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明白“因果”了嗎?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yè),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論。最經(jīng)典的一句就是“ 有因,必有果”,直接簡單明了的闡述了因果的本質(zhì);因果關系錯綜復雜,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chǎn)生這一果,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chǎn)生另一果。總之通過正面和反面來說明,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因,當然更沒有一個絕對的果。

你真的明白“因果”了嗎?

  一、勸自殺

  有一位居士,遇事想不開,想自殺,大師勸告他說:“人生在世,貴在安分守己;你這樣動輒悲觀、想要自殺,沒有踏踏實實修行,卻妄想著事事如意,樣樣稱心,倘若你前生修了點癡福,真能如愿,還不得任意妄為?由此招來的禍報,比起自殺要嚴重千萬倍,我還為你求不到榮華富貴而慶幸呢!”居士皺起的眉頭稍稍舒解,大師告訴他:“鄧伯誠居士前一陣子寫信對我說,感覺身心不安到了極點,我勸他,如果遇到境況不佳時,要作退一步想,想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溫飽有保障,何必羨慕大富大貴。懂得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人尚且能轉煩惱菩提,當然也能轉憂苦作安樂;倘若疾病纏身,應當痛念自己這個身體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力修凈業(yè),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得成佛道,我們要以病為藥,速求出離輪回;我們這種煩惱具足的凡夫,要是沒有了貧窮疾病等苦,還不得整天混在聲色名利等場合,無法停止,誰肯于在春風得意之時,回首思考將來的墮落與苦難?”想要自殺的人聽得連連點頭。

  大師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消除煩惱,隨緣做事,恪守本分。就算給人當奴仆,也要盡到做仆人的職責,不以為恥,也不要想我不該當仆人,既然當了,就要盡心盡職,不抬高自己不輕視別人。主人知道我干得好,不沾沾自喜;主人不知道,同樣不惱火,只管盡自己的本分,別人知不知道無所謂,不怨天尤人。假如工作出色而受人尊敬,也不起貢高我慢之心,不計較得失待遇。自古以來,大丈夫窮困潦倒,也不會悲悲戚戚;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仍然是山野農(nóng)夫的胸懷,這便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居士若有所思,又請求:“師父,能否為我除去身心的病苦?我實在是痛不欲生。”大師說:“你就是好高騖遠,愛說大話卻不能身體力行。”居士默然,大師舉出續(xù)將軍的例子,告訴他將軍空有憤世之情,了無治世之才,說得到卻做不到,又給了他《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印光法師嘉言錄》、《感應篇直講》等書,大師說:“這些書,你拿去認真看,讀懂了要遵照實行,不要走馬觀花,真能這樣做,從前種種猶如昨日死;今后種種猶如今日生。以前的習氣不能讓它再在心中復生,你就可以成賢作圣,進而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永遠離苦得樂。”

  居士雙手接過書,感激地連連允諾:“弟子一定謹遵師父教誨。”大師再次勸勉他:“古人說得好,肯真干的君子,一句善言就得終身受用;不腳踏踏實的人,就算飽讀詩書,對自己仍然毫無用處。真龍只要一滴水,就能滿世界降雨;而泥龍縱然泡在水里,也難免喪身之禍。”

  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由于鄰居家著火,火勢蔓延,衛(wèi)錦洲居士家也被毀于一旦,他的妻子受到驚嚇生病而死,衛(wèi)錦洲苦悶至極,如醉如狂。

