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yǎng)生學
一、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
(一)何為養(yǎng)生
1、養(yǎng)生之意
“養(yǎng)生”,又稱攝生、道生、養(yǎng)性、衛(wèi)生、保生、壽世等,意思是順應自然,科學系統(tǒng)地安排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典籍《莊子內(nèi)篇》最早出現(xiàn)養(yǎng)生一詞,養(yǎng)有保養(yǎng)、調(diào)養(yǎng)、補養(yǎng)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
2、佛經(jīng)談養(yǎng)生一詞
佛經(jīng)多提到養(yǎng)生之術(shù),經(jīng)中描述釋迦太子“又見習學書計、歷數(shù)、聲明、伎巧、醫(yī)方、養(yǎng)生、符印及馀博戲,擅美過人,身處王宮,厭諸欲境,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國位,逾城學道”,(《大正藏》卷11,第91頁下)這里的養(yǎng)生是一種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方法。佛經(jīng)又有“猶如大雨,普佛世界,滋育養(yǎng)生,等無差特。如來演法,一品如是”(《大正藏》卷9,第83頁下),這里的養(yǎng)生是養(yǎng)育生命之意。
(二)道家及醫(yī)學養(yǎng)生文化
1、《黃帝內(nèi)經(jīng)》
(1)生命起源論
《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鹅`樞本神篇》: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
(2)天人相應學說
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觀,如《靈樞本神篇》之“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之“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頣養(yǎng)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為防病養(yǎng)生之先河。
(3)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的提出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生命周期的變化,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guī)律。男子八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七歲為一生理階段。
(4)衰老的變化過程
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方面調(diào)節(jié)失當,導致早衰,
(5)提出養(yǎng)生總方針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飲食有節(jié),越劇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2、飲食養(yǎng)生觀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飲食有節(jié),五味調(diào)和;飲食有常,物我相適;飲食以時,四季五補;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3、起居養(yǎng)生觀
順應自然法則,起居有常,附以好的生活習慣。梳頭、洗腳、睡眠、漱口、叩齒等。
4、運動養(yǎng)生觀
華佗提出“動以養(yǎng)生,動以祛病”的觀點,發(fā)展導引術(shù),如禽戲。
5、動靜結(jié)合養(yǎng)生觀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孫思邈之“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心靜體動。多動則損。養(yǎng)生在心,養(yǎng)心在靜。靜者壽,噪者夭。龜鶴延年。
(三)儒家養(yǎng)生文化
1、強調(diào)精神調(diào)攝——禮
《禮記緇衣》: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yǎng)心與養(yǎng)形是養(yǎng)生的重要內(nèi)容。精神為主導。《孟子盡心下》: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行則從禮,君子三戒,即為寡欲。
2、注意身體護養(yǎng)
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jié)。
3、飲食衛(wèi)生觀
《論語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鬃又~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4、情志養(yǎng)生觀
仁者壽,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洞髮W》: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5、居安思危之道
性靜者多壽考!兑紫缔o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6、孝道養(yǎng)生觀
《禮記內(nèi)則》:“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伙食忠養(yǎng)之”,“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侯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
7、胎教優(yōu)育養(yǎng)生觀
《左傳》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論,《周禮地官司徒》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晚婚觀念。漢代劉向《列女傳》: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
二、佛教養(yǎng)生文化
(一)佛教人道生命觀
1、生命輪回思想——生命的永恒
六道輪回,而人苦樂參半,為六道中樞,成佛成魔,皆在一心。人身難得。
2、因果報應論——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善惡無記觀,有如是因,則有如是果。
3、佛性論——生命的希望
生命的核心精神——佛性,人人本具,見性成佛。身體的健康只是永恒生命的驛站,成佛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
(二)佛教重視養(yǎng)生嗎?
