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心念佛與觀心念佛

  凈土宗旨當依《一函遍復(fù)》所說,生真信。發(fā)切愿。至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赤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號中,不復(fù)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yè)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凈明了。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念佛兩示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xiàn)生即入圣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出處同上)

  什么是攝心念佛?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文鈔卷一復(fù)高邵麟居士書四)

  要怎樣才能攝心念佛?

  攝心念佛的方法頗多,今略舉八點供給諸大善信共參共修: 一、徹底凈化感情,勿戀戀世法,生心留情,是念佛的大障礙。

  二、發(fā)菩提心,真為生死而念佛,是攝心通途。

  三、以深切信愿,專注一心(梵語eka-citta),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四、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為凈行歸宿。

  五、以大智慧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攝心念佛要務(wù)。

  六、以種種苦行,為念佛攝心助緣。

  七、痛念輪回無常逼惱,是為攝心念佛之借鏡。

  八、堅持四重戒法,攝伏三業(yè)(梵語trini-karmani),為入道根本,因而正念攝心念佛。(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