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門禪概述
五門禪概述
中國佛學院道堅
在達摩東渡之前,佛教在中國已經(jīng)傳布了三百多年,而禪經(jīng)的翻譯、禪學的弘傳,已大為流行。其間所傳禪法,以五門禪為主。五門禪,是為了斷除人們內(nèi)心的根本無明,消除散亂、貪欲和暴戾,創(chuàng)建和諧與曠達的人生觀而設(shè)立的五種禪法。它又稱為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等。五門禪的內(nèi)容,大致有兩種說法:1.以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shù)息觀、念佛觀為五門禪,是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jīng)》、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jīng)要用法》等的說法。2.以界分別觀替代念佛觀,成為五門禪法,是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jīng)》的說法。
五門禪法的形成,大致與釋迦的教法有關(guān)。佛陀曾經(jīng)跟隨阿羅邏等外道修學禪法,在他創(chuàng)立佛教禪學的過程中,適當吸收和改造外道的禪法,結(jié)合自己的證悟,終成獨立的佛教禪學體系。佛陀發(fā)現(xiàn),障礙我們完成人格的因素,是不識佛法的無明(愚癡)、無盡的貪婪(多欲)、惱害自他的嗔恨(嗔)、心浮氣噪的散亂,克服這些因素的相應方法,即是五門禪法。如對欲望的對治,需不凈觀;對治嗔毒,需慈悲觀;對治愚癡,需因緣觀;對治散亂,需數(shù)息觀;對治多罪和煩惱多的眾生,需念佛觀。
關(guān)于五門禪法的淵源、流傳情況等,此不述及,僅對此五種修行方法,作一簡略的介紹。
一、不凈觀
不凈觀,又名不凈想,是以觀想自他身的不潔凈,感悟人身空寂,四大無我,從而斷除貪欲的禪法。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主要在淫欲的過患。故《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上說:“若多淫欲人,不凈法門治!薄抖U法要解》卷上列舉了兩種不凈觀法︰(1)取相觀不凈,即于尸林觀死尸臭爛不凈; (2)憶念觀不凈,雖眼不見死尸,但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觀自身中三十六物不凈充滿。兩種不凈觀法,都能令人體悟到人身的無常、苦、空、無我,從而去除貪欲,住于清凈的心境。
對治淫欲的具體觀法,應視眾生貪著境界而定。《禪法要解》卷上說眾生有六種欲及其對治法︰“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凈,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尸若壞若不壞,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大正15·286b)!倍蹲U三昧經(jīng).第一治淫欲法門》中,謂眾生有七種欲愛,其對治方法更有針對性:“多淫欲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眾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凈色等,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 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婁觀新死血流、涂骨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觀,及乾枯病觀法;若愛眾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
《坐禪三昧經(jīng)》中將修行不凈觀分為三階層,即初習行,已習行,久習行。此三由淺入深,先作破皮想,再觀赤骨等,久久修習,則系心眉間等處,觀骨的白光遍照,最終進入色界四禪的境界。
若論不凈觀的修行過程,在鳩摩羅什所譯的《禪秘要法經(jīng)》中,最為具體詳盡,此不贅述。
二、慈悲觀
慈悲觀,又名慈心觀、慈愍觀,是以對治嗔恚為主的修行方法。所謂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即是在內(nèi)心中,生出無量的愛心和濟渡之心,以消除無始以來的憤恨和嗔怒之心。
《坐禪三昧經(jīng)》中,具體修行步驟有三:一、慈及親愛,是初行人的修行方法,即愿所有的六親眷屬,能得到種種的身心快樂;或?qū)⑽宜玫降臉肥?都施與他們,令其免去饑寒等苦。二、慈及中人,是已習行的慈悲觀法,即觀想我所得到的種種身心快樂,施給與我關(guān)系一般的人,讓他們得到無盡的快樂。三、慈及怨憎,慈是平等的,沒有怨親的差別,因此,觀想讓我的仇人也能得到慈悲的快樂的布施,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佛教的慈悲精神。
