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第15課丨煩惱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第15課丨煩惱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金剛經(jīng)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一、涕淚悲泣

  《金剛經(jīng)》十四品當中的第一講。本來這是一切講空性,放下執(zhí)著的經(jīng)典,但是,與放下一切執(zhí)著,了了分明不一樣的地方是,經(jīng)文當中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突兀的、讓了解空性的人不知所措的一個情形。

  這個須菩提,他解空第一,但他聽到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時候,他涕淚悲泣,哇哇地哭起來了。或者說他感情的心結打開之后,整個情感不自主地宣泄出來。這個時候須菩提是不是空?情感上是有。但這個有很奇怪,他是照見了空性之后的涕淚悲泣,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情感。沖突在,《金剛經(jīng)》是講的空,是講應如是住,應無所住。須菩提,他是無所住,他感覺到應無所住的時候,他涕淚悲泣。

  我這里所要說的是兩點,第一,修行人是不是跟木頭一樣沒有情感?不是沒有情感,反而情感特別豐富。只不過是他的這個情感,不是放在人對人的事情上,他不是把它放在執(zhí)著的事情上,他是放在更多的對法義的追求上、對人生出路的尋覓之上,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世間的人拿著尋寶圖去尋找寶藏,他看到寶藏的那一剎那,他想起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種種如是苦難,他哭,他高興,手舞足蹈地流淚,他流淚是為什么?是他的心終于可以滿足了。一個找媽媽的孩子終于看到媽媽,投入媽媽的懷抱以后,他哇哇的哭了。找到媽媽,心里有了情感的藉慰,心理安全了。

  這里的須菩提涕淚悲泣,是尋尋覓覓,為自己的人生找出路,終于找到了。所以這里的空跟這里的情感是不沖突的。這是第一個。

二、如是

  須菩提問佛,云何降伏其心的時候,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就涕淚悲泣了,激動啊,為什么?因為他從來就是想在降伏其心。佛陀說:降伏其心是沒有用的,你要讓心回歸到它本來的狀態(tài)當中,不用去強迫它,不用去降服它,不用如禪宗祖師說的頭上安頭,而是讓心靜下來,回到它本來的狀態(tài),知道它的訴求,找到新的出路,不是堵,是疏。須菩提一開始的修行,降服二字,就是堵,就跟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一樣,所有的修行都是打地鼠,把煩惱壓制壓制壓制,結果呢,煩惱從沒有斷過。

  釋迦牟尼佛說,煩惱你不要把它當回事,應該尋找到煩惱的內(nèi)在的因緣,看看它到底什么訴求,不要堵住它,回到它本來的狀態(tài)。如是就是本來的狀態(tài)。須菩提是一個修行人,是一個想為自己的生死找出路、一直在修行的人,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還是一個比較有智慧的人。

  智慧分兩點,第一,把自己的事當回事,不要放下自己的煩惱不顧,不要催眠自己,認為天下本無事,要認準自己的煩惱,咬住青山不放松。第二,有煩惱要找出路。須菩提一直以來的出路是降服,而這里釋迦牟尼佛說:不是降服,降服這個方式是錯的,降服是調(diào)動你的主觀能動性,去堵住你心中讓煩惱不生起。實際上煩惱不可能不生起,地上不可能不長草,但是長上莊稼以后,草就自然不長。你不要把草當回事,不要看你的惡念是怎么生起來的,你要生起更多的善念,這就是慈悲的功能。有了善心,你的惡念自然不起。是我們用功的點、用力的方式不對。

  而須菩提一直以來,是一個比別人修行更用功、自己也認為是有智慧的人,但是在這里,受到佛的點撥以后,他徹底的明白,修行原來是要如是二字。他說:我從修行以來,一直是跟自己搞對抗的,一直是想壓抑自己,沒想到佛陀告訴我如是二字,說不要對抗,放下降伏煩惱這顆心,生起更多的慈悲和善念的時候,煩惱自然無影無蹤。

