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人之急
“濟人之急”,就是周濟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講“救人之難”,這個“急”與“難”是不一樣的,災難主要是突發(fā)的事件,這個“急”呢,是每一個人在他一生的過程當中可能都會碰到這個比較急的情況——比較困難!凹薄本筒皇峭话l(fā)的東西,有時候他真的一下子生病了,沒錢看病,他就急了。所以這個“急”的范圍呢,主要跟財物有關(guān)系。那么世間人都很看重生命,我們的身體叫內(nèi)命,財物為外命,要依靠外命才能夠維持內(nèi)命,所以一切眾生都愛錢。但往往最可愛的它就匱乏,匱乏就形成一種逼惱、一種窘迫,這時候就應(yīng)該要給他幫助,這就叫雪里送炭,要在他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那么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急”莫急于穿衣吃飯,每個人都得要有衣服來御寒,有飲食來擺脫饑餓,維持這個身體的業(yè)報身啦。如果沒有食物,沒有衣服,他就覺得饑寒交迫,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他最希望有人救助。在疾病的時候,醫(yī)藥就是很急的事情了,要給他解決疾病的痛苦,就得要施給他醫(yī)藥。有子女的人,等子女大了,他以什么為急呢?為兒子要成家,要把女兒嫁出去,如果過了婚嫁的年齡,這父母就會著急了。遇到家里有親屬或者父母去世了,這時候最急的就是要辦喪事,要把這個喪事打理得好,如果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這時候這個窮人家就急了,這時候就是最需要給予幫助的時候了。所以這些眾生窘迫,沒有辦法沒有福報來解決的時候,我們要隨自己的力量,隨著當時的情況趕緊給予幫助。這就是“濟”的意思。
那么為什么要接濟他人之急呢?這在我們中國的上古文化有一個觀念,就是同體同胞。孔子在《禮記•禮運》里面談到人類社會一個非常美好的形態(tài),叫大同社會。在《禮運》里面有這幾句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本褪翘斓卮蟮肋\行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時候,那么天下之人就以公作為行為的準則,不是自私自利的;既然出于公心,他選拔官吏就會選拔那些德才兼?zhèn)涞娜?選賢和有能力的人去放在他最合適的崗位上,人際關(guān)系都講信譽,都非常和睦;那么人的同體感、仁愛心具體體現(xiàn)在家庭關(guān)系當中后,它就會擴大,所以每個人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父母有孝心,而且會把這個孝心拓展到天下的人,這就“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僅僅是慈愛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慈愛天下所有的子女,這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深厚的推己及人的泛愛的精神,有時候叫博愛的精神。那么對這個財物,他也是這種心量的,財物不能去浪費,看到地下有貨物不要拋棄,要把它撿起來保存好,但不一定要藏在自己的家里。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的運作需要大家出力量,每個人都應(yīng)該奉獻自己的力量,有智慧出智慧,有財力出財力,如果說整個社會的繁榮自己沒有做點貢獻,這是應(yīng)該慚愧的。當自己獻出自己力量的時候,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名利,這些都是以一種“天下為公”的心態(tài),來處理家庭關(guān)系,來處理人和團隊的關(guān)系。所以這就是談“誠明”問題了,一個人有這樣的真誠心,他一定會開發(fā)他光明的性德、他的智慧。這就是一個深厚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懷,他有這種情懷再去觀察他人處在這種窘迫的時候,雖然這個窘迫的處境是在別人身上,但是他不會說這僅僅是別人的窘迫,他會直接說,別人的窘迫、別人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因為他認為是同體嘛。我們?nèi)ダ斫膺@個同體呀,它就是生起道德行為的巨大的一種心理和一種哲學的原則。同體就是比如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體的,這個一體里面有頭,有兩只手,有足,有五臟六腑,這就構(gòu)成了這個一體里面的部分。但這些部分是一體的,比如說當這個左胳膊受傷出血了的時候,這個右手對它的幫助是不是無條件的?因為右手給它幫助,知道是同體,你左手把這個血都流完了,你右手也就沒有生命了,所以右手對左手的幫助是無條件的,是不講代價的。