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百喻經(jīng)》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般泥洹經(jīng)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jīng)
- 中阿含經(jīng)
- 佛說千佛因緣經(jīng)
- 《賢劫經(jīng)》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倓虛大師《念佛論》
佛法發(fā)源于印度,流傳于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蓋「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以慈悲為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后,說法四十九年,經(jīng)后人結(jié)集起來,成三藏十二部。因為眾生根性不一,對于所稟教法亦異,傳到中國之后,就在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來宗、教、律、密、凈五大宗。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這五大宗來。在佛經(jīng)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為了適合眾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趨勢中,后人繼續(xù)前人,各宗所學,才建立了這五大宗。五大宗的宗門下,是教外別傳,專門修禪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門頭是先悟后修,由修而證;律宗是專持佛的戒律,先以執(zhí)身,次第攝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三聚凈戒等。由于嚴凈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密宗是專門持咒,注重事項須三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惟獨凈土宗,最簡單,最直捷,只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
修凈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為什么要念佛?」現(xiàn)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改睢棺质且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xiàn)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谷缒發(fā)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埂敢荒钅罘,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谷苏l不愿覺悟?誰不愿明白?但是人們口里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里卻存著一些糊涂想。由于心有糊涂想,身體就去做糊涂事。什么是糊涂想?就是意三業(yè)——貪、嗔、癡。什么是糊涂事?就是身三業(yè)——殺、盜、淫及口四業(yè)——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由于身、口、意三業(yè)不凈,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念佛就是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復到本知本覺上去。能夠恢復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也并不是另外添了些什么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里那些骯臟東西,去得干干凈凈,骯臟東西去凈了,佛性也就現(xiàn)前了。
因為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周遍法界。只因無始闇動,被六塵所蔽,人們的知覺偏在一方面去,只認識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覺性大我。殊不知人們所認為是「我」的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開,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屬于地大;血脈津液,是屬于水大;溫熱暖觸,是屬于火大;氣力動轉(zhuǎn),是屬于風大;身體內(nèi)外的虛空,是屬于空大。(如果沒有虛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識,即是六識,屬于識大。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分了家,一個人就不存在,那里還有個我呢?就是當前由于七大假臺有這么一個我,實際上不過是個臭皮囊,里面裝一些腥躁爛臭,骯臟東西。
比如在我們講開示的時候,忽然有一人用一個皮口袋裝滿了大糞,扎上口送進來。我們大家都以為這是骯臟東西,捏著鼻子嫌臭,躲遠遠的或趕緊把它扔出去,以為是褻瀆。其實我們?nèi)巳硕际莻臭皮口袋,我們?nèi)说倪@個臭皮口袋,還不如用一個真的皮口袋裝上大糞送進來的比較干凈。因為送進來的這個臭皮口袋還扎著口,我們?nèi)巳诉@個臭皮口袋,上下都張著口,直冒臭氣,所謂「九竅常流不凈」。但是人們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還愛得不得了!這樣化妝,那樣保養(yǎng),如以佛的眼光來說,實屬愚癡顛倒之甚!大家應該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大家都認為是「我」,其實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喚的一個物。應該在「我」字下面加上一個「的」字,稱為「我的」。因為這個身體是屬于我的一部分,像一件應用東西,如果我愿意使用它的時候就用它,不愿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贅了。
普通一般的習慣,都以這個身體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許多人我合起來就是眾生。每個眾生都想多活幾年,相續(xù)不斷,就是壽者。其實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對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眾生」就是因成假;(假借眾因緣而成故。)「壽者」就是相續(xù)假。(我人眾生相續(xù)不斷故。)如果離開這些,那里還有個實我呢?
