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法門

  心地法門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為心?云何為地?惟愿世尊無緣大慈、無礙大悲,為諸眾生分別演說,未離苦者令得離苦,未安樂者令得安樂,未發(fā)心者令得發(fā)心,未證果者令得證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

  在《心地觀經(jīng)》中,文殊大智,問佛心地法門,為未成就之眾生,開示涅槃之道。

  佛言:「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贊勵(lì)、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界唯心,心似大地。故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若明此理、修此行,當(dāng)廣為人解說,疾得無上道。

  文殊菩薩又問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于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xiàn)在心不住。諸法之內(nèi),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何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實(shí)解說!

  文殊三問:一者心無形無相,何能染貪瞋癡呢?二者三心皆不可得,又不在內(nèi)外中,如來尚且不見,何況余人得見心法呢?三者諸法從妄想生,云何從心生呢?

  佛告文殊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

  心外無別法,三界為心法。因其義甚深,故佛舉二十六喻,以明其妙義。

  1、心似幻法,由遍計(jì)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

  心非真實(shí),妄執(zhí)受苦。

  2、心似水流,念念生滅,于前后世不暫住故。

  心非不滅,念念不住。

  3、心似大風(fēng),一剎那間歷方所故。

  心非無知,剎那徧處。

  4、心似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

  心非獨(dú)存,眾緣而生。

  5、心似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

  心非永恒,須臾不住。

  6、心似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

  心非塵埃,空不能染。

  7、心似猿猴,游五欲樹不暫住故。

  心非固定,攀緣不斷。

  8、心似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

  心非不變,妄起諸法。

  9、心似僮仆,為諸煩惱所策役故。

  心非主宰,煩惱策役。

  10、心似獨(dú)行,無第二故。

  心非二念,此起彼滅。

  11、心似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

  心非境轉(zhuǎn),能轉(zhuǎn)諸境。

  12、心似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非如愿,違逆令苦。

  13、心似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

  心非無垢,動(dòng)念染塵。

  14、心似影像,于無常法執(zhí)為常故。

  心非常住,無常執(zhí)常。

  15、心似幻夢(mèng),于我法相執(zhí)為我故。

  心非有我,無我執(zhí)我。

  16、心似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

  心非常善,起惡造罪。

  17、心似青蠅,好穢惡故。

  心非無欲,貪圖五欲。

  18、心似殺者,能害身故。

  心非無貪,愛欲害身。

  19、心似敵對(duì),常伺過故。

  心非友善,伺機(jī)害汝。

  20、心似盜賊,竊功德故。

  心非能信,引賊入侵。

  21、心似大鼓,起斗戰(zhàn)故。

  心非有定,瞋來爭(zhēng)斗。

  22、心似飛蛾,愛燈色故。

  心非有戒,為欲而亡。

  23、心似野鹿,逐假聲故。

  心非有慧,逐聲被騙。

  24、心似群豬,樂雜穢故。

  心非有智,以穢為樂。

  25、心似眾蜂,集蜜味故。

  心非有主,塵勞奔波。

  26、心似醉象,耽牝觸故。

  心非清醒,便入歧途。

  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nèi)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xiàn)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xiàn),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yuǎn)離非不遠(yuǎn)離。

  諸法畢竟空寂,超越時(shí)空及一切萬有,緣無自性,因心性空故;此妄心皆依遍計(jì)所執(zhí)的習(xí)氣而起。然空性本不生滅,絕緣絕慮,無分別對(duì)待。

  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圣。

  心及心所生之法,不離無為之空體;無為之空體,不離心及心所生之法。不論心法非心法,一切法本自空寂,故不可言說。若說無為是心,心有生滅,即是斷見;若離此心,則心外有心,即是常見。若能永離常斷二相,不著有無二邊,即是領(lǐng)悟真相之賢圣。

  一切賢圣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非實(shí)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所凈故;此無垢性遠(yuǎn)離一切,平等不平等體無異故。

  圣者了悟性本空寂,故無持犯之失,亦無大小之乘,更無能所之心,與苦樂之受,于清凈無垢之法身中,體證無實(shí)無虛,平等不二之性;雖處于常樂我凈涅槃之境,但亦離一切境界,無所執(zhí)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yīng)當(dāng)一心修習(xí)如是心地觀法。

  不識(shí)本心,何能離苦;不見本性,何能見性;不悟性空,何能解脫。故世尊勸弟子們,應(yīng)一心修習(xí)心地觀法,方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