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永春東關(guān)橋觀音靈感記(文白對照)

重修永春東關(guān)橋觀音靈感記(文白對照)

原文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慈悲廣大,遍周塵剎,隨類現(xiàn)身,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由是凡通衢要道,多建廟宇,以期往來之人,親睹圣像,生恭敬心,庶可咸蒙慈覆耳。福建永春,古稱桃源,山川秀麗,民俗淳樸。邑東十里,地名東關(guān),與泉州南安毗連,有溪橫其間,寬若干丈。宋時即建石橋,以利行人。然水甚沖激,遇大風雨,橋輒傾圮,每數(shù)十年,或百年,橋必重修,具載縣志。邑人崇奉佛教,于橋正中建亭,供觀世音菩薩圣像,令來往者,同種善根。清光緒三十四年,歲在戊申,洪水為災,橋全毀滅。當將毀時,適值半夜,風雨洪暴,橋頭一店主陳某,年五十余,頗好善信佛,已熟寐矣,忽聞叩門聲甚厲,大呼速往橋上捧菩薩出,遂驚醒,而叩聲益厲,連呼速去。急開門,則了無有人,見水勢洶涌,橋搖蕩有聲,若將仆者。風雨撲面不之顧,馳往橋亭,捧菩薩出,甫離橋,聞崩裂聲,則橋正中一段,已隨波浪去矣。其人言,初亦不知何以能奮勇如此,殆有神助者然。噫,異矣。邑人李元賢之父繼如公,經(jīng)商星洲,家道頗豐,熱心公益,乃與星洲僑友,倡捐重修。至民國甲寅,橋始告成。迨至丙辰,又遇風災,橋亭與梁木毀焉。鄉(xiāng)民遂奉菩薩于附近廟中,而世道荒亂,橋事無過問者。元賢之母黃太夫人,往廟燒香,經(jīng)過其地,惄焉傷之,意欲重修。夜夢菩薩,現(xiàn)金色身,璀璨莊嚴,語之曰,唯汝能為我重修此橋,并以祀我,可速為之,以福汝子孫。由是觀之,足見菩薩唯以利益眾生為念,而一見圣像,即種將來成佛之善根,故特示修橋,而兼令供奉圣像也。太夫人遂馳書諭賢,備款復修。乃舉邑人某某董其事,至癸亥二月工竣,當?shù)厝耸,為懸匾?lián)頌之。仍奉菩薩于橋亭,由是因緣,香火益盛。在昔董事某君,近至星洲,言及菩薩之靈,邑人僉欲立碑于亭,一以彰菩薩之靈跡,一以啟后人之熱心。元賢以此事有關(guān)于邑人之善根者甚巨,遂函祈光作。語云,非是父不生是子。又云,欲知其父視其子。此橋初由繼如公倡修,次由黃太夫人重修,元賢恭承父志,恪奉母命,不惜巨款,以期悅親心而利邑人,其心固與菩薩普度眾生之心,有相契焉。世之欲蒙菩薩加被,冀其滅災障而增福壽者,當于篤行孝友,利人利物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印光法師文鈔》之《永春重修東關(guān)橋觀音靈感記》 

——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譯文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慈悲廣大。在遍滿多如微塵數(shù)的無量世界,隨著眾生的類別化現(xiàn)種種的身相,尋著苦難的音聲解救、度脫眾生。因為這個原因,凡是四通八達的要道,往往多修建廟宇,以此期望往來的人,親眼瞻仰菩薩圣像,心生恭敬,才能都蒙受菩薩的慈悲護佑。

  福建省永春縣,古代稱作桃源,那里的山川秀麗,民風淳樸。距城東十里遠,有一個叫東關(guān)的鎮(zhèn)子,和泉州南安毗鄰。東關(guān)鎮(zhèn)有一條湖洋溪橫貫其中,寬若干丈。在宋朝的時候就修建有石橋,以利于行人。然而溪水很湍急,遇到大風雨時,橋往往倒塌,每隔數(shù)十年,或者百年,橋必定要重新修建,詳情記載于永春《縣志》中。永春人尊崇、信仰佛教,在橋的中央建造了一個亭子,亭子里供奉觀世音菩薩圣像,使得來往的人,都能共同種植善根。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年,洪水成災,該橋全部被毀滅。在橋即被被洪水沖跨的時候,正值半夜時分,風雨洪暴,非常猛厲。橋頭一位店主陳某,年紀五十多歲,非常好善信佛,已經(jīng)熟睡了,忽然聽到敲門聲非常大,并且大聲呼叫:快到橋上捧菩薩出來。陳某于是驚醒,而敲門聲更加厲害,連聲呼叫:快去,快去。陳某急忙開門,卻絲毫不見有人,只見水勢洶涌,橋因為搖晃而發(fā)生聲響,好像就要倒塌的樣子。陳某顧不上風雨撲面,跑到橋亭子上,捧出菩薩圣像,剛剛跑離橋面,就聽到崩裂的聲音,橋中間的一段,已經(jīng)隨著波浪沖走了。陳某后來說:開始時也不知怎么能如此的奮不顧身,好像有神人幫助一般。唉,真是不可思議。

  本地人李元賢的父親繼如公,在新加坡做生意,家庭很富裕,他熱心于公益事業(yè)。于是和新加坡的同鄉(xiāng)共同商議,提倡捐款重新修建洋溪橋。到了民國甲寅年,橋才建造成功。到了丙辰年,又遇到風災,橋亭和梁木都毀壞了。鄉(xiāng)民于是奉請菩薩圣像供養(yǎng)在附近的廟里,而世道兵荒馬亂,修橋的事就沒有人再過問了。

  元賢的母親黃太夫人,前往廟里燒香,經(jīng)過該橋的時候,目睹破殘的橋梁,心里很難過,心里想要重新修葺。夜里夢見觀音菩薩,顯現(xiàn)金色身,璀璨莊嚴,對她說: “只有你能為我重新修繕這個橋,并且重新安放我的圣像讓大眾供養(yǎng),要趕快去做,以此給你的子孫修積功德。”從這里看來,足見菩薩只是以利益眾生為志事,而眾生一旦得見圣像,就能夠種植將來成佛的善根,所以特意示現(xiàn)修橋,而又命令供養(yǎng)圣像。太夫人寫信告訴元賢,準備錢財重新修建。于是薦舉本地人某某監(jiān)管修橋的事,到了癸亥年二月工竣,當?shù)氐娜耸,懸掛匾?lián)贊頌這件事。仍然奉請菩薩在橋亭中,因為這個因緣,香火越來越旺盛。

  從前修橋的某位先生,最近到達新加坡,談到菩薩的靈感,新加坡永春人共同想要立碑在橋亭,一是彰顯菩薩靈妙的感應,一是啟發(fā)后人對于保護橋的熱心。元賢考慮到這件事,對于本地人的善根相當重要,于是寫信請印光為此寫篇文章。古語說:“不是這樣的父親生不出來這樣的兒子”,又說:“要想知道父親如何,只觀察他的兒子就行了”。這個橋早先由于繼如公提倡修建,后來由黃太夫人重修,元賢恭敬地繼承父親的志愿,恪守母親的教誨,不惜巨款重新修建,以此期望父母歡心,而有益于地方上的人,這個心固然和菩薩普度眾生之心,有相契合之處。世間人要想得到菩薩加持,想要滅災秧增福壽的人,應當在努力實行孝順、友愛,和利益大眾、利益動物中去求,那么,只要求就沒有得不到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