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阿彌陀佛愿愿為了眾生,只要我們肯被救,只要我們愿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這樣就被彌陀救到了。這一句彌陀名號就好像大愿船,我們眾生浮沉在這六道苦海,如果我們愿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大愿船。坐上彌陀的大愿船的人,只要時間一到──也就是世間壽命一到,立刻就到彼岸了,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現(xiàn)在雖然我們壽命還沒到,還在六道的苦海當(dāng)中,可是已經(jīng)注定不會再沉淪了,因為我們已坐在阿彌陀佛的大愿船上了。在這世間,不管你搭怎樣豪華的輪船過海,都可能會有危險,可是阿彌陀佛這艘愿船永遠都不會危險,因為這一艘船是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是由阿彌陀佛在駕駛,服務(wù)人員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以必定到達彼岸,不會有任何的風(fēng)險,這就是全□□□彌陀救度。
簡而言之,我們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往生的業(yè)因就已經(jīng)成就,已經(jīng)不再是六道輪回的凡夫,已經(jīng)是極樂世界的圣眾之一了。
因為往生與否不是靠我們,是靠阿彌陀佛,就像一個在外面乞食流浪的孩子,吃沒得吃,穿沒得穿,住也沒得住,有一天他被認出,原來他是國王唯一的兒子,是太子,這時他的身份就立即雍容華貴起來了。從此再也不是一個流浪的乞丐,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所以印光大師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所以,只要我們愿生之心不變,念佛專一不雜,不必等到臨終,也不用等到將來,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已是極樂世界的圣眾,已經(jīng)不是輪回的凡夫了。
第三、「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攝取的佛」!改蠠o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又叫做「光明名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之身,所以《阿彌陀經(jīng)》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挂馑季褪钦f,這一尊佛具有無量的光明,祂的無量光明是照滿整個大宇宙,而且祂的光明是不受任何障礙的──不受有形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的障礙,也不受無形的──我們眾生的貪瞋癡、以及生生世世以來種種罪業(yè)的障礙,總之,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夠輕而易舉的快速的來到我們身邊保護我們、救度我們。所以阿彌陀佛又叫做「光明攝取」的佛。「光明」是指阿彌陀佛的佛光,「攝取」就是從現(xiàn)在開始,阿彌陀佛就一直未曾稍離視線的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好像什么呢?我們晚上要睡的時候,有蚊子要叮我們,可是如果我們在蚊帳里面,蚊子就叮不到我們了。同樣的,我們在三界六道之中輪回,有什么樣的蚊子要叮我們呢?有冤家債主的蚊子要叮我們,要跟我們討債;有天魔外道的大蚊子要妨礙我們,不讓我們脫離六道輪回,但是只要我們念佛,就永遠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蚊帳里面,蚊子大只也好、小只也好,都叮不到我們。又好似這一只杯子,開水裝在杯子里面就不會流到外面去,永遠都在這個杯子里面,一個念佛的人,永遠都在阿彌陀佛光明的杯子里面,不會再到三界六道輪回,也不會受種種業(yè)力的障礙,這就是光明攝取的佛。
所以,一個愿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的念佛人,從他信佛念佛的當(dāng)下開始,盡一輩子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護當(dāng)中,受阿彌陀佛的保護,不受冤家債主的干擾,不受天魔外道的妨礙,也不受災(zāi)難的傷害。這是名號自自然然地就擁有的功能力用,不須經(jīng)過祈求。就好像點火,火自然會燃燒,倒水,水自然往下流一樣,這是它自然的功能,并不是因為知道原理了,或經(jīng)過祈求才這樣。所以以現(xiàn)世利益來講,念佛可以消災(zāi)免難、增福延壽。
人的身體都有光明,人身上的光明大小,是隨他的心愿、福報而有大小不同,只要我們起善念,吉祥善光就很大,起惡念就有混濁的惡光;福報大,光明也大,福報小,光明也小。如果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恭敬三寶,光明就更加的清明而廣大,若進一步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光明便可說是遍滿整個宇宙。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光明呢?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光,阿彌陀佛將他所有的功德化成這一句名號回向給我們眾生,所以這一句名號蘊含了阿彌陀佛的所有光明。因此,我們凡夫以微小的心來稱念這句光明名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結(jié)合、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結(jié)合,豈不是我們身上的光也隨著阿彌陀佛的無量的光明而遍滿無量大的宇宙。就好像這一滴水,雖然只有一滴,可是將它倒進大海,這一滴水就跟大海融合為一體了,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念佛人身上都會放佛光。
曾經(jīng)有一位法師到美國去弘法,他領(lǐng)導(dǎo)大眾在佛堂念佛,待念佛結(jié)束的時候,有一位美國人就很贊嘆跟那位師父說:「師父!師父啊!我是一個學(xué)神通的人,我看到大家在佛堂里面念佛,如果虔誠念佛的人,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大,大到可以將地球包起來這么大的光明;不太虔誠念佛的,只是嘴巴跟著大家一張一合的人,他的光明就很小,只在嘴邊進進出出而已。因為我看到這么殊勝的現(xiàn)象,所以我也要來學(xué)佛!