  大師得知后,特地寫信勸慰他:“《法華經(jīng)》這樣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萬法,本是虛妄,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只有自己的一念心性,從古至今,不變不壞,而常隨緣。隨悟凈之緣,則為聲聞緣覺、菩薩,甚至做佛;隨迷染之緣,則生天上人間,做阿修羅,當畜生,墮餓鬼地獄。不懂佛法的人只能隨業(yè)流轉,你既然信佛,何不透過逆境,看破世間幻相,舍去迷惑染污之緣,隨順悟明清凈之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永出六道輪回,高證四圣果位,豈不是因小禍而享大福?若是一直想不開,焦慮過度,從此只有長劫輪回。經(jīng)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唯恐遭惡果,所以預先斷除惡因,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眾生常常造惡因,卻一個勁的想要免遭惡果。無知的人,稍微作點善,就希望得大福報;一旦遭遇逆境,就說好人受苦,沒有因果,更退悔初心,反過來毀謗佛法,難道不懂果報通三世,轉變在人心的道理嗎?大丈夫生于世間,應當有遠見,不要被身外之物所累。譬如一屋子寶貝,強盜來搶,當然丟下財產(chǎn)逃命要緊,總不能守著財產(chǎn)等死;財產(chǎn)再寶貴,也比不上生命,既不能兩全,只好舍財保命。你的財物都已經(jīng)被燒了,擔憂又有什么用?只能隨緣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永離生死之苦;也因此,這場火災就成就你的無上道業(yè),感恩還來不及,怨什么?天災人禍,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實證,也是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最殷切的警策。念佛心不歸一,就是因為生死心不切;若想到自己將遭水火之災,得不到救援,只剩一口氣,眼看著就要下地獄,這時候心自然能夠歸一,不需要另外找別的辦法。所以經(jīng)中常說,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重無量無邊倍;人們想到水火之災就膽戰(zhàn)心驚,而想到地獄反而無所謂,因為人的心力小,無法想象地獄中的苦難。水火之災還能耳濡目染,所以知道害怕;一旦親眼看見地獄的苦難,將毛骨悚然,魂飛魄散。”

  三、報應的早晚

  對于因果報應的原理,一位居士滿腹疑惑,請教大師:“佛家常講因果報應,可是,我看世間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的比比皆是,如果說有報應,為什么報應來得那么遲?佛既然萬德萬能,為何不讓果報來得快一點?也好讓大家眼見為實,真正相信因果,相信佛法啊!”大師淡然一笑:“佛家因果報應的道理豈能和世間法的賞罰混為一談?善惡因果,都是人自己起心動念的感召,由于世間人不懂道理,佛只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而已,倒變成佛來制定法則、掌管報應了?你呀,實在是聰明過頭了。”

  居士有點不好意思,但仍然表示:“師父,我就是想不明白,因果報應為什么不能立竿見影?很多人作威作福,也不見受惡報,于是更加肆無忌憚,弟子愚鈍,懇請師父慈悲開示。”大師點點頭,繼續(xù)開示:“果報的來臨,有立刻現(xiàn)世報的,有在來生后世,也有多生多劫才報的;你嫌報得太遠太慢,想要速報,這就成了邪見。我們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乃至成佛,這樣的果報,都要在多劫之后;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要實際證得佛的果位,還是需要經(jīng)過多劫,不要以為一旦悟得佛性,就實證佛果。你看看世間有幾個能了生死?成佛就更不必提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決不至于怪佛太冷酷,一定會感念佛的慈悲。” 居士啞口無言。

  大師說:“報應的快慢,全是各人自己的業(yè)識所感,怎么可以把責任推給佛?要知道成圣的道路遙遠艱難,不是一開悟就能到達徹底的。別的不提,以圓教來說,初信位的菩薩斷見惑,七信位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十信位后,破一分無明,證得初住菩薩的地位,也就是法身大士;從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經(jīng)歷四十一個位次,還沒到無明凈盡的地位;等覺菩薩,再破一分無明,真窮惑盡,這才圓滿菩提,證得佛果,這就是善報來得遠的,惡報遠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照你所想,什么事都一下子了結,就落到撥無因果的斷滅深坑,你不看看天道運行,四季交替,要按時間運行才成為一年,倘若一下子都運行完畢,就只能是斷滅。至于罪福的賞罰,陰間確實有掌管之人,但程序沒有陽間那么繁雜,各人的善惡案簿自動顯現(xiàn)消除,并非有人登記或勾消,所以大家都說陰間沒有冤假錯案。”

  居士又想起件事:“可我聽說外省有個人,因為名字和當?shù)亓硪粋壽命盡了的人同名,結果被小鬼抓錯了,后來又放回來,這不就搞錯了嗎?”大師回答:“哪里是真搞不清?是借著這個不該死的人來向大家說明真有陰間地獄刑罰這樣的事,好讓世間人相信,你說陰間刑罰是佛所設立,實在是有負佛恩。”居士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大師教誨:“為今之計,當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是不自量力,研究性、相、禪、密各宗,不專心念佛,最多做一個半吊子的所謂通家,想了生脫死,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