況且我以主宰為義,人們這個色身之我,它本身并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餓的時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時候,不喝就不行;壽命盡了該死的時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幾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環(huán)境,不享受就不行。這已失去主宰之義,殊不知這些吃、喝、享受是屬于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滅的,人們除了生命以外,還有一個慧命,它是永無生滅的。什么是慧命永無生滅?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覺性。這知覺性雖是無形無相,然而它能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無處不是。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鼓罘鹁褪桥囵B(yǎng)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臺智者大師、永明壽禪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等,末了都歸于凈土,專門念佛。因為修其他宗,往往為了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走錯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絕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凈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yè)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后,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他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熏修。將來慢慢就可以業(yè)盡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實報莊嚴土,由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凈土,得見佛的真身。這是說根性淺薄的話,如果是上乘根性,無論生到任何一個佛土里,都能圓見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yè)。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眾生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毀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如過去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fā)愿修唯識觀,生兜率內(nèi)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里再回來報訊。后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三年不見回來報訊。過三年后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后,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故烙H去后,過了三年才回來。無著問他:「你為什么過了這么多時才回來?」世親說:「我到兜率內(nèi)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三拜,繞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為那里日夜長,不多會工夫,在人間就過了三年!篃o著又問他:「師子覺現(xiàn)在何處?為什么不回來報訊?」世親說:「他生天經(jīng)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nèi)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xiàn)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無著聽說之后,生天很危險,于是重新發(fā)愿,不生天,愿生極樂。(見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引證)請想:師子覺已是大乘菩薩位子,在天宮尚被五欲所纏,這是多么危險的事!其他如修禪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去,無論到任何一個天上去,待天福享盡之后,仍然要墮落,去隨業(yè)受報。像《楞嚴經(jīng)》上所說的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是念佛人就沒有這種危險。不是有這么兩句話么?「饒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惯@是說,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華臺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還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
念佛期內(nèi),每天一開始要念《彌陀經(jīng)》,常住里作晚課的時候,每天也要念《彌陀經(jīng)》。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境界在心里熏一遍,使在觀想上,成一種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也像一部電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長,在六根上所接觸的,整個是極樂世界的最勝境界,妙相莊嚴。在現(xiàn)時來說,雖然還沒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而在心里上,卻早已被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包圍。人們的意識在無形中都沉浸在妙相莊嚴的氣氛里,將來臨命終時,熏業(yè)現(xiàn)前,平日所持誦的阿彌陀佛圣號,諸圣眾等,到這時會真的現(xiàn)身來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縈回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清凈妙境,在一剎那頃,也就化現(xiàn)目前了。
所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贡娚褪欠;佛就是眾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現(xiàn),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堅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當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無量壽,眾生也具足無量壽;佛具足無量光,眾生也具足無量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相好莊嚴;眾生也有依、正二報,相好莊嚴。在《阿彌陀經(jīng)》里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箯倪@句經(jīng)文里,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般境界,都是隨著阿彌陀佛的福德業(yè)相,唯心所現(xiàn)。如果阿彌陀佛能這樣顯現(xiàn),眾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眾生又何嘗不能顯現(xiàn)呢?所以說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凈土。在性分上并劃不出那是眾生的邊界,那是佛的邊界;在凈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凈土和唯心凈土都是一整個的?墒且靼姿^「唯心」,并不是所說的人們腔子里那個六塵緣影的妄心,是說「法法唯心」。所說的自性,并不是說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個習性,乃是眾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彌陀經(jīng)》,對這一點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堅固起來。
