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速發(fā)深心修凈業(yè)、持大悲咒、出家要識心
《西方確指》速發(fā)深心修凈業(yè)、持大悲咒、出家要識心
一時菩薩將臨法會。弟子八人,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恭謹颙佇,齊唱佛號。忽聞異香,從空中來。眾皆歡喜,得未曾有。菩薩曰:“善哉善哉!爾等知今日之會,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監(jiān)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東都凈因寺,為大比丘。因避亂南游,住錫雞鳴山麓。時爾八人,依我修學,不久以兵亂各散。我越后二載,示寂于武林天竺。后復于唐僖宗朝,為清河獻王長子,亦棄位出家。今爾八人,同會念佛,亦由我發(fā)心,正如往昔無異。但爾等去我以來,八百余年矣,仍復飄流未反,真為可悲,真為可痛。今為汝等重加發(fā)明所修行業(yè),令速成辦,早登解脫。宜各諦聽。”
請翻開文本,看第十三段:追溯往昔作開示。這一段是二十四會里面比較獨立成篇的一段。我們看到《西方確指》在二十四次的開示當中,由八人里面的一個弟子——常攝來集中在一起的,也是眾多人記錄下來的,其中就選擇了一些重要的段落來結集這本書。那么這一段就比較集中,大概就是在一會里面所做的開示,所以就做了一個總標題,下面有八小段。這獨立成篇,甚至又帶有一個經(jīng)里面的經(jīng)一樣,也具有“一時”這樣的表達。一時覺明妙行菩薩降臨在這個法會,與會的弟子有八人,有無朽、常攝、常源、定茂、達本、查定宏、陳定耑、查定敏這八個人。這就是當機眾,也是往昔一個師徒的因緣。這八個人經(jīng)過前面菩薩的開導,對凈土法門就生起了信心,也有恭敬心。所以他們在這個法會上非常虔誠、恭敬地佇立在那里,齊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在唱佛號的時候,忽然聞到奇異的香味從虛空當中而來。那么這種現(xiàn)象屬于感應的現(xiàn)象了。我們現(xiàn)在的念佛人如果至誠念佛念得清凈的時候,也會體驗到忽然有一股奇異的香味飄來。而且絕對不是世間的香味,或者你的佛堂里面并沒有燃香,但聞到了這股香味。
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了解凈土法門,也會覺得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由于西方極樂世界是由無量珍寶合成的,每一個珍寶由百千萬億種寶香來合成的,所以它的珍寶都有香味,包括整個的蓮華都能放出香。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寶香彌漫的剎土。如果我們透過持念這個名號的通道,把我們娑婆本土與極樂凈土作一個溝通,那么極樂世界的那種香味就能透過名號的音聲傳達過來。所以這個時候聞到的香味是從極樂世界過來的。古往今來很多臨命終時往生的瑞相,其中有一個就是“異香滿室,天樂迎空”,常常會這么表達。那個音樂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這個香味也是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這種感通的渠道一打通,馬上極樂世界的信息就過來了。所以這八個人在至誠恭敬唱念佛號的時候,聞到了極樂世界的香味。這些人就皆大歡喜,“得未曾有”。這個是很奇異的現(xiàn)象,但是很真實的現(xiàn)象,每個人都能聞到。而且這個香味就具有讓我們眾生心地清涼、伏滅煩惱的功能作用。寶香做佛事。
覺明妙行菩薩就在這里做開示了。這個開示首先是追溯往世的這種因緣——跟這八個人的因緣。菩薩說,善哉善哉,你們——“爾等”就是你們——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相會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是有宿世甚深因緣的。這個因緣對八個人來說,他(們)不了解。因為我們一轉(zhuǎn)身投胎就有隔胎之昏、隔陰之迷,把前世的事情都忘了。那菩薩有宿命通,能了解一切。所以菩薩就說,在梁武帝的時候——“梁武皇天監(jiān)六年”,在公元507年,“我”——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說:“我出家在北魏的東都凈因寺。”這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有十六國,十六國最后由拓跋燾統(tǒng)一了,就形成北魏。北魏政權從祁連山那種地方過來就入主中原,建都有兩個首都。北魏政權都是很信仰佛法的,所以當時北方的造佛像、建寺院,那是形成一大壯觀的佛教新興時代。那么覺明妙行菩薩,我們知道他在東晉明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是公元322年。公元507年這個時候他又出家,是什么?這時候他就是極樂世界過來的菩薩示現(xiàn)為一個大比丘,這就是他隨緣度化的一個身份。