經(jīng)典上說:「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我們會以為四十里很大,但比較起來,相較于宇宙,地球是很小的;而相較于地球,四十里更小。但是一個人虔誠念佛時,他所發(fā)出的光明就可以把地球包起來。
想想看,我們這個嘴巴干凈嗎?連開口都氣味難聞。可是只要我們一張開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就會放光明。我們只要張開嘴巴念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身上出入放光。雖然一般人的肉眼看不到,可是鬼神、佛菩薩都看得出來。
所以我們只要念佛,不但鬼神不會妨礙我們,甚至如果我們跟他有冤結(jié)的話,因為念佛的關(guān)系,就可以跟他化解冤結(jié),從此以后就不會再向你討債了,甚至因為我們念佛的關(guān)系就可以超度對方。因此我們念佛時無形中就在超度鬼魂,我們念佛就是在超度祖先,我們念佛就是在庇蔭子孫。所以念佛真的是最簡單,又最殊勝的法門!
對一個念佛人來說,沒有什么比這句佛號更重要的了。它的重要性,就像是我們的生命,有佛號就有我們的生命,沒這句佛號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因為沒有了這句佛號,人死之后就會到閻羅王那里去受審判,那就非常悲慘了。
第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一個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現(xiàn)在就開始以祂的無量光明給予周全的保護、照顧,未曾暫舍,到臨終的時候就現(xiàn)身把我們迎接到極樂世界,如《阿彌陀經(jīng)》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挂粋將要臨終的人,如果他平時都沒有念佛,通常都會手忙腳亂,恐懼一旦斷了氣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想到要跟恩愛的家人離開了,要跟這個世間建立的一切事業(yè)、財產(chǎn)離開了,要跟這個環(huán)境離開了,非常的依依不舍。接下來呢,冤親債主要來討債,黑無常、白無常拿鐵鏈要來捉拿去審問判罪,心中非常痛苦、緊張、害怕。
但是念佛人不會害怕,因為阿彌陀佛會親身來保護我們、迎接我們,在臨終快要斷氣還未斷氣之時,阿彌陀佛就先出現(xiàn)了,他就會清晰的看到阿彌陀佛,那時候,他就會慶喜踴躍的跟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只要愿生極樂世界,專一稱念阿彌陀佛,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我們。從現(xiàn)在一直到臨終,阿彌陀佛都不會有一分一秒一剎那的舍棄、忘記、厭離我們,不管我們那個時候是昏迷的或是清醒的,阿彌陀佛照樣來迎接我們。因為昏迷只是器官昏迷,在外人來看,昏迷的人當(dāng)下不會念佛、眼睛看不到、耳朵重聽、手腳不能動,可是那個人的心卻是靈靈明明的。一個愿生極樂世界的人,他那個時候還是會念佛,而且阿彌陀佛來迎接他的時候,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彼此清清楚楚的。所以我們平生只要負責(zé)念佛就好了,往生的事阿彌陀佛自然而然會完全、完善、完美負責(zé)接引到極樂世界去。
假若一個念佛人臨終的時候,因為病苦的折磨口念不出佛號來,也沒有關(guān)系,他心中有安慰,想著:「時間到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顾砸粋念佛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不會恐懼,不會慌張不安,只靜靜的等待,等待彌陀的來迎。所以,我們就平靜的、輕松自在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待彌陀來迎接就好?傊邪浲臃鸬膩碛,讓所有念佛的人,充滿著安慰,充滿著希望!