  四、因果報應

  關于因果,疑惑的人還真不少,周頌堯居士請教大師說:“弟子吃素念佛多年,總相信學佛之人,有十方三世諸佛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也時常相隨擁護;至于過去生造就的種種惡業(yè),也能漸漸消滅,縱然怨家對頭,也無法加害于他,這是佛經(jīng)上說的,決定真實不虛。然而今年三月,我接到上海親戚寄來的一則訃聞,說一位虔誠信佛的張?zhí),吃素二十多年,常到居士林聽?jīng),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地慈悲,樂善好施;不料一天給師兄送素菜,在馬路上行走,竟然被汽車軋死,尸體被巡捕房收去,三天后,家人才接到通知認領尸體,帶回安葬。我聽到后心中十分驚惶,至今疑惑不解,同修們聽到,也都感覺不安,懇求師父開導,告訴我們?yōu)槭裁此?a href="/remen/linzh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臨終遭受如此苦難?她還能不能往生西方?請?zhí)娲蠹艺f個明白,我們才能安心念佛。”

  大師聽了,知道他對佛法還沒有真正明了,就告訴他:“眾生從無始以來,所作的惡業(yè)無量無邊,《華嚴經(jīng)》云:‘假使造作的惡業(yè)有形狀體積的話,十方虛空也容納不下。’一個人修持若能真誠無偽,就能轉業(yè),可以把后世嚴重的惡報轉化為現(xiàn)世輕微的果報。凡夫肉眼,只看得見眼前的吉兇禍福,對于過去乃至未來的因果卻無法了解;這位老太太多年精進修行,一朝慘死,也許她這個苦報,可以消滅過去所造的墮三惡道的惡業(yè),反而轉生善道,如果她生前有真信愿,還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神通,不敢胡亂猜測說一定往生或是不往生,但可以肯定的是,行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作善卻得惡報,是她前世的惡業(yè)招來的果報,決不是現(xiàn)在做了善事得的結果。你們見到老人這種果報,心中便產(chǎn)生好人沒好報,還是不要行善的邪見,大家驚惶疑惑,這種知見,和那些不懂佛法的人比,有什么兩樣?果真深信佛的圣言,決不會因為此事疑惑不安。因果重重迭迭沒有窮盡,這個因還沒來得及報,那個果已經(jīng)成熟,就像種稻一樣,早種的早收;又像欠債的,有權有勢的可以先討到錢。自古就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此消除往昔惡業(yè),來生便得繁華富貴的。宋代阿育王寺有一位僧人發(fā)心修繕舍利殿,想到沂親王有勢力,就去化募,對方卻只捐了一點點,悲憤之余,他來到舍利殿前,揮刀斷手,血流不止死去;就在同時,沂親王生了一個兒子,哭鬧不休,乳母只得抱著他到處玩耍,走到掛有舍利塔的圖像前他就不哭了,一離開又哭,最后把圖取下,拿到他面前,居然再也不哭了。親王聽說后很好奇,派人到育王寺查問,才知道那位僧人正是兒子出生當天,斷手流血而死,王爺不勝感慨,毅然擔當起修復舍利殿的遺愿。兒子二十歲時,宋寧宗駕崩,膝下無子,就將孩子過繼,登基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他就是宋理宗。這位僧人也是慘死,假使他不是哭鬧不止,見到舍利圖才不哭,誰又會知道親王的兒子正是斷手慘死的僧人所投胎轉世呢?這件事記載于《阿育王山志》,我在拜舍利的日子里讀到的。真正懂佛法的人,不管境況遭遇如何,決不會懷疑因果定律出偏差,或者說佛法不實;那些不懂道理的人,知見不正,死搬規(guī)矩又不知因果復雜,反而錯誤地生起懷疑。比如你說的,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zhí)熳o佑,這是確定的真理,決非虛妄不實,但你對于轉重報后報為現(xiàn)報輕報的道理,并不了解,所以產(chǎn)生了這種不合理的疑惑。過去西域的戒賢法師,是一代高僧,名震印度,卻因宿世惡業(yè),感召重病,痛苦得無法忍受,要自尋短見;絕望中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現(xiàn)身,告訴他說:‘你過去生中,常作國王,惱害眾生,本來應當永墮惡道,因你弘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你長劫地獄之苦,你應當忍耐。大唐國有僧人名叫玄奘,三年之后,將來這里接受法化。’戒賢法師聽后,安下心來,以堅強的意志忍耐病苦,真誠懺悔,過了一段時間病好了。三年后,玄奘法師來到,戒賢法師囑咐弟子把自己當年所受的病痛告訴他,那位說苦的人,說得自己泣不成聲,可以想見,戒賢法師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不明白前世因緣的人會說,戒賢法師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像這么有修行人都會得如此嚴重的大病,佛法還能給人什么靈感和利益呢?就是因為你們心中知道得太少,所以稍微見到些不正常的現(xiàn)象,就驚慌失措;沒有善根的人,因此退惰道心,看見惡人現(xiàn)前得福報,對因果起了懷疑,卻不知這是前世所造的因,后來得的果報。既然行善的人可以把后世嚴重的惡報轉為現(xiàn)世輕微的果報,當然也有造惡的人會把現(xiàn)世輕微的果報轉為后世嚴重的果報,這些因緣果報都是復雜而難以言表的,祈望你能明察。”

