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三【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三【九】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于舌識。此識為復(fù)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于舌根。應(yīng)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yīng)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yīng)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fù)名舌味識界。不應(yīng)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如你已明白的,舌頭以味道為緣,而產(chǎn)生舌識,這個舌識是從舌頭里生出,是以舌頭為界別呢,還是以味道里生出,以味道為界別?阿難,如果舌識從舌頭生出,那么世間的一切,倒如甜的甘蔗,酸的烏梅,苦的黃連,堿的食鹽,辛辣的桂皮等等,都沒有味道,你自去嘗你的舌頭就行了,是甜是苦都在舌頭里。如果舌頭是苦的,誰又愿意去嘗它呢?舌頭不愿意嘗自己,又怎么會有種種味道的知覺呢?如果舌頭沒有苦味,也就沒有其它種種味道,沒有味道,那舌識的認知界別在哪里建立呢?如果舌識生于味道,舌識自已就是味道,就和那舌根一樣,那么舌識是不能自己嘗到自己的,舌識又怎么去知覺到有味道無味道呢?另外,種種味道,并不是從一物里生出來,那么,假若舌識從味而生,有多少味道,就應(yīng)有多少舌識。如果只是一個舌識,這個舌識必定從多種味道中產(chǎn)生,那么,堿、淡、甜、辣等味道只能是混合的一種味道,沒有什么不同的味道了。既然沒有分別差異,也就說不上認識,還說什么舌頭、味道、舌識的界別?你的心識并不是憑空生出的,舌和味結(jié)緣于這當中,舌就不成舌,味也不成味,都沒有自身本性,怎么去建立舌識的界別區(qū)分呢?所以應(yīng)當知道,舌頭以味道為緣,生出舌識界,這三處都是虛無。這就是說,舌頭、味道,以及舌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具備自在自為的本性。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于身識。此識為復(fù)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必?zé)o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zé)o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nèi)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fù)立。內(nèi)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如你已經(jīng)明白的,身體以觸摸為緣,生出身識。這個身識是從身體生出,以身體為認識的界別對象呢,還是從觸摸產(chǎn)生,以觸摸為認識的界別對象?阿難,如果身識從身體產(chǎn)生,就不會有觸摸的有和無,但是沒有觸摸,那么身識去認識什么呢?如果身識從觸摸產(chǎn)生,那么就不會以有身體作為認知對象,身體也就沒有了。誰又能夠沒有身體卻能知覺到觸摸呢?阿難,物質(zhì)不能夠去觸摸也不能夠去知覺,而只有身體能夠知覺,是因有觸摸。知覺到身體也就是知覺到觸摸,知覺到觸摸也就是知覺到身體。但是,觸摸不是身體,身體不是觸摸,身體和觸摸兩種相,原來并無自己安立的處所。它們合在一起就是身體的相,它們分開就和虛空并無二致。沒有內(nèi)觸和外身的區(qū)別,中間界限怎樣建立,沒有中間界限,內(nèi)觸和外身都是空無,那么,你的身識是以什么為認識對象,憑什么建立身識界?所以應(yīng)當知道,身體和觸摸結(jié)緣,生身識界,但這三處都是無,這就是說身體、觸摸,以及身識界這三處,既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