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注定是我們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
蛇年,必將是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希望之年!在佛教的傳統(tǒng)教義中,歷來將蛇作為成熟、特達、微妙智慧的代言者。蛇具有“煩惱”與“智慧”的兩面。當人們尚未了解“貪、嗔、癡”之心的惱害作用時,大眾日間的常用心,便難免被“煩惱毒蛇”所盤踞;但如果了解“貪、嗔、癡”心的負面作用時,煩惱毒蛇便立即轉化為微妙智慧的“摩尼寶珠”,隨所愿求,都能成滿。
印度那爛陀寺方丈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惑染意藍空,皎潔若秋星,或如心蛇頂,所有摩尼珠,愿普世有情,證真速成佛。”雖然我們的心地難免被貪嗔癡影響,但對于真理的追求,就像秋天藍色虛空掩映之下那毒蛇頂上的摩尼寶珠,它象皎潔夜空中的閃亮明星,滿足所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雖然大眾智慧難免有缺陷,但卻能讓普世大眾都成就追求真理的所愿,這,就是蛇的非凡功德!佛教第二能仁龍樹菩薩的項間光明中,便是表徵般若智慧的七只靈蛇,是無上智慧的代表。
也許正是因了蛇的這個特性,也預示著佛弟子們所遇到的與“蛇”有關的煩惱,必會隨著眾人對究竟真理的辨析和追求,而獲得圓滿的解決。
就在蛇年即將到來之際,諸多佛弟子通過某電視臺的晚會,看到了調侃佛教禪宗祖師的那首“法海,你不懂愛”。就在數以萬計網友們紛紛譴責作者和歌者無視佛教的神圣性時,他們再次打破娛樂底線,在隨之而來的“金箍棒”中,佛弟子們又聽到了無厘頭插入的繼續(xù)調侃佛教祖師的聲音。
如果說第一首歌是因無知而調侃,那么第二首恐怕就是有意識的褻瀆了。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拿捏歷史誤讀之“虛”、而務今日戲謔之“實”的現象!其由法海禪師到觀音菩薩、從《法海你不懂愛》到“法海懂愛”的持續(xù)操作過程中,我們看到一種步步緊逼的對佛教的戲謔和逼迫。以娛樂之名,將人們心目中珍藏的美善的佛教文化符號一個個毀滅殆盡。
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當龔琳娜女士回應所有對于這兩首歌的質疑時,居然高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面旗幟。如果龔女士及其團隊,堅持將這樣的無底線娛樂標榜為“傳播文化”的話,我們就有必要來認真解讀一下被他們所戲謔的禪師及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構建方面所做的貢獻。
“禪”對于中華文化的貢獻,實在是無處不在的。禪雖常常不為我們所了解,卻從未離開過我們!
錢穆先生在《六祖壇經大義》一文中說:“在后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兩大偉人,對中國文化有其極大之影響,一為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一為南宋儒家朱熹。自佛教傳入中國,到唐代已歷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經,派別紛歧。積存多了,須有如慧能其人者出來完成一番極大的消化工作。他主張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當的當下直指。這一號召令人見性成佛,把過去學佛人對于文字書本那一重擔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簡易方法,使此下全體佛教徒,幾乎全向禪宗一門,整個社會幾乎全接受了禪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學路徑,把過去吃得太多太膩的全消化了。也可說,從慧能以下,乃能將外來佛教融入于中國文化中而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
看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禪宗祖師的地位不該被輕易忽略、誤解!而對于六祖大師、法海禪師及禪宗文化內涵的再重視,則無疑是文化自覺與中華文明復興的重要標志!
禪宗及佛教經典對于世俗文學的貢獻極大,這種貢獻是主動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僅具有思想源泉的價值,乃至于世俗文學的基本形式的形成,也不曾脫離佛教的影響。比如: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回”等結構名詞便來源于佛教。在唐代以前,“回”的字義是“回來”、“回去”等,而沒有“一次”的意義。著名學者徐筱汀認為:“‘回’字的這種用法來自于佛教術語‘回向’。佛教文獻經常以一段‘回向偈’結尾,由此文章‘的效力可以‘回到’(即‘獻給’)眾生,佛教法會也總是以回向文為結尾的……在認識了這種被用來結束一個宗教儀式的祝禱文的作用以后,便很容易對‘一回’這種說書段落作出定義。”(見徐筱汀《小說戲劇中‘回’‘折’‘出’三字的來歷》)。
通過世俗文學,佛教深深影響了世俗世界的價值體系。唐代變文包括《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降魔變文、張議潮變文、舜子至孝變文》等,由民間重大德義歷史故事、佛陀及弟子本生傳、度化六道公案、菩薩行愿等文獻構成內核,以章回紀傳等形式,用白話、說書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唱,流傳在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在中國陜西以西、甘肅以北的民間,寶卷對于民俗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人們在生產勞動的休憩間隙,常請民間“專職”的寶卷演唱者唱誦寶卷,所使用的版本最常見的也不下五、六十種。這些純民間藝術形式對于大眾的影響,也一直是積極導俗向善的,一直輔導著國家法律法規(guī)系統(tǒng)以外民間社會的“誠信契約意識”,一直發(fā)揮著發(fā)自內心維護誠信的、導俗向善的社會功用。當年,取材自馮夢龍《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故事,其所承載的社會意義,也在這些方面。
這些接受過佛教影響的世俗文學在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都十分鮮明地提示我們,需要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積淀及宗教信仰的精神寶庫中汲取有益成分,來完善我們的“道義”價值體系。我們將“誠信”作為各項法律、制度等有序的原則后面的契約意識,與保障人類的行為規(guī)范。
以宗教信仰的情懷,培育和規(guī)范人類現世生活的價值標準,而通過對終極價值的追索,則可形成作為個體的“道義”取向,既遠離輕浮戲謔銷蝕民眾精神訴求的品位,也避免肆意調侃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依宗教的情懷、信仰的普遍性來夯實社會“道義”的基礎,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道義”考量的提倡,事實上是為娛樂和相關文化生活劃定了“底線”,這底線即是道義,凡事有道義的考量,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能謹守職責,遵守規(guī)范,堅守底線!