  五、果報通三世,轉變在人心

  佛經(jīng)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由于怕遭惡果,預先就斷除惡因,這樣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到圓滿成佛;眾生常造惡因,卻想免除惡果,好比在太陽下逃避自己的影子,徒勞奔馳。無知愚癡的人,稍微作了點善事,就希望得大福報;一遇到逆境,就認為自己作了好事還倒霉,說明沒有因果,由此退悔初心,反而毀謗佛法,他哪里知道果報通三世,命運的轉變在于自己的心。

  報通三世就是:現(xiàn)生作善作惡,現(xiàn)生獲福遭殃,這叫現(xiàn)報;今生為善作惡,來生獲福遭殃,這叫生報;今生為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甚至無量無邊劫以后,方受福遭殃的,叫做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凡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yè),絕對沒有不報的。

  所謂轉變由心,就是譬如有人所作的惡業(yè),本來應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此人后來生大慚愧,發(fā)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jīng)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今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以及遭遇不如意的事,這樣,先前所作的本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惡業(yè)就此消滅,還能夠了生脫死,超凡入圣!金剛經(jīng)》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jīng),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說的就是轉變在人心。

  世間人稍微受點災殃,不是怨天,就是尤人,沒有人作還債想,生悔罪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雜草不能得谷米,種荊棘別指望收稻粱。作惡獲福的,是宿世的栽培深,倘若現(xiàn)在不作惡,福報會更大;作善遇殃的,宿世罪業(yè)很深,倘若不行善,災殃也會更大。善惡之報,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譬如冰凍三尺,非一朝之寒,切不可怨天尤人、猶豫退悔。

  六、斷惡決心

  金益平居士自皈依佛門后,仍然感覺自己毛病習氣一大堆,想改卻怎么也改不了,為此很苦惱,來向大師討教。大師直接了當指出:“你既然知道慚愧,心生懺悔,為何還是老樣子?事情其實不難,關鍵是你的心不夠真誠。一個人要是真心悔改,哪里還會明知故犯;知道錯了還繼續(xù)錯,就是沒有改過遷善的真心。你自己不肯下功夫克除私欲,我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你真肯反省改過,又哪里需要我多說?你的法名宗誠兩個字,已把答案替你講得清清楚楚。”居士慚愧地低下了頭。

  大師再次勸告:“人要是心地坦誠無虛,總不至于沒辦法改過;真的知道那些煩惱習氣是來害我的,就算它百般引誘,也決不肯上它的當;凡是肯上當?shù),都是些不知好歹的人,面對性命攸關的生死對頭,居然甘心受騙,一邊還四處打聽,想找個不用費力就能保全性命的捷徑,這樣做,能有什么好處?”