住在北方,當時戰(zhàn)亂,南北朝常常打戰(zhàn)。首先,他們少數(shù)民族這一部分——五個大的少數(shù)民族,叫“五胡亂華”——我們一般叫。他們之間就有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然后南方、北方有時候也會掀起戰(zhàn)爭,都想統(tǒng)一。所以在北方很亂的時候,就避戰(zhàn)亂向南方而來。在這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次移民的高潮就是北方的人向南方遷移。東晉政權的文化發(fā)達:北方的這些貴族、士族南移——就是從黃河以北到長江流域這一帶,使南、北文化做了一個大的交融;圻h大師實際上也是那個時候避亂南游的,那時候在襄陽,也是發(fā)起了戰(zhàn)爭,道安大師遣散弟子,慧遠大師就準備到廣東羅浮山去的——那南方相對比較安定。覺明妙行菩薩這一世做比丘的時候也是向南方走,就住錫在雞鳴山麓。一般南方可能走得最南邊的,就在廣東一代。所以廣東有很多客家族,實際上就是從北方移民過去的。在廣東翁源縣連接狗耳嶺的這座山叫雞鳴山。
“當時就是你們八個人依我來修學佛法。但修學不久,由于兵亂——戰(zhàn)亂,又各自逃散。就在兩年以后,我在武林的天竺寺示寂了。”示寂,圓寂了。武林屬于浙江的杭州,叫杭縣。這是一次往昔的因緣,在梁武帝的時候他們結上了師徒關系。后來又在唐朝唐僖宗的時候——那就又過了三百多年,大概在公元873年到888年——這是唐僖宗做皇帝的年代,覺明妙行菩薩又示現(xiàn)為清河獻王的長子。出生在王侯之家,然后也棄位出家做比丘了。“當時你們這些人也在我的座下修念佛法門,也是由我來發(fā)心修念佛法門,正如在梁武帝那個時候一樣。”但是在唐朝“修”這法門,也還是沒有解脫。“你們從唐代以來,離開我已經(jīng)八百多年了,現(xiàn)在還在六道當中飄零,流浪,不得解脫,真是可痛可悲的一樁事情。我不忍你們的痛苦,又來到你們身邊,為汝等重新來開發(fā)領會應該修的道業(yè),令汝等快速地成辦道業(yè),早日解脫輪回的苦難。你們應當認真地聽聞。”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對往昔宿因的一種追述。
示無朽曰:“汝向者雖從事玄門,而能恭敬諸佛,當知即是夙因。今宜速發(fā)深心,精修凈業(yè),為諸人唱導,無空擲后此□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勝緣,今來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長江覓渡船。”
下面就有八段——分別對八個人的開示。對這八個人的開示都是應機的:知道哪個弟子的特點是什么,根機是什么,毛病在什么地方,怎么樣對治。所以這八個人,我們理解為我們修道人八種不同的根機。我們每個人在這個開示里面可以找到相應的一段,來落實在自己的心上。第一段就是“速發(fā)深心修凈業(yè)”,就是快速地發(fā)起深切的心來修行念佛法門。這是對無朽的開示——無朽是八人當中的頭目,對他說:“你一向以來雖然從事道家修行的功夫,但還是能恭敬諸佛。從這個行為來看,就知道你宿世有佛緣。”一般修其他的外道的人,對于佛教是很排斥的。但是無朽卻從來不排斥,而且很恭敬,這就說明他往世的因緣了。“現(xiàn)在你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的法門,還在這個道術里面不能出來,這是很悲憫的。你現(xiàn)在要迅速地發(fā)起深信之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這個“深信”用善導大師的解釋,包含兩種內(nèi)涵。深信什么?首先是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以來常沒常輪轉(zhuǎn),沒有出離之緣。第二個要深信:(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救度我等,不加懷疑,沒有憂慮,乘彼愿力決定往生,要深信這一點。
這里覺明妙行菩薩也讓他迅速地發(fā)出這種深信之心。深信自己自力修行——尤其修道家的功夫,是不能解決輪回的。要深信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當生就能解決問題。相信了這個,就能夠一往情深、萬牛莫挽地去執(zhí)持名號。“你自己要老實念佛,信愿念佛,而且要以這樣的行持來為他人做開導,引導其他人也信愿稱名。你只有這樣做才不會虛度未來一十三年的光景。”實際上這話已經(jīng)告訴:你的壽命還有十三年,你一定要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才能夠圓滿十三年的功夫。就給他一個偈子:“八百年前有勝緣,今來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長江覓渡船”。今天能夠遇到一起是八百年前的善因所導致的,這很不容易的。今日來相逢在一起,大家在這里指青天。“青天”是什么?原來我們也有青天,但被烏云遮蓋了,F(xiàn)在透過正信、正見的智慧般若之風把這個烏云遣散了,所以青天朗然在前。知道了正修的法門,知道了極樂世界,這就是“青天”,F(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本地的中秋月:“本地”就是我們的本地風光;“中秋”代表那個月亮是圓滿的。我們心地本具的智慧“月亮”就在我們的內(nèi)心。所以就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渡船——莫向長江覓渡船。就是不要再三心二意,不要再修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回歸自己本具的故園。這是第一個開示。
