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劉長樂對話星云大師

《包容的智慧》劉長樂對話星云大師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師:有一次,趙州禪師和弟子文偃禪師打賭,誰能夠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賤的東西,誰就勝利。趙州禪師說:“我是一只驢子。”文偃禪師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趙州禪師又說:“我是屁股中的糞。”文偃禪師不落后說:“我是糞里的蛆。”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說:“你在糞中做什么?”文偃禪師回答:“我在避暑乘涼!”

  長樂先生:我們認為最污穢的地方,禪師卻能逍遙自在。看來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凈之地,只要我們的心靈具足“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力。

  星云大師:對。自然界本來就沒有凈穢、美丑之分,這些分別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觀好惡所產(chǎn)生出來的。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小時候曾在皇覺寺當沙彌。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時夜深門閉,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他望著夜空滿天星斗,興之所至,吟了一首詩:“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氣魄。雖是席地而臥,大志者胸中有的是“十方法界在我心”的曠達;而一個心量狹小又不滿現(xiàn)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里,也會感到事事不稱意。

  所以,做人要先擴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對于生活的點滴小事,不論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閑獨處,每一個時辰,每一個地方,都會感到稱心滿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師曾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間,又有何處不是極樂世界呢?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長樂先生:禪宗有首偈語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本來是寫頓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來,這也是得到功名、財富的人,一夜之間的轉(zhuǎn)變。的確,在當前這個新經(jīng)濟時代,十年寒窗一夜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這個讓普通人看來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財富,在大師您看來,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星云大師:事實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即使中獎了,發(fā)財夢實現(xiàn)了,也要有福報才能消受。我們希求財富,但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現(xiàn)在的社會流行“樂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跡似的中了“樂透”,一夕致富。其實,“樂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種彩券的發(fā)行,并非“幾家歡樂幾家愁”,而是“少數(shù)歡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獎了,也難免會擔心稅金多繳,害怕鄰居覬覦,唯恐“不樂透”的人來找麻煩。所以“樂透生悲”是必然的結(jié)果。

  話說有一個乞丐,省吃儉用后買來一張獎券,結(jié)果居然幸運地中了特獎。他欣喜之余把獎券塞在平時片刻不離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過一條大江,想到一旦領(lǐng)了獎金,就可以永遠擺脫貧窮,再也用不著這根拐棍了,于是隨手把拐棍往江心一丟;氐郊,忽然想起,獎券還在拐棍上,一場發(fā)財夢正好應(yīng)驗了“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諺語。所以,想要收獲,先要播種,想要發(fā)財,還是要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佛陀終其一生,就是要對我們講清這樣一個道理:人間本來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滿長樂的生活,由于人們總是心系得失,不能拋棄你、我的分別,總是太喜歡自作聰明,所以總也不能撥云見日,明心見性,結(jié)果這個世界就一直魚龍混雜,難成正果。

  一個人如果內(nèi)心成天裝滿了陰謀、貪欲和愚癡,那即使他滿身名牌,坐擁萬頃,重權(quán)在握,又能得到誰的真心愛戴和尊重呢。一個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著簡單,也不會減少別人對他的傾慕;因為內(nèi)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這樣的美就如空谷幽蘭,自然高貴。所以,我們內(nèi)心的凈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僅可以為我們贏得尊重,還可以護佑我們脫離困厄,轉(zhuǎn)危為安。

  長樂先生:吃飯使我們有足夠的能量,喝湯可以調(diào)養(yǎng)我們的氣脈,睡覺可以恢復(fù)我們的精神,運動使我們的肌肉更健壯。但是,現(xiàn)實中常常會為了吃飯追求口味而忽視了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為了達到什么標準而練習過度損傷身體;高科技的發(fā)明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存質(zhì)量,但又會有人把高科技產(chǎn)品當作滿足自己非法欲望的暗器裝備。

  星云大師: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務(wù)本,不能以輕為重,以重為輕,做人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

  長樂先生:從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財富,追逐權(quán)勢,這樣仿佛具有慣性的徒勞過程幾乎要伴隨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師:關(guān)鍵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選擇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堅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耗費;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對于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迷惑時的判斷:止于至善

  長樂先生:儒家講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由此可以看出,“定”是有前提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峙乱彩呛芏喱F(xiàn)代人產(chǎn)生迷惑的原因。

  到哪里為止呢?是不是一看到別人設(shè)圍墻,我們就失望離去呢?是不是一看到拒絕的面孔,我們就避之不及呢?是不是永遠要用別人的標準來丈量自己?是不是別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們也無能為力呢?怎樣而止,我們才不會自縛手足,或者無法無天?怎樣而止,我們才能既保持快速發(fā)展,又保持社會公平、人心趨安?可見,如何知止,是個大命題。

  說回我們媒體自己。是不是看見人家關(guān)上大門,我們的記者就要掉頭回撤呢?是不是人家端來兩碗熱茶、塞上一個紅包,我們就把挖掘黑幕的事情拋到腦后呢?是不是一封鎖現(xiàn)場,我們就只好坐壁上觀呢?對于當今中國新聞媒體,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每一次采訪都要見“止”就“止”的話,可能永遠無法看到真相,那要我們媒體何用?

  迷惑時怎么判斷下一步呢?儒家教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止于至善。就是說,你要判斷一下,你在做的這件事究竟有什么意義,目的是不是純善,方法是不是合乎人道。如果你以善良的心做事,就一定能判斷出這些行為的后果:你要做的是對公眾有幫助的事情,還是利用工作之便,利用手中的“武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別人的生活和健康。

  星云大師: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jié)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鉆牛角尖,固執(zhí)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癡或邪見,只要不執(zhí)著,就有辦法化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能夠不斷尋求解決之道,就會有所覺悟,有了覺悟就會有受用,此即“迷中不執(zhí)著,悟中有受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