實際上幫助了左手也就等于幫助了自己,由于它們是同體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那么對這個身體我們從肢體的受傷去幫助它,他是不假思索地馬上就要止血的,本能的一種反應(yīng)。他只有認為同體,只有對這種疼——疼痛感同身受,知道這樣的休戚與共的時候,他自然這種行為就會出來。那么我們把這種一體感再擴大一下,我們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球,乃至一個太陽系,乃至一個銀河系都是同體的。其他國家的民眾處在災難的時候,處在流血的時候,你要不要以這種像右手幫助左手的行為去幫助呢?這就是佛教講的自他不二,你幫助他人實際上就是幫助自己。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這就是由同體觀所引發(fā)的自然的一種道德原則。
但往往由于現(xiàn)在我們有我執(zhí),有身見,心量狹小,這種同體感我們越來越?jīng)]有概念了,覺得他人是他人,我是我,所以相互之間就會產(chǎn)生很多的摩擦,甚至最終都是同歸于盡!栋儆鹘(jīng)》里面它有一個這樣的例子,說有一個師父有兩個徒弟——大徒弟、二徒弟,這兩個徒弟呢,平時還不錯,但也有點爭強好勝。這個師父腿部不大方便,有點關(guān)節(jié)炎,他就跟兩個徒弟說:“你們給我按摩按摩一下。”大徒弟按摩左邊,小徒弟按摩右邊。這個大徒弟在按摩的時候說:“我一定要按摩得很好,讓我的師父很舒服。”結(jié)果他看這小徒弟也很賣勁,他心里說:“我要讓他不舒服。”等到他的師弟走的時候,他想:“我讓你按摩?我不讓你按摩,我要功勞獨占。”等他那個小師弟離開的時候,他拿一把刀把他師弟按摩的那個右腿給它砍斷了!白屇惆茨?不讓你按摩!”這個小徒弟一看:“誒,把我按摩的那個腿都給搞斷了!你搞斷了我的,我也搞斷你的!”就把另外一個左腳也砍斷了。你看這兩個徒弟,但是疼在哪里呢?疼在他的師父。這兩師兄弟在這爭強好勝的時候,他的師父在流血啊,不僅肢體在流血,他心也在流血。所以我們?nèi)祟惿鐣际窃诟蛇@些蠢事啊,就好像一個國家兩個政黨在打架,但我們的祖先怎么看我們哪?,所以一定要有同體感啰。所以如果把他人的急——窘迫看成自己的窘迫給予幫助,這就是我們生生世世不會遭遇窘迫的一個善因,救人之急就等于救自己之急,救了自己之急,你積了這個善因,你生生世世也就不會這么急,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現(xiàn)在就涉及到財產(chǎn)問題了,這個陳幾亭先生說民間都稱富人叫財主,為什么叫財主呢?由于他對財物有主持權(quán),有掌控權(quán),是他的福報。但這個“財主”要顧名思義了。雖然是你家里的家業(yè)——大家都要注重財產(chǎn),無恒產(chǎn)就無恒心了,大家很注重這些,但如果有同體的觀念,你要有一種意識,就是一方面自己惜福,自己要節(jié)約,另一方面把你惜福的一些福報要讓大家共享,共享的觀念這就是“周濟他人”。一個財主要這樣做,以后他的財產(chǎn)、他的富貴才能夠長久。但是可惜的是現(xiàn)在有很多的富人哪,財主哇,他并不是做了一個財產(chǎn)的主人。什么叫財主?你能愛惜這個財物,而且能夠智慧地應(yīng)用——能用得出去,這才叫財主。如果你只是愛惜這個財富,你不去用,不僅不給他人用,連自己都不用,家人都不用,就是囤積在那里,這就叫財奴——被財物所奴役。
自古以來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了。你看這個法國有個作家巴爾扎克,在他筆下常常會描述那些吝嗇鬼的形象。比如這個葛朗臺,他是非常富有的一個人,但是他就非常得小氣。他自己不用,自己穿得非常破舊,家里吃得非常得糟糕,他的女兒穿的都是破裙子,想?yún)⒓右粋Party呢,都沒有一件好一點的衣服,他就這樣地愛惜錢財。他積聚了很多的法郎,都把它放在最高層的閣樓上,把它封得嚴嚴的——一缸一缸,然后他每天晚上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拿著一盞燈悄悄地爬到閣樓上,然后就把這些裝法郎的大缸的蓋全都打開,然后就這么摸呀摸呀,然后就聽這個“嘩啦、嘩啦”聲音啦,他就在那享受——整晚整晚,這是他最美好的享受,但是不用一個法郎,這就是叫財奴。那這種人發(fā)展到最后,他臨終的時候也會積聚很多很多的法郎,由于又很貪戀又要保護,他有可能以后變成一條蛇就盤在這個法郎上:“你誰也不敢動我的,動了我要……”保護他這些法郎,這就是財奴。所以佛經(jīng)都要求我們:要看清這個財物是不堅之物,要用這個不堅牢之物來修持堅實的功德。財產(chǎn)你不要以為就是你的,財產(chǎn)為五家所有:如果水災來了,你這個財產(chǎn)也保不住;火災來了,財產(chǎn)也保不住;小偷來了,你這個財產(chǎn)也保不住;國王要沒收了,你也沒有辦法;如果再生個敗家子,也不是你的。你要了解這個五家共有的這種真實性。所以要趁自己還有財產(chǎn),頭腦清楚,趕緊要布施。要知道這個財——錢哪,它的本性就是水呀,錢財如水,你不可能存在這里,水性是要流動的,所以現(xiàn)在看你的智慧,你要把這個水流到什么地方,這是你的智慧。能夠往你這邊流,是你的福報;你要把它流出去,這是你的智慧。所以怎么去流?就是要布施,對那些處在困難的時候的眾生,這就叫悲田。要種福田——種悲田。
