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道堅法師

  破山禪師,號海明,俗姓蹇,名棟宇,祖籍渝城(今重慶市),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竹陽(今四川大竹縣)。父名蹇宏(弘),母徐氏!镀粕蕉U師年譜》說他“本渝州忠定公后裔” ,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義。

  家國不幸,生靈涂炭,破山禪師降生在一個天災人禍連綿不斷的歲月。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597),荷蘭殖民者首次闖入廣東沿海地區(qū),大肆掠奪,創(chuàng)列強掠奪中華的先聲。明王朝卻極盡奢華,腐敗無能,上下官員貪婪無度,導致國家財政不濟,國庫空虛。為彌補財政赤字,加大盤剝稅收力度,陷人民于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農(nóng)民承受不起大量稅收,只好出外逃亡度日,造成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天災人禍與強征暴斂,人民饑寒交迫,甚至揭竿而起,為生存而斗爭,如萬歷二十七年(1599),農(nóng)民出身的楊應龍率領民眾攻陷重慶綦江。綦江離破山禪師的家鄉(xiāng)大竹縣僅數(shù)日路程,年僅兩歲的破山禪師很可能就經(jīng)歷了這場無情的戰(zhàn)爭。萬歷二十九年(1601),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省發(fā)生嚴重的饑荒,導致餓殍遍野,白骨累累。出生在多事之秋,注定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命運。

  據(jù)《破山禪師年譜》載,破山禪師天性愚鈍,七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當他聽到隔壁的居士在家誦持《金剛經(jīng)》,至“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時,竟開口跟隨念誦起來。這個傳說是否與慧能六祖聽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的故事有關(guān),就不得而知了。

  破山禪師剛滿十三歲時,在父母的操辦下舉行了成婚禮。巴縣劉道開在《破山禪師和尚塔銘》中說:“(師)生含明睿,質(zhì)挺奇標,亦聚妻而生子,同耶輸與羅睺。” 婚后第二年,其父母相繼去逝,這對年輕的破山禪師來說,打擊是非常嚴重的。生活的艱辛及喪親的陣痛,令他倍感人生無常與凄苦。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他朝禮名山,見寺宇巍峨,梵剎莊嚴,出塵之念油然而生。當他看到張貼壁間傳為南朝梁代寶誌禪師所著《勸世歌》時,才明白生平貪戀之物,只如夢幻一場。他毅然拋卻塵念,依大竹縣姜家庵的大持律師出家了。

  大持律師見破山禪師慧根深厚,是可造就的人才,便為他取名海明,號旭東,意思是像東方的初日一般冉冉升起,照鑒天地萬物,以此寄托他將佛法的度世精神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此時破山禪師剛滿十九歲。

  出家才數(shù)月,姜家庵的大持師圓寂,破山禪師便到鄰水縣延福寺跟隨慧然法師學習《楞嚴經(jīng)》。后來輾轉(zhuǎn)來到江南,跟隨密云圓悟、湛然圓澄、無異元來等大禪師學習禪法,并接受密云圓悟禪師的傳法。這將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nèi)容。

