞。此有二義。一不可釋。以是諸佛秘語非因位所解。但當(dāng)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qiáng)釋也。二若欲強(qiáng)釋者。羯諦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諦者。自度度他也。波羅羯諦者。波羅此云彼岸。即度所到處也。波羅僧羯諦者。僧者總也溥也。即謂自他溥度總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謂大菩提處也。言薩婆訶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釋絕筆述懷頌曰 般若深邃 累劫難逢 隨分贊釋 冀會真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略疏 法藏。長安二年于京清禪寺。翻經(jīng)之暇。屬同禮部兼檢校雍州長史滎陽鄭公。清簡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葉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儀朝序城塹法門。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經(jīng)數(shù)千萬遍。心游妙義口誦靈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輒以蠡管詎測高深云爾。
般若心經(jīng)贊序
張說撰
萬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歸一。一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玄通。如來說五蘊(yùn)皆空。人本空也。如來說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見空舍法。二者知見復(fù)非空耶。是故定與慧俱空中法。入此門者為明門。行此路者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證于此乎。秘書少監(jiān)駙馬都尉滎陽鄭萬鈞。深藝之士也。學(xué)有傳癖書成草圣。乃揮灑手翰鐫刻心經(jīng)。樹圣善之寶坊。啟未來之華業(yè)。佛以無依相而說。法本不義。以無所得而傳。今則無滅。道存文字。意齊天壤。國老張說。聞而嘉焉。贊揚(yáng)佛事。題之樂石。
般若心經(jīng)略疏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濟(jì)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燈云法師:如何運(yùn)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jīng)》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凈慧法師:心經(jīng)中的智慧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diǎn)滴應(yīng)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佛經(jīng)里常出現(xiàn)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jīng)》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賢崇法師:《心經(jīng)》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 賢崇法師:活的《心經(jīng)》
- 濟(jì)群法師:《心經(jīng)》的般若正觀
- 星云大師:般若的真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yáng)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jì)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jī)]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