有些人會這樣擔(dān)心:「如果我臨終病苦念不出佛來怎么辦?」我告訴你,沒關(guān)系,不用擔(dān)心,你的情況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有大神通,阿彌陀佛有大愿力,阿彌陀佛以祂的大慈悲、大智慧,曉得這個人有什么樣的業(yè)障,會遭受什么樣的臨終,是能念佛或不能夠念佛,是昏迷或者是清醒,這個阿彌陀佛通通知道。所以祂不會舍棄我們、不會放下我們不救,時間到一定會來迎接我們。
所以只要我們平常有愿往生極樂世界的心,而且這個心是虔誠的、真實的,從今以后沒有雜修雜念,都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人,臨終的時候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管臨終有昏迷、沒有昏迷,也不管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因身苦病痛而沒辦法念佛。我們只要負責(zé)平常的時候念佛就好了,臨終的時候如果有身苦病痛佛號念不出來也不要緊,只要心中靜靜等候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就好了。因為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時間到祂就一定會來迎接我們。
因為這樣,所以一個念佛的人,心中永遠都是安穩(wěn)的、安慰的,也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法門又叫「易行道」,是容易的法門、安樂的法門,要不然眾生就永遠苦惱了。
假使阿彌陀佛沒有光明攝取我們,沒有臨終來接引我們,即使我們現(xiàn)在念佛,也是心中不安。會想:慘!雖然現(xiàn)在我很用功在念佛,可是臨終的時候如果病苦念不出佛來怎么辦?如果昏迷那怎么辦?都不用有這些擔(dān)憂,因為阿彌陀佛祂時時存在、處處存在、有大神通,祂都知道你的情況而會適時保護接引你。我們這個法門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法門,所以只要我們愿生極樂世界,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去雜修雜行,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如果做到這樣子,就一定往生決定。
為什么「南無阿彌陀佛」被稱為「萬德洪名」呢?因為十方眾生往生的功德資糧在這一句彌陀名號當(dāng)中都已經(jīng)完全具足了。當(dāng)然,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也不是隨隨便便念的,而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因為十方眾生根機各不一樣,有的人時間比較多,有的人時間比較少,所以時間多的人就多念,時間少的人就少念;有的人修養(yǎng)比較好,脾氣比較好,心比較平靜,念佛的時候自然心比較沒有雜念;但有的人個性比較剛強、習(xí)氣比較重,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但是這些都沒關(guān)系,他只要念佛就好,眾生會有這些情況阿彌陀佛都知道。
善導(dǎo)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所以我們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論我們是行、是住、是坐、是臥,不管你到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這樣就是念佛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什么叫「大慈」?沒有條件的愛心叫做「大慈」。所以阿彌陀佛在第十八愿里面,只有講「乃至十念」,沒有講一定要具備某一個標準。如果有標準的話,就會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了。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不是什么日本凈土,我們這個本愿法門是阿彌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門。第十八愿講什么呢?講「念佛」而已。善導(dǎo)大師說:「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將第十八愿稱為「本愿」,所以「本愿稱名」是善導(dǎo)大師所傳下來的。
「本愿」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呢?在于一切眾生只要「一向?qū)7Q彌陀佛名」就可以往生了,所以說「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稱念彌陀萬德洪名,就是本愿所講的,也是本愿唯一的行持。
剛才我們說「本愿稱名」是善導(dǎo)大師所傳下來的,但那不是善導(dǎo)大師個人的創(chuàng)見,而是龍樹菩薩所講的。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yīng)憶念。
龍樹菩薩在這一段話就直接點明「本愿」這兩個字,也點明「稱名念佛」這兩個字了。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就是「稱名念佛」。
「本愿如是」,阿彌陀佛的本愿是怎么樣的呢?「若人」是指十方眾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當(dāng)中又包含善人、惡人!改钗摇,念是意業(yè),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名」是口業(y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缸詺w」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愿,歸順彌陀的救度,把我凡夫罪惡的生命、生死的生命、輪回的生命,完全歸入阿彌陀佛清凈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輪回的生命之中,這個叫「自歸」,簡而言之,愿生極樂就是「自歸」。
