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論》大意之二

  《掌中論》大意之二

  按老規(guī)矩,還是先說論題。

  這部論叫做《大乘掌中論》,“大”,是相對于小來說的,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是一個相對的世間,什么都是相對來說的,說大,就是對應小,說多,就是對應少……“乘”,是運載的意思,佛法是一種運載工具,可以把在生死中淪回的眾生運載到涅槃彼岸去。把“大”“乘”兩個字兒合起來,表示佛法很殊勝。這個詞在佛教術語中是“持業(yè)釋”。什么叫持業(yè)釋?在佛教中有個六離合,就是說,假如有一法,它有兩個以上的意思,我們有六種方法來分別其含義,這就是六離合。它包括:A。持業(yè)釋。即雖然這法有兩個意思,但它的本體只有一個,咱們這里說的“大乘”就是持業(yè)釋!按蟆焙汀俺恕彪m然各有其義,但合在一起時,體只有一個。B。依主釋。這個法是從所依的體而立的能依之法,象“眼識”就是!把圩R”就是依眼而生之識,眼為所依之體,識為能依之法。C。相違釋。這一個法的兩個意思不一回事兒,我就把兩回事兒都包括進來, 象“教觀”。這“教”與“觀”是兩碼事兒。D。鄰近釋。比如“四念處”, 四念處的體本是“慧”,可與它相應的“念”很強。E。帶數(shù)釋。象“四諦”、“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F。有財釋。取他之名為自之名。

  大家可以找看一下蕅益大師的《六離合釋》。

  六離合實際上還可以從佛經翻譯的角度來說,這個我給大家補充一下,你們學的宗教,但我聽李老師說沒有經典翻譯這門課,我說說六離合對你們會有幫助的。

  這六離合是處理復合詞的問題。比如說有兩個詞,它們放在一起,組成新詞,有六種情況:

  A。依主釋。這個依主釋呢,它的梵文是Tatpurusa,就是說前者以后者為主,但對后者產生一種規(guī)范作用。也就是說,在整個復合詞中,前一部分,有格的變化,可以是屬格,也可以是目的格,但不須有格語尾。比如說有一個詞,叫“所知相”,它的梵文是寫作j?eya-laksana,這個詞的前一部分j?eya,有屬格含義,對后一部分laksana進行規(guī)范,所以詮釋為“所知之相”。

  B。持業(yè)釋。它的梵文是Karmadh raya,它其實是依主釋的延伸,前一部分對后一部分同樣有規(guī)范作用,但不須有格的變化,也就是說,前后兩部分是同格,日本人干脆說是“同格限定復合詞”。比如咱剛才說的“大乘”,梵文是Mah y na,“大”,Mah ,而y na是“車子”,Mah 和y na合起來就是很大的車子,這車子可以把很多人運到目的地去。在構詞上,前者對后者起修飾作用,但兩詞同格,就是前者對后者沒有格的變化。

  C。帶數(shù)釋。梵文是Dvigu,Dvigu的意思是“雙!,這里引申為帶數(shù)量的組合。其實呢,帶數(shù)釋還是依主釋的延伸,不過前一部分是數(shù)詞,是以數(shù)目去規(guī)范后一部分。咱前邊兒說的“四諦”、“八正道”、“十二有支”等,還有“三界”、“七寶”等也都是。

  D。相違釋。它的梵文是Dvandva,其本意是“對偶”,也就是前后兩部分幷列,兩者地位相等,但兩者之間不須連接詞連接。

  E。有財釋。Bahuvrihi,本意是多谷粒,以前是農業(yè)社會,若擁有很多谷粒,就是糧食很多,那還不是一個大富豪了嗎?這里引申為一種擁有關系,也就是說,整個復合詞都作為一個形容詞,去修飾另一個詞,而且為后者所擁有。比如說,印度神話中有個濕婆神,濕婆神有三只眼,梵文就寫作tri-lojana,就是“三眼”,從表面上看,三眼好象是帶數(shù)釋,其實整個詞就是指“有三只眼的神”。象這樣的話,它與帶數(shù)釋有什么不同呢?帶數(shù)釋中,前部分出現(xiàn)的詞,與后部分組成復合詞后,必須與所修飾的詞的性、數(shù)、格一致。

  F。鄰近釋。Avyayib va,它其實是一種與不變化詞結合的副詞形式復合詞,其中前部分一定是不變化詞,即無語尾變化者,后一部分則一定是名詞。

  回來還說論題!墩浦姓摗窇獮镠astavālaprakarana,若直譯就是象鼻象尾論。

  問:為什么叫象鼻象尾論?