在《達摩多羅禪經(jīng)》中,又把這三層次的慈悲觀法擴展開來,分為上中下九個階次,則顯得更為詳盡。然而,它是與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結(jié)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已有了大乘度世的廣大情懷。
法身之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之善業(yè),后復修諸法實相觀。
三、數(shù)息觀
數(shù)息觀,又譯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又稱念出入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息念、數(shù)息!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十二云(大正41·942a)︰“經(jīng)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內(nèi)風令出身義。”《安般守意經(jīng)》也持此說法,然竺法護譯的《修行道地經(jīng)》卻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出息為安,入息為般”。總之,它是以計算出息(呼氣)或入息(吸氣)之次數(shù),令心攝于一境,以對治散亂的修持方法。
修習數(shù)息觀有六種方式,稱為六息念或六妙門。即︰
(1)數(shù)︰指專心數(shù)入、出息,入息結(jié)束為數(shù)一,出息結(jié)束為二,再入息為三,一直數(shù)到十,再從一開始循環(huán)不息,直到到集中思慮,使不散亂。
(2)隨︰又名隨行、隨順、相隨、隨息。即隨順出入息,感受呼吸的長短、冷暖,不再數(shù)息的修法。
(3)止︰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
(4)觀︰又名觀相、占相,此已正式進入觀想、觀察階段。從觀想出入息的生滅無常,進而觀想五陰的生滅無常,以體悟人生的空寂。
(5)轉(zhuǎn)︰又名轉(zhuǎn)還、還。即從對人生五陰等的粗略觀察,引向更為深入的細致觀察,轉(zhuǎn)觀身、受、心、法的四念住,進而觀想四諦。
(6)凈︰又名清凈、快凈。是前五法的果,即通過對人身五陰觀察,體悟人生的無常、苦、空、無我,感悟四諦之理,終而達到斷除煩惱,究竟涅磐。
《大安般守意經(jīng)》卷上將前三相稱為外,是禪觀的準備階段,后三相稱為內(nèi)是修行的中心階段的目標。《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六妙門〉條則名前三相為定,后三相為慧。另外,《修行道地經(jīng)》卷五〈數(shù)息品〉將‘止\’和‘觀\’合為止觀,‘還\’(轉(zhuǎn))和‘凈\’合為還凈,認為唯有四事。
在數(shù)息觀的修行過程中,有十六個境界必須經(jīng)過,此即十六勝行。十六勝行之說最早見于《阿含經(jīng)》,其他經(jīng)論亦有記載,然有關(guān)其內(nèi)容細目、順序及解釋,諸經(jīng)論頗有異說。今依《成實論》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 (2)念息長、 (3)念息遍身、 (4)除身行、(5)覺喜、 (6)覺樂、 (7)覺心行、 (8)除心行、 (9)覺心、 (10)令心喜、 (11)令心攝、 (12)令心解脫、 (13)無常行、 (14)斷行、 (15)離行、 (16)滅行。
《大乘義章》卷十六(本)謂此十六勝行中,初四者稱為身念處,次四者稱為受念處,再次四者稱為心念處,末四者稱為法念處。若依四禪加以分別,則覺喜與令心喜皆居初、二禪;無常行、斷行、離行、滅行四者遍于諸禪。其余之息短在初禪;息長在二禪;遍身、覺樂、令心攝在三禪;除身、覺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脫在四禪。
修習數(shù)息觀,能斷除六種思覺,即欲覺、嗔恚覺、煩惱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前三為粗思覺,后三為細思覺。而過生命的解脫,是它的最終目標。
四、緣起觀
緣起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緣性緣起觀。即觀察十二緣起的連環(huán)相續(xù),而悟生死流轉(zhuǎn)不息的道理,是對治眾生愚癡煩惱的觀法。