1、苦空無常的生命觀
(1)生命的基本規(guī)律——生、老、病、死,諸苦煎迫
雖欲藏在空若處大海中
假使入諸山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未曾可獲之
是故精進學無身乃為寧
(>p.706.2 ~ p.706.3)
(2)生命的結(jié)局——榮華富貴總是空
常住於法有心意識。不解深妙空無之慧。心計吾我。五陰所縛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規(guī)拔此惡分離之患。志于常存終不可得。唯成法身陰衰悉蠲。無內(nèi)無外進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難之患。(>p.707.1)
(3)生命的本質(zhì)——命在呼吸間,瞬息而逝
2、杜甫的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
(1)古代高僧多高壽
杜甫的《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普通人活到百歲不易。而佛教卻“年雖百歲,猶如壯容”的唐代及五代高僧中,知名的有日照、慧昭、菩提流老、寶思維、儀宴等,其中慧昭生于公元526年,卒于公元816年,活了290歲(《歷代高僧卒年表》)。
其中活到70歲左右者占多數(shù),活到百歲左右者可以舉出一批,如據(jù)《宋高僧傳》善無畏大和尚99歲;唐惠秀大和尚100歲,唐九華山金地大和尚99歲;禮宗大和尚97歲;神秀大和尚可100歲;智威大和尚95歲;懷海大和尚95歲;圓修大和尚99歲;志鴻大和尚108歲;定安大和尚111歲;等等。
(2)當代高僧也長生
以中國著名的高僧中,四川就有清定法師、寬霖法師、遍能法師、隆蓮法師,皆近百歲,而樂至報國寺離欲法師124歲,安岳的禪莊法師120歲,濟法法師100多歲,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師也有100多歲了。
重慶也出高僧,華巖寺心月大師80多歲時還習武練功,健步如飛;能仁寺遍空法師活了104歲;羅漢寺竺霞法師活了93歲;萬州慈云寺老法師90多歲還能下田勞動;重慶佛教協(xié)會會長惟賢法師今年滿九十大壽,還精神健旺,處理佛教事務而操勞不已。原羅漢寺方丈大果法師,也是近90高壽的人。
3、什么人可以得長壽?
財富、學識、地位、美貌等,均難保長壽。才子佳人,自古紅顏多薄命。年青氣盛都沒有保障,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聰明才智與生死無關(guān),許多聰明人,反而早夭。有宗教信仰也不一定長壽,否則長壽太簡單了。
營養(yǎng)與運動是長壽之助緣,非正因。許多紈绔子弟吃得好,穿得好,游手好閑,卻壽命不長。近年李小龍?zhí)焯烊瓝暨\動,卻英年早逝。
道德高不一定高壽,如顏回為述圣,卻沒有終老天年。項橐七歲做了孔子的老師,可是卻很早地夭折。而盜跖為非作歹,隨從千人,橫行霸道,去總是死不了。導引許多人感嘆“好人命不長,壞人活千年”。當然這只是個案,并不是說做好事的就不長壽,而是說做好事的不該短命。山上生活極其艱苦的百姓,吃著菜蔬,卻高壽者極多。
4、長壽的因和緣
(1)長壽因
祖輩德行所蔭——基因長壽說
善業(yè)所致長壽報——善有善報
存善心好心——長壽內(nèi)因
(2)長壽緣
外緣:環(huán)境優(yōu)美,家庭幸福,太平盛世,風雨有時,無有瘟病,社會祥和,所見長壽。
內(nèi)緣: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心境和順,勞逸有度,知長壽道,恒心不退。
三、佛教養(yǎng)生之道
(一)、佛教養(yǎng)生總則
1、長壽的條件
《大毗婆娑論》卷151提到“長壽”的條件時說:
若有于壽,恒作、恒轉(zhuǎn),受作、受轉(zhuǎn);時行,處行;修梵行;食所宜、食應量,生者應熟、熟者棄之,于宜匪宜能審觀察;服醫(yī)藥、用醫(yī)言;避災厄;遠兇戲。由此等故,壽不中夭。”
A、經(jīng)常做些主動的和集體要求的運動和勞動;
B、出行要選擇適當?shù)臅r間、路程和目的地;
C、要斷除不正當?shù)囊?
D、飲食要適宜、適量,避免過生或過熟,要仔細盤算適宜不適宜;
E、有病要服醫(yī)生之藥,照醫(yī)生的話做;
F、要避開災害、厄難之事;
G、要遠離兇險的戲樂活動。
2、十叟長壽歌
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
年皆百余歲,精神加倍有。
誠心前拜求,何須得高壽?