  這部論主要是說我們所知覺的東西永遠可以分析成為更小的部分,甚至極微,極微其實我們幷不能知覺它們,而且極微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無論它們被設想得多么小,它們一定還可想象具有部分,所以,一切東西都只不過是些假立的概念而已。所以,象鼻象尾就是說世間一切都只是大象的各部分而已。

  “掌”就是手掌。“掌中”是說,把一個東西捏在了手中,表示把握住了!罢摗,議論,圣賢的議論才叫“論”,一般人的議論稱不上。比如中國的《論語》,就是孔子和弟子們的議論結集。在佛教中指三藏之一!罢浦姓摗比齻字合起來就是說,雖然大乘的教理很復雜,但是這部論是大乘的要綱,它可以以簡馭繁,這部論只要通了,整個大乘教理就如掌中之物,怎么擺怎么順。

  這部論的作者是陳那論師。關于陳那論師的生平,可以看到的資料可不少,但都很零散。在《大唐西域記》中有那么一段,義凈法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涉及到了一點兒,漢傳和藏傳都有記載,但記載略有差異。多羅那多的《印度佛教史》(世稱《多氏佛教史》)中間也有,等等等等。

  陳那論師大約是五、六世紀的人,《印度佛教邏輯家年代表》中說陳那生于425年;劇宗林先生則說陳那論師生于約450年,卒于520年;明莊嚴說陳那論師卒于500年;而日本的佐佐木教悟則說陳那論師生于420年,卒于500年。

  陳那論師是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最開始也是學的外道,后來到小乘犢子部學習,最后又向世親菩薩學習。陳那論師是個很厲害的人,博通各派教典,最擅長唯識、因明,他在那爛陀寺就是主講唯識、因明,他經常與外道辯論,人家都辯不過他,就稱他“辯論牛王”。陳那論師的著作,按義凈法師的說法,關于因明的有八本:《觀三世論》、《觀總相論》、《觀境論》、《因門論》、《似因門論》、《理門論》、《取事施設論》、《集量論》(現(xiàn)存藏文譯本),其中的《觀境論》就是我們常說的《觀所緣緣論》,《理門論》就是《因明正理門論》。還有《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掌中論》等。

  藏傳陳那論師關于因明的著作有七本:《集量論》、《集量論釋》、《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觀三世》、《因抉擇》、《因明入正理論》,其實這個《因明入正理論》是陳那論師的弟子商羯羅主的著作。除了這七論外,還有《俱舍精要燈論》、《八千頌般若經提要》等。

  這部論的譯者是義凈法師,也是很著名的僧人,他生于635年,卒于713年。有人說他是河北涿縣人,有人說他是齊州人,齊州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歷城,還有人說他是范陽人,范陽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西南一帶。他從小就出家了,小孩比較聰明,他很佩服法顯法師、玄奘法師,于是在咸亨二年(671)從長安出發(fā),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就是蘇門答臘)至印度,跑了一大圈,一路巡禮靈鷲峰、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圣跡后,往那爛陀寺學習了十年,后又至蘇門答臘游學七年。歷游三十余國,返國時,帶了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然后呢,就譯經,先是參加華嚴經譯場,與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合作,以后自開譯場,從699年到711 年,共譯出經、律、論五十六部,共二三○卷,象《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孔雀咒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浴佛功德經》、《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學論》等,還有《說一切有說跋窣堵》等,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現(xiàn)在所傳有部毗奈耶等諸律,大多都是他譯出來的。這五十六部二三0卷是現(xiàn)在知道的,但實際上他到底譯出來的,比這個數(shù)字多多了,據同時代盧璨所撰《義凈塔銘》所記,共有107部,428卷,可見散佚幾近半數(shù)。他在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幷稱四大譯經家。另外他也有一些很重要的著作,象《南海寄歸內法傳》,敘述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會生活面貌等,是現(xiàn)在人們研究當時社會的重要史料,而且糾正了漢地流行的誤爭和陋習,比如說象漢地佛教徒燃香疤、燃頂?shù)?這些不合規(guī)矩的地方等得以澄清,當然,現(xiàn)在還有人這么干,但我們都知道這是錯誤的。 他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給我們說清楚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等情況,我們現(xiàn)在人還在爭論,其實都是笨,人家早就解決了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人還在鬧個不停。

  下邊兒咱們就開始說這部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