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門禪概述

  五門禪概述

  中國佛學院道堅

  在達摩東渡之前,佛教在中國已經(jīng)傳布了三百多年,而禪經(jīng)的翻譯、禪學的弘傳,已大為流行。其間所傳禪法,以五門禪為主。五門禪,是為了斷除人們內(nèi)心的根本無明,消除散亂、貪欲和暴戾,創(chuàng)建和諧與曠達的人生觀而設(shè)立的五種禪法。它又稱為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等。五門禪的內(nèi)容,大致有兩種說法:1.以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shù)息觀、念佛觀為五門禪,是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jīng)》、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jīng)要用法》等的說法。2.以界分別觀替代念佛觀,成為五門禪法,是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jīng)》的說法。

  五門禪法的形成,大致與釋迦的教法有關(guān)。佛陀曾經(jīng)跟隨阿羅邏等外道修學禪法,在他創(chuàng)立佛教禪學的過程中,適當吸收和改造外道的禪法,結(jié)合自己的證悟,終成獨立的佛教禪學體系。佛陀發(fā)現(xiàn),障礙我們完成人格的因素,是不識佛法的無明(愚癡)、無盡的貪婪(多欲)、惱害自他的嗔恨(嗔)、心浮氣噪的散亂,克服這些因素的相應方法,即是五門禪法。如對欲望的對治,需不凈觀;對治嗔毒,需慈悲觀;對治愚癡,需因緣觀;對治散亂,需數(shù)息觀;對治多罪和煩惱多的眾生,需念佛觀。

  關(guān)于五門禪法的淵源、流傳情況等,此不述及,僅對此五種修行方法,作一簡略的介紹。

  一、不凈觀

  不凈觀,又名不凈想,是以觀想自他身的不潔凈,感悟人身空寂,四大無我,從而斷除貪欲的禪法。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主要在淫欲的過患。故《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上說:“若多淫欲人,不凈法門治!薄抖U法要解》卷上列舉了兩種不凈觀法︰(1)取相觀不凈,即于尸林觀死尸臭爛不凈; (2)憶念觀不凈,雖眼不見死尸,但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觀自身中三十六物不凈充滿。兩種不凈觀法,都能令人體悟到人身的無常、苦、空、無我,從而去除貪欲,住于清凈的心境。

  對治淫欲的具體觀法,應視眾生貪著境界而定。《禪法要解》卷上說眾生有六種欲及其對治法︰“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凈,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尸若壞若不壞,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大正15·286b)!倍蹲U三昧經(jīng).第一治淫欲法門》中,謂眾生有七種欲愛,其對治方法更有針對性:“多淫欲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眾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凈色等,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 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婁觀新死血流、涂骨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觀,及乾枯病觀法;若愛眾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

  《坐禪三昧經(jīng)》中將修行不凈觀分為三階層,即初習行,已習行,久習行。此三由淺入深,先作破皮想,再觀赤骨等,久久修習,則系心眉間等處,觀骨的白光遍照,最終進入色界四禪的境界。

  若論不凈觀的修行過程,在鳩摩羅什所譯的《禪秘要法經(jīng)》中,最為具體詳盡,此不贅述。

  二、慈悲觀

  慈悲觀,又名慈心觀、慈愍觀,是以對治嗔恚為主的修行方法。所謂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即是在內(nèi)心中,生出無量的愛心和濟渡之心,以消除無始以來的憤恨和嗔怒之心。

  《坐禪三昧經(jīng)》中,具體修行步驟有三:一、慈及親愛,是初行人的修行方法,即愿所有的六親眷屬,能得到種種的身心快樂;或?qū)⑽宜玫降臉肥?都施與他們,令其免去饑寒等苦。二、慈及中人,是已習行的慈悲觀法,即觀想我所得到的種種身心快樂,施給與我關(guān)系一般的人,讓他們得到無盡的快樂。三、慈及怨憎,慈是平等的,沒有怨親的差別,因此,觀想讓我的仇人也能得到慈悲的快樂的布施,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佛教的慈悲精神。

  在《達摩多羅禪經(jīng)》中,又把這三層次的慈悲觀法擴展開來,分為上中下九個階次,則顯得更為詳盡。然而,它是與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結(jié)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已有了大乘度世的廣大情懷。

  法身之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之善業(yè),后復修諸法實相觀。

  三、數(shù)息觀

  數(shù)息觀,又譯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又稱念出入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息念、數(shù)息!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十二云(大正41·942a)︰“經(jīng)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內(nèi)風令出身義。”《安般守意經(jīng)》也持此說法,然竺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jīng)》卻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出息為安,入息為般”。總之,它是以計算出息(呼氣)或入息(吸氣)之次數(shù),令心攝于一境,以對治散亂的修持方法。

