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圣嚴法師思想行誼-《淺論釋圣嚴博士的律學與史學》(六)

  史學篇下

  上篇所論是嚴博士的內(nèi)學修養(yǎng),本篇則博士的外學修養(yǎng)。84據(jù)林其賢居士所編集的《圣嚴法師七十年譜》(以下簡稱「年譜」)85述嚴公在民國四十七年(1958)二十九歲時的事跡略云:

  十月,因基督教某刊物登載〈佛教也有上帝嗎?〉一文,泯同佛性、真如于上帝、真理,因撰〈論佛教和基督教的同異〉,從宗教發(fā)展歷史及宗教境界層次,指出:基督教之上帝無法與佛教之佛性相提并論。(頁109)

  據(jù)《年譜》所言,圣嚴博士既然能從宗教發(fā)展的歷史去追溯問題,這是嚴公史學才能的萌露.后來他老人家更寫了一部《基督教之研究》86,應該是從上述論文伸展出來的作品。

  然而仕邦本篇不討論上述的論文和專著,一來它們雖然帶有史學意味,但究竟非屬正式的史學文字。二來它們涉及了佛教跟基督教之間的教諍,仕邦雅不愿卷入漩渦,故如今僅論圣嚴博士的史學著作。

  第五節(jié)《世界佛教通史上冊》的論述范圍附譯作《中國佛教史概說》

  《世界佛教通史》(以下簡稱「通史」)上冊87是圣嚴博士的第一部史學作品,自民國五十年(1961)開始編寫,88據(jù)《通史·自序》略云:

  佛教乃是一個源遠而流長的宗教,我們?nèi)粝雽λ鞅容^客觀而又深入的了解,最好是能有一部世界性的佛教通史,可是,在出版佛教新書最多的日本,也無法術(shù)得這樣的一部書。因此,我們確有編寫一部能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的佛教通史的必要(頁2)。若能邀同幾位意趣相投的人,分頭工作,必可促使這個愿望早日實現(xiàn)。終于,得到了畏友凈海法師的慨允。當時他正在泰國的佛教大學,專攻南傳佛教,彼此連絡結(jié)果,決定合編一部百萬字上下的世界佛教通史,分上中下三冊裝訂,上冊包括印度、西藏,日本部份,下冊包括西域、中國、韓國等部份,由我擔任。中冊包括東南亞各國及歐美部份,請凈海法師擔任,F(xiàn)在,本書的上冊已經(jīng)出版,中冊也在修訂之中,下冊則待我在日本的另一項研究過程告一段落之后,再向讀者諸君子請教。(頁3)

  讀〈自序〉,知道圣嚴博士發(fā)心撰寫《通史》,是基于讓世人了解整個佛教二千年來歷史發(fā)展的宏愿。雖然上冊經(jīng)已出版,凈海法師負責的有關(guān)東南亞部分也以《南傳佛教史》名義出版,唯獨下冊則迄今未見。99因此仕邦僅能討論一下嚴公所撰的部分。

  《通史》上冊所述是印度、西藏和日本的佛教發(fā)展,全書分作三篇。第一篇述印度,從印度的地理環(huán)境、人種、語文和佛陀以前的印度思想與宗教講起,然后是釋尊創(chuàng)立佛教以迄現(xiàn)代的佛教發(fā)展,所占篇幅最大。90

  第二篇述西藏,也是從西藏的地理、民族和佛教傳入前的宗教講起,然后述佛教輸入之后以迄現(xiàn)代的發(fā)展。91

  第三篇述日本,同樣從地理、民族和佛教到來前的宗教講起,然后述佛教東渡之后以迄現(xiàn)今的發(fā)展。92

  通史式的著作,其成功與否是看撰人的綜合史事,而非看其人的考據(jù)工夫。仕邦讀過《通史》之后,深感圣嚴博士對綜合史事的確下了一番工夫,使人讀后獲得一個普遍性概念。

  唯是嚴公何以選上述三個佛教教區(qū)作為《通史》上冊的論述范圍?按照佛教東邁的發(fā)展史,應該是印度發(fā)源之后,先傳入中亞細亞,再輸入中國,更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如此,上冊應論述印度、中亞和中國啊!尤其《通史》由華人執(zhí)筆,更應先述東邁的發(fā)展。

  經(jīng)過一番思索,仕邦覺得圣嚴博士如此編排,自有其很深的用意,因此嚴公先介紹上述三者的佛教發(fā)展。

  何以言之?首先,印度是佛教的發(fā)源地,故印度佛教緣何創(chuàng)立?又如何經(jīng)歷二千年來的興衰?是華人佛教徒先應知道的史事,故放在首篇去論述,而且力求其詳,故篇幅最多。

