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境界是未曾真實攝心所致(文白對照)

  常有境界是未曾真實攝心所致

  原文

  接九月十三日手書,知已進關靜修,不勝欣慰。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yè)障,增長;,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須到業(yè)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圣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fā)狂。楞嚴經謂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況汝之境界,乃屬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從前所有淫欲瞋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當即覺照,令其速滅。喻如賊至其家,若主人識得是賊,其賊即時便去。若當做家里人,則其家便被賊劫掠凈盡矣。——《印光法師文鈔》之《復諦醒法師書》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譯文

  收到你九月十三號寫來的書信,知道你已經進關靜修,對此我不勝欣慰。

  你所說的常常見到各種境界,應當是未曾真實收攝心念,只是做表面上的行持所致。假使真實收攝心念,那么,內心沒有妄念,專注于一句佛號中,必定能消除業(yè)障,增長;,哪里會常有境界顯現的苦惱。

  修行人切不可有虛浮、急躁之心,希望見到圣境界顯現,以及獲得種種神通。只要期望心和佛能夠相應就好了。所謂:心完全是佛,佛全部是心,心之外沒有佛,佛之外沒有心。能夠常常這樣用功,比如艷陽當空,霜雪即刻就會融化。又怎么會有不如法的境界,使得身心苦惱呢?如果不這樣用心,常常專門想要見到圣境,殊不知圣境的獲得,必須要到業(yè)力完盡、凡情俱空的境地才行。否則,不要說所得見的都不過是魔境而已,就是真的圣境顯現也沒有好處,或許反而會有大的損害。因為不懂得精進極力修持,一見到這些境界,反而從此心中生起大歡喜,未證得以為已經證得,那么,必定會導致招魔發(fā)狂!独銍澜洝分姓f:“沒有修證得圣道果的境界,卻見到圣境界的現顯,如果以為自己已經證果了,就會招魔發(fā)狂!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何況你的境界,不過是屬于世俗染污心所變現的境界呢?只要自己提起正念,使得從前所有淫欲、瞋恚等等念頭不生起。就是偶爾生起,當即就要覺悟觀照,使得邪念迅速消滅。比如賊人進入人家,如果主人認得是賊,那么這個賊立即就會離開。如果把他當做是家人,那么,家里的財寶便會被竊賊劫掠干凈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