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第12課丨前世,你也曾學佛修行

第12課丨前世,你也曾學佛修行

金剛經 第十品 莊嚴凈土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第十品,莊嚴凈土分,這一品當中說了幾件事情。首先是說,每個人學佛都不是當世的因緣,是久遠劫來的因緣。第二,它說每個人學佛,除了自我解脫是自己的必須要去做的事情,還要有一種擔當,去莊嚴佛土,去把娑婆世界轉化成人間凈土。第三,要對自己的法門要有明確的認知,才能做得到。

一、遠因

  首先講第一點,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公案,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說:“阿難啊,我身老朽,將入涅槃。”阿難就哭得的不行:“老佛爺,你不要走,你走了以后我們怎么辦啊?弟子們還沒有解脫,佛法還在弘揚啊,你走了以后,我們沒有老師了呀。”怎么辦?老佛爺說:“若已度,應該度的人,已經得度;還沒有度的人,已經種下了得度因緣。”若已度的已度,這是指阿難、目犍連、迦葉尊者,當生成就的那些阿羅漢們。關鍵這個公案是后面一段話:若未度的,已種下得度因緣。未度的是誰啊?我們沒度啊,我們是當年種下得度因緣的人。

  我們久遠劫來跟佛學習,跟佛修行,佛都涅槃了很多年,我們仍然還沒有解脫。甚至還有一個公案說,釋迦牟尼佛他跟所有的弟子們說:我們當年曾經在一起修行只不過是我努力一些,已經解脫了,而你們時而懈怠,時而修行,時而得人身,時而失人身。你們比較懈怠,所以你們還在輪回。

  佛陀在這段經文當中,他又提出這段公案,他說:“如來悉在燃燈佛所,有法所得否?”首先是個時間概念。古佛燃燈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他的座下修行,燃燈佛給他說法。我們當年也在,我們當年也聽法了,可是我們沒解脫。如果我們過去久遠劫來沒有能夠學佛,沒有學佛的因緣,這輩子天上不會掉下來這個餡餅,掉在我們各位的頭上。

  就我來講,從小就有劣根性,沒有任何的福德,身體不好,家庭貧寒,然后最重要的是沒有智慧?墒俏矣泻靡蚓,能學佛,這實在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很多熟悉我的朋友,常常會跟我說這樣一句話,說:“昌樂,你這種人能出家,能學佛,打死我也不信!”我說:“阿彌陀佛,不要說你不信,不用打死你,我也不信。”可是19歲出家到29歲,29歲到39歲,我今年42,已經出家了23年。咦,我竟然出了家,竟然能修行。我找不出這一輩子任何能學佛的條件,我就覺得菩薩對我不離不棄,自己唯獨有感恩之心。

  各位也是這樣,這個世界上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還有得掉的話,肯定是鳥屎。那我們這些障深慧淺的凡夫為啥能學佛?你不想想,事實上這等好事怎么能掉到你頭上?這都是因為我們有宿世的因緣。

  話說回來,在過去久遠劫來,我們也是學佛的,沒解脫啊,可怕不可怕?(可怕)對啊,幸運不幸運?(幸運)雖然可怕,我們輪回了不知道多久。幸運的是,我們今天又得人身,又聞佛法。你還想不想再錯過呀?還要不要再錯過?還能不能再錯過?真的不能。再錯過的話,我們就是豬狗不如,不能再錯過了。

  這個因緣是多少難得啊。你去翻翻你的家譜,翻翻你的族譜,自己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這輩子你有這樣的福報能學佛,太不可思議了。這是我們要珍惜的地方,千萬不要再錯過了。人生最可悲的事是什么?在我認為,人生最可悲的事不是不學佛,人生最可悲的是,你遇到了解脫法而沒有能解脫。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我們今天學到了,需要各位做到,需要各位成就。

二、使命

  如何成就呢?經文當中,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燃燈佛與他授記開示,他對法有所得,最終成佛了。成佛了以后的任務是什么?“菩薩莊嚴佛土否?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成佛了是為了莊嚴佛土啊。有佛法就有辦法,因為我們學佛了,但是世間還有很多眾生很苦,他們沒有因緣學佛,我們要讓他們學佛的因緣得以成就。我們是要莊嚴凈土、莊嚴佛土,擔當起弘揚佛法的責任與使命。

  我們學佛了,有這樣的因緣,這個的因緣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我們在厲母山的因緣是師父創(chuàng)造的,是歷代祖師創(chuàng)造的,是各位護法居士創(chuàng)造的,那我們要為其他人創(chuàng)造因緣,這是我們唯一能夠表達感恩之心的地方。感恩之心不是掛在嘴上說我要感恩,而是我要幫助更多的人才是真正的感恩,我要去幫助佛菩薩度化更多的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感恩的行為。感恩的心只是你自己的,感恩的行為才是有益于他人的。

三、法門

  所以,如何莊嚴凈土呢?“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做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就是悟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道了。什么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有文憑,但你不驕傲,你謙卑。簡單來講是這樣,用禪宗的話來講,那就比較深奧。

  這里時間關系,就不展開來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有這顆度眾生之心,但是你的行為不執(zhí)著、不貪婪、不焦躁、不極端,柔軟的心,不離不棄,方為應無所住。不離什么?不離慈悲心,不離菩提心,不離無上道心。不棄什么?不棄苦難的世界,不棄苦難的眾生,不棄你自己是一個凡夫,你確定自己修行,是要解脫,是為金剛般若。

  所以,這一品我們從遠因、宿世以來有學佛的善根因緣,到今生要成就。你的成就不出于幾點:第一,自我要解脫;第二,要度眾生,擔當起弘揚佛法的使命。第三,如何能解脫?如何度眾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離不棄與眾生與自己的菩提心。不離眾生苦,不棄眾生苦,不離菩提心,不棄眾生苦,方為真菩薩道。

原標題:《金剛經的秘密》第12課丨前世,你也曾學佛修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