  其次,西藏這地區(qū)在中國的地位很特殊,既屬中國版圖所轄,但又非行省,中央政府僅設「蒙藏委員會」,將她跟外蒙一樣加以羈縻,換言之,她是一個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緣于其地的實際政治領(lǐng)袖是前藏代代轉(zhuǎn)世的達賴喇嘛和后藏的班禪喇嘛,這地方既然政教合一,則華人應該知道這特殊地區(qū)的;別樹一幟的跟中華佛教有所異的喇嘛教。

  再者,喇嘛教的弘化地區(qū)除了西藏之外,更有外蒙地區(qū)、熱河,察哈爾和綏遠這內(nèi)蒙三省,更有西康、青海、寧夏三省,其宗教勢力不可忽視。故圣嚴博士將西藏佛教放在第二篇,用以提醒華人不要忽視這一重要的佛教教區(qū)的歷史發(fā)展。

  至于日本佛教何以放在第三篇,作華人最先要知道的第三個佛教教區(qū)?依管見,這是圣嚴博士看出日本佛教的不可忽視和她對華夏的影響。

  何以言之?《通史》第七章〈明治維新以后的佛教〉的第三節(jié)〈二次大戰(zhàn)以后的佛教〉略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佛元二四八九年(西紀1945)因日本投降而結(jié)束。日本既是戰(zhàn)敗國,國內(nèi)一切設施,均凋蔽不堪,佛教在日本,當然也遭了同樣命運。尤其是,由于美軍占領(lǐng)日本的政策,希望使日本變成美式化,對于宗教,則鼓勵基督教的傳播而給予多方面的便利,特別由于物資的缺乏,基督教會的救濟品,便使貧窮的日本人,在昭和二十四年(西紀1949)三月,京都府下竟有一千五百人集體受洗,成了基督徒(頁515~516)。但是日本這個民族相當堅強的,到現(xiàn)在為止,國家經(jīng)濟雖尚有許多困難,他們卻已超過了戰(zhàn)前的建設。經(jīng)濟成長的速度,仍占亞洲首位。日本的佛教,也是如此,各宗派在極其艱難的經(jīng)濟情況下,卻仍創(chuàng)造了足以使我中國人看了要無地自容的數(shù)字。(頁518)

  至于嚴公所列舉的佛教教育、佛教文學家、佛教著名學者等等,則見于同卷同節(jié)頁五一八至五一九,于此從略。然而其中的教育方面,值得一提,同卷同節(jié)略云:

  日本的佛教,在教育方面,有小學校九所,中學校五十一所,高等學校一百三十一所,短期大學四十一所,大學二十四所,那就是:東洋、上野學園、立正、大正、駒澤、愛知學院、同朋、日本福祉、京都女子、種智院、大谷、花園、龍谷、佛教、高野山、相愛女子、立正女大、東北福祉、淑德、武野藏女大、鶴見女大、光華女大、大谷女大、四天王女大。(頁518)

  讀了上所引,已經(jīng)教人有點無地自容了。因為如今我國由佛教團體所辦的大學,僅有香港的能仁書院和國內(nèi)近年成立的華梵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山大學和已成立但未建校招生的法鼓人文大學。

  不特此也,華人最早一家佛教大學的能仁書院,其成立大約在民國六十二年(1973)至民國六十三年(1974)左右,而日本佛教所辦大學,據(jù)《通史》第五章第三節(jié)略云:

  大正年間(1912~1925),佛教各宗的?拼髮W,也紛紛出現(xiàn),例如(凈土)真宗本愿寺派的龍谷大學,(凈土)真宗大谷派的大谷大學,日蓮宗的立正大學,真言宗的高野山大學,曹洞宗的駒澤大學,凈土、天臺及真言宗的豐山派,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大正大學。(頁511-512)

  據(jù)此,日本在能仁書院創(chuàng)立的近五十年前,已經(jīng)有各佛教宗教獨立創(chuàng)立的六家大學,這也屬于教人汗顏的事!

  緣于日本佛教發(fā)展較為先進,故我國太虛大師(1889~1947)進行佛教革新之時,送僧伽出國學習佛法所選的國度之一便是日本。93加上臺灣地區(qū)過去跟日本有深厚關(guān)系,佛教僧俗到彼國留學的不少(圣嚴博士本身便是其中之一),因此《通史》上冊便先介紹日本的佛教,俾大家更了解這一值得學習的鄰國,帶有「以強鄰為磨礪」之意!

