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一直修行
福報的“種”與“受”
在生活當中,不管是做一個企業(yè),還是做一個家庭主婦,抑或是做一個簡單的自己,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來面對這些問題,從什么角度來解決,這跟一個人的智慧、心胸、眼界有關。
我們來禪修,實際上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為了把自己的心打開,把自己從事物中解脫出來。
佛法里面講,要解救某個眾生,他需要有一定的善根、福德、和慧根,這樣他才能接受,否則就很難達到成功。
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一個人,他在團體或生活中能得到別人的擁護,那這個人,要么特別有智慧,要么很有善根。有智慧的人,別人都佩服他。有善根的人,為人就特別好。因此,他才得到擁護,有一定的人望。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影,講美國的法庭要叛一個人死刑,最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人格力量,讓美國11個州的法庭都放棄了對他的死刑判決。這個電影就是講人格魅力的。同理,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要靠人才。但是,能不能吸引到人才,那是你的福德決定的。福德,也就是我們說的福報。具體講,即是看你有怎樣的人格魅力、怎樣的品牌,怎樣的價值。
做企業(yè),人才決定了產(chǎn)品。那什么決定人才呢?文化或者價值決定人才。什么又決定文化或價值?就是企業(yè)創(chuàng)立者的一種使命或人生定位。那什么是使命?就是自己來到這個世間做事,以一種什么樣的存在方式,來展現(xiàn)自我生命的價值和理想。
比如說,你做這個企業(yè),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得到物有所值。如果抱這樣的信念,第一,你不會偷工減料。第二,不會以次充好。第三,不會馬馬虎虎。第四,會不斷地精益求精。老板是這樣,他手下的員工也是如此,這就會促成這個企業(yè)品牌價值的形成。而這個品牌價值,便會吸引到同樣優(yōu)秀的人才。此叫物以類聚——你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理念,就會吸引到同樣的人過來。世界500強企業(yè),都是靠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市場,而每個集團背后的掌門人,他的個人思想,都跟自己企業(yè)的理念是一致的。
為什么說“要做事,先做人”,“做小事,憑的是技巧,做大事,靠的是人品”?這便是背后蘊含的道理。
企業(yè)界經(jīng)常講一個詞,邊界效益。實際上我們的產(chǎn)品有邊界效益,而心中是沒有的。心中沒有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去沖破產(chǎn)品的邊界效益,從而延伸開來。公司、產(chǎn)品、自我定位等等,都是一樣。
所以佛教認為,一個人最終的成就,取決于他的福報。福報,究其本質是你以一顆什么樣的心來解讀世界,以一顆什么樣的心來為人處世,以一顆什么樣的心來看待事情……當然,福報可以包含很多,如祖宗的“陰德”。陰德是什么,即是我們的父母長輩為人處世積累下的德行。祖宗的陰德影響了我們潛在的特質,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父母怎么做人,子女會跟著學。父母要是借債不還,子女也會變成無賴,因為他覺得這是正常的;父母若是樂善好施,子女也會仁慈博愛,因為他覺得人生本該如此。而我們的父母,還會受到他們的父母長輩影響,他們身上就有遺留下來的基因,因此,“陰德”作為福報的一種,惠及子孫,是自然而然的。
為什么要戒?
