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世緣除煩惱

  隨順世緣除煩惱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斷煩惱》,講了當(dāng)我們有了高素質(zhì),有了覺悟之后,我們就不會再去埋怨自己命運不好,并且不再關(guān)心命運好與不好;就會明白為什么要過去無悔、現(xiàn)在無怨、將來無憂,并且落實去做;就會明白,行無為法的好處,并且按照努力耕耘不問收獲的方式去做;就會明白要對自己看不習(xí)慣或者說看不順眼的事情進行包容,并且這樣去做;就會少很多的煩惱;就會……這樣隨順世緣自然也就沒有掛礙了。

  在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各種的糾纏也是煩惱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一些似乎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糾纏或者說糾紛,好像很難逃離,無法回避。好像如果不進入這樣的糾紛,人就要活不下去了似的。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再深入去發(fā)現(xiàn),就會明白并且看透,只要自己精進努力,還是有辦法解決的。而且,這樣的事例還很多。

  比如說北方收麥子,麥秸都扔掉了,在南方麥秸是要分給大家燒火煮飯,分麥桔時還得用秤來稱,秤高一點低一點,那些婦女吵得不得了。四十多歲的人如果出生在農(nóng)村,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因為,如果得不到這些麥秸,的確很麻煩,好像要沒飯吃了一樣。

  那固然是一種經(jīng)濟困難的表現(xiàn),也說明人在利益面前真是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步。在那種比較貧困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一個人被逼得好像非得那么小氣不可,你大氣了,你就會餓肚子。其實不然,如果多花點時間,去遠點的地方或者想別的辦法還是能解決問題的。

  關(guān)鍵是我們愿不愿意去多花時間和精力去那樣做,有沒有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佛教來說,就是有沒有精進努力?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三十七道品有五個是要我們精進的。自己從小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的,但是自己的辦法就是到遠一點地方,去與人無爭的地方去探討。當(dāng)然哪個時候沒有這個覺悟,只是生活環(huán)境所迫。

  當(dāng)然這是經(jīng)濟比較困難時期的一種計較方法,現(xiàn)在生活環(huán)境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計較的方法又不同了。可以這樣說,現(xiàn)在的計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看看大家的生活壓力就會知道,F(xiàn)在的人誰也不愁吃,誰也不愁穿?墒,現(xiàn)代的人,煩惱反而是有增無減。

  所以說,作為煩惱,病根子還是一樣,還是那個我執(zhí)作怪;還是我們自身素質(zhì)沒有真正的達到優(yōu)化的水平;還是一種缺乏智慧的表現(xiàn)。那么,對待人際關(guān)系時,我覺得要化解煩惱,要使自己不被煩惱所困擾,首先一條就是要求自己,要優(yōu)化自身。

  《六祖壇經(jīng)》更絕,直接就不讓我們?nèi)タ催@些。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dāng)……若是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樣就直接杜絕了我們因為缺少覺悟而帶來的煩惱,讓我們與煩惱有盡量少的接觸,使得自己修行的道路順暢一些。

  當(dāng)然,要求自己不容易。往往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總是從自我出發(fā),怕自己吃了虧,怕自己上了當(dāng),怕自己丟了面子。有時候即使占了便宜,也感覺這個便宜還占得不夠,會有種種的理由多吃多占,不多吃多占,就好像吃虧上當(dāng)了。這樣的人,自己小的時候,見得特別多。

  放下我執(zhí),精進努力,我們就能走出煩惱的深淵。只要我們秉著佛教教導(dǎo)我們生活的精神,秉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無為做法,我們的煩惱就能淡化,就能減少。從而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薩之道,人與人的關(guān)系才能融洽,才能和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和諧自他,和諧社會。

  后面敬請關(guān)注日記《隨順世緣少煩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