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對于凈土宗來說,我們跟這個菩提心的內(nèi)涵,有相同的地方,有方便的地方。比如,曇鸞大師對發(fā)菩提心有一個詮釋,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眾生心,愿度眾生心就是攝受眾生往生佛凈土之心。于是,第三句就把通途的菩提心跟凈土法門掛上了鉤了。

  善導(dǎo)大師在注解菩提心的時候,《觀經(jīng)》的九品往生,上品下生就是由于他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唯發(fā)無上道心。他是發(fā)菩提心,以發(fā)心的功德回向,他能得到上品下生。于是,怎么理解但發(fā)無上道心?無上道心怎么發(fā)?

  善導(dǎo)大師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下手之處:你從觀照娑婆世界的苦開始,唯發(fā)一念厭苦,厭娑婆世界的苦,樂生極樂世界的凈土,到極樂世界快速圓滿菩薩大悲愿行,再回到生死苦海普度眾生。能從厭苦欣凈,證無生法忍,再回來度眾生,滿足這幾個條件,就是發(fā)了菩提心了。

  蕅益大師所談到的深信切愿即無上菩提,就是真實不虛了。

  這里從感應(yīng)之道來看,阿彌陀佛從發(fā)愿到圓成他大愿的過程,都是他菩提心的展開,乃至于六字洪名,也是他菩提心的結(jié)晶。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發(fā)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我們念佛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你沒有這個內(nèi)涵,你念佛是求人天福報,那你肯定不能往生。

  那么,發(fā)了菩提心,就會由菩提心愿引導(dǎo)他的修行。這里談修諸功德,說明阿彌陀佛的大愿也是圓攝一切法門。諸多的功德,也就包括著戒定慧,三學,包含著六度,包含著十大愿王,包含著凈業(yè)三福,包含這些內(nèi)容在里面。

  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這一愿其實所被的根機不低。我們看一些祖師大德們,大概符合這個條件。

  蕅益大師一出家,自己發(fā)了四十八愿,那四十八愿就是他菩提心的表示。修諸功德,每個祖師有每個祖師不同的特點。比如慧遠大師,他以護法作為他修諸功德的內(nèi)容,只要天竺國、西域來了三藏法師,趕緊請他翻譯這個經(jīng)典、那個經(jīng)典,對各宗各派都是護持。

  善導(dǎo)大師是以造佛像(龍門大佛盧舍那佛,是善導(dǎo)大師監(jiān)制的)、寫經(jīng)、畫凈土變,作為他修諸功德的內(nèi)容。

  永明延壽大師就更是修行諸多的功德了,修行一百零八佛事,萬善同歸莊嚴凈土。印光大師,他也不是光念佛什么都不管的,他原來在法雨寺,在閉關(guān)狀態(tài)的時候,都很關(guān)注外面的情況。

  只要高鶴年一去,他就要問外面的情況怎么樣。尤其哪個地方有災(zāi)了,趕緊去賑災(zāi);哪個地方經(jīng)書不夠,他就成立弘化社,那么多的經(jīng)書都是他老人家校對、排版出來的;信眾那么多信,他每天回信回到晚上深夜。這些都是修諸功德的內(nèi)容,這不是隨便說說,什么都不干的。

  所以,我們說凈土法門,整個的佛法,你要被社會所承認,還是要做些功德事,包括建寺院、修行、造佛像,讓大家來頂禮,種善根,有機緣也需要做一做。這是修諸功德。

  修諸功德,要回歸到凈土,要以至誠心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任一件事,這個事很重要,就是臨終接引。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這對于我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要知道,臨命終時,生死關(guān)頭,如果靠自力修行,自己修行的功夫很難得力,甚至整個的就被業(yè)力牽著走。一生沒有修行,造業(yè)的眾生權(quán)且不論,就是那些很有修行的人,道心很堅固的人,如果臨命終時,他的煩惱習氣還沒有完全除盡,仍然要隨他的業(yè)力牽引去輪回

  所以,我們看那些轉(zhuǎn)生的大修行人,五祖寺戒禪師轉(zhuǎn)生為蘇東坡,海印信長老轉(zhuǎn)生為朱防御家的女兒,下天竺寺的嚴首座轉(zhuǎn)生為王十朋,王十朋也就是考取了狀元。

  所以你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民間有一個說法,說誰家要求兒子,他們就會告訴一個秘訣,你就到各個寺院去,去供養(yǎng)那些老和尚。如果這些老和尚對你不感興趣,也就算了。如果你對他很恭敬,給了豐厚的供養(yǎng),你們關(guān)系很親密,你要加強、加固,那這個老和尚就會到你家來投生,一般來說是屢試不爽。為什么?

  這些老禪師們,如果他不往生凈土,他肯定有后有。有后有,他接受了大施主的供養(yǎng),一般又有感恩之心。這一感恩,不就過去了嗎?海印信,這是一個大修行人,為什么到朱防御家?朱防御就是他的大護法。

  朱防御的夫人生產(chǎn)的時候,就明顯地看到海印信進了房子里面,生下的是一個女嬰,這個事情,當時全杭州的人都知道,傳得沸沸揚揚。圓照本禪師還特意去看,是不是真有這么回事。

  到滿月的時候,圓照本禪師就到朱防御家去看這個小女孩。朱防御的夫人把小女嬰抱出來,這個小女嬰一看圓照本禪師就微笑,就笑起來了。

  圓照本禪師一看,還真是這么回事,就對她說了句話,說:“海印信長老,你錯了!”就說你走錯路了,錯了!這個當頭一棒,這個小女嬰“哇”地哭了一聲,就斷氣了,這一斷氣,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為什么永明延壽大師要作《禪凈四料簡》?那真是“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所以,知道在生死關(guān)頭靠自力很難脫離三界,我們才知道仰靠阿彌陀佛的愿力,臨終接引是何等的重要。

  這一愿發(fā)得是非常慈悲,也非常周到。如果沒有臨終接引,只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地方,在西面,但地方很遠,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你就指出了方向,要我們自己去,我們也很麻煩。

  我們的神識一離開身體,到哪去呀?飄飄蕩蕩,那滑到中陰身階段,還能作主宰嗎?這生死關(guān)頭,為什么難以把控?就是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前六識都進入死亡的過程了。為什么臨終的人,就是家親眷屬在他的面前,他都認不出來?能認出來是第六識的辨識能力,辨識能力消失了,雖然消失了,但神識還沒有最后離體。

  第六識原來在掌控局面的時候,就等于有一個國王在掌控局面,天下比較有秩序,結(jié)果忽然國王不在了,亂臣賊子就開始起來作亂了。這類似于無量劫的業(yè)力種子翻卷起來了,控制不了了。那就隨哪個業(yè),當下你的心最重,就跟著去。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為什么輪回不休啊?就是沒有他力的接引。

  第十九愿在告訴我們,有臨終接引,我們就放心了,就不會有中陰身。是阿彌陀佛拿著蓮臺,有時是觀音勢至拿著蓮臺過來。

  然后,念佛人的神識,因為阿彌陀佛現(xiàn)前就放光,或者手上放光,或者眉間放光,這個光就有攝取之力,攝取這個行人的神識到了蓮臺里面,蓮臺閉合,一閉合,彈指間、一念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進了這個蓮臺里面,就等于進了保險箱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