  至于日本佛教界何以在上世紀初便建立了一連串的大學?仕邦認為跟他們的寺院教育制度有關(guān)!锻ㄊ贰返谖逭隆茨媳背笆翌畷r代的佛教〉第三節(jié)〈吉野及室町時代的佛教文化〉中第二小節(jié)〈寺院與教育〉略云:

  僧侶為了教育其弟子及鄉(xiāng)里兒童,而施行的教育,自奈良時代之前,業(yè)已有了。后來官設的教育衰微,到鎌倉時代以后,寺院即成了學問的中心,僧侶負起民眾教育的責任,此被稱為寺學問。寺學問的主要科目,是和漢兩種文字的學習,以及和漢書籍的讀誦和閱覽。(頁486)

  同書第六章〈江戶時代的佛教〉第三節(jié)〈諸宗的活動〉中的首節(jié)〈學問的獎勵與檀林〉略云:

  (德州)家康曾以「學問料」或「碩學料」之名(料是經(jīng)費之意),頒發(fā)各寺院,以獎勵學問。于是各宗紛紛興辦所謂檀林、學寮、學林等的教育機構(gòu),教育其宗徒,研究其宗學。檀林或?qū)W寮的組織,亦有可言者,一宗的最高職位為學頭,以下則有化生、能化、講師等職,學員則稱為所化。所化的學員,多數(shù)是寄宿的,故檀林或?qū)W寮之內(nèi),包括講堂及寮舍兩部。由于學事興隆,各宗的學者也紛紛出現(xiàn)。(頁498-499)

  讀以上所引,知道日本的寺院不但教育其出家弟子,更教育鄉(xiāng)里兒童,后來更有各宗「檀林」的制度作為教育基本宗弟子以高深的宗門學問,而檀林或?qū)W寮已有點「大學」的色彩。因此,日本的佛教宗派能在大正年間就成立了六家專科大學,應是從檀林制度演進出來的。

  讀者也許會問?何以中國的寺院、中國的宗派在古時不從事「寺學問」或「檀林」式的教育?仕邦的回答是:這緣于中國自佛教傳入之后,不斷受到儒家的排斥,讀讀梁釋僧佑(445~518)《弘明集》94和唐釋道宣《廣弘明集》95兩書所收的反佛文字可知,因此,除了東晉時釋慧遠(334~416)曾授俗家人宗炳(375~443)與雷次宗(424~448)以儒家的五經(jīng)之學;后來宗、雷都成了大儒96之外,史書未再見有關(guān)和尚以外學傳授俗家弟子的記載,大抵僧徒不愿以開辦民間的儒學教育來刺激反佛的儒生們,因此出家即使飽讀儒書,也僅用來教育自己的出家弟子97而已!

  反過來說,佛教在日本并不受到儒家的強力排斥,雖然日本有武士制度,武士兼受文武兩方面的訓練,頗有中國上古的「士」底遺風,98換言之,他們也屬儒生。但他們不特不反佛,甚至圣嚴博士認為日本武士的教義是神道精神、儒家思家與禪宗骨格之三流合糅,故鎌倉時代的執(zhí)政北條時宗能夠從容不迫地沉著應付元朝大軍的渡海來攻,即源于時宗的修養(yǎng)得力于禪宗,99是以佛教在日本未受儒家排斥,因此能興辦以民間為對象的教育。

  除了《通史》之外,圣嚴博士又翻譯了一部由日本著名佛教史學者野上俊靜、小川貫弋、牧田諦亮、野村耀昌和佐藤達玄合撰的《中國佛教史概說》100。此書各章題目(章中各節(jié)從略)如下:

  第一章序說101

  第二章后漢的佛教——傳來與接納

  第三章魏晉的佛教——經(jīng)典之翻譯與研究

  第四章南北朝的佛教——教團的發(fā)展與儒道二教

  第五章佛教藝術(shù)的發(fā)達

  第六章隋之佛教——國家之統(tǒng)一與佛教

  第七章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國家性質(zhì)與社會活動

  第八章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與戒律

  第九章唐代的佛教(三)——華嚴宗與禪宗

  第十章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十一章五代的佛教

  第十二章北宋的佛教

  第十三章南宋的佛教

  第十四章遼金的佛教

  第十五章元朝的佛教

  第十六章明代的佛教

  第十七章清代的佛教

  第十八章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

  中國佛教史年表102

  參考書目103

  這十八章的《概說》以正文二百零七頁的有限篇幅,據(jù)大量史料104以深入淺出方式寫成一部簡明的中國佛教通史,難能可貴。讀了它之后,對佛教在華的發(fā)展,要吧獲得一個起碼的概念。圣嚴博士所以翻譯這部書,大抵他老人家感到它合適一般讀者的需要,而自己在日本學成返國后又忙于弘揚佛法和辦理佛學教育,無暇整理和補充《通史》下冊稿本,故翻譯這書先作一交代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