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課、禪宗(二)

  第廿八課 禪宗(二)

  四、見性

  此宗所重者,惟在見性,所謂見性者,即斷絕思路,直顯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觸六塵的一 剎那間,以一念相應(yīng)慧,截住現(xiàn)業(yè)流識,回光返照,便見即身本具,上同諸佛,下等含識,靈明洞徹,廣大周遍的真如自性。見性之后,對于教義上所謂之:法身 (1)、法性 (2)、真如 (3)、如來藏 (4)、法界性 (5) 、佛心 (6)、真諦、涅槃、實(shí)相 (7)、心印 (8)、等名詞,皆能理會、所以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五、直透三關(guān)

  本宗不重打坐,不須看教,但能透過三關(guān),即可直入堂奧。學(xué)者若能凡情頓盡,真境現(xiàn)前,悟得無生無滅的本地風(fēng)光 (9),即名破初關(guān),或破本參 (10) 。一切思想,不管是非善惡,世間出世間,皆名妄心,皆不應(yīng)有,若離一切想,以無想為想,即是佛心。學(xué)者見性之后,若能脫離根塵能所,保持佛心,久而不失,即名過重關(guān)。重關(guān)雖過,倘若怕有走作,但是呆若木雞,不敢任運(yùn)應(yīng)事接物,這還不是理想的境界;一定要做到:縱使五欲當(dāng)前時,千軍交殺頃,還能運(yùn)用自如,剎那不離,才算透末后牢關(guān)。

  六、參話頭

  上述三關(guān),皆須上上根器,才能成辦。初關(guān)的關(guān)鍵在悟,一悟即了,不假功勛 (11),至中后二關(guān),仍須憑藉修持之力。尤其初關(guān)是中后二關(guān)的基本,初關(guān)若不能破,則中后二關(guān),皆無從措手,自來禪門行者,拼性命以求一悟者,就是要破初關(guān),初關(guān)若破,即見自性。隋唐時,行人根器尚利,經(jīng)指點(diǎn)后,多能解悟,之后,雖聞亦不能悟,由是乃有參話頭之舉。其法即由禪師說出一兩句,無意義的語言,令行者聚精會神,加以參究。由是集中心力,起大疑情,從朝至暮,積年累月,至于行臥不廢,寒暑不知。最后迫到山窮水盡,實(shí)無辦法時,忽然靈機(jī)一動,霎時百雜粉碎,真境現(xiàn)前,然后知橫遍豎窮 (12),原無一事。到此時,方見不死之身,始得無生之體,上與諸佛同行,下與含靈 (13) 共住,這就是參話頭的大作用了。

  參話頭之舉,在梁武帝與達(dá)摩問答時,即已微露端倪,之后,如六祖問懷讓:「什么物?怎么來?」以及他示寂前問弟子:「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乃至馬祖對龐蘊(yùn)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卻對汝說!沟冉允。后來到了溈山 (14),才愈益明顯,如他告智閑說:「將汝學(xué)得記得者,一概不談,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便是話頭,嗣至大慧果 (15),始極力提倡,起初的語句,是各人不同,后至漸趨一致,在元明間,多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明清之際,人多念佛,乃又改參「念佛是誰」?這都是參話頭的例子。

  七、尋常日用中磨練

  本宗禪法,惟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故無話可說,與教內(nèi)禪不同,又因其標(biāo)榜見性成佛之旨,不假功勛,故亦無有四十二位階之別,乃至亦不主張靜坐。六祖對薛簡說:「道在心悟,豈在坐耶!」所以他見人默坐,曾將杖打起。他的弟子懷讓,對道一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又豈能成佛!箍芍陂T的禪法,不單注重坐時,是要在尋常日用中,待人接物上磨練,與老子所說:和光同塵,湛兮若存 (17) 的境界,大有契合。

  【注釋】

  (1) 佛的三身之一,其真身名為法身,言以法性成身,為一切功德所依止也。

  (2) 諸法所依的本體,是為 法性,即實(shí)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的異名,此在有情,名為佛性,在無情則名為法性也。

  (3) 諸法的體性,離虛妄而真實(shí),名為真,如常不變名為如,合真實(shí)如常二義,名為真如。亦名自性清凈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shí)相、法界、法性、圓成實(shí)性等。

  (4) 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為如來藏,若出煩惱,即名法身。

  (5) 法界義詳?shù)谑n注五,合法界法性,稱為法界性。

  (6) 頓悟入道要門論曰:「無住心者,是佛心!

  (7) 即真如實(shí)相,見中級佛學(xué)教本第十五課注十一。

  (8)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惟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故稱心印。

  (9) 又曰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分的禪語。

  (10) 本參即本所參究之意。

  (11) 功勛二字是借用,猶言功夫、功效之意。

  (12) 言橫遍十方,直窮三世也。

  (13) 見第十九課注三。

  (14) 唐潭州溈山禪師名靈佑,參百丈明究心法,值武宗毀佛,里頭隱藏于民間,大中初,還溈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壽八十三。

  (15) 宋哲宗時,徑山宗大慧禪師,三十七歲悟道,法席甚盛,隆興元年八月寂,世壽七十五,有語錄八十卷,隨大藏流行。

  (16) 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稱為教外,其余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者,皆稱教內(nèi)。

  (17) 原句:「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謂雖與塵俗相合,而湛深清靜的心境,亦能保持不失,此是形容忘形合道的境界。

  【習(xí)題】

  (一) 何謂見性?

  (二) 何故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三) 三關(guān)如何透法?

  (四) 何謂參話頭?它的大作用,是怎么樣?

  (五) 極力提倡參話頭者是誰?

  (六) 禪人在元明之間,多參什么語句?明清之際,多參什么語句?

  (七) 六祖及懷讓,皆反對坐禪,有何言語作證?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