佛教里講三不漏習:戒、定、慧。戒放在第一位,很多人一看這個字就頭疼,覺得要守好多戒律啊,什么都不自由。其實佛教里面的戒律,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什么是“法身”,我們大殿里坐在頂上最高的那尊就是法身佛,叫“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他面相如嬰兒,眼睛也是嬰兒的眼睛,所以,他看到這個世界就是純凈無染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天看到他,讓自己的內心達到凈化。“慧命”是什么呢?即是智慧的身家性命。人活著,要用智慧去引導自己的生命走向。但佛教里面講的智慧,和我們平常講的智慧有所不同。世間的智慧叫聰明,就是怎樣把事情做得好、巧、圓滿;但佛法中的智慧是讓人站在生死輪回的高度,看待世間的成住壞空,了解宇宙萬物存在的規(guī)律,這個才叫智慧,也叫般若。
佛教中的“戒”,是為了保護我們。比如喝酒,它本身沒有多大罪過,但是它容易引起其他后遺癥。有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喝一點就行了,喝后也不鬧事,不亂說話。有的人控制不了自己,酒后打架斗毆,砸人砸物,無法無天。這還不算,有的人最后喝成了肝硬化、腦血栓。據(jù)說俄羅斯每年冬天,都會凍死很多人,其實這些都是酒鬼。因為他們喝醉后搖搖晃晃往回走,遇到一個稍微可以避寒的地方就躺下來,睡著了。這一睡,就睡成了冰棍。
懂得了“法身慧命”的重要性,便懂得約束自己,保護自己。佛家的很多戒條,道理在此。比如我們常講的“殺生”,為什么不能殺生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守住一顆慈悲的心。你想想,每個動物都愛護自己的生命,當你殺它的時候,它會跑,會哀叫,會痛苦,就連一只小小的螞蟻,面臨危險時,也會想辦法逃開。還別說我們人,如果大家坐在這里好好的,忽然進來一群,把我們殺掉了,那是什么感覺?希特勒和日本人之所以壞,乃因為他們隨隨便便殘殺人的性命,所以大家把他們稱之為魔鬼。同理,在動物的眼中,我們隨便殘害它們,我們也是魔鬼?鬃又v“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基本的道理。
回過頭來看,“戒”是什么?“戒”就是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生命往正向成長,如何讓自己的企業(yè)像一艘航船安穩(wěn)地駛向彼岸。松下幸之助曾經(jīng)回答記者一個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記者問他做什么的,其實全世界人都知道他做電器。但是他回答說:“我是做教育的,順便做做電器。” 這個回答有人一時悟不出來,他為什么這樣回答呢?——原來,他的思路是通過教育形成公司的文化,再通過文化去吸引人才,再通過人才,順便做做產(chǎn)品。你僅僅看到他成功的產(chǎn)品,可比他產(chǎn)品更成功更長久的是他背后的文化。作為企業(yè)家,松下幸之助是這樣看待問題,但我們中國的企業(yè)家又怎樣,一天到晚想的是什么呢?產(chǎn)品,業(yè)績,利潤。
禪修是讓心靜下來,產(chǎn)生覺照力
我一個企業(yè)家朋友,認識他時,他有三十多家快餐店。后來不到幾年時間,就擴展到300多家。他想在未來三年內,在全國遍地開花,發(fā)展到3000多家,然后掛牌上市。有次我去上海,他請我到他的某個飯館吃飯,恰巧那天上的湯是涼的,米飯又是半生半熟的。作為朋友,我就告訴他:如果你的品質做不上去,就是開再多的店也沒用,這樣下去,上市的理想永遠都是紙上畫餅、空中樓閣。
如果不能做好品質,可能一夕之間,你前面所有努力的累積,都坍塌了。所以最終能讓你走向什么樣的結果,就是取決于你的文化使命價值。
好比運載貨物,如果現(xiàn)在覺得力不從心,就應該選擇停船。開車跑得太快時,剎車也要相應多按一些。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得車毀人亡。有個笑話說,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時,就像美國刮颶風一樣,刮颶風的時候,連豬都會飛,F(xiàn)在有人賺了一筆錢,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仔細想想,說不定那就和會飛的豬一樣,不要以為自己真的長了翅膀。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
禪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不斷地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心安靜下來才能覺察,在佛法中,也可以叫觀照。你的觀照力如何,這個可以通過禪修來提高。打坐的時候,靜下心來,眼睛閉上,時間一長,自然而然很多不通的東西也通了。開始你的腿會疼,那是不通,當腿不疼了,就是通了。這時不僅不疼,還有很舒服的感覺,全身產(chǎn)生暖流。但有一種打通的方法,是別人無法給你的,只能幫助你,譬如母雞孵小雞,當小雞成熟時,母雞在外面琢殼,小雞在里面蛻,真正的小雞才能出來。所以,首先我們內在要清修,才能和外面的相應,最后形成突破。
安住當下,是禪修培養(yǎng)我們到達一個最基本的狀態(tài)。你不能坐在這里,想著家里,在家里,想著工廠,在工廠,想著學校,在學校,又想著這里,總之,你都不在位上,都不在當下。這樣你便不能專注,不能專注,能把事情做好嗎?