所以這「本愿稱名」也是龍樹菩薩所講的了,證據(j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本愿」是龍樹菩薩創(chuàng)造的嗎?也不是!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jīng)》所講的!稛o量壽經(jīng)》言:
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zhuǎn)。
「其佛」是指阿彌陀佛;「本愿力」是指第十八愿的力量。第十八愿沒有講其它三學(xué)六度,是說「聞名欲往生」──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而愿生極樂,從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話「皆悉到彼國」──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通通都能夠到極樂世界,而且從現(xiàn)在開始自自然然就不退轉(zhuǎn)了。
因此,《無量壽經(jīng)》有講「本愿」,龍樹菩薩傳承,善導(dǎo)大師再做結(jié)論性的弘傳,所以本愿不是日本的,是阿彌陀佛的本愿。
本愿的條件就是「稱名念佛」,其它沒有。善導(dǎo)大師說:「意在眾生,一向?qū)7Q,彌陀佛名!箾]有說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如果需要這些條件的的話,請問阿彌陀佛要救誰?如果是這樣的話,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大還是?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所以我們就「一向?qū)7Q彌陀佛名」就好。
《阿彌陀經(jīng)》所講的「一心不亂」,自古以來都被解釋錯誤,因為他們都沒有看到善導(dǎo)大師的解釋,都是以天臺的思想解釋,或以禪宗的思想解釋,不是以凈土的思想解釋,所以都被誤解了。
《阿彌陀經(jīng)》中有三段文自古以來長期被誤解: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因為解釋凈土法門的多是在宋朝之后,尤以北宋時代較多,所以一般人都以天臺的思想來解釋這幾段文,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不是很正確,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善導(dǎo)大師的著作。善導(dǎo)大師的著作有流傳到韓國跟日本,反而是唐朝末年之后在中國就失傳了。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回到我們中國。由于他們沒有因緣看到善導(dǎo)大師的著作,所以都用一般圣道門的教理來解釋「一心不亂」,把「一心不亂」解成是禪定上的一心,功夫上的一心。所以就失去了「易行道」的原則,解釋出來的當(dāng)然就不是「易行道」乘船的安樂法門了。
我們來看凈土法門善導(dǎo)大師怎么解釋的。善導(dǎo)大師說:「極樂無為涅盤界」,他說極樂世界是報土的境界,是涅盤的境界,只要進入這個境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得到涅盤,所以說「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所有的法門都是「隨緣雜善」,今天所遇到的是顯教的就學(xué)顯教的法門,是密教的就學(xué)密教的法門,遇到天臺就學(xué)天臺的法門回向往生,遇到禪宗就學(xué)禪的法門回向往生,遇到什么就以什么的法門、什么的功德來回向往生,這個叫「隨緣雜善」。這樣子的「隨緣」而行,就是「雜善」,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說「隨緣雜善恐難生」。
「隨緣雜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那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善導(dǎo)大師接下來解釋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fù)專!挂簿褪侵灰覀兎Q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你有功夫、沒功夫,心清凈、不清凈,出家、在家,都通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你已符合「專又!梗逊稀敢恍牟粊y」的條件了,所以「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稱念彌陀專復(fù)!。
所謂「一心不亂」。一則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者,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就是一心不亂,而不是說降伏或斷除見思二惑那種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就不是十方眾生,而是只救度圣者了。因為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就是「事一心」,那都已經(jīng)是破無明或斷惑的圣人了。
所以我們學(xué)凈土法門,若要能夠安心決定、往生決定,必須先要了解阿彌陀佛第十八愿的內(nèi)涵,如果不了解第十八愿而學(xué)凈土,往往會偏差,讓我們無法安心。因此對于「一心不亂」的行,我們要這樣的了解。