  修習數(shù)息觀有六種方式,稱為六息念或六妙門。即︰

  (1)數(shù)︰指專心數(shù)入、出息,入息結(jié)束為數(shù)一,出息結(jié)束為二,再入息為三,一直數(shù)到十,再從一開始循環(huán)不息,直到到集中思慮,使不散亂。

  (2)隨︰又名隨行、隨順、相隨、隨息。即隨順出入息,感受呼吸的長短、冷暖,不再數(shù)息的修法。

  (3)止︰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

  (4)觀︰又名觀相、占相,此已正式進入觀想、觀察階段。從觀想出入息的生滅無常,進而觀想五陰的生滅無常,以體悟人生的空寂。

  (5)轉(zhuǎn)︰又名轉(zhuǎn)還、還。即從對人生五陰等的粗略觀察,引向更為深入的細致觀察,轉(zhuǎn)觀身、受、心、法的四念住,進而觀想四諦

  (6)凈︰又名清凈、快凈。是前五法的果,即通過對人身五陰觀察,體悟人生的無常、苦、空、無我,感悟四諦之理,終而達到斷除煩惱,究竟涅磐。

  《大安般守意經(jīng)》卷上將前三相稱為外,是禪觀的準備階段,后三相稱為內(nèi)是修行的中心階段的目標。《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六妙門〉條則名前三相為定,后三相為慧。另外,《修行道地經(jīng)》卷五〈數(shù)息品〉將‘止\’和‘觀\’合為止觀,‘還\’(轉(zhuǎn))和‘凈\’合為還凈,認為唯有四事。

  在數(shù)息觀的修行過程中,有十六個境界必須經(jīng)過,此即十六勝行。十六勝行之說最早見于《阿含經(jīng)》,其他經(jīng)論亦有記載,然有關(guān)其內(nèi)容細目、順序及解釋,諸經(jīng)論頗有異說。今依《成實論》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 (2)念息長、 (3)念息遍身、 (4)除身行、(5)覺喜、 (6)覺樂、 (7)覺心行、 (8)除心行、 (9)覺心、 (10)令心喜、 (11)令心攝、 (12)令心解脫、 (13)無常行、 (14)斷行、 (15)離行、 (16)滅行。

  《大乘義章》卷十六(本)謂此十六勝行中,初四者稱為身念處,次四者稱為受念處,再次四者稱為心念處,末四者稱為法念處。若依四禪加以分別,則覺喜與令心喜皆居初、二禪;無常行、斷行、離行、滅行四者遍于諸禪。其余之息短在初禪;息長在二禪;遍身、覺樂、令心攝在三禪;除身、覺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脫在四禪。

  修習數(shù)息觀,能斷除六種思覺,即欲覺、嗔恚覺、煩惱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前三為粗思覺,后三為細思覺。而過生命的解脫,是它的最終目標。

  四、緣起觀

  緣起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緣性緣起觀。即觀察十二緣起的連環(huán)相續(xù),而悟生死流轉(zhuǎn)不息的道理,是對治眾生愚癡煩惱的觀法。

  《坐禪三昧經(jīng)》在三個層次來講述此觀法,即初習行、已習行和久習行。初習行者,應先觀察生緣老死、無明緣行,降伏散亂的意念,令不馳騁于外;已習行者,再進一步觀察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令心安住于如是思惟之中,不令散亂;若久習行者,必須更加深一步地思惟無明至老死的十二因緣。

  可以看出,為了去除無明的障礙,應從簡明到復雜地觀想,直到十二因緣遍觀,或順(流轉(zhuǎn)門)或逆(還滅門),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即無明的斷除。

  在佛教的發(fā)展中,又有“三世兩重因果”的因緣觀法,但那已經(jīng)是后來的學說了。

  五、念佛觀

  念佛觀,即一心觀想釋迦、彌陀等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的禪法,能對治多罪及多種煩惱的過患。如《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上云:“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

  如何觀佛呢?《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記載修習觀佛之次第,謂初念佛之十號,次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神通功德力,復念佛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更念佛之一切智、一切智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

  鳩摩羅什譯的《思惟略要法》和《坐禪三昧經(jīng)》載,觀佛三昧之法,應先觀佛的三十二相,次觀佛的八十種好。所謂相,是佛陀的一些顯著的特征,相,則是佛陀的一些微妙的特征。久久純熟,則可見佛顯現(xiàn),如在目前。初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為我解說佛法,解諸疑問。得佛念后,應念佛的功德法身和無量的智慧等。在觀佛的過程中,諸有罪業(yè),速得清凈。

  以上介紹的五門禪,是屬于小乘的禪法,盡管也攙雜了一些大乘的內(nèi)容。在實際的禪法修行活動中,此五門禪法不是絕對的獨立,而是可以相互交叉實踐的。它們雖然不能導致生命的最終解脫,然其實用性卻很強,能夠解決人生中的許多的煩惱,因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并成為中國初期佛教的重要踐行活動之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