安于當下的另一點,是要善于轉換自己的角色。比如,回到家里,面對孩子,你就是爸爸;面對老婆,就是丈夫;面對父親,又是兒子。你不能回到家里,想我還是公司的領導,把老婆當秘書使喚,這即是沒有從從角色中轉換出來,進入新的角色。在家里掃地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清潔工。你現(xiàn)在是一個清潔工,就要把地掃好。角色定位便這么簡單,這才叫活在當下,安于當下。
借鑒別人與發(fā)揮自己
做企業(yè),在市場當中一般有兩種,一是快速做大,二是做長。這是個浮躁的時代,也是講求速度的時代,所以許多人都沒有耐心靜下心來做長。于是,快速做大就成了多數(shù)人的追求目標,這時便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有多少資源,能占領多大的市場,我的管理、我的品質、我的財務,會不會出問題?這樣的一種快速擴張,也許是跟我們的國力、市場息息相關的,但如果你忘乎所以地無限制擴張,就像以前的史玉柱巨人集團,最后只能垮掉。有句話說,“要一個人毀滅,先要他瘋狂”,所以無限制的膨脹最可怕,而這是經(jīng)商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通病。
去年,我有個企管同學,他給公司搞培訓,想把公司的整套管理系統(tǒng)都梳理一遍,上一個臺階。請來咨詢公司,三個月后,每個人像蛻了一層皮,最后花了100萬。但這些人一走,那些管理的理論都沒法用了,問題層出不窮,最后又回到以前的狀態(tài)。他說自己100萬打水漂了。后來我跟他講,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來我們這里做禪修。
反思一下,這種所謂“最好的管理模式”,它的土壤在哪里?適合的人群在哪里?產(chǎn)品是什么?它針對的客戶是什么?不要把這套管理搬過來一用就行,有時候,別人的永遠是別人的,不適合自己。你看別人穿的鞋好,直接要過來,未必就能穿上自己的腳。所以我給他講了兩點:第一,別人創(chuàng)造這種管理模式背后的思想,可以學。就是他產(chǎn)生這種管理模式好的思想背后推動力是什么?第二,從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你想花100萬,把別人的東西直接移植過來,完善自己。但他對你的文化,你的公司狀態(tài)都是不熟悉的,只是覺得把國際上認為可行的方法套上來就夠了。結果你發(fā)現(xiàn),并沒有完全溶解,好比把茶和咖啡攪在一起,是一杯渾濁的液體。所以真正好的管理,應該是從自己原有的狀態(tài)里面去升華,去形成一種純凈的狀態(tài)。
就像我和徐飛他們談論的一樣,中國的經(jīng)濟如果想影響世界,首先中國的企業(yè)家就要有世界格局。不要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而是從自己的管理體系中摸索出一種模式,然后給世界做輸出,做出貢獻。這樣才是中國的企業(yè)真正走向了世界,而不是我在世界上開了多少子公司、多少分店就可以證明的。
那么這種好的管理模式從哪里來呢?當然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起。
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別人產(chǎn)生這種管理模式的思想。比如在某個問題上我們走不出來、困惑的時候,可以去學習,去探究,最終融合自己的情況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方法。
其實一個人不管做什么,把自己的最佳的一面發(fā)揮到極致,就是天才。香港的明星沈殿霞,我們叫他肥姐,她那么胖,如果是我們,可能會唉聲嘆氣,“為什么我的臉這么好看,卻長在一個如此肥胖的身體上?” 但是她沒有。她每次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所以盡管她很肥,但是大家都喜歡她。后來她去世了,記住她的人仍然很多。還有黃渤,我們都知道他不是帥哥,在這個聲色消費的時代是很不占優(yōu)勢的,但他并沒有因此氣餒,他演土匪牛虻,簡直逼真極了。他演什么像什么,很有自己的特點。和沈殿霞一樣,他也是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功地規(guī)避了自己的短處。