我是出家的身份,我就以出家的身份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大家都是在家的身份,就以在家的身份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我雖然出家,但還是貪瞋癡煩惱強盛,業(yè)障深重、妄想雜念紛飛的凡夫,那我就以這樣的身心去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在家的居士,如果煩惱很淡的,業(yè)障也不深,一念起佛號就很清凈,大家也以這樣的身心根機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根機專一的來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這樣大家都平等往生。為什么?你是善人,你也一樣坐在阿彌陀佛的愿船上;你是惡人,也是坐在愿船上;不管你是圣人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同樣都是坐在愿船上。我們往生是靠這一句萬德洪名,不是靠我們的身份。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之后,就通通舍掉身份,通通依靠這句阿彌陀佛來登彼岸,來進入無為涅盤的境界,同樣成佛。
盡管在這娑婆世界有男眾、女眾的差別,有智慧學(xué)問高低的差別,有善惡業(yè)障多寡的差別,可是到極樂世界不靠這一些來往生的,完全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即使是在家眾也好,是不會修行也好,心不清凈也好,有思惑也好,有見惑也好,或者連一品無明一點都沒有破除,都一樣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到那里通通平等成佛。所以善導(dǎo)大師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埂栋浲咏(jīng)》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同樣都是不退轉(zhuǎn)的階位,而且同樣都是進入一生補處的身份。這一個法門最可貴就在這里。這個也由于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如果不是本愿成就的佛就沒有這些可貴之處了。
本愿有「因本之愿」,有「根本之愿」。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只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之愿,其它的都是「因本之愿」。阿彌陀佛的第十一愿說:凡是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不退轉(zhuǎn),而且必至滅度。所以我們只要到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zhuǎn),而且必至滅度。第二十一愿說: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完全具足。第二十二愿說:讓你一生補處,而且到其它世界廣度眾生。
所以,我們的往生跟我們的成佛都在阿彌陀佛的本愿中,四十八愿也好,第十八愿也好,通通具足。因此我們才強調(diào),阿彌陀佛成佛是因為有本愿才能成佛的,也由于是本愿的佛,才是可貴的。
所以,學(xué)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凈土這一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自己學(xué)這個法門,也勸導(dǎo)所有與我們有緣的人都來學(xué)這一個法門,能夠?qū)W這個法門就是大智大慧,能夠?qū)⑦@個法門傳播出去就是大慈大悲,大家若都能夠?qū)W這個法門,大家就都是大善根、大福德了。
所有的經(jīng)典到滅法時代通通都消滅了,只有宣揚這個法門的《無量壽經(jīng)》不消滅,這一部經(jīng)不消滅,等同所有的經(jīng)通通沒有消滅。因為千經(jīng)萬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解脫,我們?nèi)绻軌蚪饷摰脑,千?jīng)萬論的目的就都達到了。所以不怕不會深入經(jīng)藏,只怕不能往生,因為一旦往生,豈止深入經(jīng)藏,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立刻就全都現(xiàn)前了。
以我來說,年輕的時候背了很多經(jīng)文,現(xiàn)在年紀大腦力衰退了,那些經(jīng)文就忘記了。生生世世以來,我不是沒有出家過,一定不是這一世才出家的,也曾經(jīng)當(dāng)過高僧深入經(jīng)藏,所有善事都做過;也曾經(jīng)上生天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我都去過;色界天、無色界天也都去過,所有的法門也都學(xué)過,可是現(xiàn)在呢?由于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現(xiàn)在還是凡夫。
吃肉就是間接殺生,何況直接殺生,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來都有犯過五戒,造過十惡業(yè),都曾經(jīng)上天堂、下地獄過。《正法念處經(jīng)》說:「從天墮地獄,從地獄升天」;《涅盤經(jīng)》說:「雖復(fù)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挂缣於U定要很高,有禪定就有神通了,就會出入墻壁無所障礙,也能知過去、未來,也有他心通?墒敲K福盡將來還有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可能。無色界天也是一樣,無色界天最長的是八萬四千劫壽命,處在甚深的禪定當(dāng)中,但是一旦死了還是要墮落。
一個人貴為國王,披金戴玉的,可是當(dāng)他掉落海中時,跟一個乞丐掉落海中是沒有兩樣的,同樣都會死掉。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未出三界六道的話,命運都一樣──善人、惡人一樣;出家、在家一樣;必須能夠解脫生死輪回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智慧,不是說其它的法門不要學(xué)、不要弘揚,還是要的。比如說,我們不是念佛就好了,還是要盡量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要了解其它的教理。只是有主有從,最主要的是這個凈土教理要先了解,然后把這一句佛號存在心中,生死先解決,其它隨緣隨力來做。能這樣,那么其它的做得到固然好,做不到也不會有遺憾,因為到時候這一切都會忘光的。我們年老的時候,如果能夠頭腦清醒,耳聰目明那就太阿彌陀佛了。不然的話,都是壽命越長的人,大多患了老年癡呆癥。
