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在現(xiàn)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來頻繁之際,佛教也逐漸突破舊有型態(tài),走出山林,進入社會,擴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務,走向家庭,助益國家,進而超越國界而延伸全球。為了促進人類融和,發(fā)揚慈悲友愛的精神,國際佛光會應運而生,為歷史寫下輝煌的篇章。歷年來,國際佛光會為推動佛教人間化、現(xiàn)代化、藝文化、大眾化,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今,每年例行舉辦會員代表大會,更推展「主題演說」來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其簡介如下:
一、歡喜與融和(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二年于洛杉磯音樂中心)
世俗之財富、感情、知識、權力等,人人希望擁有,但這一切都可能帶來煩惱,其實,最好的是擁有歡喜與融和。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要本著歡喜做事,要本著歡喜做人,要本著歡喜處境,要本著歡喜用心,更要本著歡喜利世,歡喜修行;而融和,則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所以,國際佛光會是要把歡喜布滿人間,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籍,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能和睦相處。
二、同體與共生(第二、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三年暨一九九四年于臺北國立體育館、加拿大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
同體是平等觀,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清凈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正如佛陀成道時發(fā)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的宣言,揭開「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同體平等的精神,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
共生,是慈悲觀,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眾生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共生是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觀,是無染污的慈愛,是無對待的包容。在工作中沒有上下階級的對待,在日常生活里沒有計較的分別。共生,就是人我的尊重與包容,就是自然的共存與共榮。
大家同住在一個地球上,應該捐棄我見偏執(zhí),彼此守望相助,以同體來推動眾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來發(fā)揚慈悲喜舍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凈土。
三、尊重與包容(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五年于澳州悉尼達令港國際會議中心)
在科技進步,來往頻繁的社會里,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舍布施代替?zhèn)γ蛔鹬卮蟊姷乃,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huán)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此外,我們更應用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凈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能,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圣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tài)度敬業(yè)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建為凈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平等與和平(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六年于法國巴黎會議中心)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嚇阻、限武等外在措施所能達成,我們還必須注意心靈的凈化、思想的共識來體會平等與和平所散發(fā)的喜悅。今日要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生活處事上,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慈悲寬容,消除我執(zhí),以達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
五、圓滿與自在(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七年于亞洲香港國際展貿(mào)中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圓滿的境界,如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感情的愛恨恩怨等,總為吾人帶來諸多遺憾。在佛教里,無余涅槃、常樂我凈的境界才是真正圓滿自在的凈土。圓滿,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思;圓滿,是人們最向往,最欣慕的境界,我們應學習從心意的包容、生活的知足、人我的平等、處世的般若、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和諧、身心的健康以及自我的解脫上,去體證世間的圓滿自在。
六、自然與生命(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八年于加拿大多倫多星座大飯店)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生老病死的輪回,都很自然。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唯有尊重自然,順從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生命才能自由。生命是不在乎一息尚存,而應在于具備有用的價值,除了人,山河大地亦能為人所用,凡對于人間有貢獻,也應視為有生命者。故國際佛光會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期勉大眾能在生活中體驗自然的定律與生命的尊嚴、自然的生命與生命的自然、自然的和順與生命的永恒、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更希望喚起人類的覺醒,珍惜生命的躍動,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
世間上的每一個人,若能以自然與生命作為生命的實踐,必定能使內(nèi)心自在吉祥、安庭和樂、社會安定,這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圓滿世界!
- 上一篇:第九課、佛光三昧修持法
- 下一篇:第七課、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下)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上)
- 第十九課、佛光人情味
- 第十八課、佛光人間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中)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上)
- 第十六課、佛光人的養(yǎng)成教育
- 第十五課、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第十四課、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第十三課、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tǒng)
- 第十二課、人間佛教的經(jīng)證
- 第十一課、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第十課、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第九課、佛光三昧修持法
- 第七課、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第六課、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第五課、國際佛光會的創(chuàng)會緣起
- 第四課、佛光學的發(fā)展與方向
- 第三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