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論》大意之五

  《掌中論》大意之五

  第三頌:

  無分非見故?至極同非有

  但由惑亂心?智者不應執(zhí)

  論曰。若復執(zhí)云,諸有假事,至極微位不可分析,復無方分是實有者,此即猶如空花,及兔角等,不可見故,無力能生緣彼識故,所執(zhí)極微,定非實有。所以須說不可見因,由彼不能安立極微,成實有故。所以者何?由有方分事差別故。猶如現(xiàn)見有瓶、衣等物,東、西、北等方分別故,斯皆現(xiàn)有支分可得。若言極微是現(xiàn)有者,必有方分,別異性故。是則應許東、西、北等支分別故,此實極微理不成就。亦非一體,多分成故,見事別故。一實極微,定不可得。如是應舍極微之論。是故智者,了知三界咸是妄情,欲求妙理,不應執(zhí)實。第一個頌子說,在前邊兒不遠不分明處,我看見一條蛇,可仔細一看,只是一段繩子而已,又仔細一審察,發(fā)現(xiàn)其實它的本質(zhì)只是一縷縷的麻而已。第二個頌子說了,說,實際上世間的東西都是這樣,比如瓶、衣,都是給不遠不分明處看到的蛇一樣,其實它們的本質(zhì)只是泥、線而已,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以虛妄心給假立了一個個的名字。雖然如此,按世俗諦來說,千萬不能說瓶、衣等沒有,若按勝義諦來說,又不能說它有。

  第三個頌子呢?則是把組成繩子的麻、組成瓶的泥、組成衣的線等進一步地分,一直分到小得不能再小,到那時候成了極微,頌子中的“無分”,就是沒法子再往下分了,在《二十頌》中,“分”是方位,就是東、西、南、北等方位,那么“無分”就是沒有方位,什么東西才沒有方位?只有小到極微的程度才沒有方位。“非見”就是不可見(聞、覺、知)。第二句中的“至極”,就是分析到極微位。

  在長行中說,“若復執(zhí)云”,這是有人這么說,怎么說呢?說繩、瓶、衣等物,可以往小處分析,因為它們可以往小處分析,所以說繩、瓶、衣等物是不實在的,只有假名,這還能說得過去,但是,我們把它們往下分,一直分個不停,分析到最后,分析到不可再分的時候,就沒有了可分性,這時候就是極微,既然到這時候不能夠再分了,那就應該是實有的了。陳那論師說,這個說法是有毛病的。其實在《二十頌》中,世親菩薩就破了極微,現(xiàn)在陳那論師又來說一遍,其實這個就是說明了這個觀念的影響力之大。現(xiàn)在我們再看陳那論師的破法。

  陳那論師是從兩方面來破的。首先是從不可見方面來破。

  陳那論師是著名的因明大師,我們不妨以因明三支的方法來說陳那論師的破法。這會兒我就把陳那論師的這段長行用三支表示--

  宗:所執(zhí)極微必不可見

  因:無方分故

  喻:無方分者必不可見,如龜毛、兔角、空華

  可見者必非無方分,如瓶、衣。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三支論式。式中加“所執(zhí)”兩個字,表示極微是論對者的主張,因為因明論式要求前、后宗依必須是雙方共許,而極微恰恰是陳那論師不承認的,在《二十頌》中,世親菩薩明確地說,“極微不成故”,陳那論師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他繼承了世親菩薩的學說,也是不承認極微的,這時候式子中就加上了簡別語“所執(zhí)”!安豢梢姟笔钦f不是五識現(xiàn)量可知。

  還有一個式子--

  宗:所執(zhí)極微定無力能生緣彼

  因:不可見故

  喻:諸不可見者,定無力能生緣彼識,如龜毛、兔角、空華

  這個式子沒有異法喻,但在因明規(guī)則中,異喻只是起止濫的作用,所以缺異喻雖然不好,但也不算過失。

  這個式子的宗后陳“無力能生緣彼識”的意思是,五識要想生起現(xiàn)行,必須具備所緣緣,不然的話四緣不夠,根本現(xiàn)行不了,而極微不可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這就決定了它沒有資格作為所緣緣,這樣呢,四緣就缺一種,只剩三緣,三緣是不能夠讓識現(xiàn)行的!這就叫“無力能生緣彼識”。說通俗點兒就是極微是不能夠使五識生起現(xiàn)行的,因為它不可見,就象龜毛、兔角、空華一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