《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里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jīng)》相同。因為《法華經(jīng)》也是對舍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jīng)之后,便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xiàn)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眾起種種疑難。經(jīng)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大眾決疑之后,佛便從三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舍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嘗說:「《法華經(jīng)》就是廣說的《彌陀經(jīng)》,《彌陀經(jīng)》就是略說的《法華經(jīng)》!惯@兩部經(jīng)都是全事即理的話,并沒像其他諸經(jīng),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xiàn)量心,觀現(xiàn)量境。如果大家對于《法華經(jīng)》和《彌陀經(jīng)》細心研究過的,對里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jīng)》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后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jīng)》里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乖凇斗ㄈA經(jīng)》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jīng)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挂饬x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jīng)》里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jīng)》的文項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凈。例如:今在念佛期里面,眼?捶,就是眼根清凈;耳聽自己及大眾念佛的聲音,就是耳根清凈;鼻子嗅著爐里的香氣,就是鼻根清凈;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凈;身體在清凈道場里,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凈。念佛、拜佛、心里想佛,就是意根清凈。六根清凈則三業(yè)清凈;三業(yè)清凈則身不作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嗔、癡,當下即是十善業(yè)。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三業(yè)。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三業(yè)收攝得住。久而久之,觀念成熟,凈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
普通人都以為成佛是件難事,其實并不難。佛和眾生都是一種觀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眾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轉(zhuǎn)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諦為觀念,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為觀念,就是緣覺;以六度為觀念,就是菩薩;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為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人亦各有各的觀念。如:士、農(nóng)、工、商、軍、政、警、學,最初都是由于觀念所成。觀念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樣,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體拜佛,心里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超生極樂世界為觀念,這樣到末了,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能成佛。上面我曾說過,中國佛教,在自然的趨勢中,經(jīng)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亦稱慈恩宗或唯識宗)、凈土宗、真言宗、禪宗、律宗等,這都是后人為了傳承的關系和學習的專門,才建立起來的。在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單純的,唯凈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義滲入了其他各宗,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為佛的七眾弟子所共學。例如天臺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是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凈土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禪宗,也要參念佛是誰?無論出家、在家,亦無論其學佛動機如何?但其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學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著佛的清凈戒律。例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從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還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緊的事,佛法興盛不興盛?端視后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話,佛法就隨著時代而趨滅亡了。
佛在世的時候,處處以身作則,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后,大家都以戒為師。佛在臨入滅的時候,四眾弟子為請佛住世,圍繞在佛的左右,抱頭痛哭。這時無貧尊者,在極端悲慟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依止。今后佛要入滅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幾件事情需要乘佛在世時問明白。這時,阿難尊者也站在佛的旁邊掩面痛哭,因為他是佛的常隨眾,傳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說法的時候,他都給佛當侍者在場。因此無貧尊者讓阿難尊者以四事去問佛。其中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為住,佛滅度后依何為住?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后當以何為師?阿難以此去問佛。佛說:「我滅度后當依四念處為住,以戒為師!箯拇丝芍渎芍诤笫廊绾沃匾恕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縱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檢要緊的,持幾條算幾條,持總比不持強。南北各大叢林各有各的規(guī)矩,各有各的家風。這些規(guī)矩、家風,就是人們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試問那個寺廟、庵堂沒有規(guī)矩?就是人們的日常往來,應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節(jié)制,可見持戒和念佛是同樣重要的。現(xiàn)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師,他雖是專門弘律的人,他個人卻一心一意的念佛,見人也勸人念佛。其他如諦閑老法師、虛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凈土!