  七、佛不護佑嗎

  德暢居士因為年僅二十歲的兒子不幸夭折,心中極度感傷,向大師大發(fā)怨言:“師父啊!弟子自入佛門以來,熱心公益,虔誠皈依佛法,這個孩子,我耗費了這么多年的心血,好不容易撫養(yǎng)成人,竟然得不到佛的保佑,令我痛失愛子。”大師悲憫地看著他:“你身為佛弟子,就應該知道,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yè)無量無邊,或者是我欠別人的債,或者是別人欠我的債;有的是我欠他人一條命,有的是他人欠我的命。由于彼此的虧欠,生下兒女的因緣也各不相同,有還債的,有討債的,有報恩的,有報怨的。你今生雖然心好人也好,可你能保證自己多生多劫,從來都沒有造過罪業(yè)嗎?”居士張口結舌,若有所思。

  只聽見大師說:“所以人要是遇上不如意的事,只可懺悔自己的罪業(yè),不能怨天尤人,你這個兒子大概是討債來的,債討夠了就離開了,債主走了,你不曉得自己的宿業(yè)惡報得以解脫,反而怨天尤佛,豈不是顛倒了嗎?”居士嘆了口氣,仍然止不住悲傷。

  大師看出他的心思:“你既已皈依佛法,就應該明白世事無常,不拼命念佛求生西方,就只有隨業(yè)輪回于三途六道中,哪里還有止境?從孩子的去世,你更應當明了世間什么事都靠不住,只有西方阿彌陀佛,才是一切眾生的大倚靠;由此發(fā)感激心、精進心,并以所作的功德及念佛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能這樣做,這孩子的死就是你的警策,免得你被世間福報眷屬所迷,而不思厭離娑婆,更不生欣求極樂之心。”

  德暢居士傻傻地望著大師,似懂非懂,大師瞪大眼睛,大聲說道:“我真該當頭痛打你一頓,你不自我反省,反倒生出怨天怨佛的種種愚見,真是迷本逐末。世人作了一點功德總是夸耀不已,而對自己所作的罪過,卻自我寬恕,哪個人沒有造作罪業(yè)?不要說過去生,單說今世,人們殺了多少眾生以求口腹之欲,它們難道是木頭石塊做的,不會疼痛、不貪生怕死,甘愿被人殺了吃嗎?既然你殺它吃它,它將來必定也要殺你吃你。人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靈,還能說大話,說我沒有罪過,冤枉受天罰嗎?所以說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所以其過堆積如山;不見有德,所以其德高過長空。你不要癡人說話,應當努力行善,認真念佛,所有功德,統(tǒng)統(tǒng)回向往生西方;你當下的心行就與圣賢之心相契合,等到臨終,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那時正是收功結果的時候。倘若不生西方,你所作的種種善事自然也會結果;可你別忘了,你所殺食眾生的惡事,同樣不能不報,可怕之至!”

  八、莫唱高調(diào)

  有些人喜歡唱高調(diào),不愛聽因果報應的事,又不肯認真修持,只顧強調(diào)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他不知道,自己既然執(zhí)著于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就已經(jīng)不是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了,更不用說以此作為慵懶懈怠的借口。倘若不真修實干,只停留在空談上,等到業(yè)報成熟,閻王老爺必定以“最上的供養(yǎng)”“孝敬”這種“一切不著、一切皆空”的人,到那時候,不知他還能不能一切皆空、一切不著。

  有一種知見狂妄的人,教他念佛,他回答說:“我就是佛,何必還要念佛?你們不明白自己本來是佛,也就不妨多念念佛;而我已經(jīng)覺悟自性,又怎么能頭上安頭,多此一舉。”這種人只看到即心本具佛性之佛,卻沒見到斷盡煩惑、圓滿;之佛。若悟明心性,仍不廢棄事相上的修持,修持凈業(yè),他們就遠遠超過根機差的人;否則只能自誤誤人,永墮無間地獄。

你真的明白“因果”了嗎?

印光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1861—1940年),即釋印光,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陜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zhèn)赤東村人,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幼年隨兄讀儒書,穎悟非常,15歲后,病困數(shù)載,得讀佛經(jīng)書,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1881)禮終南山五臺蓮花洞道純和尚出家,次年到陜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凈土宗,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后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與近代高僧虛云、太虛、諦閑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后人將其與虛云、太虛、弘一并列,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