《坐禪三昧經(jīng)》在三個層次來講述此觀法,即初習行、已習行和久習行。初習行者,應先觀察生緣老死、無明緣行,降伏散亂的意念,令不馳騁于外;已習行者,再進一步觀察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令心安住于如是思惟之中,不令散亂;若久習行者,必須更加深一步地思惟無明至老死的十二因緣。
可以看出,為了去除無明的障礙,應從簡明到復雜地觀想,直到十二因緣遍觀,或順(流轉(zhuǎn)門)或逆(還滅門),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即無明的斷除。
在佛教的發(fā)展中,又有“三世兩重因果”的因緣觀法,但那已經(jīng)是后來的學說了。
五、念佛觀
念佛觀,即一心觀想釋迦、彌陀等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的禪法,能對治多罪及多種煩惱的過患。如《坐禪三昧經(jīng)》卷上云:“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
如何觀佛呢?《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記載修習觀佛之次第,謂初念佛之十號,次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神通功德力,復念佛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更念佛之一切智、一切智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
鳩摩羅什譯的《思惟略要法》和《坐禪三昧經(jīng)》載,觀佛三昧之法,應先觀佛的三十二相,次觀佛的八十種好。所謂相,是佛陀的一些顯著的特征,相,則是佛陀的一些微妙的特征。久久純熟,則可見佛顯現(xiàn),如在目前。初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為我解說佛法,解諸疑問。得佛念后,應念佛的功德法身和無量的智慧等。在觀佛的過程中,諸有罪業(yè),速得清凈。
以上介紹的五門禪,是屬于小乘的禪法,盡管也攙雜了一些大乘的內(nèi)容。在實際的禪法修行活動中,此五門禪法不是絕對的獨立,而是可以相互交叉實踐的。它們雖然不能導致生命的最終解脫,然其實用性卻很強,能夠解決人生中的許多的煩惱,因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并成為中國初期佛教的重要踐行活動之一。
- 上一篇:佛教與當代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
- 下一篇: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
- 覺深法師/道堅法師/徐玉成:釋迦牟尼時代,印度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道堅法師: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 道堅法師:燒香拜佛始于什么時候?佛香都有什么用處?
- 道堅法師:素食觀念的三大來源
- 道堅法師:釋迦佛現(xiàn)在何方凈土
- 道堅法師:春節(jié)禮佛勿燒紙錢
- 道堅法師:定與不定
- 道堅法師:道信大師的生平及其思想淺說
- 道堅法師:禪學思想及其實踐
- 道堅法師: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 道堅法師:禪學思想及其實踐
- 道堅法師:生平及其思想淵源
- 道堅法師:出家修學生涯
- 道堅法師:出家修學生涯之參訪善知識
- 道堅法師:破山海明
- 道堅法師:苦諦思維修
- 道堅法師:禪宗公案
- 道堅法師: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
- 道堅法師:阿難尊者最后的遺教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道堅法師]釋迦牟尼時代,印度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弘一法師]有內(nèi)涵才能更淡定
- [普洱茶]為什么普洱茶要做成緊壓茶?
- [禪宗文化]寒山《嗔是心中火》
- [哲理故事]拿著是累贅,放下是超然
- [佛經(jīng)故事]仆護驢索,大智若愚
- [佛與人生]無心的傷害
- [佛學常識]臥具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
- [弘一法師]不躁動才能應萬變
- [紅茶]紅茶和綠茶有什么不同?
- [禪宗文化]無名尼《悟道詩》的禪意
- [哲理故事]放下是原諒,放下才快樂
- [佛經(jīng)故事]惡醫(yī)治駝
- [佛與人生]天下皆醉我獨醒?
- [佛學常識]傳衣這種服裝有什么含義?
- [弘一法師]心定氣平淡定自如
- [紅茶]祁門紅茶屬于什么茶?祁門紅茶的產(chǎn)地、泡法、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