一叟拈須曰:我勿湎煙酒。
二叟笑莞爾:飯后百步走。
三叟頷首頻:淡泊甘蔬糗。
四叟拄木杖:安步當車久。
五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
六叟運陰陽:太極日日走。
七叟摩巨鼻:空氣通窗牖。
八叟撫赤頰:沐日令顏黝。
九叟撫短鬢:早起亦早休。
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
善哉十叟詞,妙訣一一剖。
3、以法養(yǎng)生
從法養(yǎng)生不從衣食是故當奉
安住之法則為孝順報諸佛恩
(>p.450.3)
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風輪而得安住。以譬如來大智風輪,普攝眾生,皆令歡喜安住也。——安住之法,即是佛法。
安住之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或數(shù)息,或觀心,當須系緣一境,念念相續(xù),安住其心,不令散亂也。
安住世間,謂如來乘如實道,示成正覺,安住世間,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薩稱佛無著而見,是名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
安住正行,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則身口意業(yè)悉皆清凈,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安住儀式, 謂菩薩習諸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xiàn)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為安住儀式。
安住佛境,謂菩薩習諸禪定,開發(fā)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于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為安住佛境。
安住正路,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于一切邪正諸法,無不明了,故不為非道所惑;而于如來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安住慈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則于一切有情,悉與其樂,不加惱害,此為有依行也。
安住悲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憫之心,則于一切有情,見其受苦,普為救拔,令其安隱,此為有依行也。
安住喜心,謂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樂,了無憎嫉之意,此為有依行也。
安住舍心,謂眾生若能安住舍離之心,則于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有依行也。
(二)養(yǎng)生之養(yǎng)心術(shù)
1、常存清靜心
清靜心為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凈心也。中阿含經(jīng)四十一曰:‘清凈心盡脫淫怒癡,成就于三明。’勝鬘寶窟上本曰:‘清凈心,凈者信也。起凈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凈心。’又金剛經(jīng)(大八七四九下):“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即指無執(zhí)著之心。
(1)毫不懷疑的心。
(2)沒有污染的心。
(3)沒有煩惱的心
(4)沒有執(zhí)著的心
2、常存平常心
平常心又稱趙州平常心是道,或平常是道。意謂無思量計較的平常心就是道。據(jù)《趙州真際禪師語錄并行狀》卷上所述,趙州從諗問南泉普愿︰‘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答說︰‘平常心是道。\’南泉以為此道不屬知與無知。言知,唯是妄覺。言不知,即是無記。擬議即皆乖反。故達不擬之道,寥廓洞然,猶如太虛!稛o門關(guān)》第十九則,頌云(大正48?/SPAN>295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搬柴運水,無非妙用,穿衣吃飯,即是神通。
3、常存歡喜心
凡夫境界,于順情之境而身心喜悅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歡喜踴躍。\’
證得菩薩境界,成就歡喜地。十地之第一地。菩薩經(jīng)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斷惑證理之一分,大歡喜之位也。自此十地之間,經(jīng)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新譯仁王經(jīng)下曰:‘初證平等性,而生諸佛家,由初得覺悟,名為歡喜地。’觀經(jīng)天臺疏曰:‘歡喜地者,初證圣處,多生歡喜也。’
十行中有歡喜行,謂由前十住進修,功滿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剎土,隨順饒益眾生,自他俱喜。經(jīng)云: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4、常存善良心
指與慚、愧二法及無貪、無嗔、無癡等三善根相應而起之一切心、心所。那先比丘經(jīng)卷上即有(大三二六九七上)“以善心念正法”一語。
5、常存和悅心
和,六和敬,身和共住(謂生活上互相照顧)、口和無諍(謂言語上互相勸善止過)、意和同事(謂思想上彼此友愛敬重)、戒和同修(謂遵守共同的戒律)、見和同解(謂見解一致地共同修學)、利和同均(平等受用合法的財物)。
悅者,悅意,謂如來音聲,歡悅一切眾生意也。悅樂,謂如來說法音聲,悅可人意,而愛聽無厭也。悅耳,謂所發(fā)語、能令聞者、利益安樂,是名悅耳。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之意。
6、常存安樂心
安樂,身安心樂也。文句八下曰:‘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據(jù)法華經(jīng)卷四安樂行品載,安樂行計有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愿安樂行等四種,稱為四安樂行。亦即諸眾菩薩應遠離身、口、意三業(yè)之過失,并發(fā)誓教導眾生,度化眾生,行自利利他之安樂行為。
7、常存慈悲心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悲十二利:一、福常隨身。二、臥安。三、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升梵天。見法句經(jīng)。
8、常存菩提心
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yǎng)之良田,若發(fā)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fā)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fā)菩提心,略稱發(fā)心、發(fā)意;最初之發(fā)心,則稱初發(fā)心、新發(fā)意,為菩提之根本!洞笾嵌日摗肪硭氖辉(大正25?/SPAN>362c)︰‘菩薩初發(fā)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之內(nèi)容,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知,佛道無上誓愿證’之四弘誓愿,前一為利他之愿心,后三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
9、常存諸佛心
佛心何物?心之自性是也。故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心之性即佛性也,發(fā)見佛性謂之成佛。
其義有三:(一)指如來充滿慈愛(大慈悲)之心。觀無量壽經(jīng)(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二)指不執(zhí)著于任何事、理之心。頓悟入道要門論(卍續(xù)一一○四二二上):“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三)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凈真如心。
- 上一篇:中國佛教哲學與和諧社會建設
- 下一篇:“作風整頓”與羯磨法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