道義的契約意識的需求,不僅維系著文藝創(chuàng)作的底線考量,有些時候,甚至也提示在豐滿物質享受中已然迷失人生方向、無法駕馭繁盛物質文明沖壓的人們,需要選擇回歸內心、回歸傳統(tǒng)。
事實上,近年來的文化界,一直在做著頻繁回溯傳統(tǒng)文明的工作,有很多具有典范價值的重大舉措。如2006年中央電視臺《玄奘之路》,及學者錢文忠先生在《百家講壇》講授的長度為36講的節(jié)目《玄奘西游記》,便是以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記》故事為切入點,以《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文獻為歷史依據,將歷來為把大眾所熟知的西天取經的唐僧,還原為真實的歷史人物——玄奘大師。他通達三藏,是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并且是杰出的外交家和教育家。由此,人們開始關注這位唐朝世界級的高僧,開始重新認識,并深度認同魯迅先生關于“民族脊梁”的評價。
崛起的中國,需要的是這樣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播。以恭敬之心宣揚孔子、老子、玄奘大師和法海禪師這些往圣先賢,他們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精神與文化奠基者和傳承者。
被尊為佛教“成佛寶典”的《華嚴經》提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這蘊含了佛法的善巧與大智慧。歲末年初的《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現象,給我們帶來的不是無盡的煩惱,而是至關重要的絕好機緣。它喚醒了佛弟子護法愛教的覺悟和決心,也喚醒了大眾珍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勇氣。
理凈法師說:“《法華經安樂行義》卷1云:‘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惡敗壞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亦復不得名聲聞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護法,外雖似忍,純行魔業(yè)。菩薩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護眾生,不得專執(zhí)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薩將護惡人,不能治罰,令其長惡惱亂善人,敗壞正法,此人實非菩薩,外現‘詐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終,與諸惡人俱墮地獄。是故不得名為忍辱!’”
崇慈法師說:“當年太虛大師痛心疾首地教導我們所有佛弟子:決不要做‘啞羊僧’,而要做‘海潮音’、作‘獅子吼’!古圣賢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若對詆毀正法的現象無動于衷,我們能安心念佛嗎?”
心廉法師說:“當前的佛教界,急需強烈的護法意識!”
網友“佛教觀察”就《上世紀八十年代“思凡事件”的前前后后》一文談到:“思凡事件發(fā)生在臺灣解嚴之后的1988年到1989年間,既有時代的共業(yè)環(huán)境,使佛教處于由弱轉強的階段,也仰仗昭慧法師等人的挺身護法。這篇記敘20多年前臺灣佛教護法組的文章,對于目前的大陸佛教走出圍墻困境,頗具借鑒價值!”
我們迎來了一個護法新時代。
長久的隱忍與遷就,終于開始表達。從拙作《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還法海清白不是“小題大做”》寫完,到金易明教授《向“娛樂無底線”說“不”》、《龔琳娜戲謔佛教跌破娛樂“道義”底線》,以及鳳凰網華人佛教獨家時評《龔琳娜戲謔佛教再“毀三觀” 媒體難逃其咎》、《龔琳娜“毀三觀”論戰(zhàn)升級、水軍浮現網友痛擊》等系列文章,數百萬網友參與了討論,關于“道義”的聲音,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同聲共鳴,“文藝創(chuàng)作與傳媒要有‘道義’考量,要謹守良知底線”成為眾多網友的共識。
真誠地希望,有一天,龔女士與她的團隊及其相關媒體,能夠善用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善待傳統(tǒng)文化,珍惜千百年來民族精英傳承于我輩的生命滋養(yǎng),回歸到正面?zhèn)鞑ブ腥A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上來。
我們度過了一個失望之冬,迎來一個希望之春;送走了一個懷疑的季節(jié),迎來一個信仰的季節(jié);跨越一個無底線的時期,迎來一個有道義的時代!
蛇年,注定是我們了解究竟真理、獲得全面智慧的年份!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仁德上人:自己的心清凈了面對煩惱而不動絲毫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福慧雙修?
- 仁德上人:到頭虛榮歌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見”?修“世智情見”能了脫生死嗎?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凈界法師: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見性不著相
- 仁德上人:靜中見性動中起用,達到動靜一如才是智慧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本源法師:當人煩惱時,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
- 靜波法師:要舍得同別人一起來分享慈悲和智慧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