普通說起來,佛有七眾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譯曰學法女,即是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從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過此即可受具足戒而為比丘尼。四曰沙彌,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彌尼,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優(yōu)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寶的男人。七曰優(yōu)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寶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應該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何謂三寶?即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如現(xiàn)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諸佛、現(xiàn)在諸佛、未來諸佛。「法」以軌則為義,就是諸佛所說的言教!干,以傳持為義,就是紹隆佛法,為后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寶中有自性三寶、別相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是眾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靈明覺照的為佛寶;寂常圓凈的為法寶;融和妙樂的為僧寶。何謂別相三寶?謂此三寶,各有人、法、因、果、性、相、體、用的分別。如妙覺及佛的三身,皆謂之佛;真如理體及一切方便法門,皆謂之法;五十位賢圣,皆謂之僧。何謂住持三寶?謂此三寶住持于世,能令佛法傳持不滅,為世間一切眾生所利賴。例如: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寶;所誦經(jīng)律論藏,就是法寶;出家徒眾,傳持佛的利生事業(yè),就是僧寶。
大家應該知道,讓人皈依三寶,并不是皈依另外的三寶,是要你皈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寶。佛譯為知覺的「覺」字,人人都有個覺性。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覺性,人人都可以從自己覺性中流露出無窮的妙理;皈依法,就是皈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續(xù)從真性中發(fā)揮的妙理;皈依僧,就是皈依自己持續(xù)覺法的融和妙性。絕不像其他宗教,只許神為神,不許人為神。人永遠給神做奴隸,這無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講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人人有覺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雖然普通說皈依的時候,是皈依現(xiàn)在的住持三寶,可是那只是給人做引導,主要是讓人皈依到自性的三寶。至于究竟成佛,也絕不是給任何一位佛做奴隸的,念佛人應該對這件事弄明白,成佛絕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也絕不是他人賜給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皈而外,應該最低限度遵守著五戒,作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間的五常。因為世間上所需要的是仁愛,不是殘忍;是道義,不是強暴;是禮讓,不是邪曲;是信實,不是欺詐;是理智,不是愚癡。念佛人持五戒,可以養(yǎng)成仁愛、道義、禮讓、信實、理智,既可做社會的正人君子,又可做為凈土資糧。
三皈五戒之外,對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和八正道,都應當常作觀念。何謂四念處?第一、觀身不凈:例如一個人來處不凈(從陰道出故)、去處不凈(死變膿血土泥)、種子不凈(父精母血)、內(nèi)外不凈(內(nèi)而血肉筋骨等;外而發(fā)毛爪齒等不凈)、究竟不凈(一切都不凈)。第二、觀受是苦:大概說起來,苦有八種,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細說起來,就有無量諸苦。例如一個人到家里或到社會,沒有沒煩惱的。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不如意事,不能種種遂心,就是苦。第三、觀心無常:心念剎那生滅,無有常住。第四、觀法無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沒有一處是真我。簡單的說,這就是四念處。常這樣做觀想,也能鞏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正見是不存邪知邪見,還有不應當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純潔的心;正語是不應當說的話就不去說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業(yè)是正當?shù)男袠I(yè),例如:念佛人和專門在社會上辦慈善事的,當醫(yī)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這是一種行業(yè)。還有開棺材鋪的、殺豬的、宰牛的也是一種行業(yè)。所謂「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雇切袠I(yè),要找一種厚德積福的正業(yè)去做,不要做不正當?shù)。正精進和正業(yè)有關,例如:上面所說做各種行業(yè)的人,同是一樣的精進,一種是上解脫成佛的路上精進;一種是上墮落惡道的路上精進。還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進,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進。所以正精進和不正精進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頭。在人心意剛要發(fā)動而還未發(fā)動的時候,就叫做念頭。正念就是處處以善心、好心做出發(fā)點,不要有絲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鑒于凡是正當?shù)氖?就一心一意去做。什么是正當?shù)暮檬?如:念佛是正當?shù)暮檬?就一心一意去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這就是屬于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諸多正當?shù)氖虑閬頇z點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終,以清凈身、口、意三業(yè),順正法而活命,絕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這樣解釋八正道,只是應臺初機信佛的人,至于按教理往深里去說,那又不是這么簡單了。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堅固,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約束自己的身心。至于念佛的方法,也應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選擇。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氣的時候念「南無阿彌」,往外一呼氣的時候念「陀佛」。這樣,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當人臨命終時,最后一息氣欲斷時,人一生的行業(yè),也就隨著最后呼吸的一聲佛,去往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