如果你以衣服布施給他人,你下一輩子就能得到漂亮的莊嚴的容貌、顏色——上妙色,你的長相就會莊嚴,因為你用衣服來莊嚴了別人,那么反過來就會莊嚴自己;如果你拿飲食去布施給他人,你下輩子就能得到大力氣,因為饑餓的人一吃飲食,他身上就力量充沛了,就有勁了,有勁——反彈過來,下輩子你身上也有勁了,做舉重運動員可能能得奧運會的金牌啦;如果你以燈來布施他人——燈是照明的,這種因果都是對應(yīng)的,那對應(yīng)的因果法則,下輩子你的眼睛就會很明亮、很清凈,不會得近視眼,;如果你以車乘來布施他人,車乘是讓大家旅行哪,行走比較安逸,那么你的身體也會得到一種安樂;如果你以房子來布施他人,愿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以房子布施他人,以后你下輩子所需的東西也不會匱乏。這是《優(yōu)婆塞戒經(jīng)》里面的,告訴我們居士怎么去行布施。因為在家居士種福田以布施為主,尤其是以財布施為主,出家人是以法布施為主。如果你“給妻子奴婢衣食,有憐憫歡喜心”,就是你對自己家人——妻子啊,自己家里的傭人啦,你布施給他們飲食、衣服,而且是帶著憐憫他的疾苦之心,布施有歡喜心——要以歡喜心布施,不能勉強,不能好像布施出去沒辦法,布施出去很后悔,像鈍刀割肉似的那樣的后悔,那他的福德就會有折扣——如果你以憐憫、歡喜心布施出去了,你未來是得無量的福德。
這里布施再告訴大家一點,這事可能大家不了解的。布施首先取決于念頭,當你說你要把一個東西布施出去,你已經(jīng)說出口了,雖然東西還沒有拿出來,但是已經(jīng)在他人的賬面上。比如你要布施十萬塊錢,已經(jīng)說出口了,那這十萬塊錢就不是你的了,你最后不拿出來,實際上你是欠了人家十萬塊錢。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哪!有很多人上次四川地震也說捐,很多企業(yè)家口頭上承諾了要捐多少捐多少,最后到賬面上沒有那么多,很多錢就不捐,這是不可以的。你在公眾場合已經(jīng)說出口的,已經(jīng)寫出來了,你一定要捐出來,你不捐出來你就等于是犯了盜了,這一定要明白呀。你看我們昨天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叫季札,“季札掛劍”,古人就知道這個道理。季札他去考察各個國家政務(wù)的時候,他身上佩戴了一把白銀鍍的劍,當時經(jīng)過徐國,這個徐國的國君一看這把劍很歡喜,很喜愛,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這個季札呢,他是個善良的君子,一看他這么喜歡,心里就動了個念頭:“哦,既然他這么喜歡,我就送給他好了!钡撬皇怯羞@個心理,盤算這個,動了這個念頭,這個話還沒有說出口。為什么呢?因為他還要到其他幾個國家去,這把劍他還要隨身帶著,自我保護還用得上。他念頭就是說:“等我其他國家走完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這把劍贈送給徐國的君王。”那么這樣子他就又向前走了,等他回來的時候,徐國的君主去世了。那一般來說,這把劍他都沒有說出口,而且徐國的君主去世了,可能對一般人來說也就算了,但是不——這個季札他要履行他的心里的承諾。所以就到徐國的國君的墓上去祭祀,去禮拜,最后把這把劍拿出來掛在了徐君的墳墓上,——送出去了。所以你看古人他動個念頭,他知道這就是因果:你動了念頭要贈送給對方的時候,這把劍就不是你的了。大家一定要注意,現(xiàn)在確實存在已經(jīng)做承諾的他不兌現(xiàn),不兌現(xiàn)就有因果。
——2008年11月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 上一篇:阿鼻地獄眾生尚能拯救,何況人道眾生
- 下一篇:為什么對凈土法門的信心很難生起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大安法師: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大安法師: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大安法師: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大安法師: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大安法師: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大安法師: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大安法師: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大安法師: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大安法師: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大安法師: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大安法師: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大安法師: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