  經(jīng)文當中還提出另外一個重點。須菩提說,我是見到佛的時候,佛跟我這樣開示,我能夠深解義趣,但是如果有人去佛滅后,依然能受持到《金剛經(jīng)》,依然能了解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依然能了解到佛陀提供給我們處理精神世界的原則是不干預、被動性,讓心自然靜下來。這個人是什么?第一稀有功德,太難得了。

  因為人從生下來就在鍛煉自己的能動性,就在鍛煉我們的主觀性,所以我們遇到任何問題就是動用主觀性、能動性,而這個主觀能動把我們弄得面目全非。這對于我們干事業(yè)是好的,但對于追求更高品質(zhì)的生活有不一樣的效果。干事業(yè)是更高、更快、更強,生活是什么?承認自己的弱點,不要那么強勢,不要看到更多的事情,而在小的細的事情上做文章。所謂趙州禪師說的喝茶去。人家問:如何了生死?說:喝茶去。那解脫是喝茶當中,細細品茗的味道,而不是上刀山、下火焰的那顆決心。

三、法緣殊勝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句話說的什么意思?這句話說,須菩提所看到的這個實相,或者世尊所證實的這個實相,不是用意念,不是用執(zhí)著能達到的,不是用概念所能達到的,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去驗證它。

  須菩提特別強調(diào)了,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后五百歲是什么人?包括我們,我們是第五個五百了。“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這里的信解受持,不是我們今天讀經(jīng),就第一希有,這個人是“聞說是經(jīng),信解受持,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見實相。”我把經(jīng)文打亂了來看,應該是這樣,“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深解義趣,而見實相,涕淚悲泣”,這樣的人是為第一希有。

  不是今天你念念經(jīng)就第一希有,念經(jīng)固然是你學佛的因緣成熟了,但你的因緣成熟,不代表你的修行能成就,因為法緣成熟,只是你有聽法的因緣。在座學佛人,一個月能聽幾次法,但我們放下了多少?微笑多了嗎?更自在了嗎?更能為人著想了嗎?你能發(fā)現(xiàn)生活當中需要更多幫助的人和事嗎?如果沒有的話,你仍然處于被動性學佛當中,沒有主動性,你菩提心都沒發(fā)起來。什么叫菩提心?被動性學佛改成主動性學佛,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guī)椭鷦e人改變自己,成就眾生,這才是第一希有。這個心不轉變,不是希有啊。

四、持經(jīng)破四相

  今天在這里讀經(jīng)的五六十個人,固然比在家里打麻將的人要希有,但我們的希有,要與須菩提比的話,差很多,至少我們今天沒流眼淚啊,對吧?為什么希有啊,因為見法者見佛,須菩提的涕淚悲泣見到空性了,釋迦牟尼佛說話,他還神補刀,說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此人是兩種人,第一,須菩提;第二,去佛五百歲之后的人,見法則見佛。它的標準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可不得了,見了法怎么樣?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啊。

  修行不難,只要見法,只要懂得如是二字,還原到心性的本來,祖師們常講,見到本來面目。

  最近我看心理學的書,說有兩個我,一個是生活當中生活意識的我,還有一個是潛意識的我。潛意識的我,在心理學上稱為本我。就是放下你的判斷、你的主觀,那不是真正的你。為誰判斷,為誰貪心,為誰真心那個人,才是本我。把本我浮出水面,你的真我才可能塑造。

  一般的人修行是在修腦子,事實上,真正的修行不是修腦子,修行是通過腦子這個插頭接口,把電源輸入進去,使得我們身體行動起來。如果修行修腦子的話,所有的法到了腦子就沒有轉變能力了,你的身體是不良導體。如果從腦子為契機,信解受持,深解義趣之后,能夠去信解行證,能夠去驗證它,能夠去調(diào)動起內(nèi)心當中那個本我,去改變那個本我,那才是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呀。因為這是離諸相,則名諸佛,這是一條成佛之路啊。這是第14品的第一講。

原標題:《金剛經(jīng)的秘密》第15課丨煩惱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