關于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臨命終時種種瑞相,都已載在往生傳內(nèi),這種例子已不勝枚舉。我出家后,據(jù)我親眼看到的,就有二十多位,其他聽說的還不算。現(xiàn)在為了啟發(fā)大家的信心,且就我所看到的,舉出三位來作例子。
第一是出家的修無法師,他是營口人,做磚瓦匠出身。因生活環(huán)境不好,做工時又嫌辛苦,因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苦沒有樂,屢思出苦之法。后聽人說念佛好,遂發(fā)心常時念佛。出家后,正式聞佛法,念佛心益懇切,逢人亦必勸人念佛。
民國十八年,我在東北哈爾濱極樂寺請諦閑老法師去傳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師傅找我說:從營口來一位修無師,預備發(fā)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后,領來見我。我問他能做什么?他說:「我愿發(fā)心侍候病人!箷r定西法師在極樂寺任監(jiān)院,給在外寮找一間房,住了十幾天,又去找我說:要走。定西法師在旁說:「你發(fā)心來侍候病人,為什么剛住十幾天就要走?太無恒心了吧!」修無師說:「我不是往別處走,是要往生。請監(jiān)院師慈悲,給預備幾百斤劈柴,死后焚化。」定西法師問他:「你幾時走?」修無師說:「在十天以內(nèi)吧!」說完這話之后,他便回自己屋里去了。第二天又來找我和定西法師說:「給法師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請給找一間房,再找?guī)讉人念佛送送我!苟ㄎ鞣◣熃o在公墓院內(nèi)打掃出來一間房,找?guī)讐K鋪板,搭一個鋪,又到外寮找?guī)孜粠煾等ツ罘鹚退。在他臨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佛國了。臨走也應該作幾句詩或作幾句偈子,給留個紀念!剐逕o師說:「我做苦工出身,生來很笨,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經(jīng)驗的話可以告訴諸位,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他說這話,覺得很踏實,于是大家齊聲念佛,修無師面西趺坐,也跟著一同念佛,念了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往生了。常住臨時給打了一口坐龕,到了晚上裝龕。雖是天氣很熱的時候,其面目清秀異常,身上一點臭味,一個蒼蠅都沒有。諦閑老法師和一般信佛人都爭相去看,嘆為希有。之后用木柴架起,舉火焚化,紅火白煙,一點邪味沒有。后潘對鳧老居士聽說這事,特別將修無師生平念佛事跡,寫一篇文,印出來分給大家看,認為是僧人中的好模范。
第二位是鄭錫賓居士,山東即墨人,業(yè)商。因看佛經(jīng),知念佛好,遂發(fā)心念佛,終身不娶。二十二年在青島,我給說皈依和念佛的好處,自是念佛心益誠懇。把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給他弟弟料理,自己專心念佛。以后,他習練得能講《彌陀經(jīng)》。每年,必由即墨經(jīng)青島住一兩天,到平度縣給善友們講幾次經(jīng)。二十四年時,鄭居士還請我去平度講過一次經(jīng)。二十八年春,鄭居士又經(jīng)青島去平度縣講經(jīng)。過了兩個多禮拜,有從平度縣來的人和我說:「老法師你知道吧!鄭錫賓居士已竟歸咧!(膠東人謂人死曰歸。)」我聽他說這話之后很愕然。我說:「前十幾天他在這里路過時還很好,為什么這樣快就故去了?有什么病?他怎樣故去的?」來的人說:鄭錫賓居士在講完《彌陀經(jīng)》之后,聽經(jīng)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五、六位辦事人,因大家都是朋友,在一塊吃午飯。飯后,鄭居士請他的朋友給租一間房子,說要走。他朋友說:「你要走為什么還要租房子?」鄭居士說:「我要往生,因恐死在別人家里犯忌諱!顾笥颜f:「我們是多年知交,不要說你是往生佛國,就是臥病不起,死在我家里也應當,何必另找房子?現(xiàn)在我們這里有很多信佛念佛的,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也給我們這一方念佛的人看看,作一個榜樣!拐f完這話,他朋友就在自己家里收拾出來兩間屋,搭一個鋪。鄭居士和他的朋友簡單說幾句告辭的話,抖擻了抖擻身上,在鋪上面向西,盤腿坐好說:「給諸位告假,我現(xiàn)在要走了!我們同事信佛一場,請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他的朋友在旁說:「你臨終時還不說幾句偈子,給我們作個紀念嗎?」鄭居士說:「不用說偈子,就你們看到的我這個樣子,來去自如,你們就照我這樣行,這就是個很好的紀念!拐f完這話大家念佛送他,不到一刻鐘工夫,就含笑往生了。因此在平度縣一帶,人人都知道念佛好,也引起很多人信佛。
鄭錫賓的弟弟起初看到他哥哥拋家舍業(yè),專門去念佛,心里不高興。后來經(jīng)他的哥哥一再勸說,也勉強信佛、念佛,但并不懇切。此次親眼看見他哥哥念佛往生,預知時至,來去自如,知道念佛絕不是騙人的事,于是也一心一意的專門念佛,三年后也預知時至,念佛往生了。不過臨終時稍微有點病,不如他哥哥那樣痛快。
第三,是一位女居士張氏,青島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貧寒,其夫在海港碼頭拉車為生。張氏住青島市內(nèi)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內(nèi)立有佛學會。每到禮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講經(jīng),居士們聽完經(jīng)后,再念一支香的佛。張氏藉此因緣,皈依三寶,得聞佛法,信佛很篤實。平素在家念佛,禮拜日即領其兩個孩子去佛學會聽經(jīng),聽完經(jīng)后,照例跟大家一塊念佛。
二十六年冬,一日清早起來,張氏忽謂其夫曰:「你好好領著孩子過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國了。」其夫因為生活奔走,對佛法少熏習,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們家窮,還不夠受嗎?你還來扯這一套。」說完這話后不睬她,仍去碼頭拉車。張氏又囑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西方極樂世界了!你們倆好好聽你父親的話,不要淘氣。」這時他兩個孩子,大的不過十歲,小的五、六歲,聽他母親說這話,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仍舊門里門外的跑著玩。張氏把家里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臉、梳梳頭。因是窮家,也沒新衣服換,便換了一套漿洗過的舊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著佛就往生了。她兩個孩子,因在外邊玩的時間久,肚子餓了,回家吃飯。見其母在床上坐著并未煮飯,趨前呼之不應,以手推之仍是不動,這時兩個孩子才知道他母親已經(jīng)死了。于是哭著跑到鄰居家去送信,鄰人聞訊趕至,見張氏雖死很久,仍是面目如生,并贊嘆其念佛功夫深,后其夫由碼頭回來,痛哭一場。因家貧,無以為殮,乃由佛學會諸居士給湊款,處理其身后事宜。
人生最要緊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無論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環(huán)境,忙里偷閑來靜坐一會,念一個時間的佛。在工作時間也可以心里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殺、盜、妄,作奸犯科,造種種業(yè),難免要墮落三途,輪回六道,將是受苦無盡了。佛在《楞嚴經(jīng)》上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jīng)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jīng)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yè)果相續(xù)。」大家請想想,造殺、盜、淫業(yè),是多么苦!奉勸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處,很散漫的說了一個大概。至于詳細處和究竟處,有《凈土五經(jīng)》、《凈土十要》等可參考。現(xiàn)在我為了啟發(fā)大家的信心,不過簡單一說。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處,要具足真信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踏踏實實,至至誠誠,老實念佛,將來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聚會。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