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五 觀心十門
復(fù)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yīng),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疎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其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笠娂婑Y,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yīng)隨機(jī)。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和一念即空不空,非空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yīng)者,心與空相應(yīng),則譏毀贊譽(yù),何尤何喜。身與空相應(yīng),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yīng),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人相應(yīng),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內(nèi)同枯木,外現(xiàn)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jì)。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香臺寶閣,嚴(yán)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yīng)也。
第五誡其疎怠者,然渡海應(yīng)須上船,非般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百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yīng)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這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xì)而研之。
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言觀何得存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辭,重標(biāo)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zhí)觀而迷旨。達(dá)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圣嚴(yán)識永嘉玄覺(西紀(jì)六六五——七一三)俗姓戴氏,字明道,因其是浙江溫州永嘉地方的人,故稱永嘉大師。他八歲出家,博探三藏,特別精於天臺教觀,與左溪玄朗是同門之友。后來自筑禪庵,獨居自修,勤於禪觀而以見《維摩經(jīng)》獲得發(fā)明心地。
故與東陽玄策游方各地,竭見曹溪慧能大師之時,振錫攜瓶,繞著慧能行走三匝之后,立而不禮,慧能即說:“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xì)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玄覺答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慧能問:“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玄覺答:“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慧能大師曰:“如是如是”。玄覺始具威儀禮拜,即行告辭;勰艽髱煼Q他“甚得無生之意”故留他住了一宿,故被稱為“一宿覺”。此段事跡,見於《六祖壇經(jīng)》流通本第七章。玄覺與六祖之間的關(guān)系,不在耳提面命的教導(dǎo)提攜或承事親近,僅是求取以心印心的印讓。此在禪宗史上,也是一個特別顯著的例子。
玄覺告別了曹溪,便回溫州永嘉縣的龍興寺禪院,學(xué)者輻湊,時號真覺大師。先天二年(七一三)十月十七日,寂於龍興寺的別院,享年僅四十九歲。他的傅記資料,見於《宋高僧傅》、《壇經(jīng)》、《景德傅燈錄》等。
因為他是以天臺宗的止觀法門為基礎(chǔ)修行方法的人,又得慧能的印可而為禪宗的真傅。故從其著作的性質(zhì)看,是禪宗的心法,、、等所說的止、觀、止觀均等,乃是天臺宗的架構(gòu),性格頗見不同,所以有人懷疑或非出於永嘉之手。但在該歌之中提到他自己:“自從認(rèn)得曹溪路,了知生死相關(guān)。”的話,又不能否定出自永嘉之手筆了。我們推想,是在他見了慧能之后寫的,其他有關(guān)止觀的頌文,是他未見慧能之前寫的,先漸而后頓,理由極為明顯。而他在中所說的“惺惺”與“寂寂”的兩個原則,也將是修定者永遠(yuǎn)有用的好方法。所以一并將永嘉的幾篇有關(guān)禪觀方法的文字,全部收入本書。
在大正藏經(jīng)中,有兩見,一為第四十八卷三九五及三九六頁的單獨成篇者,另一則在第五十一卷四六O及四六一頁,是被收於《景德國傅燈錄》的第三十卷之內(nèi)。有一卷宋代彥琪的,則被收在卍續(xù)藏經(jīng)第一一一冊。
等四篇頌文,原為《禪宗永嘉集》所收十篇文字的一部分,也被列入大正藏經(jīng)第四十八卷。明代的傅燈則為之重編加注而目為《永嘉禪宗集》共二卷,現(xiàn)亦被收於卍續(xù)藏經(jīng)第一一一冊。傅燈是明末天臺宗的一位大師,故以天臺的立場來認(rèn)識永嘉大師的著作。
分享到: 0
+1
0
上一篇:顯宗記 下一篇: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四 優(yōu)畢叉頌 [返回列表頁]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