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都可以成功,但為什么最后都很平庸呢?因為我們顧慮太多,我的頭發(fā)不好,怎么當演員?我的腿不長,怎么去跑步?就像我們講課,如果我老是在想,講的不好怎么辦?沒有人聽怎么辦?會不會得到認可?這么想的時候我的心就不能安定下來,肯定講不好的。歌唱家開始訓練自己的時候,想象下面的觀眾是大白菜,這樣才能盡情地發(fā)揮,如果你在意下面每個人的反應,就不敢唱了。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沒有100%的人滿意,課講的再好,也可能有人打盹、玩手機、或往外跑。非常慚愧,有次我在聽一個老師講課,頭一天晚上忙的太晚了,第二天聽課的時候,我用力把眼睛睜開,又很快合上,結果他講課的時候我都在睡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說老師課講的不好。
大格局,空掉“我執(zhí)”
一個人把自己的事業(yè)做到很大的時候,首先就應該與自己的格局相適應。什么是格局,打個比方,今天一個人突然莫名其妙甩了你一耳光,你會不會痛苦,會不會破口大罵,或者是拳腳相加?當然一般人都做不到心平氣和、不與計較,但是想想,一個小人,如果我們和他去爭的時候,你會是一個大人嗎?和一個不理智的人論理你會是個理智的人嗎?這就告訴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要不斷地反省自己。你是老板,今天一個單子丟了,一個高管走了,某件事沒有做好,在生活當中又碰到什么問題了,都要及時反思。有位女士向我訴苦,她老公把另一套房子賣掉去澳門賭博,輸?shù)靡凰俊_有個男人,說他妻子夜夜到舞廳去,吃搖頭丸,鬼混,他很痛苦。我說,你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呢?他自己不好,不幸福,難道你要跟著他一起嗎?如果你能從生命的高度去看:老婆出軌,財產(chǎn)破滅,家庭矛盾,這些都是小問題。為什么說佛法是世間的一切終極智慧,就因為它能從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從無量生死的場合去看待這一期生命。所以,他所得出的結論就是人要修行。如果不修行,我們就會心隨境轉,逐物迷己。
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創(chuàng)辦人,是證嚴法師。有次她的弟弟跟別人打架,被誤殺了。后來這個兇手被抓到,按照法律要槍斃。當時證嚴法師年齡尚小,她就跟母親講,一個人,誤殺了我們的弟弟,如果法律使這個人償命了,那么又將有一個母親痛失自己的兒子,你說我們于心何忍?!最后,她母親在痛哭失聲中,接受了她的建議,沒有要求對方償命。這件事情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在南京,也有一個這樣的案例。德國奔馳公司派到中國南京的一個區(qū)域總裁,他們一家三口,一個晚上在別墅里被暗殺。這是國際案件,一定要破的,最后,很短時間內就破案了。原來,殺這個總裁的是蘇北一個偏遠農村里三個孩子。當這個案子破了人被抓到的時候,中方通知受害者的親戚朋友來到中國。這樣的案犯一般都要槍斃,最后這個人的母親,通過對三個孩子的了解,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十惡不赦的,只是沒有受到正規(guī)教育。所以她就發(fā)動自己身邊的朋友,投資成立了一筆基金,并在他們村里資助三個小孩上學,不管學到什么程度,都可以用那筆基金供養(yǎng)到底?吹竭@件事情,我的內心受到極大震撼。我們中國一直說自己是禮儀之邦,一直在宣傳仁義廉恥,但實際上這幾年各種各樣的報道,給我們的感覺并非如此,根本與老祖宗的傳統(tǒng)道德不相應,反而是國外人做的好。所以最近我讀《道德經(jīng)》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一個道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人一天到晚講我怎樣怎樣,事實上可能并不是這樣;而一個人真正把事情做了,反而可能是沉默的。
