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觀自在菩薩》

  菩薩

  菩薩是發(fā)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fā)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fā)的菩提心,叫作初發(fā)心,發(fā)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zhuǎn),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fā)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fā)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diào)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chǎn)生的智慧,在遇到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時,便產(chǎn)生不了應(yīng)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鏈,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yīng)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于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chǎn)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惡業(yè)趕快斷,2.未造的惡業(yè)永不造;3.未生的善業(yè)趕快生,4.已生的善業(yè)要增長。前兩點是使眾生離苦,因為造惡業(yè)會得苦果,后兩點是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悲心使眾生離苦,慈心使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為菩薩。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后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凈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nèi)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凈,對其境界不產(chǎn)生執(zhí)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nèi)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作不凈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作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nèi)的眾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yīng)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卻由于處處都是他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jīng)修行成功了;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心經(jīng)》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