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面,三藏十二部通通具足,沒有缺少,到了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就通通掀開、通通具足了。好像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夜睹明星的時候還是凡夫,一旦夜睹明星的時候,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當(dāng)下具足,當(dāng)下成為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所以不怕我們什么都不懂,只怕我們不能往生;不怕我們不能廣度眾生。只怕我們不能成佛。往生決定成佛,成佛決定廣度眾生。總之一切先往生再講,不然無常時時刻刻在我們的旁邊等著我們,出去有可能就被車子撞死了,坐飛機也有遭遇空難的可能,坐車也有可能發(fā)生車禍。因此我們唯有學(xué)這一個法門才會真正心安。
一個無常觀很深刻的人,才是老實學(xué)佛的人,因為無常觀深刻就會推動他精進用功,推動他去尋找今生今世能夠解脫的法門。如果無常觀不深刻的話,他就會悠悠泛泛,東尋西探,一天過一天,等到真正無常來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文殊菩薩他有一首愿偈流露文殊菩薩的心情,他說:「愿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即生安樂剎。」這是文殊菩薩的愿。文殊菩薩也勸導(dǎo)法照大師,要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那普賢菩薩的愿是什么呢?他說:「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并引導(dǎo)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往生極樂。所以,在阿彌陀佛的面前,文殊、普賢都把自己看成下品下生的凡夫,希望臨終的時候,盡除所有障礙,能夠順利安然的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要消災(zāi)免難的功德也在這一句彌陀名號里面,所以消災(zāi)延壽的藥師佛佛號的功能也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里面,因為六字洪名就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進一步說,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就等同念十方諸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不約而同的來贊嘆我們、護念我們、稱贊我們,所以選擇這個法門其實是大智慧的。
我們學(xué)這個法門之后,也不用再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因為只要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好高興來當(dāng)你的朋友,來當(dāng)你的兄弟,如影隨形來保護你,原因是你所念的正是他們頭上頂戴的。我們應(yīng)知,觀世音菩薩的目的就是引導(dǎo)苦難的眾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后救到極樂世界去,不然觀世音菩薩會說我好累哦,你還有輪回,還有苦難,我生生世世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來為你救苦救難,可是如果你今生今世念南無阿彌陀佛,那我就輕松啦。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目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法門的目的,這一尊佛的目的,這一尊菩薩的目的,不可以依文解義,才不會走向岔路。
臺灣慧凈法師
二○○六年十月廈門弘法開示
- 上一篇:慈心法門
- 下一篇:命運并非不可改變,關(guān)鍵是用對方法
- 凈慧法師: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妙蓮法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往昔有什么因緣?
- 圣玄法師:歷經(jīng)塵世千般苦,才知阿彌陀佛的珍貴
- 徹悟禪師:以懇切之心來念佛,阿彌陀佛憐念于我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凈界法師: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實義
- 道證法師:體會阿彌陀佛的心愿就能照戒律去念佛持戒
- 凈慧法師:成就學(xué)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xí)氣拼搏
- 智隨法師:護念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憶念阿彌陀佛?
-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來接引是什么樣子的?
- 大安法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發(fā)大誓愿度脫眾生的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凈界法師:阿彌陀佛會選擇去接引誰?關(guān)鍵在哪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