示常攝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歷歷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薩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囑汝:“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群生。”
第二段開示是如何持《大悲咒》,這是對常攝的開示。知道他每天的功課是持《大悲咒》,所以就問他:“你常常持《大悲神咒》,是怎么持的呀?”常攝回答:“我持大悲咒,是所持的咒歷歷分明,能持的心了不可得。”這個也是一定的水平了:這樣的持,也就是他的心和這個咒融為一體了。以這個咒攝住了他的心,所以他全體的心就體現(xiàn)在咒上,這是歷歷分明了。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對這個持法加以肯定:“你能這樣持,就叫真持《大悲咒》。”給他一個偈頌:汝持《大悲咒》,應識大悲心;離名亦離相,以此度眾生。要了解大悲咒是什么樣的心的展示?這是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那種極度悲心的展示,也就是從他同體的大悲心里面所流現(xiàn)出來的陀羅尼。所以大悲咒的體性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佛心。大悲心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心,但是我們由于有分別,有人我,有競爭,就把這個大悲心轉(zhuǎn)成了一種情愛的心,甚至一種狹劣的自私心。當自私自利的心現(xiàn)前的時候,大悲心就沒有了。所以持大悲咒,就是要用觀世音菩薩在果地上成就的大悲心,來引發(fā)我們自心本具的大悲心。要了解這一點。
那么這個大悲心是什么?你不可把捉。離開一切名字相,離開一切心緣相,所以“離名亦離相”。離名亦離相,這就超越了“二”的對待,超越了分別、執(zhí)著;你的本具的大悲心就能現(xiàn)前;你大悲心現(xiàn)前,法爾自然地就會去救度眾生。因為你大悲心現(xiàn)前了,看到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眾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由于是同體的,你大悲心現(xiàn)前了,眾生受苦,你一定不能在那里享樂的,你一定會去救度的。這就為什么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無量劫以來隨形六道救度眾生,由于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故。有這個同體的大悲心,他就能生起無量的神通、智慧、善巧、辯才來度眾生。所以大悲心現(xiàn)前,就能度化眾生。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須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只坐云霧中過日。”源不達。復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曉得自己的心么?”源無語。乃令誦準提咒一遍。源隨誦之。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么?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
請看第三小段:出家要識心。識心達本,號曰沙門。出家人的這種本分,就是要把當下這一念的覺心顯發(fā)出來。所以菩薩開示常源——常源是出家的比丘——一個比丘應該怎樣做。“你既然已經(jīng)出家——出家人要怎么樣?要謙下柔和。”第一,談到出家人一定要柔和。這個比丘,梵文里面“苾芻”,是一個植物的名稱,這個植物就很柔軟,它的那個枝、蔓、藤就能夠長得很長。所以出家人一定要身心柔軟,不跟人家去競爭——無諍。你有諍,就是有個“人、我”的對待。出家人遠離名利,要修忍辱。就像布袋和尚這樣的,你看他忍辱到什么程度:“有人罵老拙,老拙直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躺倒”,你要打我,我自己躺到地上去;“有人唾老拙”,有人吐那個唾沫到臉上,也甚至都不要擦,“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如果你擦干了,對方還以為是你怎么不滿他呢,讓它自己干。布袋和尚能夠示現(xiàn)這樣的一個程度。他的這種忍辱到什么程度?這就是到家波羅蜜。一個出家人要謙和、柔和到這個程度,才像個出家人。