  明崇禎二年(1629)八月一日,破山禪師在浙江嘉興東塔廣福禪寺開始傳法。剛滿三十三歲的破山禪師初出茅廬,年青有為,禪法凌厲,鉗錘惡辣,在江浙一帶引起強烈反響,所謂“遐邇學者,歸之如云”。古叢林清規(guī)規(guī)定,一般十方叢林的方丈經(jīng)公眾推舉,三年一任。破山禪師在東塔廣福禪寺三年期滿后,受巴蜀僧俗的迎請,回到他闊別的故里,大弘佛法。這時的巴蜀一帶正值烽火連年,破山禪師不懼權(quán)勢,不計個人得失,致力弘揚佛法,歷主岊岳、大峨、萬峰、中慶、鳳山、棲靈、祥符、無際、蟠龍、佛恩、雙桂等佛寺,為振興西南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破山禪師在巴蜀輾轉(zhuǎn)弘法三十余年,歷興寺庵十四處,傳法弟子八十七人,使西南地區(qū)的佛教在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時期再度勃興,臨濟禪宗再次興隆于巴蜀等西南地區(qū)。最為難得的是破山禪師以出世的身份,斡旋于明末殘余勢力、農(nóng)民起義軍及嘯聚山林的匪徒和清軍等各派武裝力量之間,積極引導這些手握生殺大權(quán)的強梁們體恤民情,尊重生靈,盡量少給人民帶來戰(zhàn)爭的血腥,甚而度化他們皈依佛教,使億萬生靈免遭涂炭。尤其是有關(guān)“破山禪師吃肉止殺”的公案,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殺身亡,隨后清軍入關(guān),這就是《破山禪師語錄》里常常提到的“甲申之變”。張獻忠的軍部轉(zhuǎn)戰(zhàn)四川等地,同年十一月在成都建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自稱大西王。破山禪師雖然為方外之人,也親身經(jīng)歷了這次戰(zhàn)亂。崇禎十五年(1642),戰(zhàn)亂已經(jīng)漫延到開縣大寧寺,破山禪師便逃往家鄉(xiāng)大竹,躲藏在荒野深山里的佛恩寺里。然而,農(nóng)民起義軍很快就找到這里,還誤以為藏在深山古寺里的破山禪師為達州唐進士,棍棒交加,拷問數(shù)日后才放歸。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蜀江北岸,遍地干戈,惟南岸山溪險危,兼有士兵御侮”。石柱司秦良玉夫人處差官迎入石柱三教寺,破山禪師覺得石柱“風土人情,更覺淳厚,可為安居之地”。(《破山禪師年譜》)由于農(nóng)民起義軍多為饑民組成,軍紀不嚴,甚至所到之處,殺人無算,四川民間至今仍口頭流傳著“張獻忠剿四川”,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史實。巴蜀之地經(jīng)受連年的天災人禍,競達到有地無人耕種的境況,后來清朝政府不得不強制推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以湖南、湖北、廣東、陜西等省居民,遷居四川。因此,游離失所的平民百姓常常憤然地稱農(nóng)民起義軍為“賊”。

  雖然農(nóng)民起義軍嗜殺成性,而清軍入關(guān)卻大肆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如實行大規(guī)模的三次圈田運動,將漢人逐出原居住地,把大量的土地賞賜給征戰(zhàn)有功的八旗將士;改變漢人習俗,強制頒行剃發(fā)令,對不遵行者實施斬首等極刑;最可惡的是清軍實行血腥的屠城政策,如揚州之屠、蘇州之屠、嘉定之屠、嘉興之屠、寧都(屬江西)之屠、海寧(屬浙江)之屠、廣州之屠等等,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在雙桂堂本《破山禪師語錄》中,破山禪師就公開罵清軍為“妖氛”,可見清軍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經(jīng)同吃人的妖魔不相上下了。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里,擁兵自重的地方武裝,一般在名義上歸屬南明政權(quán),實際不受任何人的節(jié)制。他們不但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打擊對象,也同樣要遭受到清軍的鎮(zhèn)壓。他們?yōu)榱吮Wo自己的家園,被迫聯(lián)合當?shù)孛癖娍咕軄矸傅母髀繁R,或根據(jù)戰(zhàn)事的發(fā)展,有時與農(nóng)民軍聯(lián)手抗清,有時與其他地方武裝聯(lián)手抵抗農(nóng)民起義軍甚至還互相仇殺等等。如曾經(jīng)庇護過破山禪師的明末清初巾幗英雄秦良玉,在永貞和尚的協(xié)助下,一面抗拒清軍的圍剿,一面抵抗多次犯境的張獻忠部將,竭力保衛(wèi)一方百姓的安寧。

  破山禪師身處亂世,歷經(jīng)“七次大難”不死,卻不顧個人安危,甚至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駐錫兵營,力勸權(quán)貴以民為重,以上蒼好生之德而止殺戒殺,使數(shù)以萬計的生靈得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破山禪師不僅僅是一方權(quán)貴所重,不管是農(nóng)民起義軍及地方武裝,還是滿清政權(quán)及南明政權(quán),大家都想借助破山禪師的宗教影響力,達到籠絡民心控制時局的目的。因此,破山禪師始終是各派武裝力量的座上賓,甚至各路人馬的頭目紛紛拜他為師,參禪悟道,畢恭畢敬。

  康熙三年(1664)秋季,破山禪師年屆68歲, “巫山已定,楚蜀道通”,這時戰(zhàn)亂才基本得到平息。然而只過了二年的太平日子,破山禪師就圓寂了?梢哉f,破山禪師的一生都生活在戰(zhàn)亂與災荒年間。他在亂世中不辭艱辛,舍已為人地弘法利生,使多少苦難的人民在宗教的關(guān)懷和庇護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在弘法雙桂堂期間,曾收留難民達萬余人,真正體現(xiàn)了大乘菩薩利他的情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