設若有人拿把劍,在一樓,而你在二樓或三樓,他就傷不到你,因為你和他不在同一個高度。再舉一例,假若你腿不好,人家說你是瘸子,你就暴跳如雷,這正說明你內心存在著巨大的自卑,正好點住了你的痛處。所以,當別人能傷害你的時候,說明你和他是一個頻道,你和他就是一個高度。
能以這樣的高度來看待世間,就是智慧,沒有這個智慧,必須靠修行。所以我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第一,每天靜坐,反醒自己。然后找一個墻壁,在上面寫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做錯了的事,每天對著它們參悟、思考。
第二,把你認為較好的書籍,如《道德經(jīng)》、《金剛經(jīng)》、《南華經(jīng)》等等,每天讀它們,用這種思想關照自己的內心。
第三,身邊至少有幾個比你優(yōu)秀的朋友,有時間聚在一起交談。因為他們會帶給你正能量,讓你不斷進步。
第四,希望參加我們的讀書會。這不是為了收你們的錢,因為1000塊錢根本買不到多少好書,我們這個是非盈利的。進了讀書會就會不斷把好書推薦給你,同時你又可以推薦給家人朋友,輻射到更多的人。因為現(xiàn)在的書籍太多,各種各樣,我們看不過來。所以給大家推薦的書,并不是我一個人看過的,都是身邊許多人看后覺得好,再推薦給我們。
第五,有空去大海,或者高山上,或者沙漠里,坐一天。不要帶一群人,就自己,或者一個和自己差不多頻率的人。當你看宇宙,看山河,看大海,看一切的時候,就會悟出很多。
第六,如果你是一個領導,有一天去做公司里最低賤的一件事情,比如打掃廁所,把馬桶洗干凈,洗到能把里面的水舀出來喝的程度。這樣做了之后,保證你有收獲。
上一期讀書會,我們推薦了《讀佛即是拜佛》系列里的《六祖慧能傳》,為什么要推薦這本書呢?因為現(xiàn)在世界上(中國還沒有開始)已經(jīng)有種非常普及的生活方式,叫靜心。說白了就是禪修的前提。練瑜伽,打坐,寫書法、繪畫,打高爾夫,都是靜心。在生活中靜心,在禪修里靜心,將靜心貫穿到每一個過程。
企業(yè)家們應該多讀讀《道德經(jīng)》,它會讓你越讀心越靜,而心越靜就越容易產(chǎn)生智慧。此是其一。其二,要有空的思想。實際上靜是空的基礎,靜的進一步就是“空”,因為你只有空了才能容納一切,如果心裝滿滿的,很多東西是進不來的。
如果一滴水,放在哪里才不至于蒸發(fā)掉呢,只有放進大海。什么是大海?就是天下,就是蕓蕓眾生,就是利益一切。沒有明白這一點時,想賺錢、想做大公司,都很難,除非你宿命里本來就有很大福報。如果把自己的一滴水融入大海,把自己的公司融入行業(yè),把自己的行業(yè)融入天下,以利益蕓蕓眾生為出發(fā)點,這樣想的時候,結果就不一樣了。因為你的發(fā)心不同,結果當然不同。
做到這樣的人,就不會覺得,我開個名車很有面子,住個豪華酒店,很了不起。也不會跟人炫耀說,我已經(jīng)賺了30個億。此時,他不以得失縈懷累心,他的眼光、胸襟和價值,已經(jīng)是天下式的。以天下為己任,以大我代替小我。
我們能修到這樣一個高度,一種自覺覺他、自他圓滿的無上境界,就突破了自己,超越了自己。這時候碰到的任何問題,都不再成為問題。
所以,我們要修行。一直修行。佛教的經(jīng)典,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宗教當中理論最豐富的。但是再多的理論,對我們人生來說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在于,我們要把這種思想、理論付諸于實踐。這也便是《二十四章經(jīng)》里所說的: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 上一篇:修行的過程就是降伏我心的過程
- 下一篇:禪修所提供的“財富”是一個永刷不爆的金卡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海德禪師:修行從自心入手,時常反省,覺察不足,立穩(wěn)腳跟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仁德上人:為什么修行人要成佛很難?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星云大師:用心參修,切勿虛度大好時光,時間就是生命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