如果一天到晚跟人競爭,又是爭名,又是爭利,甚至還動起殺心——現(xiàn)在一些比丘剛硬到什么程度?出現(xiàn)惡性的案件,這些都要加以警覺。我們這個狂暴的心,一點都沒有把它制控住。“調(diào)御丈夫”首先要調(diào)御自己這顆心。要怎么調(diào)御?因為眾生的心都是剛強的,都是傲慢的,所以一定要用謙下來調(diào)和,叫“卑以自牧”。印祖也常常用這句話,這是出在《周易》的一句話。用謙卑來把自己剛猛、高傲的心像牧羊一樣地把它降服下來。怎么叫謙卑?你贊嘆他人,把他人看成是佛菩薩;唯有自己是凡夫,唯有自己業(yè)障深重,唯有自己一身毛病——生慚愧心。你這樣才能謙下,自己自覺地放在眾人之下。這就是水的性格,水自然地向下流。所以“上善若水”。這樣才像一個出家人樣子,甚至四眾弟子都應該這個樣子,居士也要謙下。
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個要“敬事師長”。對自己的師長要恭敬,要奉事。由于出家人的師長就是他的和尚阿阇梨,這就是他的“父母”。因為你已經(jīng)離家了——如果在家里你得要孝順父母——你在僧團要敬事師長像對待父母。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來,虛心來請教法上的利益。那么阿阇梨是什么?教了你一四偈的人,就是你的阿阇梨,就是你的師長。你得要終身的恭敬,如果你罵了和尚阿阇梨一句話,都是造下地獄的因。這樣在恭敬師長、請法的過程當中,增長自己的道心、志氣。一個出家人的志向是非常遠大的:當他離開了名利束縛的時候,把“成佛度一切眾生”作為他的人生目標。為了實現(xiàn)成佛度眾生的目標,他多么的捍勞忍苦,歷盡千辛萬苦,不屈不撓,精進不已。這是出家人的——這叫大丈夫氣概——這種浩然正氣。“所以且莫忘記了出家的本分,而坐在云霧里過日子。”坐在云霧里面就看不見目標了,稀里糊涂了,每天只知道吃飯、睡覺,甚至懈怠、懶惰都把自己包圍了。出家人如果菩提心不能保持得永久的話,就容易坐在云霧里面,不知道干什么了。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到天邊去了。講叢林里面這些無所事事的叫粥飯僧,只知道吃飯,不知道一天到晚干什么。這要避免。
常源聽到了這個開示,還不是十分了解,就進一步請示、請教。覺明妙行菩薩就告訴他:“你怎么昏迷、懵懂到這個程度?跟你講得這么明確,你還不了解怎么去做。”就知道他還是心性的力量沒有上來。就問:“你可曉得自己的心嗎?你的心在什么地方?”這常源更是聽得莫名其妙,答不上來。菩薩善巧方便,應他這樣的鈍根之機慢慢循循善誘,就教他:“你會不會誦準提咒?”那常源說:“這我會呀。”因為每天早晨念楞嚴咒、十小咒。十小咒里面就有準提咒:“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贊大準提,惟愿慈悲垂加護。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一般早上都會念這個。他當然也就把它誦出來了——準提咒。菩薩就開示:“此不是你的心,是什么呀?”當你在全心念這個準提咒的時候,這就是你的心。所以給他一個偈子:見初無心,既汝本心;準提一遍,全體分明。有時候我們看得很玄妙的事情,實際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你能夠“見初無心”——在你一念未生的那一剎,那就是你的本心,禪宗講參話頭,這個話頭還沒有提起來的那前面的一個空靈狀態(tài)。如果你前面沒有抓住,你就是念這個話頭,也到話尾了,話尾就不行了。
有時候念東林佛號,我們會告訴他為什么東林佛號會中間停頓三個節(jié)拍:你要把住這三個節(jié)拍,當前面那一念過去了、后一念頭還沒有過來的那個中間的三拍——最空靈的狀態(tài),能夠一念不生,就是你的本心,你用這樣一個清凈心去念,它的作用就比你散亂的心要強出很多。但很多人散亂得很長久,一旦面對這種空靈的狀態(tài),他沒辦法對付,沒辦法去覺照它。于是他利用那個空間還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實際上我們是讓你照住那個空靈的境界,等到引磬一響,馬上下一句佛號起來。你只要真正用功夫用到——照住那個三拍的空靈境界,就覺得法喜充滿了。所以你用這樣的心——用這個本心,來念這個準提咒,包括念這個佛號也都一樣,那么你自性清凈的本心全體就顯現(xiàn)出來——“全體分明”,就在當下。所以這才理解為什么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當下你這個心,就是佛嘛!就是你的本心嘛!不是到外面去求的,就在你當下這一念里面。這樣出家來識心達本,才叫真出家。要不不能在自性上明了,一天到晚不知道干什么,想來想去都是五欲六塵的東西,念念都是貪、瞋、癡東西的流毒。那可不叫真出家了,那就是坐云霧中過日子,辜負了出家的大好機緣。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